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化指标

骨转化指标

【原创版】

目录

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

3.骨转换指标的测量方法

4.骨转换指标的临床应用

5.骨转换指标的局限性

正文

骨转化指标是衡量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的一种生化标志物,对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骨转换指标主要分为两类: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骨形成指标主要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等,它们反映了骨形成的活性。骨吸收指标主要包括酸碱性磷酸酶(ALP)、尿羟脯氨酸(UHP)和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TX-II)等,它们反映了骨吸收的活性。

骨转换指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化方法,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骨转换指标水平来评估骨代谢状态。另一种是影像学方法,如双能 X 线吸收法(DEXA)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等,可以直接测量骨密度和骨结构。

骨转换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骨质疏松症,评估治疗效果,预测骨折风险,以及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然而,骨转换指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们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和药物使用等。因此,在解释骨转换指标的结果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骨转换指标是评估骨代谢状态的重要工具,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骨钙素、CTX......骨转换标志物,一文理清!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组同功酶,其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成骨细胞合成。 当体内钙缺乏时,甲状旁腺素(PTH)上升,使静止的成骨细胞转化为活性成骨细胞,从而分泌大量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使血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因此,碱性磷酸酶(骨源性)活性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但,骨质疏松,只会看碱性磷酸酶就够了么?答案是 NO! 一. 骨代谢标志物有很多 在骨重建过程中,骨组织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以不同浓度和结构方式分布于骨骼、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调控骨代谢的多个环节,维持骨代谢平衡和内环境稳定。这些可被检测的生化标志物与相关激素统称为骨代谢标志物[1]。 目前,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 一般生化标志物:血钙、血磷、尿钙、尿磷; 骨代谢调控激素: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以及成纤维生长因子 23(FGF23); 骨转换标志物: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骨形成标志物包括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骨钙素等,代表成骨细胞活性及骨形成状态。 •骨吸收标志物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羟

脯氨酸等,主要反映破骨细胞活性与骨吸收水平,间接判断骨质疏松程度[2]。 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这些骨代谢标志物都应该有了解。下面我们主要谈一谈骨转换标志物。 二. 骨形成标志物 1. 总 I 型胶原氨基延长肽 反应成骨细胞合成骨胶原的速度,通过检测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骨细胞的代谢活力,也可以反应骨形成代谢的情况。 其浓度增高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妊娠末期3 个月(可升高2 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转移性骨肿瘤、畸形性骨炎、乙醇性肝炎、肺纤维化。 2. 骨钙素 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可以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由于其体内骨更新活跃,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因此骨钙素是升高的; 而老年性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骨更新率降低,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所以骨钙素水平是降低的,由于两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同,因此通过骨钙素水平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破骨细胞骨吸收时骨钙素也会增高,因此骨钙素除了反映骨形成状态外,更代表骨转化水平的综合状态。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骨代谢指标解读

骨代谢指标解读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1 PTH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对维持机体钙磷平衡和调节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PTH与骨、肾等组织表面的受体结合,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 PTH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于肾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PTH减低,见于甲状腺手术切除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非甲状旁腺性高血钙症等。 注:临床中也有血钙正常而PTH升高现象,可以结合甲状腺彩超判断结果。在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时,由于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使得血钙减低,PTH分泌增加,血中PTH轻度升高,同时激发维生素D合成增加。 2

