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风“孝友”对锡山秦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锡山秦氏与茶陵派邵宝交往考

锡山秦氏与茶陵派邵宝交往考
高田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7)003
【摘要】锡山秦氏是明清时期江南的名门望族,其由“孝友”传家的家风而形成
的真诚交友的态度,让始迁祖瑞五公五世孙秦旭以下三代与茶陵派代表人物邵宝成为故交至友。
他们有着相近的为人处世态度与文学理念,尚真复雅。
锡山秦氏维持诗书礼乐之泽,雅学笃行。
人人敦诗书,扬先德,为文学、为醇儒。
诗文典实修雅,抒写真性情。
邵宝忠孝践行,正直,有气节,主张崇古复雅,文以载道,与锡山秦氏志同道合。
这让其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为锡山秦氏纵横交错的文学交游网络中重要的一环。
【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高田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淮北 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20世纪以来茶陵派学术史研究--茶陵派文学理论研究回顾
2.茶陵派形成时间新证——兼谈茶陵派研究的相关问题
3.锡山秦氏父氏教育之于家族文学传承的意义
4.锡山秦氏与茶陵派邵宝交往考
5.近现代江南文化世家的文化转型——以锡山秦氏家族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锡山秦氏的文学文献学

锡山秦氏的文学文献学高田【摘要】锡山秦氏是江南文学世家,也是文献之家.其在文献学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文学文献资料,为展现家族文学面貌和发展脉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2页(P127-128)【关键词】文献学;文学;锡山秦氏【作者】高田【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1锡山秦氏是江南有着七百多年家族史的文学世家,家风严谨,家学深厚,在文学领域影响深远。
其中,文献学是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家族文学的发展。
锡山秦氏在文献学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做了大量工作,其根本目的是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服务。
秦氏族人多喜藏书,甚至有自己的藏书楼。
如,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秦汴就曾“构一小楼名曰‘万卷’,聚图籍其中,日事校雠,诵读不辍。
尝言‘得一万户侯,不如得万卷书’。
”[1]其子柄,继承父业,有绣石山房、雁里草堂诸书斋,名于当世。
秦氏藏书不仅数量大,且种类繁多。
诗文集、经学、理学、史书典籍,无所不包。
这为其读书、治学提供了丰富资料,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秦氏族人注重辑录、整合文献资料,作为治学的依据。
秦伯龙编辑《五经类纂》,序曰:“然则类书所作,又曷何少哉?家大人以癸未,余以甲辰,相继起家壁,深愧株守,未遑兼贯。
然游庭过塾之余,于诸经颇喜涉猎,里居需次,寻绎旧闻,而援与舍弟山公辑成是编,聊补类书之所未及。
窃思五经如日月之丽天,而爝火讵足增其末光,如江河之行地,而行潦岂能分其余润?然今圣天子方以经术造士,文章尔雅训词深厚,彬彬乎追唐虞三代之隆,则是编也,以备参稽,以资润色。
”[2]秦瀹辑录古史,其《书战国人才言行录后》云:“览观载籍,编为《古史联珠录》一百五十卷,《读书记事录》一十二卷,顾取名也富,则用力斯难至,于今未得全书也。
别有《春秋类编》三十二卷。
锡山陡门秦氏

锡山陡门秦氏展开全文无锡北门外石塘湾陡门秦巷为秦姓聚族而居之地,户数百,人口约两千,系北宋著名学者、"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的后裔。
秦观子湛,字处度,号济川,行名祖七。
任常州通判,卜居武进新塘乡,后称其居地为秦村。
是为迁常始祖。
陡门始迁祖继陵公秦集:秦集,字友信,一字继陵,为秦观十四世,系古桥先生(秦昺)仲子。
古桥先生世居常州之秦村,以文章经济推重一时。
1343年,修辽宋金三史,荐辟不就。
此后乱起,割据称雄者日众,战争无虚日,岁饥兵乱,民不聊生,古桥先生拟避兵海上不果。
1356年,张士诚据苏州,陷湖州、松江、常州。
明年,大明克常州,渐次削平海内。
继陵兄友正名案,弟友善名乐,自经乱后转徙流离十数年,音信全无。
古桥先生殁后,田园废,家舍尽为他人所有。
故乡仅存东西二宅,为族曾祖瑞一、瑞三旧业。
继陵乃与其友狄某偕至无锡,侨寓北门乡蓉门里(即今秦巷),以经书教授里中子弟餬口。
狄某故有力佣作不厌,并结茅舍以为家室。
先生岁至秦村展先墓,兄弟相悯相吊。
悯蓉门去惠山十里而近,当春秋佳日,里人每游惠山为昇平乐事,继陵先生独念其祖淮海先生墓在惠山之源,陟献过罔,访求数四得之荒榛野蔓间,而旧传所建亭宇碑石无有存者,拜于墓下,为文以祭思,更勒石以表识之。
继陵先生每勉二子以耕兼读曰:汝曹当务笃实为有用之才,尊祖敬宗以训子孙,毋徒猎弋科名余事,虚称继述先志而已也。
锡山陡门秦氏宗谱: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创修于1618年,由秀二公(秦集)九世化龙、士龙、伯龙、见龙、犹龙、起龙等6人觅得秦村旧谱原本,合本支各房而统修,1763年续修,1796年三修,1841年四修,1875年五修,1921年六修,1926年又作辛酉宗谱补遗五卷。
