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CT诊断
腹部CT的读片报告

3、病灶数目:①单个或多个;②多发结节,巨块伴 结节,两个或以上巨块;③弥漫型;④部分巨块 周围有小结节,构成卫星灶。
精选ppt
6
4、病灶密度:①多呈不规则低密度,也有等、 高密度;②合并坏死和囊变时密度更低, 伴出血呈高密度;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④少数病灶可有钙化。
二、增强
1、病灶边缘较清楚; 2、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肝实质,随时
间推移有延时强化; 3、主病灶周围有小卫星灶; 4、肿瘤远侧局部肝内胆管扩张。
精选ppt
16
胆管细胞癌有时病灶较小CT难以显示, 仅表现远侧肝内胆管的扩张。
精选ppt
17
精选ppt
18
精选ppt
19
精选ppt
20
精选ppt
2、肝内血管模糊、不能显示,重度者血管呈 相对高密度;
二、增强
1、强化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仍呈相对低密 度;
2、肝内血管走行正常精。选ppt
53
局灶性脂肪浸润
1、病灶呈片状,仅见于1~2个层面;
2、无占位效应;
3、多数呈水样或脂肪样密度;
4、增强病灶区CT值升高不及正常肝组织及脾 脏;
5、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组织 类似。
1、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样、棉花团样强化, 较小的血管瘤可完全充填;
2、随时间推移,增强的范围向中心进行性扩 展;
3、延迟扫描整个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常规延 迟15分钟,较大血管瘤有时要延迟30分 钟);
4、较大血管瘤,其中心可始终有低密度区 (血栓或纤维化)。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
方法综合分析肝硬化、脂肪肝、肝过量铁质沉积症、巴德一基亚里综合征等的CT表现。
结论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弥漫性肝脏实质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肝脏弥漫性疾病 CT诊断肝脏是人体功能最齐全、最复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脏疾病种类繁多,在临床工作中,现代医学影像学对正确诊断肝脏疾病的价值毋庸置疑。
白伦琴发现X线和传统放射诊断学创世以来,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T自发明至今经历了数次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使肝脏疾病的诊断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8例,男78例,女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7岁,平均55岁。
患者均为B超、CT检查有病变,但不能定性的患者,其中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检查中能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周围组织情况。
肿块直径最大约17.1cm,最小约2.0cm,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超声显示肝脏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呈点片状改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下面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报告如下。
2 肝硬化2.1 临床表现:①慢性肝病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病症;晚期肝功能不良,黄疸,发烧,腹水,肝昏迷等。
②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
③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症状。
④合并症症状,如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
2.2 CT表现:肝硬化的CT表现可归纳为:2.2.1肝脏大小的变化:肝硬化时,肝各叶大小的比例关系失常。
肝左叶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较为常见。
Harbin认为,尾状叶的增大是肝硬化的特征性所见,尾状叶与肝右叶的横径比在0.65以上时,可认为是肝硬化征象,晚期时,也可普遍萎缩。
2.2.2肝脏形态及密度变化:肝表面明显凹凸不整,边缘变钝;肝实质密度一般与正常肝无明显改变。
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密度不均一。
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增强染色征象。
肝脏正常及异常CT影像

CT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CT成像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CT成像技术如多层螺旋CT、双 源CT、能谱CT等不断涌现,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 丰富的信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通过深度 学习和图像识别等技术,能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和效率。
分子成像和功能成像
肝脏形态不规则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可能导 致肝脏形态不规则,CT影像上表现 为肝脏边缘凹凸不平、肝叶比例失 调。
肝脏密度改变
密度增高
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情况下, 肝脏密度可能增高,CT影像上表 现为肝脏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地增
高。
密度减低
肝炎、肝衰竭等情况下,肝脏密 度可能减低,CT影像上表现为肝
密度不均。
原因及后果
肝硬化常见原因有肝炎、酒精 、药物等。晚期肝硬化可能导
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
治疗建议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 、戒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肝癌
肝癌定义
肝癌是肝脏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 肝细胞或胆管细胞。
CT影像表现
在CT影像上,肝癌通常表现为低密 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可见钙化或出 血。
胆管系统包括左右肝 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负责胆汁的分泌和排 泄。
肝动脉是肝脏的滋养 血管,提供氧气和营 养物质。
02
肝脏异常CT影像
肝脏形态改变
肝脏体积增大
在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情况 下,肝脏体积可能增大,CT影像 上表现为肝脏边缘圆钝、肝脏/肋
骨比例增大。
肝脏体积缩小
在慢性肝炎、肝衰竭等情况下,肝 脏体积可能缩小,CT影像上表现 为肝脏边缘锐利、肝脏/肋骨比例 减小。
常见肝病变影像诊断课件(1)

