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
2、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发生了。
指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3、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
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
4、个性(人格):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6、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8、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9、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0、价值观: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这个定义包括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11、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3、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
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
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 本质: 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 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 实用性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3.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定义研究内容异同5.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 管理科学的发展 p219 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 控制等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 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 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 p4产生原因 ——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 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
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 持久活力。
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1924 年~1932 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组织行为学》详细复习资料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补:是个体对人和对事物的稳定评价,是通过感情倾向表达出来的。
态度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8.什么叫个性?个性有什么特点?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单元
1.什么是心理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简要说明心理过程的内容?
实质: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等)、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不怕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目的:寻求需要满足
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人们的具体交往中形成的。
心理结构:认识、情感和行为。
8.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
以诚相待、谦卑、利义结合、灵活多变、逐步发展
9.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情感密切2.群体意识强烈3.信息沟通灵活迅速4.群体内聚力不稳定5.自然形成其核心领袖人物,并有较高威信6.成员的重叠性7.自发性与不稳定性8.不成文的规范9.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途径:1.协商解决2.仲裁解决法3.权威解决4.拖延法5.回避法6.转移目标法7.心理位置互换法8.求同存异法9调整政策法10.群体重组法
6.如何理解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指通过其成员专业素质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努力,为组织达到最高行为效能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要点1、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本身有目的的活动和表现。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调整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
3、对组织行为学概念理解的要点:(1)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非常广泛,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而且各类知识对人的行为的关注视角各有千秋。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源很广泛,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不是泛泛地研究人的行为,而是以各类工作组织为研究环境,以人的工作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
工作组织主要是指工商企业,也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组织。
工作行为包括激励员工、改进领导方式、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绩效等方面。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人们在组织中有效工作的行为规律,并帮助管理者提高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在组织中做什么,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4、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跨学科性(2)层次性(3)权变性(4)科学性5、组织行为学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1)描述性研究(2)因果性研究(3)预测性研究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意义:(1)有助于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2)有助于团队的建立,提高团队绩效。
(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绩效。
7、霍桑实验的实验结果: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实验组和非实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研究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实验中,只是因为工人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思想,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内容较多,一定要细看)2014年4月份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1、P3 组织的含义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组织史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队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2、P4 (名词解释)行为的概念:狭义的行为……;广义的行为……3、P4 行为的特点:(1);(2);(3);(4);(5)4、P5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里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P5 组织行为学需掌握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这四个要点。
6、P9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7、P15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8、P16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9、P18 用函数关系式高度概括为一个行为的理论模式: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10、P18 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11、P22 文化的功能:(1);(2);(3);(4)(5)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P24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的理论的再观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2、P26 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3、P28 研究的主要方法:(1)案例研究法:这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的描述和说明;(2)观察法: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3)心理测验法:这是采用……的研究方法;(4)调查法;(5)实验法:4、P29~30 观察法有两种分类:(1)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称为参与观察法。
……称为非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的优缺点分别是……;(2)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类。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分别是……。
5、P30 心理测验法: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6、P31 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
7、P32 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现场实验法;(3)准实验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1、P40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P41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P41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队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4、P41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队自己的心里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5、P41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6、P42 知觉过程: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映五个阶段。
