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_程中华
本地市场需求、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异

基金项 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目编号 :0 J0 0 的资助。 项 1 CL 2 )
一
2 — 8
N D U STRI L ECo N o M I S RE A C SEA RC H
近 年来 , 内外诸 多 学者对 地 区工 资差 异形 成原 因 的研 究 主要沿 着 以下两 大理论 展开 : 国
一
、
引言
改 革 开放 以来 ,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高 伴
速增 长 , 国地 区 间 工 资差 距 呈 现 出 日益 中
扩大 的趋势 。在 19 20 98~ 0 8年 间 , 东部 地 区名 义平 均 工 资水 平 的增 长 速 度 最 快 , 年 增长 22 .7元 ; 294 中西 部 地 区 分别 为 17 55 元 、77 2元 。东 部 与 中 、 部 地 区 的 平 13 . 西 均工 资差距 分别 由 19 98年 的 22 .6元 、 86 9
衙 宄(月l 双f J )
21第 期总 5 ) 0 年 6 (第5 1 期
本地市场需求 、 产业集 聚与地 区工资差异
桑 瑞聪 王 洪 亮
( 南京大学 经济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09 ) 10 3
摘 要 : 文基 于新 经济地理 学模 型 , 用 19 2 o 本 利 9 8~ o 8年 中国省 级 面板 数 据 , 对本 地 市 场 需求 、 产 业 集聚 与工 资水平之 间的关 系进 行 了实证检 验 。就 全 国和地 区层 面的 实证 结 果表 明 , 内市场 需求 国
收稿 日期 :0 1— 9—0 修回 日期:0 1—1 4 21 0 9; 21 0—2
作者简介 : 桑瑞聪( 93 1 8一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_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_杨仁发

摘要: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聚集显著提高地区工资水平,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而制造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明显。
(3)从制造业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 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效应不显著,而Porter 、Jacobs 外部性效应显著,但Porter 负外部性效应远大于Jacobs 正外部性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区工资水平拥挤效应共同集聚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间的工资差距逐渐扩大,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上海市的71875.36元,最低为鄂州市的13818.39元,两者相差4.2倍,而在2000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8531元,鄂州市为6837元,两者相差1.7倍。
目前地区工资差距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所面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地区工资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政策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研究,主要代表有Fleisher 和Chen (1997)、Raiser (1998)、万广华等(2005)、张建红等(2006),这些学者从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我国地区工资或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原因进行分析。
万广华等(2005)认为,全球化对于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并在逐渐加强,资本成为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减弱。
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吸引了 大量外资和企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闭塞,交通不便,影响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和 发展。
产业集聚的地区发展策略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政策引导
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 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 层次。
中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 后,而东部地区则已经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差距
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 术。
中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储备相对较少,科技创 新能力不足。
中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相对较 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中部地区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注重产 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中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04
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 的差距分析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 慢。
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
1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 合作交流,推动制造业向全球化、国际化方向 发展。
2
拓展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在 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提高企业在 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
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资企业 来华投资,促进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 水平的提升。
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 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 产业集聚的地区分布差异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析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作者:康玉国任越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一改通常传统的经济性理论思维,站在物质需求的角度上分析经济增长的极端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着重把握经济市场的内在循环体系以及其内在生产关系,使生产经营者总体趋向于高收入市场投资,以期实现节省运输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聚集;地区差异;新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地区经济区域差距、产业聚集以及落后地区制造工业发展模式间的内在运行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地区经济差异和具体经济结构理论重心的研究,深刻剖析了中国各地经济的差距实质上是沿海城市与西部城市制造业聚集程度间的差距,运用各省经济产业集聚因子进行全方位分析比较,根据我国实践工作中的中西部经济比较优势,提出相应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
一、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分析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其产业聚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工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我国现有阶段区域地理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来源之一。