慢进慢出
大 小:
CT(中山) MRI(长征)
< 2cm 31.5% 75.9%
> 4cm 29.2%
7.6%
肝血管瘤影像表现
1、直接征象: 平扫:边缘锐利的略低密度灶。 增强:“快进慢出 / 慢进慢出” 的“充填”式强化。
2、间接征象:占位征相对较轻。
肝血管瘤CT诊断---典型表现
Freeny标准: 早期边缘高密度强化
3、哪些肝癌没有“快进”? 癌栓、动静脉瘘、少血供HHC
快进快出
门静脉海绵样变
HCC不典型表现
形态 弥漫型、癌栓型、外生型
密度 等密度、高密度、囊性
强化特征 充填式、轻度强化
癌栓型HCC
外生型HCC
相对高密度HCC
脂肪密度HCC
肝癌CT漏诊原因---(41例62灶分析)
病灶 < 2cm、等密度病灶、脂肪肝、 肝硬化
肝脏疾病诊断要点
1、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诊断绝大多 数肝脏病变。
2、增强扫描能了解病变的血液供应 特点,应常规应用。
3、增强扫描前应常规做“碘过敏试 验”。
4、CT、MRI均有技术漏诊问题。
正常解剖
1、平扫CT值:45HU~70HU 2、上下径:13~15cm 3、分叶、分段:五叶八段 4、肝门:第一肝门、第二肝门、
胰腺癌肝转移
胃癌肝转移 (环形强化)
少血供 MHC
MHC诊断中几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有特征影像者不多。 2、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现象严重。 3、与HCC、HHE表现常有重叠。 4、罕有浸润式生长。
肝血管瘤
发病率:0.4~7.3%(0.35~2.1%) ?
多发者:5~15%
39.1%(长征)
肝大ct诊断标准

肝大ct诊断标准
肝大(hepatomegaly)通常指肝脏增大的情况。
肝大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炎症、脂肪肝、肝硬化、肿瘤等。
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用于诊断和评估肝脏病变。
肝大的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肝脏体积:CT扫描可以测量肝脏的体积。
正常肝脏的体积范围因个体而异,但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肝大的存在。
2.肝脏密度:肝脏密度异常可能与肝脂肪变性、炎症、囊肿、肿瘤等病变有关。
密度异常通常可以在CT图像中显示。
3.肝血管影像:CT扫描可以显示肝脏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和肝静脉。
异常的血管影像可能与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4.肝实质病变:CT图像可以显示肝脏实质的结构和病变,如肿瘤、囊肿、炎症等。
5.淋巴结:肝大可能伴随着淋巴结的增大,CT扫描可以帮助评估淋巴结的状态。
肝大的诊断不仅仅依赖于CT图像,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肝大或存在其他肝脏疾病,最好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CT、MRI诊断

(2)脓肿内出现气泡(20%)具有确诊意义;
(3)环绕脓腔可见脓肿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和水肿带
增强扫描: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汇管区炎症导致肝内 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 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5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 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 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 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静脉:主干长4.8~8.8cm,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 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 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 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 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
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 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
3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
4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 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 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 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 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一)

肝硬化
• 继发性改变 – 脾大,脾梗塞: 脾外缘>7个肋单元 脾前极、主A前缘水平线 厚度>5cm 比较肝、脾下缘 体积测量 – 门静脉扩张,血栓形成 – 侧支循环形成:脾门脾周、胰周、贲门胃底、 食管下段及腰旁静脉血管增粗扭曲 – 腹水
肝硬化:贲门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左膈静脉扩张迂曲
肝CT正常表现
• 腹部大体解剖:肝、胰腺、胆道 • 断层解剖表现:第二肝门、肝门 • CT正常表现:平扫、增强
肝脏大体解剖
• 肝脏大体形态:脏面“H”沟 – 横沟为肝门 – 左侧沟窄深,前肝圆韧带裂,后静脉 韧带裂 – 右侧沟宽浅,前胆囊窝,后腔静脉窝
肝脏血管
• 肝脏血管:肝A、门V和肝V(类圆或分支状低密度) – 肝A:腹腔A→肝固有A,门V前,肝总管内侧 – 门V:肠系膜上V和脾V,分左、右支,肝门后部 – 肝V:三支,汇入下腔V,左肝V于左叶段间裂内; 中肝V于左、右叶裂内;右肝V于右叶段间裂内
肝脏分段示意图
肝叶
– 肝叶 各叶分界为解剖上肝叶和压迹,以及 胆囊窝与下腔V连线(Cantlie’s) 右叶 线的右后外侧部 左叶 肝圆韧带裂左侧部 方叶 肝门前方,左、右叶之间部 尾叶 静脉韧带裂与下腔V之间部
肝段
• 肝段:依门V和肝A系统分支进行的分区
– 纵向:右、中、左肝V;横向:左、右门V主干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ct左侧沟窄深前肝圆韧带裂后静脉韧带裂各叶分界为解剖上肝叶和压迹以及胆囊窝与下腔v连线cantlies右前叶上段ct肝门附近的门静脉胆管和肝动脉主干以及第二肝门附近的肝静脉较粗大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正常肝脏平扫ct肝静脉和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ct门静脉期
肝脏常见病变CT诊断
肝脏病变CT诊断

