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中文版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中文版

组织行为学中文版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旳泰勒利用“时间一动作分
析”旳措施进行了大量旳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计
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措施。
“计划管理”理论:法国旳法约尔(Henri Fayol) 提
出构成管理旳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提出 14பைடு நூலகம்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德国旳韦伯(Max Weber) 旳“官 僚构造”(bureaucracy) :组织应是一种等级森严、层次 分明、分工明确旳金字塔形构造。
4、系统理论阶段:从70年代后来,系统理论把组 织看成是一种开放旳社会技术系统,要求把组织中对 人旳研究和对物旳研究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组织中旳 人、财、物,以及组织与环境旳相互影响。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旳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
1923年,美国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 (H.Muns. terberg) 《心理学与工业生产 率》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措施选拔合格工 人等问题。处理怎样挑选和培养合格旳 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旳机器,即处 理人适应机器旳问题。
(3)构造:在组织旳多种资源中,人力资 源最主要、最关键。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 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旳 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
(4)互动:组织是一种开放系统。任何组 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 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旳互换,都需 要适应环境旳变化。
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旳、资源与构 造,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旳开放系统。
2、霍桑试验
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 在美国西方电气企业所属旳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 试验, 提出 “人群关系”(human relations)理论。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版与教材同步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版与教材同步

核心自我评价
自尊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喜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
控制点 指个体对自己掌控命运程度的认知;
内控型 认为自己可以控 制命运的人;
外控型 认为外界的力量如运气和机会控制着自己的命运的人;
马基雅维里主义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条件: 与别人直接面对面交往 最少的规则与限制 对具体问题的情感卷入与能否成功无 关
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E X H I B I T 43
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
E X H I B I T 43 cont’d
公司经营者 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排列
E X H I B I T 44
价值观 忠诚感和道德行为
领导者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
组织内的道德气氛
权力距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不确定性规避 长/短期取向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不确定性规避 一个国家的人民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情境的程度;
高不确定性规避: 人们不喜欢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境;并尽力避开; 高不确定性规避: 人们不易受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能够容纳各种意见;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长期取向 看重节俭 持久与传统的国家文化;
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权力距离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纳和认可程度; 低权力距离:有地位和财富者与无地位和财富者之间的权利平等; 高权力距离:有地位和财富者与无地位和财富者之间的权利巨大不平等分配;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人格与价值观
第4章
什么是人格
人格 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 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中文首字母版)

总是不断的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妨碍自己的其他人进行攻击.,工作环境这些因素,当这些因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

包括工资和其他项目,以及非现金的各种员工福利。

,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愉快的条件,目的在于控制和促进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称为惩罚。

取销维持莫伊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方法称为忽视。

一种民族文化属性,强调未来,节俭和持久。

人们向来固守着某项政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误的。

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他人先后一致的现象,就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需求,这种现象宛如登门坎时一级一级的往上,这样就更容易登上高处。

他往往受到最近接触的其他人的影响。

,并按此评估一件事的可能性。

.指的是他人对于群体或者群体成员的位置或者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走到了一起的目的就是完成某项任务.包括三类核心需要:存在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也被称作反社会行为或者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 ,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危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

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他们认为个人权力高于一切。

,通过增加员工完成任务的数量和变化性,从而使工作本身更具多样化.指工作的纵向发展,他增加了员工对于工作在规则,执行和评估方面的控制程度。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进行决策,匡助每一个成员更好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队员努力地结果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之和.个体对那些并不产生反应的刺激做出回应。

如果呈现某事物,导致行为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频率增加,称为积极强化。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12版 与教材同步 02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12版 与教材同步 02

间断强化程序
E X H I B I T 2–5 (cont’d)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行为校正
组织行为学校正
强化理论在工作环境中的个体身上的运用。
问题解决 模型五个步骤
1. 识别关键行为 2. 开发基线数据
3. 确定行为结果
胜任力的特征
Hay(1990)九个核心特征
– 应变力;责任感;影响力;概念化;多视角;预见性; 尊重和敏锐;沟通;自知之明
Kolb(1986)四种类型
– – – – 行为胜任力 知觉胜任力 情感胜任力 思维胜任力
传记特点
传记特点
客观且很容易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得到的个人 特征,包括员工的年龄、性别、种族以及在组 织中的任职时间.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9种基本的体质能力 Nhomakorabea力量因素
1. 动力力量
2. 躯干力量 3. 静态力量
4. 爆发力
灵活性因素
5. 广度灵活性 6. 动力灵活性
其他因素
7. 躯体协调性 8. 平衡性 9. 耐力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强化程序
Fixed-ratio
E X H I B I T 2–4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间断强化程序
E X H I B I T 2–5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第十章 理解工作团队(《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12版)

