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弥漫性疾患CT数量化测量的临床研究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摘要为促进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改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重症及营养领域的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文献,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 43 条推荐建议,旨在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神经外科(学); 重症;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管理; 专家共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是指因为严重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重型颅脑创伤、脑肿瘤、颅内炎性病变等疾患需要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的患者。
除具有其他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殊性:(1)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2)代谢高、营养需求高;(3)部分患者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或进行机械通气;(4)多存在内分泌功能紊乱;(5)部分存在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6)多存在需要愈合的外科伤口问题;(7)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以上均为营养不良高风险因素,继而使患者感染、脏器功能障碍、死亡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结局。
2016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曾牵头制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消化与营养专家共识(2016)》[1],随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理念的发展,2021年开始筹备并推进共识更新。
本共识是2016版共识的更新和扩展。
在制定本共识前,指南制定小组在原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线上问卷调研的结果,并经专家讨论后,确定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清单,由秘书组按照PICO(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系统标准提出临床问题,涉及营养状态评估、营养治疗目标、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添加剂的使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治疗、营养管理流程和护理的多个方面。
能量CT 多参数分析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前景

能量CT成像代表着CT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在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量CT成像的优势是多参数、多维度、定量成像,量化反映组织的成分特征和血供特点,为疾病诊断、鉴别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必将会充分发挥能量CT的潜能,彰显其独特的优势,提升CT临床应用的能级。
自CT发明40年以来,技术发展相当迅速,特别是双能量CT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有不同的方法获得双能量的数据,主要分为“源驱动”或“探测器驱动”。
序列扫描、双源、高低管电压瞬时切换等均属“源驱动”的采集方式,而双层探测器是唯一的“探测器驱动”的能量采集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稀有金属钇作为基质的闪烁晶体置于上层,吸收低能量的光子,稀土陶瓷探测器置于下层,吸收高能量的光子,仅1次扫描即能获得常规CT的信息和能量的信息。
能量CT 的优势是不仅提供了组织的密度信息,同时具备物质成分鉴别的能力。
随着硬件设备的提升和后处理算法的完善,两种物质分离和3种物质分离技术可用于组织中物质成分的定量,可显示组织内该种物质的浓度和分布,量化测定包含多种已知元素物质的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浓度,如碘图;或者用于区分同一物质的不同亚结构,如尿酸和非尿酸结石。
区分不同成分的肾结石,可指导临床精准治疗。
痛风目前非常常见,在尿酸图上可以清晰显示高尿酸含量的痛风石,从而有助于外周关节内尿酸盐沉积的检测,依据尿酸浓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伪彩色标记痛风石的有无、大小、部位以及分布状况。
碘图为各体素所含的碘浓度的分布图,可用于定量分析组织强化的程度,除使用黑白图像展示外,还可以使用碘融合彩色图像提升摄碘组织的可视化程度。
碘浓度的测定不仅有利于富血供病变的检出,也有利于更好地显示乏血供的病灶。
碘浓度的动态变化还有助于病灶的定性和鉴别,对肿瘤病灶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指标。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技术原理和病例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应用。
通过临床效果分析,发现该技术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信息,从而提高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肝脏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果分析、影像学表现、技术原理、病例分析方法、价值、展望和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是十分关键的,而影像学检查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系统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非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对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准确性。
肝_脾CT值、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慢性乙型肝炎脂肪变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病毒性肝炎·DOI:10.12449/JCH240109肝/脾CT值、受控衰减参数(CAP)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慢性乙型肝炎脂肪变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鲁景楠1,李岩松2,温雅1,王雄慧1,屈兆宇1,李建龙1,张炜11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陕西延安 7160002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西安 710100通信作者:张炜,****************(ORCID: 0009-0009-2951-1115)摘要:目的 探讨肝/脾CT值(CT L/S)、受控衰减参数(CAP)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脂肪变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肝脏CT、CAP和MRI-PDFF检查的213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MRI-PDFF结果,将213例患者分为单纯CHB组(MRI-PDFF<5%,n= 111)和CHB合并脂肪变性组(MRI-PDFF≥5%,n=102);其中轻度脂肪变性69例,中度至重度脂肪变性33例。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绘制Bland-Altman 图,评价两位医师测量MRI-PDFF的一致性。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T L/S和MRI-PDFF、CAP和MRI-PDFF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 L/S和CAP对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影像诊断方法的AUC。
