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形成
水的发展演变过程

水的发展演变过程
1. 宇宙大爆炸后,水的形成
大约137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后,氢气和氧气在极高温极高压的环境下结合,形成了最初的水分子。
这些水分子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而凝聚,成为星际尘埃中的一部分。
2. 地球形成时水的出现
约46亿年前,原始太阳系中的气体和尘埃团聚在一起,形成了原始地球。
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最初的水可能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小行星或彗星上携带的水在撞击地球时释放出来;二是地球内部火山喷发时释放出的水蒸气。
3. 水在地球上的循环
随着地球环境的形成,水在地球上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过程。
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渗透等环节,水在大气圈、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流动。
这种循环过程维持着地球上生命所需的水资源。
4. 水与生命的演化
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出现在地球上,它们生存在海洋中。
随后,生物在水的环境中不断进化,出现了多细胞生物、植物和动物等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
水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5. 人类与水的关系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水资源,建造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和工业。
但同时,人类活动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如今,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和演变过程,见证了生命的孕育和文明的进步。
保护好这一宝贵资源,对于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2.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
变差系数:数理统计中用均方差与均值之比作为衡量系列数据 相对离散程度旳参数。称变差系数Cv,又称离差系数或离势系 数,无量纲。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是表达降水量旳年际变化程度旳参数。
① 均方差δ
n
δ=
(xi x)2
i 1
n 1
②变差系数Cv Cv
x
Cv 大,年降水量旳年际变化越大;反之越小。
我国长江以南、东南沿海γmin<0.5,长江以北γmax>100 表 3-2 说明。
第二节 河流概况
一、水系及流域
1、水系 水系:由干流、支流和流域内旳湖泊、沼泽彼此连接构成 旳一种庞大系统,以干流或注入旳湖泊、海洋命名,如长 江水系、洞庭湖水系。
干流:一种水系里,长度或水量最大旳河流。
支 流: 一 级 支 流、 二 级 支 流 等 等。
·降水强度大,径流大;反之小,径流过程缓慢
·在流域下游降水时,径流旳涨落变化较快,且洪峰时间 短,洪峰量大;若在上游流域集中降水时,恰好反之。
·蒸发强度大旳地域,降水前土壤水分已全部蒸发,降 水后有大量水分,消耗于下渗。
2.地形: 地 面 高 程、 坡 度、 切 割 程 度
·地形越陡、切割越深,坡面漫流和河槽汇流旳水流速度越 大,地表径流损失小。( 山 区 河 流 旳 径 流 变 化 比 平 原 区 河 流 强 烈)
③流域旳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旳地理位置:用流域所处旳经纬度范围来表达。反 应流域气候和地理环境旳特征。
·流域旳气候条件:涉及降水、蒸发、温度、湿度和风等, 径流取决于降水、降水与气象原因有关。
·土壤、岩性和地质构造:影响入渗及地下水旳补给,因 而也影响到径流旳变化。
地球水循环与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地球水循环与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作为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水不仅滋润生命,也支撑着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运转。
然而,很多人对于水循环和地表水资源的形成过程并不了解,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地球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它以太阳能为驱动力,通过蒸发、凝结、降水和流动等过程,将水分从地球表面转移到大气中,再回到地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首先是蒸发阶段。
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使得水体中的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从而进入大气中。
这个过程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水面上的水蒸发。
当阳光照射到湖泊、河流或海洋等水体上时,其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变成无色无味的水蒸气。
接下来是凝结阶段。
随着水蒸气的上升,逐渐冷却的空气使其逐渐凝结成云。
云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它们在大气中漂浮着,随着风的吹动而改变形状和位置。
然后是降水阶段。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就会凝结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降水。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雾、露等等。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类型不尽相同,受地理环境、气候和天气系统的影响。
最后是径流阶段。
地球表面的降水并不会完全被吸收或蒸发,一部分会沿着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
这些水体会进一步与大气进行交换,成为地表水资源的补给源。
此外,一部分降水也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首先,在地壳的运动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和平原。
山脉的存在使得降水在高处集中,并形成了许多湖泊和河流,这些水体成为地表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而平原则因地势相对平坦,降水比较均匀地渗透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其次,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系统也对地表水资源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是指长时间内一定地区的平均气象状况,而天气则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
不同的气候带拥有不同的降水量和类型,例如热带气候多雨,而沙漠气候则干燥。
天气系统的变化将有助于地表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再循环,从而使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得到补给。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