7、P42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8、P43 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对象与北京的不同配合;(2)知觉归类9、P44 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1)知觉防御;(2)首因效应(成见);(3)晕轮效应;(4)投射10、P45 X理论:P46 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1);(2);(3)11、P46 Y理论: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式:(1);(2);(3);(4);(5)12、P48 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几种看法:(1);(2);(3);(4)13、P49 价值观的概念14、P50 价值观的分类:(1);(2);(3);(4)15、P52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1);(2);(3);(4)16、P53 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由三种因素所构成:(1);(2);(3)17、P53 态度的特性18、P54 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1)工作态度的概念: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2)工作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
19、P55 组织认同感的概念: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20、P56 工作参与度: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1、P57 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1);(2);(3);(4);(5)22、P58 个性的概念: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比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3、P58 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24、P59 个性的结构与内容25、P61 气质的概念26、P62 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行为特征分别说明如下27、P63 能力的概念:28、P63 能力的种类:29、P64 性格的概念30、P65 性格的分类:(1);(2);(3);(4)31、P67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32、P70 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33、P72 个性差异与健康34、P73 个性差异与管理35、P74 “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36、P76 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1、P78 创造性行为概念2、P78 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
3、P79 创造性行为的特点:(1);(2);(3);(4)4、P79 创造性行为的类型:(1);(2);(3);(4)5、P80 创造性行为应晨尉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1);(2);(3)6、P82 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1);(2);(3);(4);(5);(6):(7);(8);(9)7、P85 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1);(2);(3);(4)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1、P95 事业生涯概念2、P96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3、P99 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1);(2);(3);(4);(5);(6)4、P101 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5、P102 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1);(2);(3);(4)6、P102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1);(2);(3);(4);(5);(6)7、P104 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1);(2);(3);(4);(5)8、P105 霍兰德认为有六种基本“个性定向”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的种类:(1);(2);(3);(4);(5);(6)9、P111 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1);(2);(3)10、P113 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1);(2);(3);(4);(5)11、P114 按事业的先后划分:(1);(2)12、P116 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1);(2);(3);(4);(5)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行为基础1、P120 群体是指……,这个怪你按包含以下的含义:(1);(2);(3);(4);(5)2、P121 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1);(2);(3);(4);(5);(6)3、P122 五阶段模型:第一阶段形成;第二阶段震荡;第三阶段规范化;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第五阶段终止阶段。
4、P124 间断--平衡模型5、P126 群体的类型:(1);(2)6、P127 制约群体的有效性因素:(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群体成员资源:①②;(3)群体结构:①②③;(4)群体任务: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
7、P135 规范的概念: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P136 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2);(3);(4)8、P137 群体规范的形成9、P138 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因素:(1);(2);(3);(4)10、P140 角色的概念11、P140 角色的特性:(1);(2);(3);(4)12、P143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13、P14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2);(3);(4);(5);(6)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1、P148 群体促进效应概念2、P149 社会惰化效应概念3、P150 协同效应4、P151 群体压力5、P153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2)6、P154 沟通的概念7、P155 沟通过程模型8、P156 沟通的类型与特征9、P160 小道消息有三个特点10、P160 小道消息至少有四个目标11、P162 有效沟通的障碍:(1);(2);(3);(4);(5);(6)12、P164 有效的倾听:(1);(2);(3);(4);(5);(6);(7);(8)13、P166 群体决策的利与弊14、P168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15、P171 群体决策技术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1、P176 人际关系的作用:(1);(2);(3)2、P177 社会交换论3、P178 人际反应特质:(1);(2);(3)4、P180 个人因素5、P182 交往因素6、P186 人际关系的测量:(1);(2);(3)7、P190 什么是竞争与合作:(1);(2)8、P192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2);(3);(4);(5)第九章群体间的互动行为1、P196 群体间互动行为2、P196 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
3、P197 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4、P200 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图)5、P205 冲突的过程(图)6、P214 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7、P216 处理冲突的策略8、P217 冲突管理技术9、P218 激发冲突的技术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1、P223 领导的概念2、P224 领导者的概念3、P224 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4、P225 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5、P225 领导的特点6、P226 领导的功能7、P229 权利的概念8、P229 权利的性质9、P230 权利的作用10、P230 权利的构成11、P231 领导权利形成的机制12、P232 领导权利的分配13、P234 威信的概念14、P234 领导威信的作用15、P236 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16、P236 提高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第十一章领导理论1、P244 领导素质2、P247 我国现代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3、P248 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4、P250 国外有关领导素质的观点5、P251 现代领导素质理论6、P251 美国学者的领导素质观7、P252 日本企业界对领导素质的认识8、P258 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两个变量9、P258 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10、P260 五种领导行为类型11、P26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12、P262 集权型领导13、P263 民主型领导14、P264 放任型领导15、P266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论16、P267 LPC量表17、P271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18、P274 评价的主要方面19、P274 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1、P276 决策的概念2、P278 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3、P279 领导决策的原则4、P283 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5、P286 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1、P300 人们行为的共同特征2、P301 按照心理学分析,动机有三种机能:3、P302 影响人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4、P302 动机的分类5、P303 动机主要来源于:一为内在条件需要;二为外在条件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