由于历史原因,家谱散失,目前在族人处尚未找到家谱,但在无锡市图书馆发现藏有光绪丙子五修谱及辛酉宗谱补遗。
上海市图书馆存光绪丙子五修谱残本2套,民国辛酉六修本2部,辛酉宗谱补遗2套,对锡山陡门秦氏族人了解家族历史是极为宝贵的资料……始祖观。
无锡 秦氏 家训

无锡秦氏家训无锡秦氏家训无锡秦氏家训是秦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这些家训秉承了秦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是无锡秦氏家族几百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
一、忠诚孝敬忠诚孝敬是无锡秦氏家训的核心价值观。
秦氏家族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忠诚和孝敬,以及对祖先的尊敬。
家族成员要始终保持忠诚的态度,不仅对家族,也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同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秦氏家庭的传统美德。
二、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无锡秦氏家训的重要内容。
秦氏家族注重艰苦奋斗,强调节约和珍惜资源。
家族成员要勤劳工作,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在生活中,要节约使用资源,不奢侈浪费。
三、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无锡秦氏家训的基本原则。
秦氏家族强调诚实守信的品质,要求家族成员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无锡秦氏家训的重要内容。
秦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崇尚知识。
家族成员要尊重老师,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五、团结互助团结互助是无锡秦氏家训的重要理念。
秦氏家族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家族成员都要携手共进,共同努力。
六、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无锡秦氏家训的重要内容。
秦氏家族鼓励家族成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追求新的发展机遇。
家族成员要积极探索,不断学习和进取,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七、热心公益热心公益是无锡秦氏家训的重要价值观。
秦氏家族注重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家族成员要关心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无锡秦氏家训凝聚了家族成员的智慧和力量,是无锡秦氏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家训不仅是家族成员行为准则,也是无锡秦氏家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秦氏家族的兴旺发展离不开这些家训的指引和支持。
通过秦氏家训的传承,无锡秦氏家族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秦氏家族的家训也为其他家族树立了榜样,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论家风

论家风作者: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19年第02期锐言家风正才有政风清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风连着政风,为官不管“家务事”,甚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肆封妻荫子,“后院起火”也就在所难免。
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中,“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的特征越来越明顯,家族式腐败越来越受关注。
家风正才有政风清。
家风为政风提供道德基础,好的家风就是有效的教诲、无言的氛围,让家人深受感染和熏陶,助推立德立行、成人成才。
家风也为政风提供亲情动力,好的家风以亲情的愿望和力量,推动或感召领导干部树立好的政风。
家风正则政风淳,一定要注重守好“家庭”这个道德源头,通过家庭约束党员干部“8小时外”的言行,构筑起家庭廉政这个“防护坝”。
让好家风汇聚起更多的好政风。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孙海琴良好家风引领良好学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家风与学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纵向来说,孩子的成长受到家风和学风的影响,如果每个孩子把优良家风带入校园,那学风建设就会容易许多。
