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灯的历史.pdf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

【导语】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五⽇、正⽉半或⽉望,隋以后称元⼣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宋以后也称灯⼣。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欢迎阅读!1.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称为上元节,元宵灯会是⼀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也是⼀元复始,⼤地回春的夜晚,⼈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资治通鉴》载:⼤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者万⼋千⼈,声闻数⼗⾥,⾃昏⾄旦,灯⽕光烛天地,终⽉⽽罢,所费巨万,⾃是岁以为常”。
⾃此,端门灯⽕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
⾄唐,赏灯习俗更盛,有诗云:“洛阳昼夜⽆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
见说平时灯影⾥,⽞宗潜伴太真游。
”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2.元宵节花灯类型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帝时,已下令将正⽉⼗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五。
(太⼀:主宰宇宙⼀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节之⼀。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范阳⼈)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类,它是⽤⽵⽊、绫绢、明球、⽟佩、丝穗、⽻⽑、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成的综合⼯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品。
台灯的发展历史

台灯的发展历史台灯的发展历史1.古代照明工具1.1.灯火之源●原始人类使用火把、火炬等工具进行照明1.2.油灯的出现●古代人类开始使用油灯,如羊脂油灯、油瓢灯等1.3.灯台的兴起●古代东西方出现了大型灯塔和灯台,用于辅助航海和照明1.4.蜡烛的发展●古代人类使用蜡烛作为照明工具,如蜡烛台等2.台灯的起源2.1.古代台灯形态●古代使用的台灯多采用油灯或蜡烛作为光源,配有底座和支架2.2.台灯的材质与设计●古代台灯的材质多为金属、石料和陶瓷等,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3.台灯的发展演变3.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电气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灯的出现3.2.台灯的电气化●台灯逐渐采用电源供电,使用灯泡作为光源3.3.台灯的结构设计创新●台灯采用可调节灯臂、灯头和灯罩等设计,提供更好的光线照明效果3.4.台灯的材质与风格多样化●台灯的材质逐渐扩展,如塑料、金属、木材等,风格也随之多样化4.台灯的智能化发展4.1.可调光台灯●可通过控制器或电子按钮调节台灯的亮度和色温4.2.灯光模式切换●台灯配备多种灯光模式,如阅读模式、放松模式、照明模式等4.3.远程控制与语音控制●通过智能设备可以远程控制台灯,还可以通过语音实现语音控制4.4.灯具与家居智能系统的整合●台灯可以与家居智能系统相连接,实现更智能的家居体验5.台灯的未来发展5.1.进一步智能化●台灯将更加智能化,可以通过实现更贴近人们需求的照明体验5.2.绿色环保●台灯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采用更高效的 LED 光源和低耗电路设计5.3.个性化设计●台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满足人们对于个性与美感的需求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知识产权:指人们所从事的一切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益保护,包括专利、版权和商标等。
2.环保标准:指用来规范和衡量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环境潜在影响程度的指标或标准。
元宵节闹花灯

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而闹花灯则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它不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寓意丰富的象征。
一、历史与传说元宵节闹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而其起源也与汉朝的一位善良的年轻女子有关。
相传,当时的汉武帝下令将宫廷囚犯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在元宵节里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
而这一天,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却被迫嫁给了邻村的一位富商。
为了能够在元宵节看到家人一面,她每天晚上都在窗户上点亮灯笼,以示告诉家人她还活着。
这一珍贵的传统习俗就此诞生。
二、制作与装饰闹花灯活动中,制作花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花灯材料通常采用的是红纸、竹子和金属线等,结合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创新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有些花灯甚至需要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常见的花灯形状有灯笼、动物、花鸟、人物等。
这些花灯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同时还可进行灯光的装饰使其更加夺目。
三、花灯的意义元宵节闹花灯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
首先,花灯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其次,花灯还可以传递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比如红灯笼象征着红红火火、开心快乐,而鱼灯则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同时,花灯还承载着人们的喜庆情绪,为元宵节营造了热闹非凡的氛围。
四、游览和观赏元宵节闹花灯的活动往往持续了数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家庭和社区组织的花灯展览,一些城市还会举办大型的花灯展示活动。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灯光璀璨的街道上,欣赏到各种各样巧妙设计的花灯形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享受着节日的气氛。
五、传承与创新虽然元宵节闹花灯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的花灯制作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花灯形式。
同时,并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举办类似的花灯节庆活动,将其演化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油灯传说

