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的无公害栽培

合集下载

茶树菇的种植栽培技术

茶树菇的种植栽培技术

茶树菇的种植栽培技术茶树菇的种植栽培技术茶树菇俗称茶薪菇,茶树菇味道鲜美,脆嫩可口,清香而无异味,菇体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元素,中医学认为茶树菇性平甘温有祛湿、利尿、健脾胃等功效,是美味稀食用菌之一,是目前宴席和酒家最受青睐的菌类菜肴。

茶树菇主要来源野生,我国始于1972年,1990年在江西广昌较大面积上人工栽培成功,尔后进行规模生产。

茶树菇的生物特征1、温度茶树菇生长在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因此该菌较抗高温也能耐低温。

其菌丝在5-35℃下均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18-28℃。

茶树菇属恒温结实性菌类,出菇不需要温差刺激,其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3-28℃,最适宜为18-24℃,20℃时出菇速度快。

2、水分茶树菇栽培料含水量可控制在65%左右,生长较快,若培养料偏干或偏湿测不利于菌丝生。

子实体形成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生长过程则要求较低,因此在菇期先保持空气相对温度100%,待出菇后降至85%则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3、空气茶树菇属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阶段要保证新鲜空气的供给,因此栽培袋的培养环境必须通风良好。

但在出菇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有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出菇和菌柄伸长,从而提高产量,因此子实体发育时应适当减少通风,这种现象类同于金针菇栽培。

4、营养茶树菇系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枯朽的树桩上或杨树、柳树等腐朽部分。

因其无虫漆酶活性,利用木质素能力弱,但蛋白酶活性强,利用蛋白质能力强,最适碳氨化为60:1,栽培料中增加有机氮(如麦皮、米糠玉米粉、饼肥等)的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

5、光线茶树菇菌丝生长过程通常不需要光照,但其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因此出菇时栽培室要求有较强的.散射光有利于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

6、酸碱度(PH值)茶树菇性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PH值在4-6.6菌丝均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为5.5-6,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不良,因此栽培时一般可采用自然PH值,但要防上偏碱性。

茶薪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茶薪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组验收 鉴定认 为 , 于 国 内 同类推 广成 果 领 居
3 合理 安排 栽 培 季节。裁 培季 节 主要 是 根
据 不 同 区 域 和 海 拔 的 气 候 条 件决 定 。一 般 情 况下 , 国南方可春秋 各 栽培 一季 , 我 即春 季 2

先 水 平 。现 将 茶薪 菇 高产 优 质 栽 培技 术 要 点
升至 1 0 ; 可 排 冷 气 、 凝 水 , 空 气 流 0℃ ③ 冷 热
通 顺 畅 , 布 均匀 。 根 据 上 述 原 则 , 分 我市 普 遍
29
维普资讯
‘ 明农 业 科 技 )0 2年 第 1期 { 9 三 20 第 2期 】
推广 “ 油 桶 开 放 式 高 效 灭 菌 灶 ” 三 。基 本 建 材 是 : 个 旧工 业 油 桶 、 高压 聚 丙 稀 薄 膜 、 三 耐 麻 可 得 到有 效 控 制 。 菌 袋 培 养 l 5—2 O天 左 右 进 行 “ 筒 1次 , 利 菌 袋 内 的 二 氧 化 碳 排 震 以
2 合理 选配 原 辅材 料。茶 薪 菇 没有 虫 漆酶
7—8月 接 种 . 9— 1 1月 出 菇 至 翌 年 2—3 月 。
越 偏 西 北 或 海 拔 越 高 , 季 接 种 越迟 , 季 接 春 秋 种期 越 早 ; 之 亦 然 。 反 4 病 虫 害 综 合措 施 . 重 抓 好 以下 环 节 : 着 4 1 选 择 适 宜 的 栽 培 场 所 。栽 培 场 所 应 选 . 择 通 风 、 境 干 净 、 源 充 足 清 洁 , 减 少 污 环 水 以
1. 5 ; 1 pH 6. - 7 . 5- 5。
年 试 验 示 范 , 成 了 一 套 茶 薪 菇 高 产 优 质 栽 形 培 综 合 技 术 。 该项 技 术 作 为 福 建 省 农 业 丰收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10项关键技术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10项关键技术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10项关键技术丁湖广【期刊名称】《食药用菌》【年(卷),期】2008(000)005【摘要】茶薪菇,学名Agrocybe aegerita(Brig)Sing原生于南方油茶树上,俗称茶树菇。