从横向来说,家庭是社会的基因,若社会浮躁,学校无法成为一块净土。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遇到几大问题,如大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功利主义胜过人文素养等突出问题,不少都与家风有关。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引领,家风的主流意识,必将反映在孩子的价值观和选择上。
因此,家风对学风有着引领作用,若万千中国家庭都能创造传承良好家风,必将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终将有利于栋梁之才的培养。
宁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葵阳淳朴家风熔铸文明乡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对优良家风作出了经典的诠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苏东坡所理解的家风,其核心就在于“忠厚”二字。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家风的理解会融进时代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赋予家风更为丰富的内涵。
讲究道德、诚实守信是家风;勤俭持家、尊重劳动是家风;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更是家风。
四大家族的文化传承家风教育与社会影响

四大家族的文化传承家风教育与社会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文化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族作为社会基本单位之一,承载着世代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家族一直秉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家风教育,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四大家族为例,探讨他们的文化传承、家风教育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岳阳楼派家族文化传承与家风教育岳阳楼派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家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一家族以岳阳楼为家训,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们重视家风教育,强调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
家族成员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家风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岳阳楼派家族文化传承至今,不仅让家族成员养成良好的品德,也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典范。
二、华盛顿家族文化传承与家风教育华盛顿家族作为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以其豪族的气势和家族传承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敬。
华盛顿家族的文化传承强调爱国主义、勇敢、自由和公正的价值观。
家族的成员通过世代相传的家风教育,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华盛顿家族的精神代代相传,影响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裕隆家族文化传承与家风教育裕隆家族作为台湾企业家族的代表,不仅在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家风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裕隆家族注重家庭教育,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弘扬了孝道、诚信、助人为乐等美德。
家族成员在融入现代商业文明的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家族文化传统。
裕隆家族通过家风教育的影响,为社会树立了企业家的典范,塑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和企业形象。
四、柳家家族文化传承与家风教育柳家家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家族文化而闻名。
柳家家族对文化传承和家风教育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
他们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京剧。
柳家家族重视家风家教,强调艺术修养和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林青贤: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林青贤: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百善孝为先。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让炎黄子孙一直恪守着。
