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简单测定。

4.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空气各成分的作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水槽、气球、玻璃管、胶塞等。

2. 教学课件:空气成分图片、实验视频等。

3. 练习题:关于空气成分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出本课课题《空气的成分》。

2. 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3.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意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用具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 空气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7. 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基本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掌握和应用。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4.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空气了解多少呢?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2、新课讲授(1)空气成分的发现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介绍实验装置:展示集气瓶、燃烧匙、止水夹、导管等实验仪器。

②实验步骤: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

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③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④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3)空气的组成①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约 78%)、氧气(约 21%)、稀有气体(约 094%)、二氧化碳(约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003%)。

②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混合物和纯净物①举例说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成分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第一章:空气的组成1.1 介绍空气的概念及重要性1.2 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1.3 引导学生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变化规律第二章:氮气2.1 讲解氮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2.2 分析氮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2.3 引导学生了解氮气的保护与应用第三章:氧气3.1 讲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3.2 分析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3.3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供给与利用第四章:稀有气体4.1 讲解稀有气体的性质、用途和作用4.2 分析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重要性4.3 引导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保护与应用第五章: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5.1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2 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重要性5.3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利用5.4 介绍其他气体成分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5 分析其他气体成分在空气中的重要性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2 演示实验:使用集气瓶、水银气压计、烧瓶等仪器,进行空气中各成分的实验分离。

6.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空气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掌握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2. 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难点: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空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进修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观察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 总结归纳:让学生归纳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总结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4.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和气候变化问题。

五、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制作海报:要求学生以空气的成分为主题,设计制作相关海报,展示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钻研课外资料: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写出个人观点和建议。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完备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进行评分。

2. 海报评选:组织评选最佳海报,评选标准包括创意性、内容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等。

3. 课外资料分析:评判学生对课外资料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提出合理性和深度的观点和建议。

七、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空气的质量和污染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问题。

2. 环保宣传:组织学生设计环保宣传活动,向周围同砚和社区传播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认识和行动力。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空气的成份》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对探索过程和结果 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斗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重点:1、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2、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

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蜡烛、火柴、灯泡、小苏打、白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小魔术)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只燃烧着的蜡烛,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熄灭呢?生汇报。

师:老师有一个更巧妙的办法,这里有个瓶子,请同学们想一想瓶子里有什么?注意事想一想而不是看一看。

空气可以占领空间,好!请注意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回答。

师:你认为蜡烛的熄灭和什么有关?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

(板书:空气的成份)师: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想,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实验,接下来咱们就同实验来验证空气到底是单纯的气体组成还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二、实验探索1、设计实验法案师:咱们现在先认识一下实验材料 :水、培养皿、塑料瓶、蜡烛、火柴(打火机)、红色的水等。

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联系老师刚才表演的小魔术以及上节课所学的空气占领空间的知识,想想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咱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好的办法。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实验师:那末在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生汇报师:(课件展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同学们想出那末多的办法,但是老师还有个几个小小的要求给大家说一说。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空气的主要成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3.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主要成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的记忆。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或挂图。

3. 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展示教学卡片或挂图,让学生了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的含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在空气中的作用和用途。

例如,氧气对人体呼吸的重要性,氮气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稀有气体的用途等。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让学生举例说明。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 课堂小结: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用途。

6.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关于空气成分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课后进行调查,了解生活中空气成分的应用。

7.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名称:空气成分的角色扮演2. 活动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3. 活动准备:学生准备相关空气成分的资料或卡片。

4. 活动过程:a.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空气成分进行角色扮演。

b. 学生通过扮演空气成分的角色,介绍其特点、作用和用途。

c. 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听后进行提问和讨论。

d. 各组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学习空气成分做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利用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具,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5. 总结空气成分及环保意义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包括成分的名称、体积分数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创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局或空气监测站,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监测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
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能利用简单器材做空气成分的探究性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问题意识;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适量红水);大、小不同的瓶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2、演示实验材料:乒乓球、水槽;其它与分组实验材料相同。

3、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猜谜语:今天呀,有个时时刻刻和你相伴相随的朋友,要和你一块儿来上科学课,请你猜猜它是谁?(课件出示)
奇妙奇妙真奇妙,
占据空间摸不着,
无孔不入看不见,
每分每秒都需要。

对了,
它,就是。

我们来和交朋友,
手拉手去体验科学的奥秘。

(学生朗读并揭示谜底:空气。

)
2、趣味小实验:对,是空气。

这节课咱就研究空气,老师先做一个小实验考考你,看你对空气有多少了解。

小球浮在水面上,罩上去了底的饮料瓶(实验前要拧紧瓶盖),小球还会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小球沉入水底。

