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非攻(节选)》1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非攻(节选)》1

非攻(节选)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曾庆安【学习目标】1、学会简单的断句技巧2、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疏通文意3、理解文章说明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墨翟,宋之大夫(今商丘人)。

墨子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二、断句技巧(句意法)1、句首发语词和敬词,之前断开夫、惟、盖、凡、窃、请、敬等2、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3、句中连词,帮助断句:以、于、为、而、则等4、修辞顶真: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排比、对偶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讨论)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要说明的道理。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非攻(节选)-苏教版必修三教案

非攻(节选)-苏教版必修三教案

非攻(节选)-苏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基本理念;2.掌握《非攻》一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3.具备使用文学语言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概念、内涵;2.《非攻》一文的主题、背景、结构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学语言思考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意义,如何理解和诠释《非攻》一文。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有关二战中炸弹爆炸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思考,从而引出个人和社会对于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渴求。

2. 经典诵读教师请学生阅读此节选,然后让他们接力背诵。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非攻》的基本背景和作者介绍进行简要介绍,以及解释文中关键词汇的含义,如“武器”、“勇气”、“非攻”、“和平”。

3. 课文分析教师分别介绍文中“对于名利平常我并不放在心上”的语句、非暴力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非攻”的具体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非攻胜于攻”、“不屈服于暴力的力量”等理念非常重要。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有关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短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较为严谨、生动的思路和语言,思考文中关键问题和意义,及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主题发言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评价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价值,并总结整个课前、课中所学知识的精髓,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反思此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反战主义和非暴力的含义,并通过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与反战主义和非暴力主题无关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适时调整,避免过于零碎的课堂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钻研非攻这篇文章的精髓。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非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了解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非攻》这篇文章。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观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平、和谐的社会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非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并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了解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提炼观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2. 墨子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墨子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非攻》,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深入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墨子的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墨子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墨子思想观点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墨子思想观点解决矛盾和冲突。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墨子的思想观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墨子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非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要观点,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非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立场;(2)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3)运用本文的主要观点,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对本文独特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的欣赏;(3)将本文的主要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相关篇目,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墨子要反对攻战?他的观点有何独特之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划出重点词语;(2)让学生结合注解,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2)小组汇报: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写作练习:(2)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3)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研究墨家思想,了解其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攻(节选)》《秋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非攻(节选)》《秋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非攻(节选)》《秋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投影:“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

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

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非攻(节选)》宋柃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非攻(节选)》宋柃霖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组宋柃霖【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选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学习并总结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3.反复诵读,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从而树立和平意识,珍爱生命,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学习并总结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教学流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老头的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老头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后妻看了不服,认为遗嘱写的,是把产业全部交给她的儿子。

根据你所学的文言知识,你认为女婿和后妻分别是怎么断句的?七十老翁得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1.女婿的读法:七十老翁得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2.后妻的读法:七十老翁得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教师语: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断句的重要性。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很重视断句的训练。

断句是古文学习的基本功,是诵读的得一种起步。

今天,我们就以《非攻(节选)》一文为例,先来练习文言文的断句。

二、初读课文,尝试断句(1)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2)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3)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此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现在,请大家诵读课文,了解大意,尝试断句。

1.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断句。

2.小组交流,合作纠错。

3.师生互动,质疑解疑。

三、细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断句过程中,大家借助了哪些方法?预设一: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方法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非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非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非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教学重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教学难点:提高断句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

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

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五、学习方法点拨1、文言文断句与标点的方法和技巧: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2、准确标点此文的前提通过找出人物,读出故事,做法如下:阅读全文,阅读时的要求是: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六、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非攻(节选)》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和谐相处、互助互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引发学生对《非攻》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非攻(节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对比教学:分析其他学派关于战争的观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 参考资料:收集其他学派关于战争的观点,用于对比教学。

3.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导入新课或拓展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攻(节选)【学习目标】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难读字】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

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

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今至大为攻国(国家)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等死,死国可乎(国事)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是何故也(原因,缘故)故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以亏人自利也(因为)乃入见。

问:“何以战?”(凭,凭借)以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从而誉之(誉,赞美)②形容词作动词:众闻则非之(非,非难)【特殊句式】①省略句: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介词)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

(省略宾语)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②设问句: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

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

《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

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

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

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

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

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

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

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

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

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

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

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

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

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

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

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

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

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

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

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

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

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五、学习方法点拨文言文断句与标点的方法和技巧文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

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

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

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文体特点和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准确标点。

我们以标点《非攻(节选)》为例谈一谈常见的断句标点的方法。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此文以层进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国的罪恶,那么,准确标点此文的前提通过找出人物,读出故事,做法如下:阅读全文,阅读时的要求是: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找出文章中列举了“一人”“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攻国’者”这些“不义”之人和“众”“上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评价者。

这样,“人”找到了,故事读通了,标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其实,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读出故事,确定停顿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叙事性较强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和人称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节选自《游褒禅山记》)节选的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抒情为主,我们就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为研习的突破点来解决此文的标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