它与云南、贵州的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绣伞,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柳松茸属同一物种,但在形态、品质、风味上有较大差别。

茶薪菇肉嫩柄脆,味道清香,口感极佳,颇受市场青睐,目前国内鲜菇消费量已超过香菇,干品内销和出口在不断扩大,成为食用菌产业中又一主栽品种,发展前景看好。

为迎合消费者“吃放心菇”的心理,特介绍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10项关键技术。

1优化产地菇棚环境野外栽培生态条件较适宜,无公害栽培环境要求“三无”,即场地土壤无污染,水质水源无污染,周围无垃圾废物。

菇房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地势高,排灌方便,水、电源充足。

菇棚骨架木料结构,宽4·6米,长13米,人字形棚顶,四周高3·4米,中间高4米。

每棚占地60平方米。

四周保温层采用1·8厘米厚的隔热膨体塑料板,内外加6~8丝(俗称,1丝=0·01毫米,下同)厚的黑色塑料膜;棚顶隔热塑料板加盖塑料广告幕防雨。

棚内设“三架两走道”:培养架6层,层距53厘米,架脚离地10厘米,中间一架床宽1·5米,旁边两架床宽各为75厘米;走道两条各宽80厘米,两端各开两扇对流门(2米×0·...【总页数】2页(P50-51)【作者】丁湖广【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食用菌分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相关文献】1.人防工程茶薪菇无公害栽培技术 [J], 林平光;姚松茂2.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J], 徐炜;王尚堃3.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J], 徐炜;王尚堃4.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J], 郭昆玉;王尚堃5.无公害番木瓜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 [J], 刘德兵;陶亮;曾晓鹏;陈金丽;陈子妹;陈晓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茶薪菇(Agrocybe aegerita)又名柱状田头菇、柱状环绣伞、杨树菇、茶(树)菇、油菜菇、柳环菌、柳菇、柳松茸等,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绣伞科、田蘑属。

其营养价值、药用保健疗效高,被誉为“中华神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10大畅销菌品之一,名列食品中的“稀世山珍”,具有较高的栽培推广价值。

几年来,笔者参照有关标准从事茶薪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效显著:菇品外观质量好,畸形菇率仅1%~2%。

袋栽生物学转化率80%左右,可采2~3潮菇;而覆土栽培生物学转化率则高达100%~120%,可采5~6潮菇,按鲜菇市场售价4~6元/kg,333m2菇棚每年栽培30000袋,产量7500kg,纯获利15000元左右。

1 栽培场地选择栽培场地选择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周围2km以内无“工业三废”污染源,离医院、学校、居民区、公路主干线500m以上,大气、灌溉水、土壤质量符合GB/T18407.1-2001要求的地方。

2 栽培季节茶薪菇可在春、秋两季栽培。

春栽2~3月制菌袋,适当加温,4~6月出菇;秋栽8~9月制菌袋,10~11月出菇。

春栽产量高,但成本也高。

为降低成本,以秋栽为宜。

3 菌种选择选择菌丝浓白、粗壮、高产、抗杂能力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菌种,如“景茶3号”、“景茶5号”等。

4 培养料配制①棉籽壳77.5%,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过磷酸钙0.5%;②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粉12,红塘0.5%,生石灰粉0.5%;③玉米芯(麦秸)粉42%,木屑34%,麦麸22%,石膏粉1%,生石灰粉0.5%,过磷酸钙0.5%;④杂木屑35%,棉籽壳30%,麸皮25%,玉米粉25%,菜籽饼3咒,红塘1%,碳酸钙1%。

按配方拌料,使料水比为1:1.3左右(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滴,但不下滴),pH值调到6.0~6.5。