维生素D3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有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吸收两种。内源性合成指在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存在于大多数高等动物表皮组织的7-脱氢胆固醇经光化学反应转化成维生素D3。外源性吸收指人类通过摄取含有维生素D2或D3的饮食来补充体内维生素D含量。1,25(OH)2D3能够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增加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增加磷吸收。在肾脏,1,25(OH)2D3能够增加近端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升高血钙水平,增加骨密度。在骨组织中,1,25(OH)2D3直接作用于骨的矿物质代谢,促进骨基质形成及类骨质矿化。 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3缺乏与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注:临床上一般通过监测血清25(OH)D3的含量来反映血液维生素D3的水平。 3 BALP 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ALP可以在肝脏、小肠、骨骼、肾脏及胎盘等部位合成,血清中ALP有6种同工酶,其中肝脏和骨来源的最多,成人血清中比例大约为1: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为成骨细胞的特异性产物,BALP 升高提示成骨活性增加。 高转换的代谢性骨病均可有ALP和BALP的增高,如变形性骨炎(Paget’s病)、原发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及佝偻病和软骨病、骨转移癌等。 注:血清总ALP升高时需除外肝脏来源ALP的影响。 4 PINP 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P1NP和P1CP由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特异性分泌。骨有机质主要由I型胶原组成,I型胶原的合成过程中,其羧基端和氨基端的前肽需要切割后才能形成成熟的I型胶原,切割产物进入血清,即为P1NP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应用进展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应用进展 摘要】正常成熟骨骼代谢主要是以骨重建的形式,即骨吸收和骨形成周而复始 地循环进行,而该过程中的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别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介导。骨 转换加速是骨代谢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胞活动耦联的中断伴随骨转换加速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与骨丢失率和骨折风险相关,这 对于高风险患者的确定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关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药物功 效的临床试验和骨量测量的补充这两方面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运用生化标志物可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的临床监测。虽然生化标志物有各种 各样的变异性,但已其无创性、易重复性和及时性的优点而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检测及治疗近16年来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内的19个国家绝经前后健康 女性的骨代谢标志物(包括5种骨形成标志物和7种骨吸收标志物)。流行病学 调查显示,绝经后妇女多发生骨质疏松症及相关的脆性骨折。目前,工业化国家 中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0%,80岁以上女性为70%。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越来越多,而骨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故患骨质疏松症的 人越来越多。骨质疏松症发生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平衡失调引起的。绝经后 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转换加速即骨吸收超过骨形成,这就导致了负钙平衡以及脱钙[1]。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率可以通过测定血清或尿液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能够及时、动态地显示骨转换状态。此外随着对这些标志物认识的不断深入,骨转换生 化标志物更多的应用于评价骨质量、预测骨折率,以评价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2]。 1 骨的细胞和结构要点 骨主要由I型胶原纤维、羟基磷灰石晶体和基质组成。按照结构的不同将骨 分为皮质骨和小梁骨。皮质骨是由一层厚且致密的钙化组织组成,而小梁骨由薄 的小梁构成了强大而柔韧的网状结构。骨保持稳态是其维持强度和耐力的基础。 在骨重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在基底多细胞单位(BMU)中互连,旧骨退化,被等量新骨取代。妇女在绝经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相互平衡,因 此骨吸收和骨形成也平衡。然而绝经后,骨吸收明显快于骨形成,从而导致负钙 平衡和骨量丢失,骨量持续丢失导致骨量减少、骨组织微架构改变、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大。 2 骨转化生化标志物 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根据其从BMU的起源可分为3类:①胶原性骨吸收标志物:破骨细胞降解骨过程中释放的I型胶原降解产物。②破骨细胞调节蛋白:调 节破骨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为成熟破骨细胞的蛋白质,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之间耦联的蛋白质。③骨形成标志物:成骨细胞的酶活性,骨蛋白和骨形成过程中释放的前胶原片段。 2.1 胶原性骨吸收标志物 2.1.1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来源于I型胶原c.末端的8一氨基酸片段。CTX 是由组织蛋白酶K降解I型胶原c一末端产生的,其释放速率可以有效反映破骨 细胞的活性。CTX的抗原表位包含一个天冬氨酰甘氨酸序列(DG),而DG很容易自发异构。新合成I型胶原的吸收率可以用特异的免疫法通过测定尿样中的acTx而 确定,而成熟胶原的降解率可以用特异的免疫法通过测定尿样及血样中的BcTX 而确定。 2.1.2 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来自I型胶原N一末端的8一氨基酸片段。该片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一、背景介绍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 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 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 1.碱性磷酸酶(ALP) 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 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 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 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 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 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 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 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 1.评估骨质疏松症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3.预测骨折风险 通过监测一些特定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患者未来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查。 五、总结

