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组同功酶,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合成。

当体内钙缺乏时,甲状旁腺素(PTH)上升,使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化为活性成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使血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因此,碱性磷酸酶(骨源性)活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但,骨质疏松,只会看碱性磷酸酶就够了么?答案是 NO!

一. 骨代谢标志物有很多

在骨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以不同浓度和结构方式分布于骨骼、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调控骨代谢的多个环节,维持骨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这些可被检测的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1]。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

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 23(FGF23);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等,代表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羟

脯氨酸等,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间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2]。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这些骨代谢标志物都应该有了解。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骨转换标志物。

二. 骨形成标志物

1. 总 I 型胶原氨基延长肽

反应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度,通过检测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骨细胞的代谢活力,也可以反应骨形成代谢的情况。

其浓度增高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妊娠末期3 个月(可升高2 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转移性骨肿瘤、畸形性骨炎、乙醇性肝炎、肺纤维化。

2. 骨钙素

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由于其体内骨更新活跃,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因此骨钙素是升高的;

而老年性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骨更新率降低,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所以骨钙素水平是降低的,由于两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因此通过骨钙素水平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破骨细胞骨吸收时骨钙素也会增高,因此骨钙素除了反映骨形成状态外,更代表骨转化水平的综合状态。

三. 骨吸收标志物

(1)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是由破骨细胞产生的非胶原蛋白。

破骨细胞将降解的胶原代谢产物吞入细胞中,并和含有TRAP 的细胞囊泡融合,在囊泡中胶原代谢产物被TRAP 产生的氧化应激产物破坏并和 TRAP 一起从基底外侧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因此,血清TRAP 与骨吸收水平呈正相关。骨吸收增强时,血浆TRAP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恶性高血钙、转移性骨肿瘤、肾小管酸中毒和部分(20%)绝经后骨质疏松。

(2)Ⅰ 型胶原 C 端肽(CTX)

在骨吸收过程中,骨胶原溶解释放出Ⅰ 型胶原蛋白,在肝脏分解Ⅰ 型胶原 C 端肽(CTX)和Ⅰ 型胶原 N 端肽(NTX)。

常用的 CTX 有α-CTX 和β-CTX 两种,其中β-CTX 是α-CTX 的异构体,两者均含有Ⅰ 型胶原分子间交联物的重要区段和近似交联物的残基,可保护其不受肾脏降解,稳定性较好,且β-CTX 检测灵敏度更高。

(3)Ⅰ 型胶原 N 末端肽(NTX)

NTX 是Ⅰ 型胶原交联末端肽,为总的 N 端交联物,单克隆抗体可辨别人Ⅰ 型胶原吡啶啉基上的 N 端肽。NTX 亦是反映骨转换骨吸收特异性指标。

出生时尿中浓度最高,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生长终止时处于相对恒定状态。绝经后妇女显著高于绝经前,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明显升高。

四. 小结

近年来,BTMs 检测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众多标志物中,骨形成标志物血清1 型原胶原N-端前肽(s-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 1 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 特殊序列(β-CTX)应检测灵敏度较高,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骨代谢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通过检测血、尿中骨代谢指标水平,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1] 张萌萌, 张秀珍, 邓伟民, 等.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26(06):781-796.[2] 夏维波, 章振林, 林华, 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25(03):281-309.✩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排版 | 戴冬君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Bone Markers)是指在骨骼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对骨骼生理、病理过程有预测意义的生化指标。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骨量和骨质状况,帮助医生诊断骨疾病、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骨折风险。本文将介绍骨标志物中的四项重要指标,分别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one Calciuim,BC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以及尿酸(Urine Acid)。 1. 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在骨骼组织中高度表达的酶,主要参与骨骼形成和修复过程。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当骨骼发生异常活动时,如骨脱钙、骨折等,碱性磷酸酶水平常常会升高。因此,碱性磷酸酶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 骨钙素(BCa) 骨钙素是一种骨骼特异性蛋白质,也是骨形成的标志物。它在骨骼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基质