在水泥地面建堆。

茶薪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茶薪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接种 4 6 月出菇至10 11 月 秋季7 8月 接种 9 11 月出菇至翌年 2 3 月 越偏西北 或海拔越高 春季接种越迟 秋季接种期越早 反 之亦然 四 重抓病虫害综合措施控制 着重抓好以 下环节 1 选择适宜的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应选择通 风 环境干净 水源充足清洁 以利减少污染和 虫害 2 高效灭菌灶的建造 灭菌彻底与否 与 灭菌灶建造质量休戚相关 基本要求是 建造 方便 成本较低 菌袋进出仓方便 热能利用
时内使袋 内料温升至100 并持续保持12 16 个小时 菌袋进培养室前 培养室用福尔马林 和高锰酸钾密封熏蒸消毒一个晚上 接种时严 格按无菌操作规程 严重污染的菌袋及废菌袋 等及时清理出栽培场所 五 把握好养菌 出菇期光 温 湿 气控 制技术 提高产量和出菇整齐度 菌丝培养尽可 能采用无光培养 培养室温度尽可能控制在24 27 最适范围 湿度控制在65 左右 时常注意 通风 从菌袋进培养室第 4 天开始检查菌袋 发 现严重污染的菌袋即处理出场 轻微污染的 于 污染局部少量注射福尔马林 可得到有效控制 菌袋培养l 5 20 天左右进行 震筒 1次 以 利菌袋内的二氧化碳排出 氧气进入 促进菌丝 持续生长旺壮 菌丝在适宜的温度下 培养40
轻质碳酸钙1 料水比1质松杂木屑27 棉 籽壳45 麦皮18 茶籽饼 5 玉米粉3 糖1 料水比1 1.1 1.5 pH6.5 ̄7.5 三 全理安排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主要是根 据不同区域和海拔的气候条件决定 一般情况 下 我国南方可春秋各栽培一季 即春季2 4月
作者单位 三明市农业局1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2
14
50 天 即可将菌袋移至出菇场所开袋口出菇 开袋口出菇方法 把菌袋棉花塞和套环除去 把 高出料面的塑料袋往下折一半或剪去一半 盖上 无纺布 时常喷水保湿 茶薪菇出菇的温度控制 在22 24 湿度保持在90 一95 空气要 流通(二氧化碳浓度低于0.2 ) 否则 出菇不整 齐产量低 易污染 出菇1 2 潮后 可采用下 地覆土技术继续培养出菇 可大幅度提高后期产 量 且出菇整齐 缩短整个出菇期 覆土料采用 泥土或团粒结构好的壤土 经晒干后配 1 一 l.5%熟石灰 覆土园上搭荫棚 遮阳挡雨挡风 土 壤保持湿润 采用覆土技术出菇的 茶薪菇生物 学转化率可达 100 以上 覆土工艺 脱去塑料 袋 菌筒横卧于湿润土地整成的畦面上 紧密排 列 用覆土料填满间隙并盖住菌筒 厚2 3cm 5 7天后 喷透清水 时时补水 保持覆土湿润 任其自然出菇 六 适时采收 搞好采后处理 提高商品价 值 菌盖充分展开 但尚未开伞(破膜)时采收 采下后 及时用刀削去菇脚附带的培养料 鲜销 的 及时上市 需长途外运的 先在10 以下条 件下 失水10 15 然后分装外运 干制 的 及时焙干 并密封保藏 焙干时,将茶薪菇整 齐置于竹篾片上 不宜 太厚 分层进入焙室 先 用自然风除湿约50 而后用流动热风连续焙至 含水量 11 以下为止

茶薪菇长袋堆垛式栽培技术

茶薪菇长袋堆垛式栽培技术

茶薪菇长袋堆垛式栽培技术茶薪菇又称茶树菇、油茶菇、杨树菇和柳松菇等,学名柱状田头菇,盖厚柄脆,味纯鲜香,营养丰富。

中医认为其性平、甘温、益气开胃,具有祛湿、利尿、健脾胃、平肝清热、抗衰老、降胆固醇、防癌、抗癌等功效,因此倍受消费者青睐,并成为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畅销菌品之一。

文章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栽培场所与季节选择、栽培种制备、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和采收等环节总结长袋堆垛式高产高效栽培茶薪菇的技术要点。