诊断骨质疏松症,请抽血检测骨代谢标志物

诊断骨质疏松症,请抽血检测骨代谢标志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检验科赵立铭 人体骨骼的化学成分是:有机物(约占三分之一)、矿物质(约占三分之二)和水。有机物包括骨蛋白、胶原纤维、酶类、硫酸软骨素等,它们促进骨骼生长、修复骨组织、供给骨营养、连接和支持骨细胞以及参与骨骼的新陈代谢。矿物质以钙离子含量最多,磷次之,钙和磷以结晶方式排列成行,使骨骼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起到支架的作用。水分是骨组织生长、发育、代谢的介质。人体骨骼的结构与其他结缔组织基本相似,也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骨组织即为骨纤维和相关的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构成。其中成骨细胞来源于间叶细胞,产生骨的有机成分;成骨细胞不断矿化形成骨细胞,骨细胞产生骨的无机成份(矿物质);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系统,作用于骨吸收。骨细胞与骨细胞间称骨基质。骨组织的结构呈板层状,骨细胞散在骨板内或骨板间。 骨质疏松症( osteopero sis, OP),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其实质为骨组织结构受损,骨矿成份比例减少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增高。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由于疼痛(腰背部常见)或骨折就诊时才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症,此时骨质疏松症已很严重。因此,骨质疏松症应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占90% ,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 骨形成虽快, 但破骨更快,属高转换型;Ⅱ型: 老年人骨形成渐趋缓慢,但骨量丢失也缓慢, 属低转换型。绝经的妇女大约历时5~10年以后, 伴着年龄递增也进入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第一版修改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前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的相关激素,可反应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骨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等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检测方法的进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还存在较大差别,亟需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本指南,现予以公布。 骨骼是具有代谢活跃的器官,与全身其他器官系统一样,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病损等生命现象。在这些过程中,骨骼将会受到多种调控激素或疾病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骨骼代谢改变,从而导致骨骼形态、结构等物理学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骨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存在许多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将会在骨组织局部、体液中呈不同浓度的分布,它们不但影响骨组织的塑建与重建,也会对骨骼的各种调控激素进行反馈调节,以此维持骨代谢平衡。 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液、尿液中骨代谢产物及骨骼调控激素等多种生化标志,来推断骨骼的各种代谢状态。这些可被检测的各种生化标志物,统称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以及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可大致分类为以下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一般生化标志物主要指血、尿钙磷镁等;骨代谢调控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 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3(Fiber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又可称为排磷因子和排磷素)等;BTMs则是指在血、尿中检测出的反应骨细胞活动和骨基质代谢的生化产物,通常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类,前者代表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状态,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状态。 本指南依据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通过对证据进行质量分级给出推荐,用以指导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解读以及在代谢性骨病诊治中的应用。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的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推荐的方法,具体如下: Ⅰ级证据:自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1级证据: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Ⅱ-2级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Ⅱ-3级证据:自多个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证据。非对照试验得出的差异极为明显的结果有时也可作为这一等级的证据;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 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异常,从而导致骨脆性及骨折易感性增加的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本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目前估计,在英国每年因为这样的骨折花去的医疗费用超过20亿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因此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医疗负担成倍增长。目前骨密度检查(BMD)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其敏感性低,如果单独使用,潜在的骨折可能无法检出。过去的10年里,在代谢性骨病的生化标记物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性能,快速、可靠,且具有非侵入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骨吸收治疗开始之前测量骨吸收标志物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3~6个月后复查以监测治疗反应并坚持治疗。同样的,骨形成标记物可以用于监测骨的形成。骨转换指标也可用于患者治疗期间的监测,并且有于决定何时进行重新治疗。现将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CTX-1、骨形成标志物tP1NP、BAP及骨代谢标志物OC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标签:骨质疏松症;骨转化标志物;临床应用 骨骼是一种专门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骨纤维主要是由Ⅰ型胶原蛋白形成,含大量的矿物质(羟磷灰石)。骨架功能的完整性和强度是通过骨纤维高度交联的结构来维持的。骨代谢的速率、小梁连接的程度、皮质及骨膜骨大小及骨骼形态均参与形成骨的质量[1]。骨代谢活跃,不断地修复和重建,高度同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通过各种调节信号紧密相连。当骨吸收增强导致骨组织的骨量减少、微结构变化时,骨质疏松便发生了,最终导致骨的易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性[2]。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多种疾病,比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口服抗惊厥药或糖皮质醇类药物及酗酒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据报道,由于受雌激素缺乏影响,在女性绝经后的最初几年骨流失更快[3]。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双能X线BMD测量仪(DXA)测定骨密度,T≤-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4]。如今骨密度测定已成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其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如果单独使用此技术,那么许多潜在的骨折可能会被漏检[5]。 近年来,骨基质的细胞组分已经被分离鉴定出来,并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大类。快速、可靠、非侵入、经济适用的的骨标志物检测方法已发展起来,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在这篇综述中,笔者将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骨转换标志物作一总结,并讨论其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 1 常用的骨代谢标志物

