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选】2012年高一生物中图版必修二学案:3.1.1《遗传物质的发现》
高中生物3.1.1遗传物质的发现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结合探究活动,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1.萨顿的假说(1)发现问题: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具有完全平行的现象。
①存在: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②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③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2)提出假说: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2.实验证据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特定的基因位于特定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
3.结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和培养基。
(2)实验原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某种物质”。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DNA 是具有转化作用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2)材料:大肠杆菌和T 2噬菌体。
(3)实验过程及结果①标记噬菌体:用分别含35S 和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T 2噬菌体分别侵染两种不同标记的细菌,分别得到蛋白质被35S 标记和DNA 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
②含35S 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子代噬菌体未发现放射性 含32P 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产生的新噬菌体中有放射性。
(4)结果分析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中图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

中图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课标要求]: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知识梳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N一、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1.萨顿在研究蝗虫的上述过程时发现的行为与孟德尔遗传试验中的行为具有的现象,提出了的假说。
2.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证实了特定的基因位于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细菌转化实验过程①注射,小鼠不死亡。
及现②注射,小鼠死亡。
象③注射,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④注射,小鼠死亡,组织分析,(体内转化实验)得。
结论:。
蛋白质过程:对的多糖组成成分分离提纯脂类艾弗里实验 DNA(体外转化实验) DNA+DNA酶现象:只有能使R结论:。
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和。
过程②标记后的噬菌体分别侵染。
③检测放射性物质所在的位置(二)噬菌体侵染现象:噬菌体的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进入细菌。
细菌实验结论:。
三、生物的遗传物质(一)烟草花叶病毒组分单独侵染烟草实验①从感病烟草中提取。
1.过程②对病毒组成物质。
③病毒的和分别感染正常烟草。
2. 现象:。
3.结论:。
(二)除朊病毒外,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既含DNA又含RNA的细胞生物(真核、原核)和只含D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只含RNA的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因为,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指要]:本节课复习要注重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领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后,噬菌体DNA的复制及噬菌体蛋白质合成所需原料、能量、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这时的代谢活动由噬菌体DNA控制。
[典题解析]: 1.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转化。
这一现象说明()①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DNA进入到了R型细菌中②DNA是转化因子③蛋白质和多糖在实验中正好起了对照作用④DNA是遗传物质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察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的过程。
高中生物 第三单元 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 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 中图版

高中生物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第一章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三、板书设计: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但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具备的条件2、转化实验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2、生活方式3、同位素示踪技术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标记噬菌体含35S 的培养基−−−→培养含35S 的细菌35S −−−→培养蛋白质外壳含35S 的噬菌体含32P 的培养基−−−→培养含32P 的细菌−−−→培养内部DNA 含32P 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四、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五、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DNA 或RNA生物 原核生物:DNA细胞结构真核生物:DNA四、教学过程:导入:⑴遗传物质是染色体,蛋白质,还是DNA ?⑵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遗传物质的特征。
3.1.1遗传物质的发现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

3.1.1遗传物质的发现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1928年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① R 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 _____________ k ②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小鼠 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 ________ ► ④R 型细菌+ 杀死的S 型细菌+小鼠 - ►<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体内发现 _________ 菌和由 菌转化成的 ________ 菌 ⑥ 转化成的S 菌后代也是有毒性的菌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内含有(假说)2、 1944年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厂过程:①提取S 型活菌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分别加入培养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________ 时, ________ 菌才能转化成S 菌。
'结果:② 用 _________________ 分解DNA S 型细菌则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I 结论:使R 型活菌转化成 S 型菌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 菌的 ___________ ;蛋白质。
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外壳:(1)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 ■I 内部: ____________(2) 实验过程:(①用同位素35S 和分别标记嘶菌休的蛋白和DNA② 用祓标记的產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 ③ ^在Jffl 菌体内瞰用的DNA 进行被标记物腐册够验结果z 在噬菌体已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时物质是DNA,而不是 I 蛋白髓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朊病毒外,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既含DNA 又含RNA 勺细胞生物(真核、原核)和只含 DNA 勺病毒,遗传物质是DNA 只含RNA 勺 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_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学案(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一、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独立进入配子,而非同源染色体进入配子时自由组合。
染色体的这种行为与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遗传因子的行为具有完全平行关系,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1)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没有毒性的球形菌。
(2)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球形菌。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3.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DNA和其他物质等,分别加入到所培养的R型细菌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对DNA用DNA酶处理,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T2噬菌体是一种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DNA构成。
科学家用35S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用32P标记噬菌体DNA。
然后,分别用标记后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产生的新噬菌体中有放射性,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子代噬菌体未发现放射性。
5.实验分析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中图版必修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学习目标:1 •分子的化学成分及结构特点2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3 •多样性和特异性4 .分子的复制过程5 .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关系6 .复制的意义知识点:② 多个脱氧核昔酸组戚脱氧核昔漲號③ 两条脱氧核昔酸灘按膩基互补配对瘵则結合成双犍④ 每条DNA 双琏向右盘绕形咸具肓一定空间结构的DNA 分子「多样性:不同。
心的碱基序列不同⑤ DM4分子的特点{I 持异性;一定的DM4分子中的減基有一定的拄列顺序2 . DNA 勺复制寸① 概念: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勺过程①组成单位一一脱氧核昔酸(四种) 隣酸r 脱氧核糖r 腺瞟哙 (A) I 碱基鸟瞟哙 r 胞脚定 (G) (C)②复制的内在因素:a: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b : 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完成。
③复制的条件:原料;细胞核内游离的 4 种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模板:以母链为模板能量:ATP④复制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⑤复制的时期:有丝分裂的间期。
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⑥复制过程:a .解旋:边解旋边复制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螺旋解开。
b .以解开的每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酸对原则,合成出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c .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般绕成螺旋结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⑦复制的意义复制出的子代DNA分子,通过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通过原始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分配到配子中,使亲代的遗传信息递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教学过程:1.掌握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特点、种类及区别;掌握DNA分子的空间特点,碱基配对规律、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等知识。
3.1.1遗传物质的发现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2)(1)

