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合集下载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骨标志物(Bone Markers)是指在骨骼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对骨骼生理、病理过程有预测意义的生化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骨量和骨质状况,帮助医生诊断骨疾病、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骨折风险。

本文将介绍骨标志物中的四项重要指标,分别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one Calciuim,BC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以及尿酸(Urine Acid)。

1. 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在骨骼组织中高度表达的酶,主要参与骨骼形成和修复过程。

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

当骨骼发生异常活动时,如骨脱钙、骨折等,碱性磷酸酶水平常常会升高。

因此,碱性磷酸酶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 骨钙素(BCa)骨钙素是一种骨骼特异性蛋白质,也是骨形成的标志物。

它在骨骼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基质的沉积。

测定血清中的骨钙素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活动的程度,对于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是碱性磷酸酶的同工异构体,它们在电泳分离时呈现不同的带电性和迁移速率。

通过测定血清或尿液中的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比例,可以了解到骨骼代谢的情况。

例如,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比例升高可能预示着骨转移性肿瘤的存在。

4. 尿酸(Urine Acid)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它与骨骼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痛风患者常常伴随骨质疏松的发生。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尿酸水平与骨折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尿酸作为一项骨标志物,可以用于骨骼健康的评估和相关疾病的诊断。

总结:骨标志物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其中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和尿酸是常用的四项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骨骼疾病的存在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凭这四项指标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共同分析判断。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
骨吸收参考标志物是一类用于评估骨骼健康状况和监测骨吸收过程的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示踪剂。

常见的骨吸收参考标志物包括以下几种:
1. 尿二酸激酶(urinary pyridinoline/pyridinium crosslinks,PYD)和尿羟脯氨酸(urinary hydroxyproline,OHP):这两个标志
物是骨骼中胶原降解产物。

它们检测的是骨组织的降解速度,因此可以反映骨吸收的程度。

2.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erum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是由骨细胞分泌的
一种酶,它参与骨骼的骨形成过程。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间接反映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平衡状况。

3.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B型钙素
原(procollagen type I C-terminal propeptide,PINP)等。

这些
标志物检测的是骨细胞合成的陈旧酶、蛋白质或肽,反映骨细胞活跃程度和骨形成速度。

4. 骨密度测定:通过X射线或超声波测量骨骼的密度,虽然
不是直接的骨吸收参考标志物,但可以判断骨骼强度和质量,从而间接评估骨吸收状况。

总的来说,骨吸收参考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提供评估骨质疏松症、
骨转移瘤、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患者的骨骼健康情况,并在治疗过程中提供重要的监测指标。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体内钙磷代 谢的重要激素,在骨质疏松症患 者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会 异常。
骨质疏松症的监测
骨密度
骨密度是监测骨质疏松症病情变 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检测骨 密度,可以了解患者骨质流失的
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
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 以了解患者骨质形成和流失的情况, 从而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代谢的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骨骼健康状况,对骨质疏松、 骨折等骨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具有重要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的分类
骨形成标志物
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 (OC)等,用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代表骨形成过程。
骨吸收标志物
包括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Ⅰ 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等,用于反 映破骨细胞活性,代表骨吸收过程。
骨折风险评估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可 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 低骨折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调 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生活方式干预 的效果,从而指导患者更好地改善生活方式。
骨钙素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钙素水平可能持续较低或无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骨折愈 合不良。
骨碱性磷酸酶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或下降趋势,有助于 诊断骨折愈合不良。
骨折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评估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羟基脯氨酸(OH-Pro)三种指标。

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骨代谢的情况,对于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碱性磷酸酶(ALP)1.概述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有机磷物质水解反应。

在人体内,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肠道、成骨细胞和胎盘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肝功能和肝胆系疾病的判断。

同时,在诊断某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时,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诊断成人型软骨发育不全症和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AL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诊断骨转移性癌症、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方面,ALP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钙素(BALP)1.概述骨钙素(BALP)是一种存在于成骨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再生。

在人体内,BALP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中。

2.临床意义B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诊断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BALP的水平会显著降低。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骨吸收治疗时,B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羟基脯氨酸(OH-Pro)1.概述羟基脯氨酸(OH-Pro)是一种存在于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稳定性。

