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影像学特点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治疗后影像学

肝脏疾病治疗后影像学

放射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
三、肝外碘油沉积
少数患者肝动脉栓塞时,少量碘油进入脾动脉、胃 十二指肠动脉或其他侧支动脉,碘油在相应部位沉 积。
放射介入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瘤内和瘤周肿瘤存活表现
栓塞后碘油的沉积形态与肿瘤的残留、复发有一定 联系,碘油沉积稀疏粗糙型和缺损型时,瘤内和瘤 周多有肿瘤复发和残留。增强扫描,存活的肿瘤呈 “快进快出”表现。
三、肝切缘局部充血
肝切除的手术创伤导致术后肝切缘局部充血,CT增 强扫描动脉期术区边缘部和周围肝实质有不同程度 的片状强化,强化密度均匀,边界模糊。随着术后 时间的延长,肝切缘部的充血带可逐渐减轻至恢复 正常。
肝切除术后的具体影像表现
四、肝切缘旁积血、积液
肝切除术后创面局部出现多量的液体和血液的渗出, CT表现为肝切缘旁有大量的液体积聚,密度均匀, 有时可形成包裹性积液,如合并大量新鲜出血,则 密度不均匀,内见片状密度增高影。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四、术区出血
CT平扫表现为等、稍高密度影,边界稍模糊;局部 包裹可形成腹腔血肿,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五、肝静脉回流受阻
第二肝门手术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CT显示肝大, 密度下降,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密度不均匀,血管 重组显示肝静脉及腔静脉狭窄。
A.消融前 B.消融后1个月平扫 C.增强动脉期 D.增强门脉期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消融区内或边缘部结节状强化灶
消融区内或边缘有肿瘤残留时,CT平扫显示消融区 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消融区内或边缘可呈典型 “快进快出”表现。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二、消融区外肝组织肿瘤复发转移 消融区外肝组织显示结节状异常密度影,平 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 ,强化形式与治疗前的肿瘤强化形式相同。

消化系统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FNH,肝脓肿,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消化系统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FNH,肝脓肿,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肝脓肿早期边缘模糊
肝脓肿
肝脓肿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细 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 结构紊乱为基础;以纤维大量增生肝脏 缩小为特征;导致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CT表现:
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略大,中晚期体积缩小; 表面凹凸不平,可有结节突出或分叶状改变; 肝叶比例失调; 肝裂增宽,肝门扩大; 肝脏密度可不均匀或降低,可以脂肪变; 大结节型肝硬化可显示整个肝脏呈密度高低相间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增强)
肝血 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肝血 管瘤
腹主 动脉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血管瘤(MR)
非典型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非典型结节增生(FNH)是肝 脏少见的一种良性占位病变。它由结构紊 乱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 管等构成,境界清楚,无包膜;多见于3060岁女性。
非典型结节增生
CT表现: 境界清晰低密度,少数等密度,突出于肝外周;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在一分钟后迅速
MR
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边界不清; 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则信号混杂; 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增强、边界更清楚; 门静脉癌栓。
肝转移性肿瘤
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以消化道多见) 30~50%转移到肝脏,形成肝转移性肿瘤。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该患者为男性,年龄未知,因肝病就诊,经CT扫描显示肝脏
存在肝硬化的表现。

在肝脏平扫CT图像上,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肝脏密度不均匀,整体密度相对较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略高。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提示存在肝脏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增强扫描显示,肝组织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更加锐利,肝内密度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强化程度。

部分区域呈现网格状或鱼网状分布,可能与肝硬化所致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相关。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强化不良的结节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提示肝硬化可能已进一步发展至肝内血管的破坏。

结合临床的相关信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该患者的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密度不均匀等CT表现,与肝硬
化的典型影像学改变相一致。

肝硬化主要特征是肝实质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组织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异常。

同时,肝硬化还可能伴随着肝内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肝内门脉高压、肝内血管扩张等。

总之,该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肝硬化的改变相符,提示患
者已发生肝硬化,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包虫病影像学表现

肝包虫病影像学表现

肝包虫病影像学表现
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在肝脏组织内的寄生虫感染疾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感染病,由于肝包虫病的检测方法,可能需要通过X射线、CT 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确诊。

以下将详细介绍肝包虫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在X射线检查中,肝包虫病的典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囊肿影。