骨转化指标

骨转化指标 (原创版) 目录 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与意义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 3.骨转换指标的作用与应用 4.常见骨转换指标的解释与示例 5.骨转换指标的检测与结果解读 6.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正文 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与意义 骨转化指标(Bone Turnover Markers,BTM)是一组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速率的生化指标,它能够检测到骨代谢的动态变化。骨转化指标对于了解骨代谢状况,评估骨折风险,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研究骨代谢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 骨转换指标主要分为两类: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骨形成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形态发生蛋白 -2(BMP-2)等,它们反映骨形成的活性。骨吸收指标主要包括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尿羟脯氨酸(UHP)等,它们反映骨吸收的速率。 3.骨转换指标的作用与应用 骨转换指标在临床中主要用于评估骨折风险、监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评估骨代谢疾病的病情等。通过对骨转换指标的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4.常见骨转换指标的解释与示例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存在于肝、胆、肠、肾等组织,但在骨形成时也会释放入血。ALP 水平升高可能与骨代谢增强、肝胆疾病等有关。 骨钙素(OC):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能促进钙离子沉积 于骨组织。OC 水平升高可能与骨形成活动增强有关。 尿羟脯氨酸(UHP):是骨吸收指标,水平升高可能与骨吸收增强、骨折风险增加有关。 5.骨转换指标的检测与结果解读 骨转换指标的检测通常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综合分析。一般而言,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的比值可以反映骨代谢的平衡状态,当比值小于 1 时,表示骨吸收大 于骨形成,骨折风险增加;当比值大于 1 时,表示骨形成大于骨吸收, 骨折风险降低。 6.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骨转换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检测骨转换指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骨代谢状况,评估骨折风险,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健康汉族男女性血清骨转换生化指标P1 NP和β-CTX浓度范围再分析

健康汉族男女性血清骨转换生化指标P1 NP和β-CTX浓度 范围再分析 李梅;章振林;李艳;邓伟民;邓忠良;胡莹莹;吕芳;徐苓;夏维波 【期刊名称】《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09)001 【摘要】目的:根据健康汉族男女性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 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浓度,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再分析,建立简便的参考范围。方法纳入位于中国不同纬度5个城市的健 康汉族受试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骨形成指标P1NP及骨吸收指标β-CTX 浓度,并检测骨代谢调节激素甲状旁腺素( parathyroid hormone, PTH)及 25羟维生素D (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 肝肾功能及血清钙、磷浓度。按照<30岁;男性:30~50岁,女性:30岁~绝 经前;男性:51~70岁,女性:绝经~70岁;>70岁不同年龄段,分层分析男 女性β-CTX和P1NP浓度范围。结果纳入健康受试者1436人,其中女性936 人(65.18%),男性500人(34.82%)。受试者平均年龄(50.6±19.6)岁(15~110岁)。血清P1NP及β-CTX浓度呈非正态分布,总人群P1NP和 β-CTX浓度中位数分别是49.36 ng/mL (95% CI:18.79~155.55 ng/mL)及0.37 ng/mL (95%CI:0.11~0.90 ng/mL)。女性按30岁~ 绝经前作为正常参考人群,血清P1NP及β-CTX浓度范围95%CI分别为17.10~102.15及0.08~0.72 ng/mL;以30~50岁男性为正常参考人群,血清P1NP及β-CTX浓度95%CI分别是20.29~110.53及0.11~