在人体内,OH-Pro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肌肉和软骨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OH-Pro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胶原蛋白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时,血清OH-Pro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胶原蛋白治疗时,OH-Pro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通过对于骨转换标志物三项(ALP、BALP和OH-Pro)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项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要点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要点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要点骨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等量新骨取代以完成骨转换,在伴随人一生的骨转换过程中,骨代谢生化指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

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

骨代谢生化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通过检测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在骨代谢调节过程中,主要的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包括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1.1甲状旁腺素对维持机体钙磷平衡和调节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PTH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维生素D、钙、磷、蛋白激酶、性腺类固醇类激素等。

PTH促进骨吸收和骨转换,动员骨钙入血,血钙升高。

研究表明,PTH对骨形成和骨吸收具有双重效应,PTH的生物效应取决于其作用剂量,在持续大剂量PTH的作用下,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导致骨丢失大于骨形成。

间歇性小剂量PTH促进骨形成。

PTH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于肾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

PTH减低,见于甲状腺手术切除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非甲状旁腺性高血钙症等。

测定血清PTH是诊断PTH相关性骨病的最重要指标,在判断和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结合血钙、血磷和维生素D水平一起分析。

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时,当血钙异常时,为查找原因常检测PTH,而当血钙正常时,通常不常规检测PTH,但血钙正常PTH也有升高现象。

1.2降钙素降钙素(CT)是一种重要的参与钙磷代谢调节的多肽类激素。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 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 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共包含总Ⅰ型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三个指标,用于监测人体的骨代谢情况。

在人体中,骨组织包含骨的溶解吸收和骨的重新形成两个过程,称为骨转换。

在健康成年人骨重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是相当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骨质疏松是由于进入老年期或者其他病理性的因素,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质流失。

骨标志物三项的各指标在监测人体骨转换情况中的作用如下:
①PⅠNP:骨形成标志物,反映骨形成速率;
②Β-CTX:骨吸收标志物,反映骨吸收速率;
③N-MID OST:骨转换标志物,含量与骨转化率的变化有关;
通过早期、定期的骨标志物检测,结合三个指标的数值评估骨转换的类型,早期发现人体骨丢失的趋势,并及时干预,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应用于有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以及骨质疏松人群,指导临床进行诊断与治疗。

临床意义
1、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进展;
2、3个月迅速反映治疗效果,增加患者依从性;
3、帮助鉴别诊断各类骨病;
4、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风险,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适检人群
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优甲乐等);
疾病人群: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肾性骨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标本采集要求:
1.5ml血浆,EDTA抗凝管采血,2-8℃保存,要求立即分离血浆。

空腹抽血,建议采血的时间为早晨8:00-10:00。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关于成骨细胞(造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关于成骨细胞(造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关于成骨细胞(造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
关于
2004-10-10 22:37 消息引用分享
刚好前段时间写了一篇这方面的综述(已发表),我提供一点资料如下:
骨代谢的过程就是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形成新骨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吸收旧骨的过程,这种骨质的更新替代常称为骨转换(bone turnover)。

反映成骨细胞活动的标志物与破骨细胞的标志物是相辅相成的。

一些与成骨细胞有关:
1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

自1923年Robinson发现碱性磷酸酶以来,ALP已作为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重要指标,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大量分泌BALP,BALP作为ALP 的同功酶,特异性来源于骨组织,能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2 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 BGP)
又称骨钙素(Osteocalcin,Ocn),是在骨基质矿化过程中由成骨细胞合成的非胶原蛋白,是反映成骨活动和骨转换的重要标志,约占骨组织非胶原蛋白10%~20%。

3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BMP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就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进而产生新骨。

4 血清I型前胶原C端肽(Procollagen I 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ICP)
I型胶原是骨组织中唯一的胶原,成骨细胞合成前胶原。

骨转化指标

骨转化指标

骨转化指标
【原创版】
目录
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
3.骨转换指标的测量方法
4.骨转换指标的临床应用
5.骨转换指标的局限性
正文
骨转化指标是衡量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的一种生化标志物,对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骨转换指标主要分为两类: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