他指 着 一 盏铜 锈 斑 驳的 油 l说 . 是 r I 这 青铜 器 制作 的灯 。 以章 着走 。 行于 战国 可 流 时期 , 类 灯具比 较矮 , 时候 的人 席地 而 这 那
灵犀相 通
吴世 友 的收 藏 大 多来 自民 间 , 中不 其
坐, 符台 当时的 生活习性
一
盏 元 青花 釉 里红 人 形灯 座 吸 了我
无限。
好. 色 纯正 , 座 上留下玳 瑁 色的 光斑 , 釉 灯
多少年 过去 , 这个 声音还 回 晌在他 记 忆 似 乎还能 嗅到 燃余 的氲氤 烟气 。 主开价 1 烛 。 摊 5 元, 管之前 从 未收藏 过 油灯 , 吴世 友 奥 尽 但 深处 。 快 掏钱 。 来经 专家 鉴定 , 然这 是 一盏 宋 后 居
吴 为 东西肯定 是好 东西 , 却让 最从 此踏 上收藏 人们 的真 实生 活写 照。 世友 喜爱 绘画 . 这 油 灯之路 。 吴世友说 了考 四J曩 术学 院 , 暗 淡的 油灯 下, I l 在 他一
我 对油 灯的 记忆 可谓 刻骨 铭心 。 吴 边 韶阅 艺术典 籍, 边刻 苦 创作 。 ” 为了掌 握 世 友说 他甚 至一 听到 “ 油灯 “ 字就 感到 亲 两 色 彩虚 宴 , 必须 几盏 灯照 明。 渐 地, 成 渐 他 豆瓣瓶 、 墨水 瓶、 水 胶 切。 出生于 上世 纪5 年代 , 时虽 然已 使 了制灯 高最 盐巴罐 、 他 0 那
后来 , 世友 下乡插 队去 了山区 。 村 吴 农
让他尝 到了黑灯 瞎 火 代 绿釉 高 足灯。 当时 我并来 意 识到这 盏 油 的夜 晚伸 手不 见五 指,
出 进 是当 时 灯 的价值 。 只是 直 觉认 为能给 人美 好享受 的 的滋 味。 “ 门一把 锁, 门一盏灯 ”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饰上,很明显是追求精细繁缛、龙飞凤舞的 纹饰,充满了生机。常见的人物、彩绘以及 传统的纹样出现,给人以生活的自由美感, 完全适应战国时代的审美观念。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 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
高七尺五寸, 作蟠螭, 以口衔镫, 镫 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 五枝镫,
The Six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mp Design in Chinese History
文 / 张慧明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 7 万年以 前。 那时, 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 先 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 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 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 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随着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黄铜时代的 来临, 人类开始模仿其他自然物体的造型制 作灯具。灯芯出现得比较晚,是用于控制火 焰大小和燃烧的速度。公元前 7 世纪,希腊 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 这 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 lampas,意思是 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 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 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 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 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最早的灯具实物——瓦豆灯 目前, 史学界与考古界大多赞同灯具诞 生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持此说的依据是,河 它的上面旋转着四条龙形相连的纹饰。 有人 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灯具。目前,我们所发 现的最早的灯具实物,是一种陶质的灯具 —瓦豆灯。 “豆”属于先民贮藏熟食的盛 器,用来制作灯具的豆,是一种细把浅盘 豆。它演变成灯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浅 盘的中央突起一个尖锥形支钉, 用来支插灯 芯的。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 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 夜间活动可用火把,所以没有灯具。 二是陶豆借用说:战国的瓦豆灯绝不可 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此前,极有可能 盛物的豆与燃灯的豆是相互借用的, 而我国 早期灯具的燃料是植物油, 它对人们并没有 什么危害性,相互借用无所谓。再则,商代 定的专用器具。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金属工艺也进入了更新的历史 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 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至少在上层人物中已 经普遍使用了,陶灯具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 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 多,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按其 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豆形灯、 盒形灯、 多
爱因斯坦的发明电灯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发明电灯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发明和研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之一就是电灯,这是一项关键的发明,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爱因斯坦对电灯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
那时,他开始研究电磁学,尤其是研究光的本质和性质。
他相信,电灯的发明可以改变世界,并凭借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最初,人们使用煤油灯来照亮房间,但是这种灯光昏暗且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对环境和健康都有害。
爱因斯坦意识到电灯的潜力,他认为通过电线传递电流,可以产生光线,这种方法既更安全环保,又能提高照明效果。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不断改进电灯的设计和性能。
他发现,使用某些材料能够增强电灯的亮度和稳定性,比如钨丝和石墨。
他还研究了电流的流动速度和影响灯泡亮度的因素等等。
在最终的实践中,爱因斯坦成功地发明了第一种高效、稳定、安全的电灯。
这项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被广泛使用。
爱因斯坦的电灯发明告诉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才能做出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世界。
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和改进,不断完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的电灯发明是一项开创性的成果,对于当今的照明技术和照明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怀着敬意回顾这一段历史,同时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灯具中的物理学原理