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在妇科临床中的相关应用分析

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在妇科临床中的相关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妇女绝经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选择绝经前后的妇女各56例,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观察者腰、髋部的骨密度(BMD),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骨代谢酶免疫生化指标(血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碱性磷酸酶ALP、钙Ca、磷P、及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绝经后组血骨钙素低于绝经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Ⅰ型前胶原羧基肽检测结果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1)、两组骨密度检测前后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同组内BGP、CICP、ALP有相关性。结论:表明BGP、ALP、CICP能较好地反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量下降,导致骨吸收活跃的过程,而传统上临床使用的Ca/Cr和HOP/Cr比值则不能敏感的反映出此种变化,需要进一步改进。 标签:骨代谢;生化指标;妇科;骨密度(BMD);血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碱性磷酸酶ALP;尿吡啶酚PYD 多项临床资料显示,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远远高于绝经前的女性。这是由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卵巢萎缩,导致雌激素水平、孕酮水平的不断下降,从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即使轻微的跌打损伤,也会给绝经后的女性带来巨大的骨折创伤。临床上反映妇女体内骨转换变化的指标较多,本文就对传统的检测方法与骨代谢酶免疫进行比较,表明酶免疫生化指标能更好得反映妇女体内的骨吸收过程,而为临床带来更大的便利。现对具体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选择2011年2月-2014年8月我院绝经前后的妇女各56例,对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心、肾功能不全及服用雌、孕激素等可以引起骨代谢变化的药物者,分为A(绝经前组)、B(绝经后组)两组,A组观察对象月经周期正常,年龄分布为41岁~56岁,平均为43±2岁;B 组对象绝经(包括自然绝经和手术绝经)时间大于一年,年龄分布为48~60岁,平均为57±4岁。两组观察对象的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美国NORLAND-XR-36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12~14腰椎、股骨颈和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BMD(g/cm2)[1];(2)所有对象接受检查前禁食至少十小时,次晨抽取5ml静脉血,立即送检,同时取空腹第二次小便10ml置于棕色瓶中保存在-20℃环境中等待检测。检测时间不超过三个月。(3)各项指标的检测:用酶免疫法测定BGP、ALP、CICP,所用药盒为美国Metra公司生产[2],具体操作遵循说明书;Ca/Cr和HOP/Cr比值的检测通过尿液标本获得[3]。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于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于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骨病,因患者骨量减少、骨质量改变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且患者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无明显外伤史,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且症状差异大,如胸腰椎压缩骨折可仅表现为胸部、腹部及肋部疼痛,首诊多就诊于内外科,易造成误诊、漏诊。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临床上通常用骨密度表示骨量,且骨密度测定已成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密度约占骨强度的70%。骨质量是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积累性破坏(纤维骨折)和骨矿化程度的总称,骨代谢转换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反映骨转换状态。骨密度不能测定早期骨质疏松的变化,在骨质疏松的监测中,骨密度的改变需6个月甚至1年时间,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的骨代谢情况,其改变可以先于骨密度的变化。笔者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于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认识。 与骨矿有关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血钙作为骨重建和骨形成的重要物质之一,其与磷酸和羟基结合形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为人体内主要存在形式之一。钙作为骨骼的重要营养物质,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血钙浓度一般在正常范围内,否则需要考虑继发性原因。血钙指标不能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但在预防骨质疏松症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血磷的含量仅次于钙,血磷主要有2种形式存在,即无机磷和有机磷。人体按一定的钙磷比例调动骨骼中的磷,因此血磷的检测对了解骨矿物代谢特别是磷代谢有重要临床价值。血磷与血钙一样不能作为诊断标准,但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甲状旁腺素是一种8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由人体甲状旁腺细胞合成并分泌。主要作用是增加骨钙吸收,减少尿钙排出,是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甲状旁腺素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双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的价值 唐颂军;宋力轶;朱文峰;郑良军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110例骨质疏松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另选取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进行BMD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水平.对比3组受试者BMD、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并分析骨质疏松伴骨折组PINP、β-CTX和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BMD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PINP和β-CTX水平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PINP和β-CTX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BMD与PINP、β-CTX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27,-0.593,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伴骨折患者的骨折发生与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5(019)021 【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骨转换标志物;PINP;β-CTX 【作者】唐颂军;宋力轶;朱文峰;郑良军