结果 MRI-PDFF在CHB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CT L/S和MRI-PDF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00,P<0.001),CAP与MRI-PDFF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01)。
Castleman病2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

以淋 巴结 肿 大 为 特 征 的慢 性 淋 巴组 织 增 生 性 疾
病, 又称 巨大 淋 巴结 增 生症 或 血 管 淋 巴滤 泡 组 织 增生 症 , C s e n于 1 5 由 at ma l 9 6年 首 次报 道 而 得 名 ,
周, 肠系膜 及腹膜 后多发肿 大淋 巴结 ( 巴瘤可 能 ) 淋 ,
的淋 巴结 套 区 、 周 血浆 、 周 血 单 个 核 细胞 和 骨 外 外 髓 中找 到 了 H V一8感 染 细胞 。 白细胞介 素 一 H 6 I 6 也 是该 病 的主要 致 病 因 子 , D患者 血 清 (L一 ) C 及 受 累淋 巴结 内 I 6水 平增 高 , 用人 重组抗 I L一 且 L
静 脉旁淋 巴结及小块 肿瘤组织送快 速冰冻切片病检 :
淋 巴结病变 , 未见肿瘤细胞 ; 腹膜后少 量纤维脂肪 , 神 经组织 中见淋 巴组织灶性浸 润。遂行 右肾切除 、 右腹 膜后 肿块 切 除术 。术 后 病 理 诊 断 为后 腹 膜 淋 巴结 C se a 病透 明血管型 , at m n l 下腔静脉 旁淋 巴结 慢性炎 。 仍在接受干扰素治疗 。
参考文献
1 Na e h KN ,Rie AJ,Bo r M. L mp o e n o v d b lie — rs c we y h n d s i v l e y mu t n c
ti a t ma ie s mo g HI st e i d v d a s r f n i — rc c sl e n d s a e a n V po i v n ii u l a e ot n i e
及肠 系膜根部可 见多发 肿大 淋 巴结 。术 中切 除下 腔
临床 表现 多样且 无 特 异 性 , 易误 诊 、 极 漏诊 。本 院
【课题申报】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优化

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优化《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优化》课题申报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肝脏肿瘤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肝脏肿瘤的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放疗在临床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认可。
然而,放疗剂量的优化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放疗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优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目标区域的剂量选择问题,即放疗剂量是否恰当才能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2)放疗技术的选择问题,即针对不同肝脏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选择最优放疗技术;3)放疗计划制定问题,即如何制定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个体化放射治疗计划。
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对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进行优化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类型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改善临床放疗的效果,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优化的研究日益增多。
一方面,国内外学者通过多个机构的合作研究,对不同类型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各地医院也在临床应用中对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放疗剂量的选择: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肝脏肿瘤的放疗剂量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观察,尝试找到最佳的放疗剂量。
一些研究表明,较高剂量的放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但也伴随着更多的不良反应。
因此,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放疗剂量具有重要意义。
2)放疗技术的选择:肝脏肿瘤类型的不同,对放疗技术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MRT)和体素模型技术(VMAT)在肝脏肿瘤的放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
但选择何种技术仍然存在争议。
3)放疗计划的制定:放疗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分期确定多个参数,但这些参数的选取和优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在个体化放疗计划制定上,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来完善。
腹部ct诊疗基础

一. Couinaud 分段法
• 8个段:每个段有独立旳流入和流出血管以 及胆管系统。在每一段旳中心有门静脉、 肝动脉及胆管分支,每一段旳外围有经过 流出旳肝静脉。
分段法
• 肝右静脉: 将肝脏分为右前段和右后段。 • 肝中静脉 :将肝脏分为左半叶和半右叶(或
者说右半肝和左半肝),此面从下腔静脉到 胆囊窝经过。 • 肝左静脉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 门静脉 : 将肝脏分为上、下段,左、右 门静脉发出上、下分支分别进入每段旳中 心。
四、转移性肝癌
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 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楚,亦可不清楚。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 卵巢癌、乳腺胶质癌、骨肉瘤等旳转移灶。
增强扫描 (1)病灶边沿强化。 (2)病灶均匀强化。 (3)出现“牛眼征”:体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 缘为高密度强化带,最外层又低于肝实质 (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度带为 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变化)
肝脓肿
CT体现 (1)平扫
腹水
病灶
肝脏
脾脏
肝裂 增宽
肝硬化:CT平扫示肝脏 左右叶体积缩小,边沿
欠平整,肝裂增宽
肝左 叶
脾门静 脉曲张
肝右
脾
叶
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 静脉期CT扫描示:脾门静脉曲张。
三、原发性肝癌
病理 肝癌分三型:①巨块型:直径≥5cm;②结节型:直径 <5cm;③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CT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CT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进展罗树林 (河池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广西河池 547000)摘要: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动态评估,直接关系其是否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临床治疗。