这些囊肿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内部密度均匀,边缘密度稍高。

囊肿边缘可有一层致密环带,即“包囊样征”,这是肝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

在CT检查中,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也比较明显。

囊肿显示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约0~25Hu。

当囊内充满液体或含有膿液时,内部密度可不均匀。

肝包虫病囊肿CT增强扫描显示,包囊壁强化厚薄不均,囊内一般不强化。

MRI检查是诊断肝包虫病的重要方法之一,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肝包虫病的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上囊肿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部分强化,囊内一般不强化。

除了X射线、CT和MRI检查外,超声检查也是常用于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看到肝脏内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囊壁薄,囊液呈无回声,常有无回声分隔。

囊肿周围常见圆形高回声,为囊肿周围纤维化、炎症反应所致。

综上所述,肝包虫病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包括X射线、CT、MRI和超声检查。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肝包虫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帮助。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肝脏弥漫性病变分类代谢性病变:脂肪肝、铁沉积、糖原贮积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炎症及损伤性病变:炎症、损伤、肝硬化、肝结节病等。

肿瘤性病变:弥漫性HCC、弥漫性肝转移瘤等。

血管性病变:布卡综合征、肝窦阻塞综合征等。

1.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贮积过多造成的,相关研究表明,每1g肝实质内甘油三酯增加1mg,肝脏密度就会减低约1.6HU,但CT扫描单纯依靠密度变化无法准确判断脂肪肝。

MR中的同反相位或DIXON技术则能有效判断脂肪肝的存在,并可量化脂肪肝的程度。

年轻女性,重度脂肪肝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奶茶。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低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红箭)。

同一患者的MR平扫图像,T1WI反相位肝实质信号较同相位明显减低,提示重度脂肪肝(反相位图带有勾边效应)。

2.肝内铁沉积肝内铁沉积(又称铁过载)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引起肝内铁沉积的原因很多:遗传性血色病、铁负荷性贫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输血、慢性肝病等。

临床上需要重点排除遗传性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遗传性血色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的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胰腺和心肌肉,而其它原因导致的铁过载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脾脏。

因此在MR抑脂T2WI图像上,当患者肝脏信号均明显减低而脾脏信号相对正常时,可提示遗传性血色病。

老年男性患者,因重度贫血就诊。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增高,且明显高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较为明显的低密度改变(绿箭)。

肝实质CT值75HU、脾实质CT值50HU。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铁沉积,肝实质密度增高还见于结节病、Wilson病以及服用胺碘酮、甲氨蝶呤药物的患者。

通常而言,肝实质密度在45~65HU之间,一般CT值大于或接近75HU可提示肝实质密度异常增高。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3. MRI检查 ①原发性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边界常 不清楚。在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②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增强,边界更为清 楚,其中坏死区无强化。 ③MR门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有无静脉癌栓形 成。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改变 造影增强改变 高密度改变 淋巴结肿大 腹水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病变 肝脏绝大多数病变,多为平扫时是低密度,少 数为等密度,多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灶,CT值 介于水和正常肝组织之间 良性:边界清楚整齐 恶性:模糊不清 低密度中可有更低密度病灶, 多为坏死或脓肿的液性成分 低密度灶也可出现 高密度,CT值不同,可以区分出血或钙化

肝脏形态异常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肝脏形态异常



常见的有: ①肝局限性性膨出 ②对称肝(symmetric liver):肝位于两则膈 下呈“V”字型,胃向右居于中线,常伴有右位 心和脾; ③Riedel氏叶:右叶的一种变异,多见女性, 正常右叶下缘逐渐变小,而Riedel氏叶右肝角 处局部呈球样增大; ④良恶性肿瘤:较大占位均可引起形态改变。

胆道扩张为分支状低密度影 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多为脂类沉积所 致。 脂肪由于每克肝组织中增加1mg甘油三 酯,CT值可下降1.6Hu 正常肝脏CT值比脾高6--12Hu,同脾密 度做比较,是出现肝弥漫性密度减低的 常用方法。




CT扫描异常征象 造影增强改变 多血管型肿瘤(成人HCC,FNH)明显增强效 应 血管性疾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大 部分 表现结节状,高密度增强 少血管型肿瘤(胆管ca,儿童型肝ca),始 终为低密度 无血管结构(囊肿、脓肿),无增强效应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1. 肺部疾病1.1 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一般来说,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肺实质实变、肺炎病灶密度增高、肺组织纹理模糊、肺纹理增密等。

通过胸部X线片或CT扫描可以明确肺炎的位置、范围和病灶的形态特征,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肺部结节、肺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多以及空洞形成等。

