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合集下载

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1)参观红旗渠的国外身份最高领导人赞比亚总统卡翁达1974年2月25日,春寒料峭,应我国政府邀请,赞比亚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和夫人率赞比亚党政军等要员一行46人,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农林部、外交部和河南省有关负责人陪同下来林县参观了红旗渠。

当时交通工具和公路条件很差,为接待好卡翁达总统一行,省里专门从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地调集了当地仅有的国产大红旗轿车,并从中州宾馆抽调了数名高级厨师负责代表团的饮食。

当日上午,卡翁达一行乘坐火车专列抵达林县河顺火车站后即转乘汽车赴红旗渠参观。

汽车沿着太行山弯曲的公路通往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的山脚下。

当时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未修通,车辆是不能直接开到红旗渠边的,必须徒步登600多个台阶才能抵达。

李先念陪同卡翁达一行沿着碎石铺成的台阶登上红旗渠总干渠时已是气喘吁吁。

在红旗渠总干渠,卡翁达风趣地对李先念等人说:“沿台阶登红旗渠时我感觉太累,真不想往上登了,但我往身后一看,有个比我年长10多岁的人,这个人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当看到他奋力攀登的时候,我一鼓作气登上了红旗渠总干渠。

”李先念指着对面的山对陪同的省市领导讲:“你们不能从对面的山腰上修一条公路把车开到渠畔吗?”没等回答,李先念就幽默地说:“如果没钱的话,我有钱。

”省里领导随即说:“我们有钱。

”卡翁达沿着总干渠的渠岸赴青年洞参观,仔细询问修红旗渠的情况。

面对这宏伟的工程,卡翁达边看边感慨地说:“红旗渠真是人间奇迹。

”在当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卡翁达总统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

”卡翁达一行离开林县不久,上级拨出专款修通了通往青年洞的柏油路。

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2)谁第一次把红旗渠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许多文章中,红旗渠被称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查阅有关文字,最早称红旗渠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外国人是曾任职于联合国的迪曼先生。

红旗渠景区讲解

红旗渠景区讲解

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红旗运动的象征,红旗渠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红旗渠景区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主要景点。

一、历史背景红旗渠的修建始于19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干旱和水源匮乏的问题。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于是,红旗渠的修建计划应运而生。

二、建设过程红旗渠是一项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丰水期的黄河引水,利用地势落差,将水引入黄陵县的农田和山区。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修建者需要在陡峭的山地上开凿运河,修建水闸和堤坝。

修建者们用手推车、铁锹和简易工具,艰苦奋斗了多年,终于在1972年顺利完工。

三、主要景点1.红旗渠起点:红旗渠的起点位于黄河岸边,这里有一座纪念碑,记载着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红旗渠的重要意义。

2.红旗渠运河:红旗渠的运河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全长多公里。

沿着运河漫步,可以看到修建者们开凿的河道和修建的水闸和堤坝。

运河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3.红旗渠水库:红旗渠水库是红旗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陵县的主要水源之一。

水库水面辽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游客可以在水库畔休闲垂钓或划船。

4.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是一个展示红旗渠历史和文化的场所。

馆内陈列着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照片,展示了修建者们的艰辛努力和奋斗精神。

5.红旗渠农田景观: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黄陵县的水源问题,也改善了当地的农田灌溉条件。

现在,红旗渠沿线的农田景观宜人,农作物丰收,是一幅农业繁荣的画卷。

总之,红旗渠景区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感人的人文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不仅是了解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地点,也是领略中国革命精神的理想场所。

红旗渠精神述评

红旗渠精神述评

红旗渠精神述评红旗渠,位于中国甘肃省宕昌县,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人民抗战时期的一个奇迹。

红旗渠精神是指红旗渠建设者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红旗渠精神进行述评。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红旗渠建设者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困难的施工条件,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团结和协作。

他们相互帮助、携手前行,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我们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同的目标。

红旗渠精神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红旗渠建设者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利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一个奇迹,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鼓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关注集体利益,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者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到底。

他们用毅力和勇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红旗渠精神还体现了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红旗渠建设者们对工作高度负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追求卓越的工作品质。

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这种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鼓励我们在工作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业绩。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红旗渠建设者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赞美红旗渠的句子