就世界范围来看,制造行业的产业聚集是工业化生产发展中的必然产物。
在工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具有竞争机制的制造产业一般会采用集聚的办法将某类特定产业与城市名称相联系,如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就在《国家竞争战略》中提到,通过对多个国家实地研究考察发现,提出国家间的产业竞争具体表现在一个国家内地区集聚产业上。
中国产业集聚情况也是一样,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地区产业聚集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离不开的,特别是针对制造工业来说,在极具产业竞争的地方,往往会存在一定形式的产业集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我国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历久弥新。
二、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异研究分析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经济演化过程、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组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具体得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空间产业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产业集聚_要素流动与空间工资差异_省略_于中国28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_黄臻

□
w1 - 由表 1 数值模拟结果可知, 当 S E = 0. 5 时, w2 的值等于 0 , 此时两个区域处于完全对称的状态 ; w1 - w2 的值均小于 0 , 当 S E < 0. 5 时, 说明当区域 R1 的支出较小, 但是工人实际工资相对于区域 R2 高些, 原因是此时受高工资和资本利润率的影响和 刺激, 区域 R1 资本和劳动力有部分已经向区域 R2 流动了, 也即使区域 R2 产业相对有所集聚; 同理, 当 S E > 0. 5 时, w1 - w2 的值均大于 0 , 说明区域 R1 的 支出较大, 但是工人实际工资相对于区域 R2 较低, 原因是到受高工资和资本利润率的影响和刺激 , 区 域 R2 的资本和劳动力有部分已经向区域 R1 流动 了, 也即使区域 R1 产业相对有所集聚。 — —基 三、 要素流动与空间工资分析实证分析— 于面板数据视角 1. 基本假设 假设劳动力与资本两种要素均可以自由流动, 不受管制, 这与实际生活是基本符合的。此外, 本文 模型中还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不单考虑工业 物价指数水平, 是因为前面假设农产品物价指数水 平没有变动或变动幅度不大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 且不可能不对人均工资水平产生实际影响 。 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1 ) 计量模型的设定。基于上述假设, 在此, 以 数值模拟结果为基础, 构建计量模型为: ln( w1 Y1 P I1 1 ) = - ln( ) - ln( ) w2 1 - σ Y2 P I2
2013 年第 8 期
对工资方程进行标准化化简, 与第二种模型方法 理, K1 = K2 = 1 , Y = Y1 + Y2 , S E = Y1 / Y , 类似, 则工资方程 结果如表 1 所示。 可以经过简化并进行数值模拟,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视角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视角马志东;俞会新【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6【摘要】国内外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达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存在很大关系。
首先总结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回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6省市与中西部5省市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东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超过第二产业。
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总页数】8页(P80-87)【作者】马志东;俞会新【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相关文献】1.我国FDI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的协整检验[J], 曾国平;李燎原2.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 [J], 周琴;3.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集聚关系研究\r——基于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晓鸿;李彦彦4.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集聚关系研究--基于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晓鸿;李彦彦;5.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基于东中西部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赵人行;苗艳青;赵景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聚集。
它是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则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体现。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效应方面。
相同或相关产业的集聚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汽车产业在德国的集聚区,实现了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而在分散的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充分,企业往往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劳动生产率也相对较低。
其次,产业集聚对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还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方面。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例如,硅谷作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区,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推动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相反,在分散的地区,由于缺乏交流和合作机会,知识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生产率也较低。
此外,产业集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效应,进一步提高地区间劳动生产率。
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可以带来电子元件、电子设备、电子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从而提高了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然而,产业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产业集聚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问题。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是制造业的集聚区,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产业集聚可能会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创新和技术进步。
如果企业只关注短期的竞争优势,而忽视了长期的创新和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率可能无法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范剑勇内容提要: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1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