“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
它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八德”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根。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而,做人必先学孝。
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还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现今,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一、孝道的传承与唤醒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体现。
它是千年家风文化之根,也是人之根本。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意思是说,什么事最重大,侍奉父母最重大。
为什么呢?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
一条河流为什么能够流得长远?因为它有不竭的源头。
一棵树为什么能长得高大、能抵挡风雨?因为它有很深的根。
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源头和根本,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是我们成功的根基,所以,孝道的传承与唤醒对当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1、孝道是家风最根本的核心文化,也是一个家庭最底层、最有底蕴的力量。
如果我们与父母连接较少,或没有时间来行孝,也就没有机会以身作则将对上一辈的孝敬示范给我们的孩子,孩子也无从学习到中华民族真正的孝道,于是最底层的文化力量回到孩子身上容易断根。
“幼吾幼,人之幼;老吾老,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于父母不孝,也是于自己不忠,因为我们今天为年迈的父母所做的,必然会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锡商的家教与家风

锡商的家教与家风作者:李广平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11期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明清以来,士农工商并驾齐驱,上海开埠之后得风气之先,经济发展超越苏州、常州两府,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无锡为何会在苏州、常州两府之间迅速崛起?回顾历史,涌现出一大批工商精英是彰显特色的主要缘由。
这批精英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由无锡而上海,由上海而江南,由江南而全国,由国内而海外,获得了当年流行的“大王”称谓:如“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煤铁大王”周舜卿,“桐油大王”沈瑞洲,“电池大王”丁熊照,“电气大王”祝兰舫,“丝茧大王”薛寿萱,“养蜂大王”华绎之等,他们成为锡商的杰出代表而彪炳史册。
在这批“大王”级的锡商身上,传承着无锡人的工商传统,承载着无锡人的工商文化。
他们的行为举止、品德智慧,无不体现出家教家风的深深烙印。
本文仅以荣氏、蒋氏、周氏、唐氏为例,作一探讨。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无锡荣巷是荣氏聚居地,源自山东,先贤荣子琪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五十九弟子。
荣子琪后裔一支迁锡后,耕读传家,人丁兴旺,在山南一带蔚成气候。
1870年代,荣宗敬、荣德生昆仲出生于荣巷,幼蒙家教,垂聆家训。
三乐堂《荣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家训十二则》和训诫荣氏子弟格言数则。
兹录家训三则,格言一则,以展示传统风貌和育人功效。
蒙养当豫子弟是族中之根基。
子弟出得好,族中便有兴隆气象;子弟出得不好,族中便有衰败气象。
有志振兴者,宜急加意也。
古人有胎教,又有能言之教,自小教起,立法周详,是以子弟易于成材。
今俗之教子弟,上者教之作文,取科第而已,文章以外不知也。
次者教之杂书算数、市井狙诈之计,以便商贾营生。
下者溺爱过甚,任其游荡,先人之目未瞑,而嫖赌之资已空,甚至流为乞丐,饥寒以死者,往往而有。
此虽子弟之不肖,抑亦父兄失教之过也。
吾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更须知教子弟之当豫。
七岁便入乡学,读书多少,随其资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 民族立 国以家族为单位 , 所 以崇 尚宗法 。
《 虞 书 》言 尧之 治 日: “ 克 明俊 德 以亲 九族 ” ,
由此 推及 百 姓 、万邦 ,能 见 国家之 治 始 于亲 族 ,