1栽培场所选择将闲置的蔬菜大棚(105mx8m)简单改造为菇棚。

在原有大棚塑料薄膜、草帘遮阴的基础上,加盖1层黑色塑料薄膜和1层棉帘,增加保温、保湿及避光效果。

在大棚宽向侧面单门基础上,另一侧也设置个单门,形成对流门,并增加若干个对流通风窗,门窗均需安装纱窗。

棚内地面整平,入口处悬挂灭蚊灯,纵向相隔约20m安装1套用油桶改制成的加温暖炉及其排气管道。

2栽培管理技术2.1栽培季节:茶薪菇是一种中温恒温结实型菌类,自然条件下可选在春季和秋季栽培。

西北地区宜采用秋季栽培,一般安排在8月中旬~10月底陆续分批生产菌袋,接种后培养菌丝约2个月,10月底~12月分批开袋出菇。

只要棚内控温不低于15℃,冬季照常长菇,春节前后即可陆续采收和上市销售。

2.2栽培种制备: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5%、玉米粉5%、麸皮7%、石灰3%,料水比为1:1.3,含水量60%~62%。

按配方称料,将料拌匀后发酵1周,再装入15cmx33cmx0.05cm的聚丙烯塑料袋中,常压灭菌。

待培养料冷却到28℃以下,在袋两头上接入茶薪菇试管种。

接种后置于25~27℃菇棚中,一般培养25~30d左右满袋,备用。

2.3培养料配制2.4装袋灭菌:选用规格为17cmx55cmx0.05cm的聚乙烯塑料茶薪菇生产专用菌袋,每袋装料约2.8kg(干料约1.3kg),高度为40cm左右,用专用套环两头封口,并及时移入灭菌锅,于100~105℃保持23~25h,达到彻底灭菌。

茶薪菇侵染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茶薪菇侵染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防 治措 施 : ( )优 化 基 料 ,棉 籽 壳 、麦 麸 等原 1
辅 料 要 求 新 鲜 无 结块 、无 霉 变 ; ( )装 袋 至 上灶 灭 2 菌 时 间不 超 过 6小 时 ,10 0 ℃灭菌 并 保 持 1 - 0小 时 ; 62 ( )发菌 培养 防止 高温 烧 菌 ,室 内干燥 ,防 潮 、防 阳 3 光 直 射 ; ( )菌 袋 适 时 开 口增 氧 ,促 进 原 基 顺 利 形 4
种时 尚珍稀 菇 品 ,成 为栽 培 品 种 的亮 点 。但 由于该
菇 的菌 丝 体 和子 实体 含 有一 股 杏 仁香 气 味 ,所 以诱 发 病 虫 害较 多 ,其 中多 为 病 原菌 与 害虫 侵 染 引 起 危 害 ,
称 为侵染 性病 害 。栽培 者往 往 未 能很 好 地 识别 病 态 和 病原 ,以致 盲 目采 用化 学农 药 处 理 ,结 果 不但 不 能 有
部 分孢 子梗 及 分生 孢 子 。此病 菌 平 时 广泛 分 布在 各 种 有 机物 上 ,空气 中飘 浮 的分 生孢 子 ,在高 温 高湿 条 件 下 发病 率高 ,侵 染严 重 的造成 欠 收 。
布 ,菇 体 色泽 明 显变 差 。 轻者 影 响 产 品外 观 ,重 者 导
致 霉 变 。病原 菌 为 头 孢霉 ( e h lsP r m S .,主 C p ao oi P) u
养菌 2天后 ,喷水 增湿 促进 继续 长 菇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黑 斑 病
受 害 子 实 体 出 现 黑 色 斑 点 ,在 菌 盖 和 菌 柄 上 分
2 软 腐 病
受 害 的 菌 盖 萎缩 ,菌 褶 、菌 柄 内空 ,弯 曲软 倒 , 最后 枯 死 ,僵缩 。病 原菌 为 茄腐 镰 孢霉 ( sl i r Foa t n Ma sc ) d c ,侵 蚀子 实体 组织 形成 一层 灰 白色霉 状 物 ,此 为

