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 浙江省温州中学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评价(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是协作体的学校五中命题,,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

容量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

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二前四个单元的所有主干知识。

材料选取严谨、梯度明显(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考查目标立足于三位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材料题注重专题间的关联,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

考查的重点如两次工业革命、小农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历次考试的热点。

考点分布合理。

(三)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试题中选择题30道,60分;材料题2道,40分。

由于学生未来是分文理班,而理科班的同学只要通过历史的学业水平考试,做选择题就可以了。

所以,材料题的分值和数量稍显大了。

卷面设计合理,压缩在四个页面中呈现。

二、对今后教学的思考1、课堂上不能讲太多,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

作业一定要落实检查。

要抓学生的优秀率,培养尖子生。

2、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

个别题目在月考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

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们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

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

如果有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3、历史基本概念模糊,经常写错别字,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

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我们难以改变现行的教育高考制度,所以就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借口,来掩饰师生们偷懒的行为。

“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我们像挤海绵一样,还是能够挤出5分钟、10分钟,来落实学生的听写、默写工作。

4、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合力。

此次考试,反映出我们老师间的合作不够,文人相轻,导致不同班级间的差距比较大。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

试卷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

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试卷分析
本次抽样分析了两个考场,共57份样卷。

试卷中基础知
识不够扎实的题目有7、14、17、24题,其中14题出错的达
到33人,17题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题出错人数达到40人。

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关键词句和审题不准的题目有1、6、19、26题。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
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突出问题
在平时历史研究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同时,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整改措施
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应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

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质量分析
一试题特点:
本套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试题能够全面考察学生本学期的历史知识。

而且最大的优点是包括选择题在内大量采取了材料题的形式,符合历史近年考试的趋势和学科特点。

既能够考察到学生阅读运用历史资料,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优点:
1 部分具备历史学科学习潜力的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在知识掌握和运用上的优势和学习潜力。

语言组织具备历史专业特点,符合历史学科思维习惯和要求。

成绩上也有一部分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 卷面书写上有了很大进步,条理性强,语言组织合理、科学,比较完整。

3 总体卷面设计上具备整体的美观大方。

4 整体成绩有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以及后期教学中有个注意的问题
1 重点历史知识的教授和学习上应该有明显的要求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学生扎实科学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

2 对于常考类型题应该有规范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力求在显示个性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符合历史学科的思维和语言特征和要求。

3 对于历史材料题应该进一步加强训练的力度。

这是历史考察的方向也应该是历史知识训练的重点内容。

(完整word版)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完整word版)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一、对试卷的整体评析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必做两道大题和选作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

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具有一定的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的导向性,是一套高质量的、高水平的,并适合高二文科学习特征的历史试题。

二、阅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学校、学生、班级之间差别大。

几乎每袋试卷都呈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的达40多分(最高分98,最低分49分)。

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距大。

学校之间,由于生源问题等多种因素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

学校内部班级的差距也较大。

如何针对具体的学情实施有效的高效的历史教学成为一大难度问题。

2、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多角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得分较低。

3、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出现。

作为来年即将高考的学子,至今还自己潦草,出现不少错别字值得每位历史老师重视。

4、学生缺乏一定的身体能力。

学生做题中,没有注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突破,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

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表现尤为突出。

5、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对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致使大题做答不规范,口头化语言较多,与历史专业术语联系较少,得分率不高。

6、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含糊不定,对答案带有猜疑心理。

如对孔子政治思想和孟子政治思想的混淆等。

三、对高三文科教学的建议1、狠抓基础知识的过手和过关,注重能力培养从试卷中就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镇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镇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镇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从此出现了中国的原始农业。

这个人是( )。

A.神农氏 B.大禹 C.周公 D.黄帝参考答案:A2.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A.反映封建统治垮台的必然性B.不符合史实,观点错误。

C.说明了法国大革命的特殊性D.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参考答案:D法国大革命。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大革命”指的是发生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没有最先发生革命,而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从中可以看出,革命爆发的原因在于封建势力的削弱,而封建势力的削弱又主要来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因此它的这一看法反映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故D 项正确;A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托克维尔的这一看法有一定道理,故B项错误。

3. 开始于1914年的新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以下对这次工业化浪潮出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的影响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五四运动的影响参考答案:D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实行鼓励民族工业的措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1914年”不符,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第一篇: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一、试题情况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题型: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主观题)为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选择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2道大题5小题共40分。

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共6课,试题大多是学案中的原题,个别选择题是学案知识点中变化的。

从考试内容看,考察覆盖面较广,重点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学案、课堂,做到学即所考,做到每课有考题有重点。

本次考试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察,考试过程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等,起到了检验和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不够牢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还不太适应。

初高中历史差别很大,特别是难度加大,学生还没有适应过来;2、一大部分同学抱着学理科的想法,淡化历史;3、学生上课状态非常好,但听完了之后不去复习,不去记忆。

4、不注意审题,答非所问5、课堂老师所讲的学案知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和作业,课后不认真复习,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卷面不整洁,涂抹现象严重,字迹潦草。

