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概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4.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是指通过预防接种,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 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的措施,如接种卡介 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2)抗原检测: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
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 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抗原和抗体
抗原 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胞等
抗体
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 的球蛋白。
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 、外分泌液
吞噬细胞
抗原
体 液 免 疫 过 程
抗利尿激素 ( +)
(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
饮水过多 细胞外渗透压下降
(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释放 细胞 外渗 透压 升高
抗利尿激素 (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增加)
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食物中的糖类 消化、吸收 血糖 肝糖原 分解 转化
氧化分解 合成
CO2+H2O+能量
肝糖原、肌糖原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脂肪等非糖物质
0.8~1.2g/ L
转变
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正常情况下)
血 糖 升 高
+ + + 肾上腺素 分泌增多 + 肾上腺 髓质 + 胰 岛 胰高血糖素 B 细 胞 分泌增多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 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组织水肿的原因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 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 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 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 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 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新陈代谢包括了许多酶促反应,而酶 促反应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PH 等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 能进行。 内环境的稳态也是保持细胞活性的 重要条件。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才能使细胞少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进而进 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细胞外液
内环境
包括
O2、营养物质 CO2等代谢废物
细胞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关系?
二、内环境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
细胞
血细胞
环境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细胞 血浆、淋巴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液、淋巴
组成成分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理化特性
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 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统称为细胞外 液。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血浆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淋巴等
• 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 • 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体。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完整版

蛋白质较少
蛋白质较少
二、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血浆的化学组成
成分 水 含量(%) 成分 90.7 卵磷脂 含量(%) 0.2
血清白蛋白 血清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氨基酸氮 尿素氮 其他非蛋白 氮 葡萄糖 乳酸 各种脂肪酸 脂肪
4.4 2.1
0.4 0.005 0.012 0.025 0.08 0.025 0.38 0.14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是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这些细胞能协助机体抵御疾
病。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等
体液
淋巴等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淋巴、组织液都属于细胞外液,那它们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无机物:水、无机盐
SO4 2HCO3 2-
总结:
1、血浆=90%水+1%无机盐+(7%~9%)蛋白质+各种血液运 送的物质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和含量较为相近,最主要的 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 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中的各种物质都有其特点与作用,主要贡献于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B) C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 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优质推荐)11 人教课标版

②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HCO3-、HPO42-
1、剧烈运动时血浆pH的调节: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由肺将CO2排出
H2O+CO2
2、碳酸钠进入血液时血浆pH的调节:
NaCO3 + H2CO3 NaHCO3
细胞
代谢废物
体外
代谢废物
体外
练一练
1、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B ) A、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的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的内环境的是( C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 浓度大,溶质多,对水的吸引力就大,渗透压就高, 反之渗透压就低。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血浆的pH为7.35~7.45。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无机盐在细胞外液中的作用
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织成 分的是( A )
A、载体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4、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 液体是 ( C )
A 、血液
B 、血浆
C 、淋巴
D 、原尿
5、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 目的主要是( D )
A、供给全面营养 B、供能
C、供给水
含 量(%) 0.2 0.22 0.38 0.02 0.01 0.0035 0.0001 0.36 0.01 0.001 0.17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系统,它能够自行调节面临的各类环境因素,以达到维持合理的生理状态,并始终保持一定的稳态,这就是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持身体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就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展开探究,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1.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人体内环境指的是人体细胞和组织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总和。
其中包括体内的水分、离子、各种气体和物质的浓度等,以及体温、pH和压力等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内部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功能。
例如,人体内需要维持一定水分、电解质和气体含量,以支持细胞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环境的浓度和电位平衡,促进机体内部各种代谢及生理活动的平衡。
2.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者赖以生存的共同点是内外环境的一致性。
人体在不断接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努力通过一系列机制,在其内部环境中维持稳态。