赞美红旗渠的句子

赞美红旗渠的句子
1. 红旗渠啊,那简直就是人造的奇迹,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福祉!例子:你说要是没有红旗渠,咱这日子得多艰难呀!
2. 哇塞,红旗渠可太了不起了,它不就是咱老百姓的生命之渠嘛!例子:你想想,没有它,咱能有水喝,能有好收成吗?
3. 红旗渠呀,你是如此的伟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人们的生活!例子:你看那红旗渠的水奔腾不息,多让人震撼啊!
4. 哎呀呀,红旗渠真是太让人佩服了,简直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例子:大家难道不觉得红旗渠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吗?
5. 红旗渠,你这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就像那钢铁巨人一样吗?例子:你说谁能不为红旗渠的精神所感动呢?
6. 哇哦,红旗渠真的是太神奇了,这简直就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例子:你去看看那红旗渠,就知道我说得有多对啦!
7. 红旗渠啊,你是咱心中永远的骄傲,就像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例子:难道你不认为红旗渠是值得我们永远赞美的吗?
8. 嘿,红旗渠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那就是咱的宝贝呀!例子:你想想,要是没有红旗渠,咱这儿能有现在这么好吗?
9. 红旗渠,你是如此的独特,不就像那独一无二的明珠般闪耀吗?例
子:你去感受感受红旗渠的魅力,保证让你惊叹不已!
10. 哇,红旗渠真的是太牛了,简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例子:大家都快来看看这伟大的红旗渠呀!
结论:红旗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所展现出的精神和力量值得我们永远赞美和敬仰。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

六个红旗渠的故事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今林州)就处在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从此,苦难深重的林县摆脱了千百年旱渴的折磨,在红旗渠一脉生命之水、幸福之水的浇灌下,走向滋润,走向富饶。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

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

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的故事(一)有关红旗渠的故事,痛苦、漫长而又悲壮。

造物主是不公平的,它在漫不经心间就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三六九等。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林县而言,自然的赐予对于这片土地,有着过分的吝啬,在旱魔的主宰下,这里成了一个“十年九旱”的贫瘠地方,它的昨天是一部血泪与苦难交织的历史。

翻开林县一本本被岁月染黄了的老县志,满眼都是干旱、连年干旱、禾枯、绝收、悬釜待炊、十室九空、人相食等触目惊心的字眼。

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林县人斗不过老天爷,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

红旗渠精神政治知识点

红旗渠精神政治知识点

红旗渠精神政治知识点
1. 红旗渠的背景和历史:红旗渠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而兴建的一条渠道,是中国农业灌溉史上的一大壮举,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红旗渠的意义:红旗渠的建设,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象征;红旗渠的建设还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创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主要包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科学管理等方面。

这些精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锲而不舍、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4. 红旗渠精神的启示:红旗渠精神是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的,它向我们提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只有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不怕苦难、勇往直前,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达到胜利的彼岸;只有相互协作、凝聚力量、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共同目标,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的。

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案例

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案例

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案例红旗渠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源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晋察冀地区长期的干旱问题而发起的一次伟大的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的背后蕴含了众多英勇无畏、克己奉公的优秀个人和集体。

下面将列举10个以红旗渠精神为题材的优秀案例,以展现这种精神的伟大力量。

1. 王进喜的坚持不懈:王进喜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张大山的舍小家为大家:张大山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工程师,他在工程期间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做出了巨大努力。

3. 李秀英的无私奉献:李秀英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护堤队员,她在工程期间不计个人得失,日夜守护着堤坝的安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4. 张国荣的勇往直前:张国荣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工程的成功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5. 红旗渠工人的团结协作:红旗渠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工人们的团结协作。

工人们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

6. 红旗渠工程的科技创新:红旗渠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这些科技创新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7. 红旗渠工程的环境保护:红旗渠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8. 红旗渠工程的社会影响: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9. 红旗渠工程的国际交流:红旗渠工程作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典范,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利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10. 红旗渠工程的精神传承:红旗渠工程的成功经验被广泛传承和借鉴,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如何理解红旗渠精神

如何理解红旗渠精神

如何理解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精神和文化精神的结晶,是党的历史目标的集中体现。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艰苦奋斗精神。

红旗渠运动深刻体现了解放农民和平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生活意识,不懈地进行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斗争胜利积攒了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二、勤劳敬业精神。