第九章 茶薪菇栽培技术

第九章 茶薪菇栽培技术

第九章茶薪菇栽培技术第九章茶薪菇栽培技术一、概述茶薪菇又名茶树菇、杨树菇,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身的天然食用菌。

其色泽较深,菌柄实,自生于枯干的油茶树上,肉嫩柄脆,味纯淌香,口感极佳。

由于茶薪菇盖嫩柄脆,味淳清香,口感清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抗癌多糖、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重要营养成份,以及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高达1.75%,同时具有很强的补肾功效和抗肿瘤活性功能,对肾虚尿频、水肿、气喘等有特殊畏助治疗作用,搞癌作用达80%-90%,经常食用可起到强身健体、解毒抗癌之功效,被民间称为“神菇”。

茶树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药害,集营养、保健、理疗于一身的纯天然食用菌。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

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全,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

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中医认为该菇具有补肾、利尿、治腰酸痛、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是高血压、心血管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

茶薪菇味鲜美,质嫩脆,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菇体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元素,还具有医药价值,中医学认为,茶薪菇性平,甘温,有扶湿、利尿、健脾胃、明目等功效。

晒干后,民间常用作治疗头晕、头痛、腹泻、呕吐等病常备药物。

二、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茶薪菇子实体多为丛生,菌盖直径2—10厘米,盖暗红色或土黄褐色,盖面光滑,肉质致密。

菌柄长5—10厘米,直径0·5—1·2厘米,中实、上下粗细相等或下粗上细,随着子实体逐渐成熟,菌柄上呈现纤维状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

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薪菇的无公害栽培
阮 毅1 林 杰1 阮 雁1 叶学伟2
(11福建省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古田352200;21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古田352200) 关键词 茶新菇;无公害;栽培管理
茶薪菇是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于1999年立项“茶新菇袋料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过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科技人员十几年的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茶薪菇高产袋料无公害栽培技术。

由于该技术具有栽培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业已成为农村致富项目之一。

茶薪菇菌丝体及子实体香味浓,虫害较其他菇类多。

因此,无论是考虑生产效益还是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无公害栽培都显得极其重要。

1 菇棚选择
作为无公害生产的菇场,要求周围500米以内无食品酿造工业,无畜禽舍,无垃圾、粪便及扬尘广场;土壤、水源、空气无污染,重金属、农残、病原微生物,不得超出CRΠT1840《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的标准。

采用立式棚架,棚高3米,架宽115米,架与架之间留1米宽走道,棚架层距60厘米。

棚顶、棚周用塑料薄膜及泡沫板隔热保温,最外层用彩钢板或石棉瓦遮盖,门窗要安装防虫网,环境消毒采用石灰及生物制剂,不用化学药剂。

2 原料选择
①木屑。

要求新鲜干燥、粗细适中、无霉变,过筛备用。

以无结粒、砂石、玻璃、金属、塑料等杂质的杨树、柳树、榆树、榕树、油茶、栎树、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屑为好,也可用除木荷、松、樟、杉外的其他树种木屑。

②棉籽壳。

应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变、无结团、无异味、无混杂物、无农药残留。

③麦麸。

应新鲜、无霉变,符合NYΠT119的要求。

④玉米粉。

应符合G B 10463的要求。

⑤轻质碳酸钙、石灰。

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

⑥水。

用自来水、井水、山泉水等。

3 培养料配方
①干杂木屑38%、棉籽壳40%、麸皮15%、玉米粉5%、轻质碳酸钙2%,含水量60%(料水比1∶112),pH值7~715。

②棉籽壳83%、麸皮12%、玉米粉3%、石灰2%,含水量60%(料水比1∶112),pH值7~715。

③棉籽壳83%、麸皮15%、石灰2%,含水量60%(料水比1∶112),pH 值7~715。

4 装袋灭菌
把配制好的培养基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式装入15×30×01005(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中,装料高度15~17厘米。