水的循环与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水的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文将就水的循环和水资源进行探讨,并分析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水的循环水的循环,也称为水循环或水循环过程,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径流、渗漏等一系列过程,不断地循环流动,使地球上的水保持动态平衡。
“水的循环”这个词可以用类似“蒸馏过程”或“凝结过程”的术语替换。
水从地表和植物体表面蒸发,升到大气层中,然后冷凝为水滴,形成云,再降落到地表,形成雨水或雪。
雨水渗入土壤或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湖泊、土壤中的含水层,或以地下水形式储存起来。
同时,水也可以通过植物根系统吸收,经植物蒸散作用再次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过程构成了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对地球上的生物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它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水分,并维持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水分平衡。
水的循环还调节了地球的气候系统,通过降水水平的变化,影响着气温、风向和其他气候要素的分布。
因此,水的循环直接关系到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的均衡。
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水的储量和供应。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水库和水库中储存的水,而地下水则指储存在地下的水资源。
水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它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各个领域的基础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水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以及水生态系统的退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因此,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1. 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首先需要重视环境保护。
不合理的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和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都会对水质造成污染,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可用性。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限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水源地的纯净度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
2. 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护水资源的核心。
断层活动与地下水资源形成

断层活动与地下水资源形成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地下水的形成与断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断层活动与地下水资源形成进行探讨。
1. 断层活动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断层是地壳中岩石层相对位移造成的裂缝带。
断层活动会对地下水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断层活动使得地壳岩石发生移位和变形。
这样的变形使得地下岩层发生了破裂和裂隙,孔隙度得到了提高。
地下岩石的破裂和裂隙为地下水提供了通道,使得降雨和河流水能够通过这些透水带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其次,断层活动还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状态。
当地下岩层发生倾斜或错位的时候,地下水会因为重力的作用,沿着断层面的倾向方向形成地下水流动的通道。
这种地下水通道在地表有时会显露为渗泉或者泉眼。
断层活动和地下水流动的通道共同作用,使得地下水得以形成并保持流动。
另外,断层活动对地下水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断层活动引起了地壳变形,使得地下岩层发生了破碎和错断,其他地层中含有溶解有害物质的喀斯特地区的岩层就可以与地下水发生接触,使得地下水因此受到了污染。
2. 断层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断层活动不仅对地下水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还可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影响。
首先,断层活动使得地下水层的分布不均匀。
断层活动一般会形成断裂盆地或者抬升地,这些地形特点直接决定了地下水的分布。
在断裂盆地中,由于断层活动造成了盆地的拗拉变形,使得地下水大量聚集于盆地之中,形成深层富水区,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反,在抬升地中,由于断层活动造成了地壳的整体抬升,地下岩石层被压实且岩层断裂、裂隙较少,地下水相对来说比较稀缺,开发难度较大。
其次,断层活动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当降雨或者河流水渗入地下岩层时,经过断层活动的作用,这些水体在断层面上沿着断层面倾斜方向聚集形成了地下水资源。
因此,分析断层活动的分布和特征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重点

水资源重点1-1、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自然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以江河、湖泊为代表的地表水和以地下水的淡水为主)。
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可以称为水资源(包括天上的雨雪、河湖中的水体、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土壤水、冰川、海水等等)。
2、水资源的分类:(按形成条件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他们共同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相互转化和影响;(按工程措施分)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水资源:调节水资源是指天然水资源中通过工程措施被控制利用的部分;(按用水部门的用水情况分)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消耗性指灌溉、给水;非消耗性指航运、发电用水3、能够做为水资源的基本要求:按需要能够稳定(数量上与质量上提供);这个水量有可靠的来源,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不断得到更新与补充;这个水量及水质可以通过人工来控制。
4、水资源的性质: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利、害两重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5、全球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储量有限总量稀少分布不均6、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国最缺水的地区是: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缺水原因: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少、水体污染严重2-1、河川径流形成过程:从降雨到达地面至水流从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整个物理过程2、水量平衡概念::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储水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结论: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等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①岩层要具有容纳重力水的空隙,能储存并给出地下水。
②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岩层下有隔水层,使水不能向下漏失,水平方向有隔水层阻挡以免全部流空。
中国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