革命时期,红旗渠运动宣扬了勤劳敬业,克服困难,不偷懒不失去希望,团结一心、毅力抗争这一伟大精神。

三、精心组织准备精神。

红旗渠运动要求充分组织、准备,并以此督促当地居民以清晰地关定置、省出劳动力、科学作业的方式解决治渠问题,形成以改善社会生存状况为目标的经济计划和行动步骤。

四、牺牲实现理想精神。

红旗渠运动是一场民族的历史运动,这一运动是力求彻底改变軍革命状况的勇敢努力,这种精神就是牺牲实现理想,永不言败。

五、敌我相融精神。

红旗渠运动宣扬了改善社会生活条件,不把占多数人数的敌人和少数人的友军区分开来,而是采取敌我相融的方式,建立起相互共享的和谐关系。

六、军民团结一心精神。

红旗渠运动要求军队和平民要团结一心,一
起工作,共同完成共产主义斗争的任务,培养并增强团结一心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脊梁观——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
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1)参观红旗渠的国外身份最高领导人赞比亚总统卡翁达1974年2月25日,春寒料峭,应我国政府邀请,赞比亚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和夫人率赞比亚党政军等要员一行46人,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农林部、外交部和河南省有关负责人陪同下来林县参观了红旗渠。

当时交通工具和公路条件很差,为接待好卡翁达总统一行,省里专门从郑州、洛阳、新乡、安阳等地调集了当地仅有的国产大红旗轿车,并从中州宾馆抽调了数名高级厨师负责代表团的饮食。

当日上午,卡翁达一行乘坐火车专列抵达林县河顺火车站后即转乘汽车赴红旗渠参观。

汽车沿着太行山弯曲的公路通往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的山脚下。

当时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未修通,车辆是不能直接开到红旗渠边的,必须徒步登600多个台阶才能抵达。

李先念陪同卡翁达一行沿着碎石铺成的台阶登上红旗渠总干渠时已是气喘吁吁。

在红旗渠总干渠,卡翁达风趣地对李先念等人说:“沿台阶登红旗渠时我感觉太累,真不想往上登了,但我往身后一看,有个比我年长10多岁的人,这个人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当看到他奋力攀登的时候,我一鼓作气登上了红旗渠总干渠。

”李先念指着对面的山对陪同的省市领导讲:“你们
不能从对面的山腰上修一条公路把车开到渠畔吗?”没等回答,李先念就幽默地说:“如果没钱的话,我有钱。

”省里领导随即说:“我们有钱。


卡翁达沿着总干渠的渠岸赴青年洞参观,仔细询问修红旗渠的情况。

面对这宏伟的工程,卡翁达边看边感慨地说:“红旗渠真是人间奇迹。

”在当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卡翁达总统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

”卡翁达一行离开林县不久,上级拨出专款修通了通往青年洞的柏油路。

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2)
谁第一次把红旗渠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在许多文章中,红旗渠被称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查阅有关文字,最早称红旗渠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外国人是曾任职于联合国的迪曼先生。

那是1972年的春末夏初时节,太行山麓山花烂漫,红旗渠畔空气清新。

在联合国工作的迪曼先生等在外交部有关人员陪同下参观了红旗渠。

当时,中国加入联合国不久,这批外宾是最早来红旗渠参观的联合国官员。

参观红旗渠后,迪曼先生为林县人民在当时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凭自己的一双手,自力更生,奋斗十年在太行山腰建成了那样宏伟的工程所震撼。

在座谈会上,迪曼先生感慨地说:“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参
观过许多闻名于世的伟大建筑。

号称世界七大奇迹的古代建筑中,除金字塔外,其他六大奇迹已因地震、火灾和人为破坏等原因而毁坏。

我认真参观过埃及的金字塔,那确实了不起,但它只是埋葬法老等人的陵墓,而红旗渠是造福人民的,所以我要说,参观了红旗渠,有必要更改历史的说法。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不对,红旗渠应列为第八大奇迹。

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和突破,而且是政治上的意志和战胜。

”(郭怀生)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3)
深谷克海先生——参观红旗渠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在众
多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中,日本反战斗士、日本技术友好协会理事长深谷克海先生是参观次数最多,且对红旗渠最有感情的外国人。

深谷克海先生194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先后就职于日本内务省、建设省、日驻华使馆。

抗日战争期间因公开反对日本侵华战争,曾被日本当局拘捕入狱两年。

出狱后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发展日中友好关系上。

1976年5月,他率日本土木技术协会代表团参观了红旗渠,为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为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所倾倒。