外界环境的变化可能通过威胁生命的方式影响到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寒冷的气候会使体温降低,热浪会导致体温升高,这些都可能对人体内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内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感染病菌可能会被传染到其他人,控制血压等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会影响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组织和器官,包括肝脏、肾脏、心脏和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机制:(1)细胞膜通透性人体各种细胞的膜结构拥有很高的通透性,允许物质在细胞内外之间自由穿梭。
这种通透性通常受到亲水性和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其中跨膜蛋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负反馈机制人体内部维持稳态的机制之一是负反馈机制。
这种机制基于一个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当某参数变化时,对应的生理反应会使该参数回归其环境中的稳态。
例如,当体温升高时,人体会自然地采取降温措施,以恢复体温到正常水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病状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糖过高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三多,饥饿感强,身体 消瘦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图解法分析物质的穿膜层数
(2)Ⅱ内的营养物质通
过①过程进入内环境。① 过程表示的是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 的吸收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1. 从 组 织 液 中
来源
回渗而来
1. 组 织 液 渗 入
1. 血 浆 透 出 毛
2. 淋 巴 在 左 右
毛细淋巴管形
细血管壁
锁骨下静脉汇
成
入
从消化道吸 收而来
组织细胞代 谢产生
从消化道吸 收而来
例: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 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
物质分别为[ B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关于水肿成因的问题
• 成因: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使血浆、细胞内液中 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
易错点1 体内液体≠内环境 [点拨]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等)及与外界 相通的液体(如尿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易错点2 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 [点拨] 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 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超全思维导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的生活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液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清血浆蛋白凝血因子血细胞红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白细胞 免疫血小板 凝血成分:水、血细胞、盐、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胆固醇、脂肪酸、尿素、尿酸、乳酸、氧气、二氧化碳、溶菌酶淋巴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组织间隙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组织液组织水肿(渗透压改变)概念:血浆中的水过量流入组织液具体原因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肾小球肾炎,血浆浓度降低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淋巴循环受阻(淋巴到血浆的过程)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渗透压增高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由细胞外夜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90% 为水10% 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属于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液凝固后,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后的淡黄色胶装液体是血清组织液、淋巴液 两者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血浆中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水、离子、激素、有机物、气体、代谢废物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PS: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有缓冲对维持血浆酸碱度的稳定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机体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体内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缓冲对HCO3-、H2CO3HPO42-、H2PO4-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稳态:身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器官和系统协调合作,维持内环境中的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及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失调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肾功能衰竭等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症状(以肾功能衰竭举例)水和无机盐等的代谢紊乱全身水肿尿素氮升高呕吐等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的原因法国贝尔纳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坎农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会发生稳态破坏的情况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渗透压相对稳定适宜的温度和pH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细胞代谢的条件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提供能量需使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温度、pH都在适宜的范围内稳态概念的发展分子水平上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细胞水平上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器官水平上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变化的稳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课件

渗透压
概念:渗透压是 指溶液中溶质微 粒对水的吸引力
作用:维持人体 内环境的稳定, 保证细胞和组织 的正常功能
影响因素:溶质 浓度、温度、离 子种类等
生理意义:调节 人体水分平衡, 维持血液和组织 液的渗透压平衡
血液的缓冲系统
血液的pH值: 7.35-7.45
缓冲系统:碳酸 氢盐缓冲系统、 磷酸盐缓冲系统、 蛋白质缓冲系统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人体 内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免疫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等
免疫反应:识别 并清除病原体, 维持内环境稳定
免疫调节机制: 包括细胞因子、 抗体等
组织器官的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通过 神经系统传递信 息,调节器官功 能
体液调节:通过 激素、酶等体液 成分调节器官功 能
免疫调节:通过 免疫系统识别和 清除病原体,维 持内环境稳定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人体内环境的基本概念 3 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4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5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 6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的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温度
体温:人体正常 体温在36.5℃37.5℃之间
体温调节:人体 通过皮肤、呼吸、 排汗等方式调节 体温
体温变化:体温 随昼夜、季节、 年龄等因素变化
体温异常:体温 过高或过低都可 能导致疾病
酸碱度
酸碱度是衡量人体内环境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 正常状态下,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应维持在pH7.35-7.45之间 酸碱度失衡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如酸中毒、碱中毒等 酸碱度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 髓质
下丘脑
分泌增加
A细胞
另一区域
血
糖
降
低
血糖平衡调节机理
下丘脑 血糖高 有关神经 胰岛B细胞
促进
氧化分解
合成糖原
胰岛素分
泌增加 抑制
转化为非 糖物质 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