中国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张振权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摘要据已有过去资料及新的信息报道,经综合分析,从地学观点阐述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
以吉林为例论述了天然矿泉水资源主要控水因素,概述了全国天然矿泉水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关键词天然矿泉水资源、构造裂隙水.火山活动.地下载体.深部循环.长白山.全国分布类型。
应本年八月份“国际天然矿泉水资源会议”于吉林省白山市召开征文需要,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中国地大物博,天然矿泉水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泛,已知产地3500多处,水质优良。
具有广阔的勘查、开发远景。
其形成分布规律深受地质构造、火山活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主要是构造裂隙水、孔隙裂隙水)等因素控制。
众所周知,大气降水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对于天然矿泉水资源其主要补给源仍然是大气降水,也不可否定有的地区具备地下迳流或地表水体的补给。
总之,这些补给水源进入地下载体经过由浅人深运移、不断的和围岩介质进行离子交替等物化作用,在普通的地下水中富集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在导水和储水空间里,经过较长时间的,并遵循由浅至深,由深(压力传递)至浅运移规律,遇有出露条件便以泉、井方式溢出地表,人们便可以评价开发。
各种控水因素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使天然矿泉水的类型、水量、水质各有所异。
自然控水因素不仅制约天然矿泉水资源条件,而且也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
在未有人为破坏条件下,一般的原始生态环境是最佳矿泉水资源保护条件。
全国天然饮用矿泉水基本特征,可归纳为:1.埋在地层深部,沿断裂带出露地表;或钻井人工揭露、建矿泉井。
2.地下水通过深部循环与围岩发生地球化学作用,产生一定含量对人体有益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或其它化学组分。
3.因埋藏地层深部,长期溶滤作用,水质洁净,不会受到地面污染影响,不必进行净化处理。
4.水质、水量和水温动态,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性。
任何人造矿泉水不属于天然矿泉水,天然矿泉水贵在自然条件下形成。
水是从哪儿来的读后感

水是从哪儿来的读后感
《水是从哪儿来的》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插图,向读者介绍了水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对水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首先,书中讲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在地球上以各种形式存在:大部分是海水,还有冰川、湖泊、河流等。
通过讲解水的来源,我了解到水是通过循环的方式不断产生和重复利用的。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水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和河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水的循环过程,我明白了水是如何从地表进入大气层,再通过降水回到地面,形成水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避免
浪费和污染。
书中给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节水方法,如合理用水、修复水环境等。
通过阅读《水是从哪儿来的》,我不仅学到了水的基本知识,还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科学知识,同时也唤起了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
湖泊和沼泽 3.人类活动因素
• 四、地表水资源
一个流域或特定区域的地表水资源既包括被称之为 雨洪的地表径流和部分浅层地下径流,也包括被称之为基 流的浅层和深层地下径流。 我国地表水资源的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特点与降水量 的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特点基本一致。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一、基本概念
广义上的地下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状态的水。 包气带水(土壤水) 上层滞水
第三章
水资源的形成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水循环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思考题
第一节
• 一、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
大循环
二、水循环的种类
小循环 内陆水循环
• 三、水循环的实质
(1)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 (2)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 (3)水循环使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换 (4)水循环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等级
微量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 雨
特大 暴雨
(二)降水的成因与类型
1.锋面抬升与锋面雨
• 2.地形抬升与地形雨
• 3.局地热力对流与对流雨
• 4.动力辐合上升与气旋雨
水面蒸发
• 二、蒸发
土壤蒸发 植物散发
• 三、径流
径流是指由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表和地下向河
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
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划分为
潜水 承压水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二、 地 下 水 的 循 环 过 程
地表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的补给 凝结水入渗补给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人工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运动比较迟缓,一般流速较小 地下水流大多数都呈层流运动 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地下水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呈非稳定流运动 假想水流充满含水层
(一)径流形成过程 1.产流过程 2.汇流过程
蒸发 降水
植物截留
不透水面积 地面径流填洼及地 面滞蓄Fra bibliotek地面径流
坡面流
表层径流 土壤蓄存 地下径流 壤中流
河 网 汇 流
地下水
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水
出流过程
降雨径流形成过程中水分运动机制示意图
(二)影响径流形成的因素
降雨 1.流域的气候因素
蒸发
流域地形 流域的大小和形状 2.流域的地理因素 河道特性 土壤、岩石和地质构造
• 三、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能够被人类生产 或生活直接利用的、逐年可以得以恢复和更新的地下水体。 深层地下水,因开采后恢复和更新缓慢,目前不列入 地下水资源。
• 思考题
1. 论述水循环的实质及其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 2. 阐述水资源的形成过程及水分运行机制。 3. 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关系。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的形成
• 一、降水 (一)降水及其特征
(1)降水是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表
的现象 降水量 降水历时 (2)降水特征 降水强度 降水面积 暴雨中心
降水量等级表
24h雨量 0.1~ 10~ ﹤0.1 (mm) 10 25
25~ 50
50~ 100~ ﹥200 100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