泡状棘球蚴→浸润性生长→由无数的小囊泡聚 集成,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小囊泡呈颗粒 状或无定型钙化,大病灶中心可变性、坏死及 液化成空腔
CT表现
囊型包虫病:囊肿表现、囊内囊、钙化、 母囊破裂分离(双边征、水百合化征、 飘带征)及合并感染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局灶性脂肪肝
肝岛
脂肪肝合并肝血管瘤
脂肪肝合并肝癌
肝外伤
肝脏相对固定,移动性、弹性小,来自 前后方向的撞击,最易造成损伤
右叶多于左叶出现损伤,包括 血肿、破裂、坏死 胆汁性假囊肿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或动门脉瘘 腹腔内出血
各种血肿CT表现
被膜下血肿—梭形,半月形影 肝内血肿——圆形、椭圆形境界模糊影,新鲜
出血、感染、破裂为偶见并发征。
肝囊肿强化方式
a
b
c
增强CT表现:动脉期(a),门脉期(b),延迟 期(c). 肝实质强化,而囊肿不强化,囊壁菲 薄、不易察觉
单发巨大肝囊肿
单发巨大肝囊肿
多发肝囊肿并感染
多发肝囊肿
单发肝囊肿
多囊肝多囊肾
肝脏弥漫性病变: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糖元沉积
出血密度高,CT值70-80Hu,随细胞溶解, 密度逐渐减低至等或低密度境界清楚,有如肝 囊肿 肝撕裂——境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裂隙 胆系损伤——胆汁外溢,形成胆汁假性囊肿 腹腔出血——肝外围低密度带状影 脂肪肝——损伤部位呈高密度影
肝破裂伤
被膜下出血
肝内血肿
外伤后肝内假性动脉瘤形成
黑色素瘤肝转移
胰头癌肝转移
肺癌肝转移(注意与肝脓肿鉴别)
转移瘤 牛眼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转移性癌鉴别诊断
1、边缘强化可见血管瘤、肝脓肿 肝脓肿除周边强化外,病灶周围水肿明显,中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有时可见脓肿内分隔,间隔也可见强化。 肝血管瘤可在门静脉期、延迟期都持续渐进性强化。 2、囊性转移灶与肝囊肿:囊壁不规则、厚薄不一、有时可以见到壁
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壁结节强化;肝囊肿无上述表现; 3、不典型转移灶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局灶性脂肪浸润:肝硬化再生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
血管结构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动脉-静脉之间异常联通:动-静脉瘘 异常血管团、血窦扩张: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平滑肌脂肪
瘤、肝腺瘤。 动脉性充血、毛细血管增生:炎症、感染、FNH. 静脉淤血的继发改变: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慢性右心衰/
布加综合征) 起源于血管壁的肿瘤:血管内皮瘤或癌
结节病灶为高密度,后者边缘较转移瘤模糊,增强扫描未见明显改变 (缺乏占位效应)
病例(王淑英2017-11-11)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肝癌(FL-HCC)
肝脏左叶多见,膨胀性生长,包膜光滑完整,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包绕 ,肿瘤内部可有钙化,中心纤维瘢痕(不强化-胶原纤维)较常见
好发于年轻人,不伴有肝硬化 手术切除率高,预后好
肝转移性癌
最常见恶性肿瘤,一般以门脉转移多见,消化道肿瘤占首位,其次为 肺癌、乳腺癌,此时AFP绝大多数为阴性;对于消化道转移肿瘤: CEA可升高
分类:血供丰富:多来源于肾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胰岛细胞瘤、 平滑肌肉瘤、类癌、甲状腺癌
血供中等:结肠癌、乳腺癌、肾上腺癌、精原细胞瘤、黑色素瘤
血供少: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
肝细胞性肝癌
影像表现:
CT门静脉期:此时门静脉与肝实质强化,病灶CT值下降,正常肝实 质上升;大部分病灶成低密度;有时肿瘤细胞外间隙较大,造影剂分 布较多,滞血时间长,不仅动脉期强化明显,而且在门脉期或其后4-5 分钟内仍有持续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此种情况在MRI中常 见,CT少见;此期可以显示下降,两者之间对比减小,病灶呈等密度 或低密度;此期对病灶检血管受累情况(门静脉癌栓是、门静脉主干 或分支不显示,表现为血管不规则变细或中断)
肿标等
肝细胞性肝癌
肝癌与肝炎关系密切,50-90%合并肝硬化,39-50%肝硬化并发肝癌
肝细胞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易发生出血、坏死、胆汁淤积和癌细 胞的脂肪变性