为了深入探究CT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对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CT能量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CT分子影像学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CT;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都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同时也是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的最终疾病形态。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对患者的肝脏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治疗,有引起恶变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在发病早期如果及时进行干预,其病情是可逆的[1]。
因此,及时准确地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行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公认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金标准”,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
但是该诊断方式属于有创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创伤,且患者承受着一定的风险,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了局限,无法作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诊断及动态监测的手段进行推广应用[3]。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技术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中逐渐得到了应用。
但传统观点认为,CT仅能够对中晚期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进行诊断,却无法衡量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分期[4]。
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逐渐应用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中,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和动态评估中均获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本文就对CT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升这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提供参考。
1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从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脏弥漫性疾患CT数量化测量的临床研究作者:林昭旺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6期
[摘要] 目的:研究肝脏CT横断面影像学变化与常见肝脏弥漫性疾患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方法:在一定的肝脏CT横断影像层面上,按一定的规则划出代表肝脏左右叶的各条径线,测量其长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肝脏弥漫性疾患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叶以萎缩为主,右叶为甚;慢性肝炎患者及肝癌患者以肝叶增生为主,以左叶冠状径增大为甚。
结论:在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中,肝叶比例的数量化测量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肝脏;比例;X线计算机断层;测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86-01
我国由乙肝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亦很常见。
而目前有关该类肝脏弥漫性疾患的CT诊断,仍然主要依靠医师个人经验,从肝脏大体解剖形态上的变化作出判断,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肝脏的CT影像进行一系列数据测量,找出能反应肝脏发生该类疾病时各肝叶的变化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
搜集2005年12月~2006年5月我院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 90 例,男66 例,女24 例。
其中,慢性肝炎患者36 例,平均年龄46岁;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例,平均年龄56岁;肝癌患者23例,平均年龄48岁。
以上患者均临床确诊。
搜集无肝脏疾患人群35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岁。
CT机为philips公司Brilliance 6,扫描条件130 kV,130 mA,层厚及层距5 mm,窗宽窗位240,50 Hu。
1.2方法及指标
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量层面及测量指标,一般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能同时显示左右叶及尾状叶;②较易定位,同时位置较为固定。
结合李国珍[1]、曹丹[2]及李天然[3,4]等学者的方法,我们选取肝门层面,相当于肝门静脉刚出现或门静脉刚分叉处。
该层面显示肝左右叶最佳,同时位置固定。
画三条线1、2、3,1为与同层椎体前缘相切且平行于身体冠状轴的直线,2为正中矢状线,3为与下腔静脉最右缘相切的矢状线。
所测指标:A1,肝右叶最后缘与1的距离。
A2,肝右叶最右缘与3间的距离。
B1,肝左叶矢状径上最厚处距离。
B2,肝左叶最左缘与2间距离。
C1,尾状叶最左缘与3间距离。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各组间肝脏各径线测量值结果见表1。
A1、A2项肝硬化组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2项各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肝脏弥漫性疾患时,有增大和萎缩两种改变,慢性肝炎组、肝癌组在形态上均以增大为主,而失代偿肝硬化组以右叶萎缩为主,左叶相对增大,部分病例左叶也可萎缩,但总体上还是肝脏的萎缩为主,这与肝硬化最终的病理结果相一致[5]。
如发生增大改变,主要发生于左叶,左叶冠状径(B2)增大明显,右叶(A2)增生较前者不够明显,同正常组比较无差异,可能与右叶的位置处于胸廓包围之中,受周围肋骨、软组织等限制有关,造成左叶可拓展空间相对右叶较大;尾状叶由于其多血供[6],各组多以增大为主,萎缩不明显;这种疾病间不同程度的增大,反应了它们各自的病理变化[5]。
如发生缩小改变,多见于失代偿肝硬化,以右叶向内向前萎缩为明显,与胸廓之间的间隙扩大,与正常对照组、慢肝组和肝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肝叶比例CT测量,特别是左叶冠状径(B2)的测量比较,可以更加客观地为肝脏疾患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指导临床诊疗。
由于本文收集病例数量有限,加之笔者在经验及学识上的不足,该测量方法仍有许多欠缺,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国珍,韦嘉瑚.肝硬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4,18(1):10-13.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
[3]李天然,王玉新,王锦良,等.肝硬化的数量化诊断及其影像分型[J].临床肝胆杂志,2004,20(1):25-26.
[4]李天然,胡万鹏.肝叶比例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2):3-4.
[5]武忠弼.病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5-376.
(收稿日期:2007-11-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