的沉积。测定血清中的骨钙素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活动的程度,对于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是碱性磷酸酶的同工异构体,它们在电泳分离时呈现不同的带电性和迁移速率。通过测定血清或尿液中的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比例,可以了解到骨骼代谢的情况。例如,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比例升高可能预示着骨转移性肿瘤的存在。 4. 尿酸(Urine Acid)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它与骨骼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痛风患者常常伴随骨质疏松的发生。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尿酸水平与骨折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尿酸作为一项骨标志物,可以用于骨骼健康的评估和相关疾病的诊断。 总结: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组同功酶,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合成。 当体内钙缺乏时,甲状旁腺素(PTH)上升,使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化为活性成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使血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因此,碱性磷酸酶(骨源性)活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但,骨质疏松,只会看碱性磷酸酶就够了么?答案是 NO! 一. 骨代谢标志物有很多 在骨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以不同浓度和结构方式分布于骨骼、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调控骨代谢的多个环节,维持骨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这些可被检测的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1]。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 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 23(FGF23);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等,代表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羟

脯氨酸等,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间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2]。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这些骨代谢标志物都应该有了解。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骨转换标志物。 二. 骨形成标志物 1. 总 I 型胶原氨基延长肽 反应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度,通过检测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骨细胞的代谢活力,也可以反应骨形成代谢的情况。 其浓度增高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妊娠末期3 个月(可升高2 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转移性骨肿瘤、畸形性骨炎、乙醇性肝炎、肺纤维化。 2. 骨钙素 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由于其体内骨更新活跃,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因此骨钙素是升高的; 而老年性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骨更新率降低,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所以骨钙素水平是降低的,由于两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因此通过骨钙素水平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破骨细胞骨吸收时骨钙素也会增高,因此骨钙素除了反映骨形成状态外,更代表骨转化水平的综合状态。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一、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骨转换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羟基脯氨酸(OH-Pro)三种指标。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骨代谢的 情况,对于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碱性磷酸酶(ALP) 1.概述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有机磷物质水解反应。在人体内,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肠道、成 骨细胞和胎盘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 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肝功能和肝胆系疾病的判断。同时, 在诊断某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时,ALP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诊断 成人型软骨发育不全症和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ALP的水平 会显著升高。此外,在诊断骨转移性癌症、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方面,ALP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钙素(BALP) 1.概述

骨钙素(BALP)是一种存在于成骨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 骨组织的生长和再生。在人体内,BALP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中。 2.临床意义 B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在诊断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BALP的水平会显著降低。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骨吸收治疗时,B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羟基脯氨酸(OH-Pro) 1.概述 羟基脯氨酸(OH-Pro)是一种存在于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主要作用 是维持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稳定性。在人体内,OH-Pro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肌肉和软骨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 OH-Pro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胶原蛋白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例如,在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时,血清OH-Pro的水 平会显著升高。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胶原蛋白治疗时, OH-Pro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 通过对于骨转换标志物三项(ALP、BALP和OH-Pro)的介绍,我们可 以看出这三项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着重要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概述| 试验 检测的是什么物质?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骨骼是一种活跃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结缔组织,每年的更新率约为10%。骨骼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组成了骨骼坚韧的框架结构。钙也是骨骼的重要成分,使骨骼系统尤为坚固。胶原和钙的结合,赋予了骨骼坚固的同时也能承受压力。机体超过90%的钙是沉积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约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在人的一生中,陈旧的骨骼在不断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生成的新骨,以维持骨骼系统的健康。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能溶解少量骨骼,同时经过酶的作用可降解蛋白质结构。骨形成是始于成骨细胞的活化,形成新的骨骼蛋白质结构,继 而被钙和磷矿化形成新骨骼。这样一种微观的重建过程维持了骨骼系统的强韧。 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和青少年时期,新骨的形成速度大于旧骨的吸收速度,因此骨骼系统得以生长和不断强韧,直到达到骨峰值(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最大值),通常为25至30岁。在这个时期后,骨吸收的速度开始大于骨形成,使骨质开始不断流失。在女性绝经后的几年里,骨质的流失速度最快。男性则通常在70岁后才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 如何使用骨转换标志物? 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标志物来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当医生评价骨质流失或骨骼疾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骨密度的附加信息,帮助临床判断。这些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抗骨吸收的治疗疗效,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用量是否合适。与X线检 测(一至两年)相比,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可使临床很快(三至六个月)对疗效做出评价。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能及时更换 治疗方式。 由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有些研究也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临床预测骨转移的并发症,或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骨转换标志物还可用于评价抗骨质流失的疗效。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如下是一些血液或尿液中检测的骨吸收或骨形成标志物。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寻找能预测不同疾病骨质流失的新检测标志物。在进行一些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解释时,需考虑饮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以及标本采集的时间。 尿液或血液中的一些骨吸收标志物: ?C-端肽(I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Tx):为蛋白基质中羧基末端的肽链;可辅助监测绝经后女性和低骨质人群(骨量减少)的抗骨吸收治疗,如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法。 ?N-端肽(I型胶原氨基端端肽NTx):为蛋白基质中氨基末端的肽链;专家建议应于骨质疏松症治疗之前检测,了解基础水平,并在治疗后3至6个月再进行检测。 ?脱氧吡啶(DPD):环状结构的胶原降解产物。 ?吡啶交联:为一组胶原降解产物,包含DPD;用于疗效检测;不如端肽对骨骼胶原具有特异性。 ?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TRAP)5b:5b是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产生的TRAP异构体。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学术术语来源—— 运动影响骨转换:促进或抑制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发育和活性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运动对骨转换的影响主要是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提高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对骨重建起加速或延迟的作用。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文章分析了运动对血液和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运动作用于骨骼产生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早于骨密度出现的变化。 3 临床应用的意义:通过检测血、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对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组织构建;骨组织工程;骨形成;骨吸收;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前胶原肽(PICP 和PINP);羟脯氨酸;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Ⅰ型胶原C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题词: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 缩略语: 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C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IC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N末端肽:amino-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Ⅰ型胶原C端肽: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以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为主题,我们将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包括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主要是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尿酸、骨钙素、骨骼Gla蛋白等,而骨形成标志物主要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前胶原肽等。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量。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代谢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帮助医生判断骨质量的变化和骨疾病的发展。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质疏松症、骨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存在,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折愈合、骨质增生等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包括评估骨质量和预测骨折风险。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评估骨质量的好坏。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质量下降,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质量增加。此外,骨转换标志物还可以用于预测骨折风险。一些研究表明,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与骨折风险有关,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折风险增加。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包括评估骨疾病的治疗效果。骨转