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一、引言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上世纪末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范剑勇、朱国林,2002),地区间差距的持续扩大是与第二产业在空间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观察地区差距具有无比的优势,因为地区收入一般以人均G DP作为衡量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差异;而产业集聚很可能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见下文)。
因此,地区差距、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三者密切相关,本文拟从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省际差异两方面来考察地区差距的内在机制。
同时,通过验证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的影响,本文在经验上证实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的存在。
从理论上讲,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往往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导出的结论是,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的异质性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无城市0的世界或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Krugman,1991;Fujita et al,1999)。
显然,这与现实世界中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飞速发展的事实相矛盾。
例如,即使假定生产中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但只要承认某一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或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下一个生产链的运输过程中具有运输成本,且这一成本随着距离的扩大而增大,则可以马上看出,在空间上存在特殊地理范围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我们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0(locally increasing retur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本刊网址 : http: / / jjkx. xjtu. edu. cn;
http: / / www. ddjjkx. cn
积累、 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方面来分析 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 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 Fleisher and Chen ( 1997 ) 建红等( 2006 )
[6 ] 在 CP 会出现显著的扩大倾向。 Fujita 等 ( 1999 )
; 钟笑寒 ( 2006 )
[4 ]
[2 ]
;张
; 刘瑶 ( 2012 )
) 。 虽然新古典增
长理论可以从某些方面解释地区工资差距形成的原 因, 但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 模收益不变等假设基础之上, 因而造成了其解释能 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随着市 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资本和劳动力将会更加 自由的流动, 这将导致生产要素报酬的均衡化和福 利均等化, 进而使得地区经济增长和工资差距趋向 于收敛。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水平的不 断加深, 地区间工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逐渐扩 大( 详见图 1 ) , 这意味着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全面 的解释中国地区工资差距问题。
[10 ] [14 ]
部性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研究仍 , 将地理距离处理为一个“黑匣子 ” 从而忽视了城市 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因此, 分析地区工资差异的 影响效应问题, 必须要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地区 工资水平的影响。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将利用 2003 - 2012 年中国 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对产业集 聚与地区工资差距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而 言, 本文尝试在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 1 ) 以新经济 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运用空间计量方 法引入地理距离分析制造业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 平的影响机制。( 2 ) 运用集聚外部性理论利用空间 计量方法进一步分析集聚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的 影响, 以期能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为地区工资水平 的提高提供政策建议。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接近中心市场的地区具 有更高的工资水平。 这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揭示: 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况下 , 企业总 是选择在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 , 这主要是 因为: 一方面, 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购买中间产 出品和销售制成品时的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 市场潜 能越大, 意味着周围地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越大 , 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显著减少生产成本 , 从而 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当许多企业都采取相同的决策 时, 企业的区位选择就带来了一种基于货币的“空 , 间外部性 ” 从而导致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会有着 更高的包括工资在内的要素报酬。新经济地理学主 要是从市场潜能效应的货币外部性来分析其对地区 工资差异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 证研究来检验市场潜能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 。 Fingleton( 2005 ) [7]通过使用英国的工资数据, 对比 检验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工资方程和新经济地理学 的工资 方 程, 结 果 发 现 后 者 具 有 更 强 的 解 释 力。 Brackman and Garretsen ( 2004 ) [8]、刘 修 岩 等 ( 2007 ) [9]、刘 修 岩 等 ( 2008 ) [10]、范 剑 勇 等
二、 文献综述
对于地区工资差距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围 绕以下三个领域展开研究。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增 长理论从劳动力的流动性、 对外开放程度、 人力资本
收稿日期: 2014 - 07 - 22 “环境规制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 项目编号: 71173116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产业聚集的福利效应与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编号: 11CJL065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长三角制造业聚集的福利效应研究 ” ( 项目编号: 中国区域福利均等化政策研究 ” 10YJC790284 ) 。 作者简介: 程中华( 1983 - ) , 山东省泰安市人, 泰山学院管理学院讲师,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于斌 斌( 1986 - ) , 山东省沂水县人,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 范 剑 勇 等 ( 2006 )