降低血糖
血糖低
胰岛A 细胞
促进
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加 肾上腺
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
比较长
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内的内分泌腺都受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关系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
糖
升
高
下丘脑 某一区域
胰岛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分泌增多
B细胞 分泌增多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 (-) (+) 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 胰岛素
血浆 发生
(乳酸+NaHCO3 乳酸钠+碳酸)
分解
H2O+CO2
由肺排出,缓解pH过低,维持pH平衡
碱性物质 产生 ② 进入血浆 (如Na2CO3)
(Na2CO3+H2CO3
2NaHCO3)
由肾脏随尿液排出, 缓冲碱性物 质带来的影响
3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其中正确的是(双选) ( )
AB
8.(2010· 江苏高考)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 ) B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9.(2010· 上海高考)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
升 高 血 糖
下丘脑
有关神经
升高血糖: 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胰岛素
(3)血糖平衡的意义:
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 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当血糖浓度<50~60mg/dL时: 低血糖早期症状
(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
•当血糖浓度<45mg/dL时: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
活动
二. 稳态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激素 特定组织细胞
调节方式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反射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传送 较缓慢 较广泛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联系
C.①② D.②④
人体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
织液和淋巴,在细胞外液中有多种物质。血红
蛋白在红细胞内,突触小泡存在于轴突末端的
突触小体中,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BD A 肺泡腔内的气体 C 心室内的血浆 B 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D 膀胱腔内的尿液
3、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的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A①④ B ②③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④淋巴和组织液 C②④
C
D①③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 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6.(2011·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
是( D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7.(2011· 广东高考)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
一.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2/3
组织液
细胞外液 血浆 1/3 淋巴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
毛细淋 巴管壁
毛细血管壁
血浆
淋巴 循环
淋巴
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血细胞
所处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淋巴、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第1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
【考纲展示】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热点考向】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稳态调节的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3.生物体维持稳态的实验探究 4.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5.体温和水分的调节过程
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
状况无变化。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方案二选取的实验材料: 2只健康的小白鼠,斐林试剂,试管,酒精灯,烧杯等。 实验步骤: ①将健康的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用手术摘除A组小白鼠的 胰腺(不考虑对消化功能的影响),B组鼠不做任何处理,在相 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②取摘除胰腺的A组鼠的尿液加入甲试管中,再取等量的未做处理 的B组鼠的尿液加入乙试管中。 ③甲、乙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甲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4)糖尿病及其防治
1)诊断:
验血 验尿
2)病因: 3)症状: 4)防治: 胰岛B细胞受损 “三多一少” 药物治疗 控制饮食 多食、 多尿、多饮 体重减轻
探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
胰岛B细胞受损
低血糖晚期症状
(惊厥和昏迷)
•当空腹血糖浓度>130 mg/dL时:
高血糖
糖尿病 •当空腹血糖浓度>160~180 mg/dL时: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
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
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 是:A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
液不属于。请注意,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而血
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A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A.①③ 解析 B.③④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越少
越小
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 决定的
2.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
因素维持: 缓冲物质(缓冲对) :NaHCO3/H2CO3
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
①
剧烈 产生 运动
乳酸 进入
方案一选取的实验材料: 2只健康的小白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 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注射器,试管 实验步骤: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
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
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
4.(08广东生物)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D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 发原因如下:
糖尿病的现状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糖 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 随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虽然糖尿病有遗传性,但是不 良饮食、肥胖和缺乏运动也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趋于年轻化, 因患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 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肾小球肾炎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组织水肿 ↑ 过敏反应 ―→组织蛋白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淋巴,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 C) 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并不完全相同, 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 相比,蛋白质含量较高。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 复制、转录、 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1.三种“环境”的辨 析
2.“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成分。
淋巴
组 织 液
体 内 细 胞
与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