【作者单位】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 骨质疏松症会引起骨质丢失,增大骨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代谢水平可能出现紊乱。近年来,骨转换标志物作为新兴指标,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骨转换标志物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重吸收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是目前敏感性较好的骨转换标志物,通过监测PINP和β-CTX能够反映机体骨质破坏和修复的状态[1]。但目前对于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与骨 折的相互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通过检测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明确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与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相互 关系,为其应用于预测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 收集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110例。其中男68 例,女42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59.6±10.5)岁。按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55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55例。另选取55例健康体检 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经骨密度(BMD)测定和PINP、β-CTX水平测定。入选标准:肝肾功能正常,近3个月未服用相关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排除标准: 长期服用抗氧化相关药物,长期服用激素替代治疗,合并其他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伴有严重器官病变。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 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① BMD测定: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 PIXImus,美国)对患者进行腰椎(L2~

horizon wi 骨密度 参数

horizon wi 骨密度参数 Horizon Wi 骨密度参数 骨密度是指骨骼组织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无机盐和胶原纤维的质量,是评估骨骼健康和预测骨质疏松风险的重要指标。Horizon Wi是一种用于测量骨密度的设备,它基于骨骼X射线吸收原理,能够非侵入性地获取骨骼密度信息。本文将介绍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的含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骨密度参数是通过Horizon Wi设备测量得到的数值,常用的参数有骨密度T值和骨密度Z值。骨密度T值是将被测骨密度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成年人的平均值相比较得出的标准差数值,用于评估被测者的骨质情况。当T值大于-1时,表示正常骨密度;当T值介于-1和-2.5之间时,表示骨量减少,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当T 值小于-2.5时,表示明显的骨质疏松。骨密度Z值是将被测骨密度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平均值相比较得出的标准差数值,用于评估个体骨质情况的偏离程度。 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骨质疏松的筛查、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首先,Horizon Wi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干预措施。其次,Horizon Wi可以监测骨质疏松患者接受治疗后的骨密度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此外,Horizon Wi还可用于评估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风险,并指导骨折风险的预防措施。

除了骨密度参数,Horizon Wi还可以提供其他相关的骨骼健康指标,如骨代谢指标和骨质状况评估。骨代谢指标包括骨转化标志物、骨生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等,可以反映骨骼的新陈代谢情况。骨质状况评估可以通过Horizon Wi设备获取骨骼的三维图像,定量评估骨质状况,包括骨骼的形态、结构、强度等。 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的测量过程简单快捷,无创伤性,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测量时,被测者只需平躺在测量床上,将相应部位暴露在设备的探测器下方,设备会发出低剂量的X射线,通过对骨骼的吸收情况得出骨密度参数。测量结果会在短时间内显示在设备屏幕上,并可通过打印或导出形式保存。 在临床应用中,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风险。根据测量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干预方案,如饮食调整、运动指导、药物治疗等,以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骨折的风险。此外,Horizon Wi 骨密度参数的监测功能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是一种重要的骨骼健康评估工具,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骨密度,评估个体骨质情况,并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Horizon Wi骨密度参数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提高骨骼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