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可以提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好,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折愈合效果好。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量,预测骨折风险,评估骨疾病的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饮食、药物等,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一、背景介绍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 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 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 1.碱性磷酸酶(ALP) 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 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 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 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 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 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 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 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 1.评估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3.预测骨折风险 通过监测一些特定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患者未来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查。 五、总结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成标志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体内广泛存在于骨髓、脂肪组织、胎盘等多个组织中。它们不仅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成骨细胞,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创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MSCs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骨形成标志物是用来评估骨形成过程中相关细胞活性和功能的指标。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有碱性磷酸酶(ALP)、骨骼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等。这些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形成的程度。 研究表明,MSCs具有较高的骨形成潜能。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并表达一系列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常见的表面标志物,其在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BALP是碱性磷酸酶的骨骼特异性亚型,其表达水平可以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OCN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是成骨细胞功能活性的重要指标。BMP是促进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的重要因子,在MSCs向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特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

因子的刺激,可以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例如,将MSCs培养在含有骨形成相关因子(如BMP-2、BMP-7等)的培养基中,可以明显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增强其表达骨形成标志物的能力。 MSCs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功能。炎症反应是骨损伤和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MSCs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骨修复和再生。研究表明,MSCs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同时,MSCs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反应的过度,减少免疫介导的骨破坏,并促进骨形成。 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和多种生物学功能,MSCs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利用MSCs可以构建多种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此外,MSCs还可以通过直接注射或局部植入的方式应用于临床治疗,用于促进骨折的愈合、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疾病的治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潜能和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以通过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表达骨形成标志物来促进骨形成。MSCs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临床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骨损伤和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明确

