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秋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3)--河湖概况》教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外流区为主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直接导入。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展示成果,了解我国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京杭运河和中国的湖泊,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在图上找出中国主要的河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2.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水文特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运用资料,在图上找出中国主要的河流。

2.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水文特征。

难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模块夏季上涨幅度大,说明和降雨有关。

教师:我国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因此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是外流河的主要水源补给。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学生: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

由此可知,我国河流汛期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汛期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学生:河流的汛期由南到北越来越短;西江的汛期最长,因为西江位于我国南部。

教师:为什么松花江12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水位几乎为零呢?(提醒: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

)学生:松花江冬季结冰了。

教师:说明松花江有结冰期,怎么判定河流冬季结不结冰呢?1月份0℃等温线吻合,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期,以南河流无结冰期。

教师:为什么黄河和松花江分别在3—6月份和4—6月份期间水位会有所上升呢?学生:春季,气温升高后冰雪会融化,河水会有所增加,但不会很大。

教师:松花江春季水位的上涨称为春汛,夏季的水位上涨称为夏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化和扩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中国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每组选取一条河流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河流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保护河流生态环境?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3.了解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黄河、长江、珠江三大传统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2.特别是黄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及所带来的必要性;2.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教材分析中国地理教科书涉及了中国的主要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

这些河流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河流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们的分布却并不平衡。

有的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例如江南水乡,而有的地区则非常贫乏,例如新疆和青海这些西部地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

2. 基础知识及概念讲解在这一部分中,老师会用PPT或黑板来讲解以下几个概念和基础知识。

(1)水资源水资源指的是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生产等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质。

(2)河流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水源、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利、航运、渔业、水电、旅游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形态:历史、文化、艺术等都与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在任务中,老师会通过多媒体或幻灯片等方式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3. 黄河文化学习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她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印记,如“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起始地”。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黄河文化。

(1)黄河形成的过程黄河形成于1.8亿年前。

流经了青藏高原,在顶点侧隆凸出多造山花岗岩石台地并峭壁陡峭,随后经中国汇流于海,流域面积752446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

湖南省茶陵县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河湖概况》教案(1)

湖南省茶陵县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河湖概况》教案(1)

课题《中国的河流—河湖概况》主备人备课时间周星期第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①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②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和分布;③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和位置;④理解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法学习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②通过广泛读图、识图和填图,掌握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河湖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说一说:①你所知道的赞美祖国河流的歌曲名称;②你所知道的我国河流的名称有多少。

欣赏我国部分河流的景观图片。

二、自学自测(12分钟)1.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和《中国河流数量表》,说明我国河流众多的特点。

2.过渡:河流是怎么形成的?3.阅读教材、观看录像,知道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4.探究内、外流区的划分①读《外流区与内流区图》,思考:这条界线与学过的哪条界线基本一致?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加以对照,两者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外流区基本是季风区,内流区基本是非季风区。

教学反思5、完成优化设计上的基础与积累部分三、讨论答疑(15分钟)①联系地势的特点,我国大多数河流为何滚滚东流?②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南部多外流河,这与什么因素有关?③外流区的河流受气候的哪个要素影响很大?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④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四、当堂达标(14分钟)1、下列河流,最后注入北冰洋的是A.金沙江B.澜沧江C.雅鲁藏布江D.额尔齐斯河2、下列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A.松花江B.钱塘江C.珠江D.长江3、长江在我国的河流中,成为“全国之最”的是A.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B.水量最大,含沙量最多C.水量最大,结冰期最长D.支流最多,水位季节变化最小4、我国汛期最长和水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 ( )A.珠江、雅鲁藏布江B.长江、淮河C.珠江、长江D.黄河、松花江5、黑龙江和松花江水量丰富而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降水多B.地热平坦、水流平稳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D.大陆性气候强6、在内河航运中,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的是: ( )A.黄河B.珠江C.淮河D.京杭运河五、堂小结(1分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外流河与内流河。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母亲河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

2.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黄河的地理分布和流域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河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黄河流域的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条伟大的河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呈现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的流经地区,了解其流域范围和地理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河流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湘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案 湘教版 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并能在图上标注。

2、在地图上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支流并能在图上标注。

3、分析黄河各段的自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说出我国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黄河风景的图片,观看一组黄河危害的录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长江的方法,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54页活动题目1——5。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是我国第二大河?(2)、教师点拨:(3)、探究结论:由于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1/20,并且不如珠江的水量丰富,所以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二)、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9——52页,回答:(1)、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下游的“地上河”是怎黄河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3)、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工程?它的作用与长江三峡工程有什么异同?个性化修改: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答案:问题:上游干旱、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断流。

措施:上游还林还草,南水北调;中游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下游加筑堤坝,水量调度。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2)、教师点拨:从黄土的性质、降水的特点、植被特点等方面分析。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该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差。

(3)、探究结论:a、黄土高原土质疏松;b、夏季多暴雨;c、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严重。

2.3 中国的河流(三)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3 中国的河流(三)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三)滔滔黄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4、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以我国的母亲河来进行导入板书:一、黄河的概况活动一: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55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活动二(分组讨论):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

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板书:二、黄河的奉献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活动三: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

师:是啊,黄河确实伟大!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也是世界的忧患。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河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3.准备河流案例,便于分析、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洞庭湖、鄱阳湖))
〔学生活动3〕请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九曲回肠,水流急。

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三、长江的特征
1、“鱼米之乡”
2、“黄金水道”
3、“水能宝库”
三、讨论答疑(15分钟)
1、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
2、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四、当堂达标(14分钟)
1. 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 )
A.抗旱
B.防洪
C.发电
D.
2、长江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是: ( )
A.川江
B.源头—宜宾
C.源头—宜昌
D.
3、有关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B.
C.
D.
4、“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
5、长江在我国的河流中,成为“全国之最”的是
A.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B.水量最大,含沙量最多
C.水量最大,结冰期最长D.支流最多,水位季节变化最小
6、长江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四季可以通航的河段是
A.宜昌以下河段B.武汉以下河段
C.宜宾以下河段D.南京以下河段
7、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
A.1/3 B.1/2 C.2/3 D.1/4
五、课堂小结(1分钟)
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