第十章  理解工作团队(《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12版)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作群体与工作团队的比较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EXHIB I T 10–1
团队的类型
问题解决团队 由来自同一部门的5~12名计时工组成, 他们每周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会面,讨 论如何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
– 克服个人阻力 – 抵消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 – 在一个过去一直重视个人成就的组织里引入团队
➢ 塑造团队队员
– 选拔有能力扮演好团队角色的员工 – 培训员工,使之成为合格的团队队员 – 继续认可个人贡献的同时修改奖励制度,鼓励共同合作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警惕:团队并非总是问题的答案
➢ 考察一个团队是否与它的情境相匹配三种测试:
– 该工作是否复杂,是否会比一个人单独干更好? – 群体中工作的人会有共同的目的或一系列共同的目标吗?
群体目标会大于个体目标之和吗? – 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依赖吗?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士气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团队与群体: 有何区别?
工作群体 成员进行相互作用主要是为了共 享信息,进行决策,帮助每个成 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工作团队 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 极的协同作用,团队队员努力的 结果导致团队绩效远远大于个体 绩效之和。
创建高效的团队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组织行为学_中文版

组织行为学_中文版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 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 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三个层次
组 织 群 体 个 体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类型
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 1、小型组织(3人~30人); 2、中型组织(30人~1 000人); 3、大型组织(1 000人~45 000人)。
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 1、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 2、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 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



3、现代管理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形成的,分为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 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认为生产不仅 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 因素的影响。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 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 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组织行 为学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学派在学科 上的体现。


7、差异律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 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劳动力 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8、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 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 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 作用。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 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 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第十一章沟通(《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12版)

第十一章沟通(《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12版)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章小测:沟通
思考:这位男性正在使用什么沟通方式? 他正在使用什么渠道?丰富性如何?适 合进行哪种类型信息的沟通?不适合哪 种类型的信息?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章小测:沟通
思考第9章的这幅漫画,从本章中能捕捉到哪些观点?并 与同学讨论。
有效沟通的障碍
情绪 在接收信息时,接受者的情绪感受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 的解释。
语言 同样的词汇对不同人来说意义会 不同。
沟通恐惧 沟通焦虑的人或是在口头沟通,或是在书面沟通,或 是在二者兼有的沟通上,感到过分紧张和焦虑。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也指出其不利的一面 4. 开讨论事情的最差可能,这肯定比无言的猜测所引起的焦虑
程度低
Source: Adapted from L. Hirschhorn, “Managing Rumors,” in L. Hirschhorn (ed.), Cutting Bac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3), pp. 54–56. With permission.
通道的丰富性
Low channel richness
High channel richness
常规的
Source: Based on R.H. Lengel and D.L. Daft, “The Selection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s an Executive Skill,”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August 1988, pp. 225–32; and R.L. Daft and R.H. Lengel,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rial Science, May 1996, pp. 554–72. Reproduced from R.L. Daft and R.A. No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Fort Worth, TX: Harcourt, 2001), p. 311.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12版 与教材同步 08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文12版 与教材同步 08