装袋时需注意:培养料需装紧实,上下均匀,中间不留空隙。

用绳扎紧或用塑料套环盖紧袋口后,将培养袋装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

灭菌须注意火候,掌握“攻头、保尾、控中间”。

用旺火猛烧,在5小时内使菌袋内部温度上升至100℃并保持23小时,保温期要注意观察锅内水位,防止干烧。

灭菌结束后,应停火并打开灶门通气30分钟,菌袋要及时搬到已经消毒的接菌室,让其自然冷却。

5 菌种选择及接种
511 菌种选择 选择好的菌株,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古茶2号茶薪菇菌株是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经多年研究、驯化的优质菌株,2008年8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认
Zhejiang Shiy ongjun2009,17(5):47~48
定编号:国品认菌2008037)。

其优点是出菇时间
短、产量高、抗逆性强。

该菌株生物学特性:中温偏低型、早熟、耐寒、好氧、转潮快,菌丝生长温度5~38℃,最适温度为23~26℃,子实体形成温度15~35℃,最适温度为17~28℃,pH 值7~715,一年四季均可栽培。

子实体丛生,菇柄长,菌盖褐色,冬季出菇量多,出菇转潮快,不易开伞,适合鲜食或即食食品加工,柄脆、香浓、口感好。

512 接种 接种宜选择晴天或阴天,避开暴雨、台风和西北风天气。

高温季节气温超过30℃时应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接种。

接种时袋温必须降到28℃以下,以防高温烧菌,影响产量。

栽培种应
菌丝粗壮洁白、菌龄适中、无杂菌,并适当加大接种量,以利于菌丝迅速长满,形成生长优势,抑制杂菌生长,一般每瓶(袋)栽培种接25~28袋。

6 菌丝培养管理
接种后室温保持在23~28℃,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1小时。

发菌一段时间后应检查菌袋是否被杂菌污染,若有污染袋应及时清除出培养室。

发菌期间要求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55%~68%,黑
暗培养。

室内培养5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菌袋,
随后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7 出菇管理
栽培袋经室内发菌成熟后,移入棚架,立式摆放,拉直袋口。

每天喷水1~2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4%,最佳温度17~28℃。

出菇阶段应有光照强度为100~300勒克斯的散射光刺激,以利于原基的分化及形成。

子实体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进行生理循环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过剩会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因此在子实体形成阶段应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50分钟。

栽培期间不能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农药。

棚内可置黑光灯或放置捕蝇板诱杀害虫。

8 采收加工
在子实体八成熟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

不论大小全部采下,小心去掉菌柄基部的碎屑杂质,拣出
伤、残、病菇,分拣后称重并分类堆放。

鲜茶树菇采收后应及时放入冷库保鲜。

脱水烘干的干茶树菇,需密封保存。

巴西蘑菇萃取液可抑制口腔癌
巴西蘑菇抑制肿瘤神奇效果再获见证。

亚洲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利用巴西蘑菇萃取液,注入口腔癌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发现1m L 萃取液,就能在24小时内让癌细胞大量死亡。

目前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预定2010年初向卫生署申请人体临床实验。

亚洲大学生物科技系主任范宗宸说,巴西蘑菇原产于巴西Piedade 山区,有柏氏蘑菇、太阳菇、巴西茸等多种名称,1945年被美国真菌学家W 1A 1Murill 等人发现,并经学术和医疗单位证实,它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突变及提升免疫力等多种功能。

为了证明巴西蘑菇的抗癌功能,2008年亚洲大学与中国医药大学携手合作,由亚洲大学提供巴西蘑菇萃取液、中国医药大学提供口腔癌细胞株,进行一连串体外实验。

实验发现,布满口腔癌细胞株的培养皿,注入1m L 巴西蘑菇萃取液后,癌细胞的钙离子浓度立刻升高、粒腺体膜电位下降、癌细胞分裂停止,24小时内癌细胞大量死亡;72小时后,癌细胞核就发生断裂,表明巴西蘑菇萃取液具有抑制口腔癌细胞分裂功能。

范宗宸说,3年前该校就与雾峰菇农合作生产巴西蘑菇,内有中国和日本等品种,经试验,日本品种优于中国品种。

由于巴西蘑菇具有食用、药用价值,2010年申请经人体临床实验后,将开发巴西蘑菇纳
米粉末健康食品,供消费者日常保健。

(本刊编辑部摘编自200917123台湾出版的《中国时报》)・
84・
2009年第17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