骨钙素与骨质疏松

骨钙素与骨质疏松 王兮综述郑明慈审校 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含量最丰富的骨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其功能尚未完全明了。OC水平与成骨细胞活性成正相关,可以反映骨形成与骨转化的情况,在各型骨质疏松症中都有特异性的改变,比其他生化指标敏感、特异性高,常用来指导骨质疏松症治疗及疗效观察。 标签:骨钙素;骨质疏松;成骨细胞 OC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血清中OC水平变化,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是成骨细胞功能和骨质矿化的特殊标志物,作为骨转换标志物逐渐被临床运用。骨质疏松症(osteope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易发生于老年人。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变、被破坏是其特征。OC作为骨代谢的标志物之一较易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及其他骨病的诊断及药效的监测。 1 骨钙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征 1.1 骨钙素的理化特征 骨钙素(OC)又称骨г-羟基骨蛋白(BGP)或骨依赖维生素K蛋白[1],是由成骨细胞及肥大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含4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5.8ku。其等电点为pH=4.0,荷负电时pH=8.9的强酸性蛋白质。由于它的负电荷密度和小体积,在20%和1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pH=8.9时可做电泳分析,比移值分别为0.57和1.0[2]。OC的分子结构特征包括:①其17,21,24位有3个羧 化的谷氨酸残基,为Ca2+结合氨基酸。②Gla螺旋:为Ca依赖的紧密α 螺旋结构,这种构象使Gla突向同一方向排列,以促进其与羟基磷灰石的结合。 ③羟基末端折叠:潜在的与细胞受体和细胞外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OC是在骨中含量最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骨非胶原蛋白的15%~20%,占骨总蛋白的1%~2%[3]。 1.2 骨钙素的生理功能 OC的生理功能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化学结构可以提示其与羟基磷灰石具有相互作用。早期研究认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生长软骨的矿化速率[4]。体外研究显示OC为成熟骨细胞的标志物,当骨组织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增加时,OC也随之特异增加[1]。抑制前矿化新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血清钙离子和磷酸盐向骨的流动是骨钙素保持正常矿化作用的机理[5]。 近期研究发现破骨细胞的趋化与分化也受到骨钙素的影响, 骨钙素的羧化

2021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中医骨伤科(正高)》章节习题及答案

2021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中医骨伤科(正高)》 章节习题及答案 1[多选题] 佝偻病的病因包括 A 胎中失养 B 先天不足 C 调理不当 D 外感风寒 E 后天亏乏 参考答案:ABCE 2[多选题] 骨痿的发病原因包括 A 先天不足 B 烦劳恐惧 C 后天失调 D 直接暴力 E 他病累骨 参考答案:ABCE 3[多选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部位有 A 下胸椎 B 腰椎 C 胫骨干 D 股骨近端 E 桡骨远端

参考答案:ABDE 4[多选题] 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疾病是 A 佝偻病 B 骨质软化症 C 类风湿关节炎 D 成骨不全 E 石骨症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 骨转换指标中属于骨吸收的指标是 A Ⅰ型胶原C端肽 B Ⅰ型前胶原C端肽 C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D 脱氧吡啶啉 E 骨钙素(OC) 参考答案:ACD 共享题干题 [不定项]患者女性,60岁,因“腰痛1年余,头晕乏力6个月”来诊。患者51岁停经。查体:身高较年轻时变矮2 cm,腰椎广泛压痛、叩击痛,前屈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均正常。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X线片:颅骨多发穿凿样改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腰椎间盘突出症 B 骨质疏松症 C 腰椎退行性关节炎 D 骨髓瘤 E 强直性脊柱炎 参考答案:D 需进一步检查的项目是 A 甲状腺功能 B 性激素 C Ⅰ型胶原C端肽 D 蛋白电泳检查 E 血气分析 参考答案:D 确诊依据是 A HLA-B27 B 腰椎MRI C 腰椎CT D 腰椎X线片 E 骨髓活检 参考答案:E 6[多选题] 骨关节痹症的主要表现为 A 骨节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