情感事件理论
情绪是对工作环境中的事件的消极或积极反应 – 人格和心境决定了情绪反应的强度。 – 情绪能影响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理论的应用 – 个人反应反映了情绪和心境周期
– 当前的和过去的情绪影响工作满意度
– 情绪波动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的变动 – 消极的和积极的情绪导致员工不能专心工作,使工作绩效下 降
情绪-为什么情绪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被忽视?
理性的神话
– 组织禁止员工表达情绪
不少人相信任何类型的情绪都具有破坏性
– 最初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看到的是强烈的、负向的、阻碍 了员工和组织有效工作能力的情绪。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什么是情绪?
注释: 高情绪劳动= 高工作报酬(高认可 要求)
•Internal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Individuals who believe that they control what happens to them.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对工作的情绪承诺与高动机紧密联系
领导
– 是导致个体是否接受领导者信息的一项关键变量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解情绪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人际冲突 – 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与个人情绪密切交织在一起 谈判 – 情绪会妨碍谈判 客户服务 – 员工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客户服务,客户服务又会影响 顾客关系。 工作态度 – “把情绪带回家” 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 – 负面情绪导致员工越轨行为 (违反组织规则和威胁到组织的行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计划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
提出构成管理的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和控制,提出 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德国的韦伯(Max Weber) 的 “官僚结构”(bureaucracy) :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 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结构。
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
3、群体动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 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 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 用。当人 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 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 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 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
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 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 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三个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问题。但管理成为一
6)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张德 )
组织的共同特征:
(1)目标: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 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医疗服务。目 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 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 资源。
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基本概念: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
织行为管理
以下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爱畜理论) 2、当领导友好、平易近人时,工人会有很高的工
作积极性。
3、通过面试可以正确区分合格的申请者。 4、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挑战性的工作。 5、为了让人工作努力,你应使用一些威胁。 6、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工作,金钱对他们都有
行为的种类: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个人行为;团体行为。 (2)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管理行为、政治
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三、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定义 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普通员工、管理
者)时表现出的行为。
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 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织行为。
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广 泛运用数学模型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最优化的解决 办法,侧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研究。
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在理论和研究上各 有侧重,但在管理实践上相互补充。不可能单纯用行 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同样, 也不可能不管人的因素而只依靠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 决现代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
作用。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
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
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
5、环境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
(孟母三迁)
6、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
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行为
发展分成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一基本不信任(1岁前);

自主一害羞、怀疑(1岁~3岁);
1、目标律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
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
目标 “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2、动机律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
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
等。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
3、强化律
激励作用。
7、大多数人都关心别人的工资超过自己的。 8、最有效的团队和组织是没有冲突的。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概念
一、组织
(一)组织的定义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
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徐联仓 )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 一系列目标。
(3)结构:在组织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 源最重要、最关键。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 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 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
(4)互动: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组 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 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 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 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 P.Robbins )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
活动的集体。
5)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 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 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薛恩E·H·Schein)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1) 正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都利于组
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遵守规章制度等。奖 励、鼓励、保护。 (2) 反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 目标表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偷窃、暴力、吸毒、 欺骗等。惩戒、消除或减少。
(三)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
段: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最新管理。

1、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

指从手工业生产→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

管理仅仅是依靠工厂老板的个人经验。

2、科学管理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泰勒运用“时间一动
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
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
根据目标的不同:
1、营利组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 商店、商业银行、饭店、矿山、公司等。改革开放以 来,一些个人诊所、私立学校等组织已经成为营利组 织,纳税。
2、非营利组织。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 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国有医院、国有学校、各类社团、 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既是营利组织的 重要目标市场,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其 他组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
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劳动力
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8、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
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
明对劳动生产率并无影响。

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经过五年的实验和观察表明,职
工的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
关系,而物理环境(照明等)、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霍桑实验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一次把
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
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 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组织行 为学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学派在学科 上的体现。
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派)是泰勒制的继续和发 展,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 就,并且研究的问题更为广泛。

创造一罪恶(4岁~5岁);

勤奋一自卑(6岁一11岁);

自我认同一一角色混乱(12岁~20岁);

亲密一孤立(21岁一24岁);

关心后代一自我关注(25岁~65岁);

自我整合一失望(66岁后)。

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如果每一阶段的危机得到
积极解决,则会产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否则相反。
7、差异律
2、霍桑实验
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 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 实验, 提出 “人群关系”(human relations)理论。

研究厂房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开始时曾设想灯光
的明暗会对劳动生产率发生很大影响,但是实验结果是照
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 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二)组织行为的种类
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 (1) 微观组织行为: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它包括: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2) 宏观组织行为: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
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学习。
(二)组织类型
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 1、小型组织(3人~30人); 2、中型组织(30人~1 000人); 3、大型组织(1 000人~45 000人)。
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 1、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 2、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