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2.5合欢树(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3、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备: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2、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教学设备:多媒体一、导入语展示题目:合欢树(附图)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创作奖。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
二、听朗诵《秋天的怀念》在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朗诵,这也是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我们的课文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
(5分钟左右)三、感知课文:一)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联系写作手法)预设答案: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2023年沪教版高一语文精编教案

2023年沪教版高一语文精编教案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起先探究教学的机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学问体系即教学理论。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高一语文精编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沪教版高一语文精编教案1《合欢树》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熬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实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宏大,培育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懊悔之痛思索母子同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办法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学问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探讨法、换位体悟法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思想家。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起先发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激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许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纪念主子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
《合欢树》教学说明(沪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欢树》教学说明(沪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语:介绍史铁生,授奖词与照片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是丰富的,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
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时间“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急着说她自己扫兴/装作不注意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二十岁双腿残废为我治病鼓励我写作抱了希望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不年轻,有了白发三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已不在人世另一篇小说获奖心烦,躲出去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在这个表格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年龄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变化?(请三到四位同学交流)点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悔。
《合欢树》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合欢树》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热爱家乡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合欢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2. 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合欢树》的电子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散文有什么认识?散文的特点是什么?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欢树》,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欣赏与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家乡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论如何孝敬父母、热爱家乡。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
(2)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题目自拟。
六、教学拓展1. 联结其他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其他冰心的作品,如《小桔灯》,让学生探讨冰心作品的共同主题和风格。
2. 比较阅读:教师可以提供其他描述树木的文学作品,如郑愁予的《橡树》,让学生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分析不同作者对树木的象征意义的运用。
学年高一语文精品教案:2.5《合欢树》(沪教版必修1)

《合欢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三、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四、教学过程:(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天的回忆》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
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
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共性(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
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
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合欢树高一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能够应用各种审美方法分析、品味文学作品;2. 能够理解和欣赏《合欢树》这首诗,了解作者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3. 学会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对《合欢树》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2.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合欢树》;2. 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与《合欢树》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感受诗歌(10分钟)让学生朗读《合欢树》,并对诗中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初步理解。
三、分析诗歌(15分钟)1. 翻译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四、欣赏诗歌(20分钟)通过诗歌朗读、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美,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五、互动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小结(5分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对下节课作预告。
教学方法:1. 导入使用情境营造法;2. 感受诗歌使用齐读法和情感体验法;3. 分析诗歌使用归纳法和启发法;4. 欣赏诗歌使用视听法和比较法;5. 互动讨论使用小组讨论法和眼到法;6. 小结使用概括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的互动讨论的成果和思考;3. 分析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合欢树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合欢树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我很抱歉,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不能直接提供合欢树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但是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个简单的教案设计格式作为参考,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案设计格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合欢树的背景故事和相关的词汇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合欢树的背景故事和情节发展。
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合欢树的主题和意义。
2. 运用课文知识写作表达个人观点。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话题。
2. 讲授法:讲解合欢树的背景故事和相关词汇,并进行重点解析。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合欢树的主题和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并展示一张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合欢树可能代表的意义。
2. 讲解:讲解合欢树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合欢树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合欢树”与人的关系。
4. 阅读:分发合欢树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做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6. 回顾:总结合欢树的背景故事和相关词汇表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 拓展: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写作表达自己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
六、教学资源1. 合欢树的文本材料和相关词汇表达。
2. 合欢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的题目。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设计格式,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班级和实际状况做出调整和安排。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您可以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教案的设计。
高一语文《合欢树》教案(第一册)__1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合欢树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详细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的:
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体验并感悟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详细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沉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合欢树
史铁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
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
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共性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
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
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
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其实人类亦如是。
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
”——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
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
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
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
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
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可略讲)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
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
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
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
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
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
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这个小
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
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
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四)、同学介绍自己的文章《啊,母爱》
教师介绍冰心的《纸船》(朗读录音)和泰戈尔的《仿佛》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