通过胸部X线片或CT扫描可以观察到结核病灶的位置、数量和形态特征,并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2. 运动系统疾病2.1 骨折骨折是指骨骼发生断裂或破裂的损伤,其影像学表现包括骨折线、骨块错位、骨骼变形等。

通过骨骼X线片或CT扫描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位置以及骨折的程度,为骨折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2 关节疾病关节疾病是指关节发生炎症、退行性改变或其他病理变化的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常见的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炎、关节勾兑、关节积液等。

通过关节X线片或MRI扫描可以观察到关节的形态、软骨的破坏程度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3.1 肝脏疾病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其影像学表现不同。

常见的肝脏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密度异常、肝脏形态改变、肝脏肿块等。

通过肝脏CT扫描或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2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癌、肠梗阻等,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常见的胃肠道影像学表现包括胃壁增厚、肠道蠕动减弱、胃肠道梗阻等。

通过胃肠道钡餐或胃肠道CT扫描可以观察到胃肠道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变的位置、范围和形态特征,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仅是常见疾病的一部分,在实际临床中还有其他各种疾病需要进行影像学诊断。

及早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放射科实习医生影像学总结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放射科实习医生影像学总结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放射科实习医生影像学总结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放射科在医学影像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影像学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医生们实现病变的早期发现与准确诊断。

作为一名放射科实习医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对于提高临床工作的效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帮助实习医生们更好地应对临床诊断工作。

一、胸部疾病1. 肺炎:在胸部X线片上,肺炎的影像学表现为片状阴影、实变或实变加暗区。

在CT扫描中,可见肺部实变、小叶中心坏死和纤维增殖。

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感染等相关因素。

2. 肺结核:胸部X线片上,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斑点状或结节状影像,常见于肺尖、肺门和上叶。

在CT扫描中,可见肺部浸润和空洞,结合结核菌素试验和临床症状有助于诊断。

3. 肺癌:胸部X线片上,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或结节状阴影,有时伴有空洞形成。

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结合肿瘤标记物检测有助于诊断。

二、腹部疾病1. 肝脏疾病:在腹部CT扫描中,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肝内窦扩张和肝内血流分流形成。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结节,边缘不规则或分叶状生长,增强扫描可见显著强化。

2. 胰腺疾病: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增大、密度增高,CT扫描上可见胰腺周围炎性渗出。

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内低密度结节或肿块,边界不清晰,增强后可见强化不明显。

3. 肾脏疾病:在腹部CT扫描中,肾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为肾脏实质内的低密度结节,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肾结石的影像学表现为肾脏内大小不同的高密度结石,结石所致的输尿管梗阻可导致肾盂积水。