回国后,他亲自给我国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写信,称“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年代,在悬崖陡壁的太行山腰建成了红旗渠,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红旗渠精神加上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3年5月,
深谷克海先生先后三次来林县参观红旗渠,主要收集红旗渠资料。

他说:“如果来中国不来看看红旗渠,就等于没来中国。

”深谷克海先生通过我驻日使馆要到了一部《红旗渠》的纪录片,他把纪录片录制成了45盘录像带,分发给好友在日本各地播放。

他亲自设计编印了《红旗渠》画册1000多本。

1994年第十期《人民中国》日本版上有介绍红旗渠的图片,他一次买了30本送给日本友人。

1985年5月、1988年5月、1990年7月、1992年5月,他又亲率日本科技界人士参观了红旗渠。

1993年4月,88岁高龄的深谷克海先生与日本知名人士玉井辰也先生来林县参观。

他讲:“我老了,在日本宣传红旗渠要后继有人。

”1993年10月,他又率领日本日中技术友好协会主要成员参观访问红旗渠,回国后写了《我爱林县红旗渠》的长篇文章,在日本许多报刊登载。

1995年5月,90岁高龄的深谷克海先生再次率团参观了红旗渠,并题词:红旗渠创造了世界文明。

1996年7月,时年91岁的深谷克海先生率日中技术友好协会的多位评议员最后一次来到林州,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探讨从日本引进资金在林州建现代化研究所和机场的可能性,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

据统计,深谷克海先生除12次率团来林州外,还介绍了2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参观红旗渠。

此外,他还于1985年1月、1994年10月先后两次邀请林州主要领导率团赴日参观考察。

深谷克海先生在日本
并不算富有,但他为宣传红旗渠而先后自掏腰包300多万日元,的确令人佩服。

他一心扑在红旗渠宣传上,处处宣传红旗渠精神,可歌可敬,值得称颂。

(郭怀生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4)
南希女士在林州停留时间最长的外国人把林县称为第二故乡的美国友好人士南希女士先后数次参观红旗渠,经常吃住在大菜园村一石姓人家,共计100多个日日夜夜,称得上是在林县停留时间最长的外国人。

1972年3月,南希女士作为“美国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代表团成员来到了林县,这是中美建交后最早来华的美国民间团体,当时代表团参观了红旗渠和大菜园村,闻名的红旗渠工程和勤劳朴实的大菜园村村民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别时代表团团长讲:“红旗渠使我们了解了中国人为改变生活面貌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勤劳朴实而善良的大菜园村村民使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

我们回国后一定要进一步宣传红旗渠,动员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参观,同时我们有机会一定会再来红旗渠,重访大菜园村。

”怀着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南希女士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外国文教专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她利用寒暑假先后五次来林县参观考察,吃住在大菜园村,有一年春节吃住在农家长达一个月的时间,白天她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同村民促膝交谈。

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红旗渠和大菜园村为题材写
的。

归国后她供职于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语学院,后任该院副院长。

华美协进社成立于1926年,旨在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南希说,她从事这一工作主要是因为红旗渠使她认识了中国,艰苦奋斗的林县人民使她认识了中国人民,她有义务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红旗渠。

1998年3月,南希第七次来到了林州,当看到大菜园村土坯房变成了楼房,屋里家具一应俱全时,她感叹地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大菜园村就是个缩影,我的第二故乡真的变了,变富了,我感到很高兴。

”当时她患有腿疾,行走不太方便,但她还是登上了太行山腰,又一次参观了红旗渠。

2004年7月,南希女士带着在北京学汉语的儿子又一次来到了林州,当时她的腿疾已非常严重,不得不拄起了双拐,但这丝毫没有阻止她对红旗渠的向往。

在红旗渠纪念馆,南希女士拄着拐杖艰难地参观了每一个展厅,并不失时机地给儿子介绍红旗渠的情况,她感慨地说:“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一定要让她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接着,她又幽默而略带伤感地说:“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思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林州的思念,对红旗渠的情结更加浓厚。

但我的身体已这个样了,真不知以后还能否再来第二故乡看看。

我这次让我的儿子来,就是希望他以后多来家乡看看。

”当陪同她的林州外办工作人员问她,是什么原因让她对林州
这么热爱时,她深情地说:“因为红旗渠使我认识了勤劳善良的林州人民,因为林州人民使我深深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无穷,永远激励我前进!”(郭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