)小球为什么会沉入水底?你有办法让它上来吗?(学生谈方法,教师拧开瓶盖,小球浮上来。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同学们真聪明,以上现象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秘密?欢迎你提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设计一个谜语和一个小实验,不是对前一课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意图有三:其一,通过猜谜语唤起学生对空气的已有认知;其二,通过小实验再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是为下一步“探究空气成分实验”之后的分析作知识性铺垫;其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二、探究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一)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师:空气朋友想让同学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来研究空气中究竟有什么(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

先来看看它给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学生列举材料名称:三个水槽(水槽内粘有蜡烛、装有红水);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火柴;盛水的杯子。

师:看到这些材料,你认为实验将会怎样做?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初上科学课还不到一个学期,实验方法的习得以及实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给学生明确研究内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预想实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心理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师:(出示实验装置图片)现在,如果点燃三支蜡烛,再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饮料瓶,分别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猜一猜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汇报猜测结果(被瓶子罩住的蜡烛会熄灭,小瓶子内的蜡烛先熄灭,因为小瓶子内的空气较少。


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时发生的现象就能找到答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点燃蜡烛之后,瓶子要同时罩住其中的两支蜡烛;2、尽可能把蜡烛罩在瓶子的中央,先扶一会儿再松手;3、瓶子罩住蜡烛后就不要往外拿了,后面还要用它做实验。

(出示实验记录表:用你喜欢的符号在图上标出实验时有变化的地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观察后不乱动瓶子,认真整理记录表。


师:老师给各小组3分钟的时间,互相说一说你观察到的现象,谈谈你的发现,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学生组内进行交流。

《空气的成分》实验记录表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1、你画了几个圈,你有哪些发现?
(小瓶子罩住的蜡烛最先熄灭,大瓶子罩住的蜡烛后熄灭,蜡烛熄灭时,瓶子里涌进一些水;在空气中燃烧的蜡烛没有熄灭。


鼓励学生说出所有的发现。

2、被瓶子罩住的蜡烛熄灭,这说明了什么?(瓶子里没有支持燃烧的空气了)
3、水进入瓶内,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减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空气为什么会减少?(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4、瓶子里还有空气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瓶子里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只占据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


5、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瓶子里还有空气?(将其中一个瓶子倾斜,瓶子里有气泡冒出。


6、师生达成共识: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板书: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的这部分空气被用掉之后,蜡烛也就熄灭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预想实验现象与结果,让探究新知的过程与学生的已有认知发生联系,符合科学认知的一般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教师进行必要的实验演示与指导,交代清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尤其实验记录表的设计很富有创意,教师将实验效果图打印在记录表上,学生直接在实验效果图上圈出自己的发现,既便捷又直观,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发现、整理记录、分析研讨、归纳结论,使知识的获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师:瓶子里剩下的气体是不是真的不能支持燃烧了?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师生交流完善实验方法:实验时要先把水槽内的水加到比瓶内水面略高的位置,然后一个同学扶住瓶身拧开瓶盖,另一个同学迅速插入燃烧着的蜡烛,观察蜡烛还能继续燃烧吗?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燃烧的蜡烛在瓶内迅速熄灭。

师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1)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支持燃烧吗?(板书:燃烧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出示课件)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指导学生观察空气成分比例图并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板书: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旨在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已经习得的实验方法自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气成分比例图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形成“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的正确认识。

三、体验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憋住气(捂住口鼻),短时间内不呼吸,有什么感觉?(注意提示学生要量力而行,不要憋得太久!)
2、离开座位,原地下蹲10次,体验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就越多。

3、课件展示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空气的应用:气焊、炼钢、消防员背着氧气瓶救火、火箭升空、潜水员携带氧气潜水和宇航员携带氧气。

4、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空气,你喜欢和它交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体验和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课后调查
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清新的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做好调查记录。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清新的吗?”唤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的关注,将思考和探究延伸到课后,也为下一课学习《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空气的成分
燃烧用去一部分气体氧气 21%
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氮气 78%
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
实验记录表:用你喜欢的符号在图上标出实验时有变化的地方。

3号 2号 1号
我们的发现:
1号蜡烛,是因为。

2号蜡烛,瓶内的水,瓶内的空气,说明了。

3号蜡烛,瓶内的水,瓶内的空气,说明了。

我们还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