历代 遵循 ,到 了周代 的宗 庙 制度 、历 史记 载 ,都 已经 非 常完 备 了。 民间宗 法 的源远 流 长 ,不 仅 有 益 于 国 ,也是 家族 之福 。一 个 家族 得 以形 成 ,必 先 立 家法 ,然 后才 能 支派 繁衍 。 “ 古者 帝王 继 天
金
艳 :论 家风 “ 孝友”对锡 山秦 氏家族文化的影响
二 、宗祠 世墓见证 家族文化 世泽流长
持生 计 者数 十年 ;秦 泰钧 念先 辈秦 蕙 田置 田赡 族
之 志 ,割 产 之半 承文 恭公 未 竟之 志 ;秦震 钧增 捐 义 田千 亩 ,广修 先世 祠 墓 以护先 莹 ;秦芝 清 捐祭 田供祖 墓祭 扫 修理 ,捐 善 田赈济 贫 困族 人 。秦 氏
未有祖 功宗德不 盛于 当时 , 而垂休 于后世 者也 。” 公卿、 士大夫 之家各按 其 氏系立宗法 , 大宗惟一 , 小 宗惟 四。大宗 自始祖 始 ,百 世不 迁 ,小宗 宗 其 继祢 ,五 世 则迁 。有 大宗 以统之 则人 知 尊 祖 ,有 小宗 以统之则人 知敬祢 。
秦 氏家立 宗 焉 。务俾 各相 亲爱 ,完 婚 丧祭 皆循 礼式 而家不殊 也 。 然 而本 深则木 茂 , 渊 源则流长 ,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9 — 2 4
【 作 者简 介】金艳,女,讲师,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 项 目来 源 l l o i 4 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精 品立项课 题“ 家风家训对家族文学 的影响及现代启示——以锡 山秦 氏家族 为例” ( I 4 - c 一 2 0 ) 。
致 力 于义庄 、义 田建 设 ,源 于承 先德 之 义 ,加强
“ 按 秦 氏人 口统 计 , 干数 百分 居 什 ,数 村 环
秦 巷宗祠 而 居者 什百 余 户。其 他 近者 相距 五里 ,
远 着数 十里 。达 官贵 人 而孝 友墩 睦 ,笃守 诚朴 ,
家风 有 足 多者 。……秦 氏子 孙 犹不 忘敬 宗 睦族 之
久 的文 学世 家,其生存发展 的基础是深 厚 的家族 文化,包括家 训、家法 、宗祠 等宗法制度 ,以及 义 田、义 庄等族 产支撑家族 生存 ,还有家族教育 ,人才 的培养 ,为家族发展储备力量。
【 关键词 】家风 “ 孝 友” 锡 山秦 氏家族文化
【 中图分类号】I 2 0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1 4 5 9( 2 0 1 5)O 1 — 0 0 4 3 — 0 3
一
少 长咸 集 。孝相 教 ,友 相率 ,善 相 劝 ,过相 规 ,
一
以家法 。尊 宗 法 ,则 族 人有 祖 而分 自明 ,知有
宗而 恩 自笃 。” (《 锡 山秦 氏宗谱 》 )秦 氏家族
家法严谨 , 人人奉 家训为信 条 , 秦 氏之祖 以仁义 、
、
家风 家训 奠定家族文 化百年之 业
无锡 锡 山秦 氏是 明清 时期 江 南大 族 ,先后 维 持 了七 百多 年 , 自始 就有 “ 孝 友 ”传 统 ,此 传 统 成 为 秦 氏特 有 的家风 ,深 得世 人称 道 。秦 氏为 江 南 大族 ,不 仅科 名 鼎盛 ,在 文化 、艺术 各方 面 均 有 所成 。锡 山秦 氏之所 以能成 为历 史悠 久 的文 学 世 家 ,其生 存发 展 的基 础是 深 厚 的家族 文 化 ,包 括 家训 、家 法 、宗祠 等 宗法 制度 ,以及 义 田、义
义, 有此 以培 民德 , 以维 国脉 , 可不谓 贤哉? ” ( 《 无
秦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悠久的文学世家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深厚的家族文化包括家训家法宗祠等宗法制度以及义田义庄等族产支撑家族生存还有家族教育人才的培养为家族发展储备力量
总第 7 8 期
S u m N o. 78
南京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Na n j i n g Ra d i o& TV Un i v e r s i t y
以类系 , 不相紊乱 。 岁时伏腊 , 朔望之旦 , 拜 谒家庙 ,
庄 等族 产 支撑 家族 生存 ,还 有 家族 教 育 ,人 才 的 培 养 ,为家 族发 展储 备 力量 。纵 观秦 氏几 百 年 的
历史, “ 孝友 ” 可 以说 是 其精 神 的要 义 ,在 秦 氏 家族 文化发展过 程 中起着关 键作用 。
忠孝传世 , 后人 凡事必先 德行而后 事功 , 忠君孝 亲 , 友 于兄弟 、 朋友 , 注重修身 养性 , 遵 守家法 家训 。 “ 凡 居锡 者 自一世 以至万世 , 其必人人 笃伦理 、 厚 恩义 、
敦 诗 书 ,绍 其裘 茂 ,扬 前烈 ,祗 服 忠孝 。以不 克
丕 承为惧 , 则 思之敬 也 。弗 渝而芳之 流也 。” ( 秦
立 极 ,奄有 九 有之 民,因生 以赐姓 ,而后 因姓 以
镗《 锡 山秦 氏宗谱序 》)因重 家法 ,重 支派繁衍 ,
秦 氏不愧 为江南 望 族 ,父老 有 敦朴 之行 ,子 弟 习 尔雅之 风 , 得 益于先祖 淮海之荫 。先世所 立宗法 、 家训 可 以造 福 子孙 后代 ,支 持 家族 繁衍 。秦 氏重 支 系 ,修 宗谱 ,重 大 宗 ,辨 昭穆 ,方 圆百 里 之 内 聚庐族墓 ,数百年 内本支子 姓明晰 。
2 0 1 5年第 1 期
No. 1. 2 01 5
论 家风 “ 孝友”对锡 山秦 氏家族 文化 的影 响
金 艳
( 无锡市广播 电视大学 ,江苏 无锡 2 1 4 0 0 0 )
【 摘 要 】无锡锡 山秦 氏为明清时期江南大族, 以 “ 孝友”传 家,深得 世人 称道 。作 为明清时期江南的 大家族 ,锡 山秦 氏不仅 以科 名取胜 ,在 文化、艺术等方 面都有 一定 的成就。秦 氏家族 之所 以能成为历史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