[15 ]
、 刘修岩等
), 这些研究认为非农人口就业密度越
大, 则其规模报酬递增的地方化、 产业内外部交流以 及技术外部性就越明显。但是用非农人口就业密度 来衡量产业集聚显得比较粗略, 无法全面地解释不 同行业产业集聚、 产业内集聚、 产业间集聚以及产业 共同集聚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 , 因此, 许多学者 从产业集聚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 响。王海宁等 ( 2010 )
一、 引
言
生着重要影响, 而从产业结构的研究视角来看, 产业 集聚是导致地区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逐 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 进, 中国的产业集聚过程不断深化, 有效的推动了中 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但与此同时产业集聚所带 来的集聚效应、 规模效应、 竞争效应和拥塞效应也对 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 研究产业集聚 和地区工资差距的关系将有利于缓解地区间工资差 距, 这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有着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12 ] [13 ] 、 ( 2009 ) [11]、 谢长青 ( 2012 ) 陈博 ( 2012 ) 得到
图1
2003 - 2012 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最低 、 最高变动图( 单位: 元)
的结论均表明市场潜能对于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 影响。 三是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空间集聚理论进行研 究。城市经济学则是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 动的空间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性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
摘要: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利用中国 2003 - 2012 年 285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 数据,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论表明: 中国城市职工平 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波动性的递增趋势; 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的负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 MAR 外部性和 Porter 外部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 Jacobs 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 性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市场潜能; 地区工资差距; 空间计量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848 - 2014 ( 06 ) - 0086 - 09
图2 2012 年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分布图( 单位: 元)
影响。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货币外部性 ( 市场潜能 ) 对于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性, 但由于技术外部性难 以模型化, 所以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忽略了技 术外部性的存在, 而城市经济学则对产业空间集聚 所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展开了广泛讨论 。城市经济学 主要关心产业空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对地区工资 水平的影响。如果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集聚到某一 特定区域, 则产业集聚将会带来专业化劳动力蓄水 87
[16 ]
分析了产业内集聚和产业
间集聚对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 结果发现产业内 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提升, 而产业间集聚作用 不显著。桑瑞聪等( 2011)
[ 17 ]
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和服
务业集聚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 制造业集 聚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工 资水平提升。杨仁发( 2013 )
[ 18 ]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 模型建立、
( 一) 理论框架分析 Krugman ( 1991 ) 基于 Dixit 在新经济地理学中, - Stiglitz 垄断经济模型, 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 ( CP 成本建立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心 - 外围理论 ” 理论) 。在 CP 理论的框架构建之中, 最重要的是建 立了如下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 ① : wage i =
2014 年 1 经 济 科 学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N ov. 2014 V ol. 36 N o. 6
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
— 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 —
1, 2 2 于斌斌 程中华 ,
( 1. 泰山学院 管理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21 ; 2.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
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
集聚对于工资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制造业集聚显 著抑制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地 区工资水平的提升。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对于地区工 资差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是上述文 献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理距离对于地区工 资水平的影响。 由于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的存在, 产业集聚不仅与本地区的经济特征有关, 而且还会 受到 空 间 临 近 的 其 他 经 济 体 的 影 响 ( 袁 冬 梅 等 ( 2012 )
21 世纪以来, 地区间工资差距越来越大。 从纵 向比较来看, 图 1 显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高城市 工资与最低城市工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 2003 年 的差距 18700 . 42 元 大 幅 上 涨 到 2012 年 的 差 距 63487 . 18 元 。 从 横 向 比 较 来 看 , 2012 图 2 显示, 年高工资水平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 、 珠三角、 京 津和内蒙古部分城市, 低工资水平的城市主要集中 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 而中部城市则 处于中等工资水平, 工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 的阶梯化分布局势。 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快 速增长, 中国城市间工资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 影响地区工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然因素、 人 力因素、 财力因素、 政策因素等都对地区工资差距产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