3.1.1遗传物质的发现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2)一、选择题1.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 i,F i自交得F2,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 : 3 : 3 : 1,与F2的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B. F1产生的雄、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 :1 :1 :1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解析】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 : 3 : 3 :1,证明符合自由组合规律。
出现上述理论比值的条件包括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 : 1 : 1 :1;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产生的后代F2均能发育成新个体。
但是亲本不一定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用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也可以。
【答案】A2. 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P、p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一对相对性状(由R、r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
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则丁的基因型是()A. Pprr B . PPRrC. PpRRD. ppRr【解析】由纯种甲和乙杂交得F i(丙)全部为毛颖抗锈,可知丙的基因型为PpRr,丙与丁杂交,F2的表现型抗锈与感锈比为3 : 1,根据分离规律可推知,丁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组成为Rr,又F2中毛颖与光颖比为1 : 1,贝打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组成为pp,因此丁的基因型为ppRr。
【答案】D3. (2012徐州高一检测)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la、B/b和C/c, 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山东版必修2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word学案

章丘一中高一年级学案(B)学科:生物设计人:袁传国审核人:王晓明设计时间:2012-4-112、通过该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二、归纳总结1、大多数生物以为遗传物质,少数生物以为遗传物质,所以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如何理解?)2、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3、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即病毒)遗传物质是三、知识拓展1、遗传物质是RNA的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2、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还是DNA四、迁移应用1、动物和人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烟草的遗传物质是什么3、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4、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5、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五、课堂评估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C.要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D.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②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③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⑤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D.①④⑤3.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A.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B.可单独生存,通过蛋白质遗传C.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D.可单独生存,通过RNA遗传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遗传物质的发现
一、学习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知识结构:
五、例题分析:
例1.用同位素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 )
A .35S B.32P C.35S 和32P
D.不含35S 和32P
解析: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 标记DNA ,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
进入细菌体内。
答案:B
例2已知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引起动物致死性肺炎,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对动物无害。
请据下列实验回答:从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了DNA 、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无荚膜细菌的培养基中,并将培养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其结果不正确的是
解析:从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体内提取的物质
中,只有DNA 才能是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
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使小鼠致死。
A 、
B 、
C 都正确。
D 中有DNA ,但用DNA 酶处
理DNA
分子,就会使DNA 分子分解,不会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小鼠应正常。
答案:D
14.(07吉林模拟)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哪个选项
【答案】B 解析 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S 型细菌数量应该先增加后稳定;开始小鼠的免疫能力较强,R 型活细菌数量减少,后来S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下降,R 型细菌逐渐增加后稳定。
知识点提示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②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7.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为何物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作用实验。
他们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出了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其分别加入培养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主要过程图解如图6—1—6: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6—1—6
(1)将A、C过程的预测结果参照图解填在图中空格内。
(2)A、B、C实验结果分别表明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转化因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转化作用,从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1944年艾弗里等人进行的转化实验,称为体外转化实验。
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去感染R型菌,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即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而且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才能行使其遗传功能。
答案:(1)A.C.
(2)蛋白质没有转化作用;DNA有转化作用;DNA降解物没有转化作用DNA 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性DNA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