骨形成指标主要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等,它们反映了骨形成的活性。

骨吸收指标主要包括酸碱性磷酸酶(ALP)、尿羟脯氨酸(UHP)和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TX-II)等,它们反映了骨吸收的活性。

骨转换指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化方法,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骨转换指标水平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另一种是影像学方法,如双能 X 线吸收法(DEXA)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等,可以直接测量骨密度和骨结构。

骨转换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骨质疏松症,评估治疗效果,预测骨折风险,以及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然而,骨转换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们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和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解释骨转换指标的结果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骨转换指标是评估骨代谢状态的重要工具,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组同功酶,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合成。

当体内钙缺乏时,甲状旁腺素(PTH)上升,使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化为活性成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使血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因此,碱性磷酸酶(骨源性)活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但,骨质疏松,只会看碱性磷酸酶就够了么?答案是 NO!
一. 骨代谢标志物有很多
在骨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以不同浓度和结构方式分布于骨骼、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调控骨代谢的多个环节,维持骨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

这些可被检测的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1]。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
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 23(FGF23);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等,代表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羟
脯氨酸等,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间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2]。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这些骨代谢标志物都应该有了解。

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骨转换标志物。

二. 骨形成标志物
1. 总 I 型胶原氨基延长肽
反应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度,通过检测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骨细胞的代谢活力,也可以反应骨形成代谢的情况。

其浓度增高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妊娠末期3 个月(可升高2 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转移性骨肿瘤、畸形性骨炎、乙醇性肝炎、肺纤维化。

2. 骨钙素
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由于其体内骨更新活跃,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因此骨钙素是升高的;
而老年性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骨更新率降低,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所以骨钙素水平是降低的,由于两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因此通过骨钙素水平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破骨细胞骨吸收时骨钙素也会增高,因此骨钙素除了反映骨形成状态外,更代表骨转化水平的综合状态。

三. 骨吸收标志物
(1)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是由破骨细胞产生的非胶原蛋白。

破骨细胞将降解的胶原代谢产物吞入细胞中,并和含有TRAP 的细胞囊泡融合,在囊泡中胶原代谢产物被TRAP 产生的氧化应激产物破坏并和 TRAP 一起从基底外侧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因此,血清TRAP 与骨吸收水平呈正相关。

骨吸收增强时,血浆TRAP 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畸形性骨炎、恶性高血钙、转移性骨肿瘤、肾小管酸中毒和部分(20%)绝经后骨质疏松。

(2)Ⅰ 型胶原 C 端肽(CTX)
在骨吸收过程中,骨胶原溶解释放出Ⅰ 型胶原蛋白,在肝脏分解Ⅰ 型胶原 C 端肽(CTX)和Ⅰ 型胶原 N 端肽(NTX)。

常用的 CTX 有α-CTX 和β-CTX 两种,其中β-CTX 是α-CTX 的异构体,两者均含有Ⅰ 型胶原分子间交联物的重要区段和近似交联物的残基,可保护其不受肾脏降解,稳定性较好,且β-CTX 检测灵敏度更高。

(3)Ⅰ 型胶原 N 末端肽(NTX)
NTX 是Ⅰ 型胶原交联末端肽,为总的 N 端交联物,单克隆抗体可辨别人Ⅰ 型胶原吡啶啉基上的 N 端肽。

NTX 亦是反映骨转换骨吸收特异性指标。

出生时尿中浓度最高,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生长终止时处于相对恒定状态。

绝经后妇女显著高于绝经前,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明显升高。

四. 小结
近年来,BTMs 检测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众多标志物中,骨形成标志物血清1 型原胶原N-端前肽(s-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 1 型胶原羧基端前肽β 特殊序列(β-CTX)应检测灵敏度较高,而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骨代谢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通过检测血、尿中骨代谢指标水平,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1] 张萌萌, 张秀珍, 邓伟民, 等.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26(06):781-796.[2] 夏维波, 章振林, 林华, 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9,25(03):281-309.✩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排版 | 戴冬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