骨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

骨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指标的测量,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本文总结了骨代谢标志物的一些特点,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指标。 【关键词】骨代谢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胶原交联肽抗酒石酸酸性 磷酸酶-5b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48-0146-02 骨代谢标志物有助于骨质疏松症及其他一些代谢性骨病的治疗药物选择及评 价药效。本文总结了骨代谢标志物的一些特点,以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将 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骨形成标志物 1.骨碱性磷酸酶(BALP)[1] 碱性磷酸酶(ALP)为一种膜相关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有6种不同同工酶,均由同一种基因编码。骨碱性磷酸酶为一种锚定在成骨细胞质膜的四聚体糖蛋白,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在成骨过程中能水解多种磷酸酯,为羟磷灰石的沉积提 供必需的磷酸,同时水解焦磷酸盐,维持局部碱性环境,有利于骨的形成。BALP 是评价全身性骨形成较好的酶指标之一。 标本:血清。 稳定性:室温,48小时。4℃,1周。- 70℃,1年。 干扰因素:溶血,血脂,肝脏疾病由于肝酶与抗体的交叉反应会增高。 清除:主要经过肝脏代谢。 2.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2] Ⅰ型胶原占骨胶原总量的90%,由成骨细胞以前胶原肽形式分泌。前胶原肽 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切去两端的肽段,形成成熟的Ⅰ型胶原。被切掉的肽, 即I型胶原羧基前肽(PICP)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释放入血。由于PINP是骨胶原合成时的产物,且其与所形成胶原分子存在1∶1的对应关系,故 可准确地反映胶原的合成及成骨细胞的活性。 标本:首选EDTA螯合血清,其次血清。 稳定性:室温,24小时;4-8℃,5天;- 20 ℃,6个月。 干扰因素:肝脏疾病(肝硬化时显著升高)。 清除:肝、肾代谢。 3.骨钙素[3] 骨钙素为人骨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在1,25-(OH)2-D3调节下合成。骨钙素大部分与羟磷灰石中的钙离子结合,约20-30%被释放入血。骨钙素反映近期成骨细胞活性。 标本:首选EDTA螯合血清,其次血清或肝素血浆。 稳定性:由于免疫法特异性抗原表位的不一致,数据结果具有多样性。临床 实践中,采用直接免疫法测定中间大分子片段骨钙素(N-MID)更为常用。 N-MID骨钙素稳定性:EDTA螯合血清,室温,2天;4℃,3天,-20℃,3 个月。血清或肝素血浆,室温,8小时。避免溶血,冷冻条件下储存。 干扰因素: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清除:主要经过肾代谢,其次经过肝。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临床实例 患者,女性,62 岁,退休前是一位小学教师。近半年多来,自觉腰背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骨密度,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症。规范的抗骨松药物治疗半年后。复诊时,除了检查骨密度,医生还检查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患者问:骨密度检查就能看出骨质疏松无好转,为啥还要抽血化验呢? 实际上,不仅仅是患者,一些临床医生对此也常常困惑。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骨转换标志物(也叫「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是咋回事? 人体骨骼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不断地由新骨代替旧骨,这个过程就是骨转换(又称骨代谢)。 正常情况下,由破骨细胞主导的骨吸收和由成骨细胞主导的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因此,骨量得以保持相对稳定。当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时,便可导致各种代谢性骨病的发生。 什么是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是骨组织吸收及合成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又称作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或骨代谢标志物,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

正常人在不同年龄段或者当发生各种代谢性骨病时,骨代谢标志物在血循环或尿液中的浓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被检者的骨代谢水平,也就是骨形成及骨吸收的活跃程度。 常用骨代谢指标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骨代谢指标主要包括:25-羟基维生素 D、1 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1 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血清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素(PTH)等等。 1. 25-羟基维生素 D 人体维生素D 的来源有二:一是日光照射后由皮肤合成,二是通过食物(牛奶、鸡蛋、鱼肝油等)补充。维生素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及骨质钙化。 测定 25-羟基维生素 D 可以了解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 D。血清 25(OH)D 在 50 ~ 70 ng/mL 为最佳,血清 25(OH)D 在 30 ~ 50 ng/mL 为维生素 D 不足,血清 25(OH)D <30 ng/mL 为维生素 D 缺乏,在 10 ng/mL 以下为重度维生素 D 缺乏。 2. 甲状旁腺素(PTH) 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促进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的回吸收,升高血钙。 如果患者甲状旁腺素(PTH)明显升高,需进一步检查是否为甲状旁腺亢进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3. 降钙素(CT) 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 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作用正好与 PTH 相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此外,它还可抑制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磷的回吸收。 4. 骨钙素(BGP) 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并参与骨矿化过程,骨钙素水平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情况,骨更新速度越快,骨钙素水平越高,反之降低。这个指标常被用于判断骨转化率的高低,指导骨质疏松临床