7、交白卷现象太多,能有30多个学生交白卷通过本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可见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审题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主要是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改进措施:1.课堂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讲练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又加强技巧训练。

2.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思维清晰、分析透彻、一线穿珠,精心设计每堂课,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展现出清晰的历史思维。

高一(1)(2)班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1)(2)班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1)、(2)班历史期末试卷成绩分析试卷分析人陈方本人担任高一1班、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按照学校高一教学要求,由学校组织,于6月29 日统一安排进行了期末考试。

一、试题命题范围及其试题的难易程度(赋分)1、测试范围(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客观题25道,每题2分,计50分;主观题4道,计50分。

此次命题严格按照考题范围出题,试题涵盖历史学科必考知识点,题量适宜。

测试重点:1、二战后世界格局、冷战政策。

11分(主观题26题)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计14分(主观题27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计15分(主观题28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

10分(主观题29题)2、题型、赋分及试卷难易程度此次命题紧扣考纲双基目标要求,注重考查历史重基本概念、重基础知识、重基本解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难易度适宜,与高一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难度相当。

试卷满分100分。

题型:客观题 50分第1—25题 2分/题主观题 50分第26—29题(11分,14分,15分,10分,共50分)3、试题难易度出卷人预计试卷难度系数0.54三、试卷中反映出的几个问题1、处理信息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强,甚至有些“心理障碍”。

错误较多的题是26题第一问2、审题不仔细,有待加强。

例如27题第二问。

3、不扎实;答题没有条理,不按照要求分别回答;解答综合题的能力不够。

有些同学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上,所以一些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此次成绩不高,就是知识迁移能力差。

学历史不背不行,但仅停留在背的层面也不够,必须是理解记忆、活学活用。

错别字多。

4、1班成绩有进步,但与2班差距较大。

与学生平时重视理科学习,轻视学习历史的想法有关联,学习任务打折扣,缺乏学习目标。

早读时不能有效学习,需要老师严厉督促才能保证进行。

家庭作业抄作业现象屡禁不绝。

改进措施1、抓牢双基,狠抓学生基础知识记忆、巩固环节。

2010-2023历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历史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历史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历史试卷(带解析)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0题)1.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A.图1B.图2C.图3D.图43.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下列属于英国工业革命条件的是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②圈地运动的进行③手工工场的发展④大功率发电机的发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A.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B.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D.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6.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

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C.新文化运动期间D.抗日救亡运动期间7.《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中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具体史实分别是指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8.列宁于1921年指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期中质量分析
蒲华
一、期中试卷总体分析
这份试卷对高一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一、本试卷中有很多题目直接来源于历届会考题,学生通过考试能了解会考的难度,会考的题型。

第二、这次考试内容较少,所以试卷知识点分布较密,涉及了各个章节,引导学生踏实学习,切忌考前猜题。

第三、试卷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比较、归纳、阅读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从学生的答卷来看,达到出卷者的预期目的,全段平均成绩为76.33,符合学校优秀试卷的要求。

各题的难度值如下:选择题共50分,难度系数为0.87。

材料分析题共30分,难度系数为0.70。

问答题共20分,难度系数为0.52。

全段最高分为99,最低分为33。

就总的平均分来看,离会考A(一般要90分左右)还有较大的距离。

从各题的得分率来看,主观题得分率明显偏低。

这说明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考试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理解记忆、规范答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期中考折射出的喜与忧
从学生的答题基本情况来看,高一段的历史教学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我们的两个预期目的:一是准备会考,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据了解,我们的老师上课都能落实会考的知识点、理清历史线索、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强化重点的记忆刺激,所以选择题得分率较高。

虽然学生在课下花在历史科目的时间较少,但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还是很认真的,生动的、理性的、情感的课吸引着学生,所以那些涉及热点的、逻辑性很强的所谓难题,学生反而答得很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历届高一学生一样,问题是很突出的。

1、学习历史重记忆,轻理解。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没有多少思维含量,考试就
一个字(背)解决问题,不求甚解。

有些题目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需要理解其内含才能作答的,如选择题3、25、28题得分率明显偏低。

考完后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书上哪里有答案”。

学习历史一定要背的,关键是死背还是理解背的问题。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非一日之功啊,只要我们老师坚持在课堂中渗透这种意识,总是有希望的。

2、常识不够。

如选择题3中有“合众国”、23题中有“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涉及政治、地理。

抽查50份试卷错误率分别为0.75、0.62。

高考中经常有常识题,文科综合考试也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看来老师们也要合作教育啊。

3、答题技巧欠缺。

如审题不清、对隐性问认识不足、回答随意,没有学科术语、
材料题不用材料回答,直接照搬教材等。

这些问题只要多加训练、抓住各种评卷的机会多加指点,学生成绩会迅速提高的。

4、最大的问题是学生重视不够、投入时间很少,比如得分率最低的问答题,其实都是课本上的原文。

这种状况主要是现实的升学压力造成的,温中大部分同学未来的选择是理科,所以对历史的学习在仅限于在课堂上听听,扩充一些知识,课下几乎不会花时间去记一些基本知识。

对于这个问题,治本的能力是没有的,只能在课堂上多想想办法强化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