[K12配套]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讲故事导入。
(PPT展示)2、明确目标(1)诵读感悟语言美。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文章写作特色.(3)理解困境能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孟子的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结合本文具体语句来分析)5、(.6、(师生)释疑解惑.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1)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论证思路: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二、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
四、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1)排比铺陈(2)句式工整(3)气势磅礴(4)说理透彻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文章用六个例子论证了承担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也补充一些例子。
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电灯;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等。
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1)请完成下面对联:上联:人处困境方能奋发下联:国无忧患常会灭亡横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有人说中国正处在和谐社会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失去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个人和国家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新人教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孟子》二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建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孟子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选择《孟子》中的对话场景进行再现,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如古汉语学习网站链接,供学生自主学习。
-实物教具:使用道具、服饰等实物,增强角色扮演活动的真实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孟子》二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结合板书,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和词汇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古汉语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孟子为什么说富贵不能淫?”或“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
展示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或漫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孟子的形象和思想。
简短介绍孟子的基本信息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概念、论述结构和哲学思想。
过程:
讲解《孟子》二章的背景,包括孟子的时代和其主要思想。
详细介绍“富贵不能淫”的论述结构,使用PPT上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等。
【配套K12】[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
![【配套K12】[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d831efd5bbfd0a7956734e.png)
第21课《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贫贱不能使我动摇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朗诵法、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命】教导、训诲。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夫子】文中指丈夫。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由】遵循。
【女家】文中指夫家。
女,同“汝”,你。
【淫】惑乱,迷惑。
【正】准则,标准。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移】改变,动摇。
文中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
文中是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6.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7.通假字女.家(同“汝”,你)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推荐K12学习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1

21《孟子》二章◇单元目标◇1.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策略◇1.要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
部编本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是希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
2.要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
要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
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
3.要重视古今的沟通。
语言学习上,要讲好古今异义;文化传承上,要继承优秀文化精神,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等。
4.鼓励、倡导课外阅读。
有四部“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作,可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1《孟子》二章◇教材分析◇《<孟子>二章》中的《富贵不能淫》以驳论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提出儒家的大丈夫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人至国,有归纳,有类比,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两篇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说服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情分析◇1.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积累名句和文言词汇。
2.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认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呢?今天,我们从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对话中,看看他们对“大丈夫”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孟子仁义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仁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仁政理念:分析孟子如何通过对话阐述仁政的重要性。
-人性论:探讨孟子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文化传承与价值观:通过对孟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认同:理解孟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道德观念:从孟子思想中提炼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启示。
其次,孟子思想的抽象性对学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事例来说明,但感觉效果还不够理想。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孟子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鼓励他们多发言,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里,同样锅里也煮着水,不同的是,水没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青蛙被煮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求答案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bì)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入】指在国内。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而后作.】奋起。
文中指有所作为。
【而后喻.】了解、明白。
3.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同“增”)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死于.安乐(在)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文中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5.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孟子》二章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重点)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难点)1.朗读法;2.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0章。
2.作品简介《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3.字词积累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富贵不能淫.(yín)4.听读音频朗读,读准字间,读准节奏。
5.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6.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
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
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
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探究文章主旨。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步骤四当堂演练知识拓展写一篇400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提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反驳错误观点:类比论证树立正确观点:事实论证层层深入,论证有力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字词积累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 行拂.(fú)拂.士(bì) 曾.益(zēng)2.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3.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2)古今异义①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造,修建)②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3)一词多义①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②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③发发.于畎亩(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④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①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②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受饿)③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④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撼;使……坚忍)⑤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不顺)⑥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调。
5.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第一段。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它们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4.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二、研读第三段。
1.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三、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讲道理)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步骤四当堂演练拓展延伸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得结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