成骨相关标志物

ALP: 早期成骨标志,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的韩结合转运蛋白,促进细胞成熟、钙化,ALP的定量检测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分化水平,其活性越高,说明前成骨细胞向成熟的成骨细胞分化的越明显。ALP活性的高表达是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早期标志,ALP活性增强时,骨形成增强,并促进骨基质矿化形成,故ALP的活性是反映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良好指标(Brighton CT, Fisher JR Jr,Levine SE,et al. The biochemical pathwaymediating the proliferative response of bone cells to amechanical stimulus[J]J Bone Joint SurgAm, 1996,78(9): 1337-1342.)。棕黄色为ALP阳性表达,绿色为细胞核。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新生骨小梁的边缘。 Runx2:表达于创伤愈合早期,早期表达量高,表达于细胞核,棕色为Runx2阳性表达,绿色为细胞核。阳性着色位于胞核,主要分布于新生骨小梁的周围及边缘。早期促进分化,晚期抑制分化。Runx2表达于由MSCs分化而来的OB、软骨细胞、成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是决定MSCs向OB分化和OB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Runx2可与成骨细胞特异性顺式作用原件 (Osteoblast-specific cis-acting elements,OSE)结合,促进OCN、骨桥素(Osteopontin,OPN)、骨诞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和Coll的转录和翻译,说明Runx2不仅调控OB的分化,还参与调节OB的功能。 OCN:成骨细胞分泌蛋白。骨钙素,又名骨7一轻基谷氨酸蛋白(boney一earboxyglutamicacid一containing protein,BGP),为骨非胶原性蛋白的主要成分,是骨组织的特异性蛋白。它是由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样多肤。目前认为血清的骨钙素是反映成骨细胞功能的生化标志物〔洲。成骨细胞合成骨钙素后,大部分沉积于骨基质,小部分释放入血。血液循环中的骨钙素与合成的骨钙素总量有高度的相关性。它反映骨代谢的瞬间变化。血清骨钙素不是骨基质释放出来的,而是成骨细胞新合成的。成骨细胞合成的骨钙素大约有20%释放入血,血清骨钙素和骨组织骨钙素呈正相关,因此血中的骨钙素测定可反映成骨细胞的功能状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 【原创版】 目录 1.骨吸收的定义和重要性 2.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3.常见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介绍 4.骨吸收参考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5.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正文 【骨吸收的定义和重要性】 骨吸收是指骨组织中钙盐等无机物质的溶解和有机物质的降解过程,是维持骨代谢平衡的重要环节。骨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发育、骨密度的维持以及骨折后的修复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当骨吸收与骨形成失衡时,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反映骨吸收水平变化的一类生化指标。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I 型胶原降解产物等。这些标志物可以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况,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常见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介绍】 1.骨钙素(BGP):骨钙素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能促进钙盐沉积,参与骨形成过程。在骨吸收过程中,骨钙素水平会升高,因此可以作为骨吸收的参考标志物。

2.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酶类标志物,主要来源于骨细胞。在骨吸收过程中,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会升高,因此可以作为骨吸收的参考标志物。 3.I 型胶原降解产物(CTX):I 型胶原是骨组织中的主要结构蛋白,其降解产物 CTX 可作为骨吸收的参考标志物。CTX 水平升高,表明骨吸收活动增强。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骨质疏松:骨吸收参考标志物水平升高,可提示患者存在骨吸收增加,有助于诊断骨质疏松等疾病。 2.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监测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预测骨折风险:骨吸收参考标志物水平较高的患者,骨折风险较高,可以通过监测骨吸收参考标志物来预测骨折风险。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多种骨吸收参考标志物,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第一版修改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前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的相关激素,可反应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检测方法的进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还存在较大差别,亟需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本指南,现予以公布。 骨骼是具有代谢活跃的器官,与全身其他器官系统一样,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生命现象。在这些过程中,骨骼将会受到多种调控激素或疾病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骨骼代谢改变,从而导致骨骼形态、结构等物理学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骨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存在许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将会在骨组织局部、体液中呈不同浓度的分布,它们不但影响骨组织的塑建与重建,也会对骨骼的各种调控激素进行反馈调节,以此维持骨代谢平衡。 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中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激素等多种生化标志,来推断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可被检测的各种生化标志物,统称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以及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可大致分类为以下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一般生化标志物主要指血、尿钙磷镁等;骨代谢调控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er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又可称为排磷因子和排磷素)等;BTMs则是指在血、尿中检测出的反应骨细胞活动和骨基质代谢的生化产物,通常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类,前者代表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状态。 本指南依据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通过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给出推荐,用以指导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解读以及在代谢性骨病诊治中的应用。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的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推荐的方法,具体如下: Ⅰ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1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2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Ⅱ-3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