三、骨骼疾病1. 骨折:X线检查是骨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为骨折断端的错位或接触不良,骨折线的形态和方向对骨折类型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2.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为骨密度减低,X线检查可见骨小梁稀疏细长,以及脊椎压缩性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肝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内有分隔,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壁及部分分隔呈强 中央坏死区域无强化。
早期肝脓肿,增强扫描见肝右叶一蜂房样强化灶。
• 肝囊肿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 肝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 其他脏器囊肿。
• 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单 发或多发,境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致,囊壁 菲薄。2,增强扫描:囊内及囊壁无强化。
肝硬化,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更多见于中、老年, 男性多于女性。 • 病理分型:1)巨块型:直径大于5cm,,瘤内可有 出血坏死,有些可见到肿瘤周边的假包膜,2)结 节型:直径小于5cm,单发或多发,分布在肝内的 结节状肿块,3)弥漫性:较少见,肝内广泛、弥 漫分布的小结节样病变。 • CT表现:1,平扫:肿瘤以低密度或混杂密度为主 ,部分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薄膜,与周围 正常组织分界清楚,部分肿瘤呈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肿瘤内可坏死、囊变或 出血。 • 1,增强:增强后肿瘤体积较平扫略有缩小,边界 较平扫
第一肝门正常CT解剖:1,腹主动脉,2,下腔静脉,3,门静脉右支,4,门静脉左支, 5,肝右静脉,6,肝中静脉,7,肝右静脉后段,8,肝右静脉前段,9,肝左叶内侧段,10, 肝左叶外侧段,11,肝尾叶,12,左肾,13,脾脏,14,胰腺,15脾静脉
第二肝门正常CT图像:1,下腔静脉,2,肝右静脉,3,肝中静脉,4,肝左静脉,坏死较明显。
肝脏疾病影像学特点
2020年4月20日星期一
• 分类: • 1,正常肝脏CT表现, • 2,肝脏外伤破裂特点, • 3,肝脓肿, • 4,肝囊肿, • 5,肝血管瘤, • 6,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 • 7,脂肪肝, • 8,肝硬化
• 1,正常肝脏的CT表现:平扫肝脏实质密度 均匀,CT值通常是50-70Hu,可介于4080Hu之间,胰腺、肾脏和脾脏的CT值通常
• CT一般能够确定其存在及范围,有非常高 的特异性。
肝表面撕裂,实质内见低密度区,包膜下见血肿。
• 肝脓肿: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病理改变为3层结构,中心为 组织液化坏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 胞及白细胞形成的半液体残腔;坏死区域周 围为中间层,由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 ;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细 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
• 胆管细胞癌:主要发生在肝外胆管,少部分 见于肝内胆管。分为三种病变,实质性病变 ;坏死性病变;混合型病变。影像学检查首 选CT。
• CT表现:视肿瘤大小而定,肿瘤较小时, 肿块本身不明显,表现为受累胆管的近端扩 张,呈分支状,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CT 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 表现,开始强化低于周围肝脏密度,延迟扫 描密度高于周围肝脏。
肝右叶多发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晰。
肝左叶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央有坏死,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匀
平扫肝右叶可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内 有斑点状低密度更低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瘤灶呈全瘤不均匀强化, 密度高于同层正常肝; 门静脉期瘤灶密度降至低于同层正常肝, 瘤内造影剂充盈呈“快进快出”的特征。
低于肝脏。平扫肝脏内可见低密度的线状、 分支结构,为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CT
可以很容易探查胆树或门静脉内的气体。第
一肝门:位于肝脏下面的中心部,是门静脉
、肝动脉、肝总管进出肝脏的部位,约占 3cm层面。第二肝门:位于肝顶部,肝静脉
出肝汇入下腔静脉的部位。位于第一肝门上
方,肝左、中、右三条静脉在接近同一层面 汇入下腔静脉。
多囊肝:增强扫描肝实质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病变,肝实质全部被 囊中取代,仅囊壁间残留少许正常肝实质,肝脏体积明显增大。
• 肝血管瘤:肝内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占肝良性肿 瘤的84%,女性多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 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可单发,也可多 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
• CT表现:1,平扫:肝内均匀低密度灶,单发或 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轮廓清晰,少数可见钙化 。2,增强: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化呈结节状或“岛 屿状”,密度与临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 肝实质密度,延长扫描,结节状密度降低,但范 围扩大,逐渐向病变中央推进。最终病变呈等密 度或略高密度,表现为典型的“快进慢出”型。整个 过程持续2-10分钟。
正常肝脏CT解剖:1,胆囊,2,肝右叶,3,十二指肠,4,胰腺,5,脾脏, 6,下腔静脉,7,脾静脉,8,腹主动脉
• 肝脏挫裂伤:
• 1,肝包膜下血肿:包膜下新月形或半月形 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临近肝组织受压呈弧 形改变。
• 2,实质的血肿:肝实质内圆形、卵圆形或 星形低密度影,肝撕裂会见到单一或多发的 线状样低密度,边缘模糊。
• 清楚。动脉期肿瘤实质呈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延迟扫描很快变成低密度,强化特点 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当下腔静脉或门静脉 血管内有瘤栓形成时,表现为血管腔内充 盈缺损。肿瘤边缘的“晕圈征”,膨胀性生长 的肝细胞癌肿瘤边缘清楚,部分病例可见“ 晕圈征”,它是肿瘤的假包膜。浸润性生长 的肝癌平扫边缘不清,常规增强后边缘变 清楚。
• 主要与肝内恶性肿瘤鉴别:肝细胞癌,肝转移癌 。
平扫见右肝后叶低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逐渐从周边强化,延迟后病灶变为等密度灶
平扫肝右叶见一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密度均匀;动脉期周边强化,高于同层正常肝脏;门静 边缘强化范围增大,密度仍较高;延迟扫描,瘤灶出现全瘤强化,密度仍稍高于正常肝。
• 肝脏恶性肿瘤 • 1,肝细胞癌:常见恶性肿瘤,多数继发于肝炎、
• CT表现:1,平扫: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 但以右叶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肝内低密度占位,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 ,脓肿周围壁较厚。2,增强:典型“双环” 征,外环为脓肿周围的水肿带,内环强化为 脓肿壁,中心坏死区无强化。
右后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中央呈更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