肝外转移-肾、骨、肺 影像表现:
CT平扫:一般可以发现大于1.5cm以上病灶;低于正常肝脏20Hu(正 常50-70Hu);边缘模糊或者不整齐,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带有包膜 者有明显界限;有的成等密度;伴有脂肪肝,极少数可能表现为高密 度灶;若有出血或者钙化,中心可成高密度灶。
血管瘤90%以上可通过CT确诊,平扫: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 清楚,密度均匀,大于4cm病灶,中央可以出现更低密度区,成裂隙 状,星型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快进慢出”为血管瘤征象,早期病 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环状增强带,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与主动脉 相同,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可见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强化,延迟 起病灶呈等密度填充,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但不是线性关系, 通常3min,有的需要7-15min,较大血管瘤中心由于出血、坏死、纤维 化,有时不能强化,始终保持低密度;
胆管细胞癌
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生长缓慢,为少血供肿瘤(强化小 于40Hu),属于轻中度的渐进性强化。
发生于末梢胆管,早期无症状 发生左、右主肝管,早期出现无痛性黄疸 预后差,多无手术机会 CT表现:低密度灶,增强后无明显增强效应,发生在较大
胆管-近端胆管局限性扩张,侵及肝外胆管-肝内胆管扩张 更广泛 病例(薛寿平2016-06-02)
CT延迟期(120-180s):此期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及肝实质的细胞外间 隙达到平衡;肿瘤和肝实质密度均匀出意义不大,血管显示不佳;特 别是不典型HCC和肝血管瘤鉴别,此时HCC多数为低密度,血管瘤绝 大多数为高密度
病例(杜宜忠2017-06-23,曾光荣2017-09-08,周爱2017-09-05)
纤维板层样肝细Biblioteka 肝癌(FL-HCC)肝脏左叶多见,膨胀性生长,包膜光滑完整,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包绕 ,肿瘤内部可有钙化,中心纤维瘢痕较常见
好发于年轻人,不伴有肝硬化 手术切除率高,预后好
动静脉瘘
在肝脏慢性损伤/肝硬化基础上常见(肝动脉-门静脉,肝硬化、布佳 氏综合症)
肿瘤途径:窦血管,HCC/肝血管瘤 均匀强化区内常出现“点亮征”-早显得门静脉小支血管 病例(刘玉柱?)
CT动脉增强(肝动脉晚期35-50s):动脉期明显强化(竟增值40Hu) ,由于病灶中多伴有液化坏死,强化不均匀,往往表现为周边强化; 动静脉短路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HCC版友脂肪变性或透明细胞变性 ,其增强密度不一致;少血供病灶,动脉期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 成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灶。小肝癌(80%以上)成均匀强化。
动静脉瘘
在肝脏慢性损伤/肝硬化基础上常见(肝动脉-门静脉,肝硬化、布佳 氏综合症)
肿瘤途径:窦血管,HCC/肝血管瘤 均匀强化区内常出现“点亮征”-早显得门静脉小支血管 病例(刘玉柱?)
肝海绵状血管瘤
起源于中胚叶,为中心静脉和门静脉发育异常所致,肿瘤由大小不等 的血窦组成,血窦内衬有单层内皮细胞。
肿瘤内新生血管生成(小动脉):肝细胞癌、肝硬化的癌 前结节
富血供转移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肾癌 所致肝转移灶 肿瘤浸润生长的反应: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瘤(缺少完
整包膜)。
诊断要点
病灶成分:脂肪、出血、坏死、囊变、中心瘢痕(纤维板 层癌、FNH)等。
病灶边缘:假包膜、清晰、模糊等 其他征象:肝硬化、癌栓、淋巴结等 临床及实验室信息:年龄、临床表现、肝炎、免疫功能、
影像CT表现:90%以上可以通过CT发现,平扫:表现为多发或单发圆 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密度均匀,CT值为15-45Hu之间,增强CT:
病灶边缘更清晰,牛眼征(中心坏死,中间肿瘤,外层受压组织)与 肝脓肿“双环征”(脓肿壁、肉芽组织增生、炎性水肿带)
结肠粘液癌、胃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易发生钙化,平滑肌肉 瘤、结肠癌、黑色素瘤易发生囊性变,直肠癌单发巨大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