中国古灯具中的物理学原理申莉华我国古代灯具,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至少有几千年历史。
当人类开始用火时,就发现火能发出光和热,可以用于照明。
早期人们用篝火照明,后来才发明火炬。
最初的“烛”字,指的就是火炬。
因火炬不易控制,人们便开始探索新的照明方法。
经过实践,发现油和蜡是性能较好的照明燃料,后来又发明了灯具。
通常,人们把以油为燃料的灯具叫做灯盏,把以蜡为燃料的灯具叫做烛台。
灯在古代也称“登”或“镫”。
《雅尔・释器》说:“瓦豆谓之登”,《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由此可见,灯的形制可能是从生活器皿“豆”演变过来的。
最初人们或许借用瓦豆作为灯具照明,渐渐瓦豆也就演变成灯具了。
本文不探讨灯具的发明与演变,以及灯的燃料和灯具材料的物理性能,只是从古代几种特殊灯具的结构上去讨论其中蕴含的物理学原理。
多枝灯———晔若云停,烂已星布多枝灯始于战国,它是以灯盏的多少来称呼的。
如1976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枝铜灯,就是战国时期的多枝灯。
它有一个圆形灯座,中心竖立一根笔直树干,树干从不同方向向上伸出弯曲的树枝,每一树枝顶上置一灯盏,树枝左右对称、层层上升、交错排列。
这种灯的特点是亮度高,照射范围广,多盏灯同放一处占用空间少,点灯熄灯省时省力。
图1 无烟灯聪明的古人通过提高光源位置增加照明范围,通过增加灯盏数数量改善居室照明。
多枝灯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性的物理常识而发明的。
多枝灯的灯盏数量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从现有的出土文物看,最多的达29盏。
无烟灯———取光藏烟,融冶甄流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古代灯具所用燃料主要是油和蜡,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产生烟,烟中有烟炱,不仅会给居室里带来难闻的气味,而且会将房屋及室内物品熏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了无烟灯(图1)——— 灯。
“ ”是指中空的管状物,顾名思义,灯就是一种带烟管的灯。
它起源于汉代。
灯的大体结构是:灯上方有一罩,下方有闭合空腔,空腔中盛水,用弯管将灯罩与空腔连接起来。
元宵节放孔明灯来历传说故事

【导语】在古代元宵节⼜叫“上元节”或“灯节”,到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民间有逛灯会、社⽕表演、喝酒、猜谜、放烟花等活动,俗称正⽉⼗五闹元宵。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放孔明灯来历传说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放孔明灯来历传说故事 燃放“孔明灯”祈福,是许多年轻朋友追捧和喜爱的过节⽅式。
每年元宵节,⼴场上、公园⾥到处可见⼈们放灯许愿。
孔明灯⼜叫天灯,它是⼀种可以放飞的灯,⼈们对它熟悉却⼜陌⽣,奇妙⽽令⼈神往。
孔明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化,颇具民间特⾊,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
但是,具体关于孔明灯的来历说法不⼀,但⼤致的有如下⼏种: 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策,诸葛亮想出⼀条妙计,明算准风向,命⼈拿来⽩纸千张,糊成⽆数个灯笼,再利⽤烟雾向上的引⼒带着它们升空,⼀个个⼩⼩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兵⾼呼着:“诸葛先⽣坐着天灯突围啦!”。
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
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相传另⼀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因此得名为“孔明灯”。
还有⼀种说法是诸葛亮在每次⼤战之后命⼈燃放天灯,祭奠阵亡的三军将⼠,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为阵亡的三军将⼠照亮通往天堂的路。
2.元宵节⽇记 今天,是⼀年⼀度的正⽉⼗五元宵节,也是新年的最后⼀天。
虽然马上就要开学了,但是,我依然很⾼兴! 元宵节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放鞭炮、烧旺⽕、猜灯谜等。
这些都是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这⼀天,我早早的起了床。
到了外婆家,我坐在那⾥看电视。
不⼀会⼉,家⼈都来了。
到了中午,外婆做了满满⼀桌⼦菜。
家⼈吃饭的时候,有说有笑。
整个屋⼦都洋溢着欢快的⽓氛!晚上,我们在⽼家吃饭。
吃饭前,爷爷在家门⼝烧旺⽕;烧过旺⽕以后,我和弟弟把家⾥的炮全拿到了家门⼝,这些五彩缤纷的炮在地⾯或天空开了花;放过鞭炮以后,我们全家⼈围在⼀⾯⼩桌⼦前等着吃汤圆。
吃汤圆代表全家团团圆圆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 ”字来源
有关灯的历史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 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 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 “烛 ”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
西周时 “烛 “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
? ,故可以抱 ?,用于执
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 称之为烛; 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
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 ? 招魂》中有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的记录,说明
战国时已出现 “镫 ”这个名称了。在周代 , “镫 ”、 “登 ”通用,《尔雅 ?释器》: “木豆谓之豆,竹
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 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
灯的种类 照明灯 电灯、日光灯、油灯、煤油灯、铜灯、铁灯、马灯、壁灯、路灯 装饰灯 霓虹灯、花灯、灯笼、走马灯、卡通灯、宫灯 警示灯 航标灯、红绿灯、警灯 …… 特殊功能的灯 无影灯、探照灯、追光灯 ……
……
灯的用途与原理 日光灯;: 电源开关刚闭合时, 日光灯管内的水银经灯管两端灯丝加热蒸发,形成稀薄的水 银蒸汽, 镇流器产生的高压加在灯管两端, 使汞原子电离出电子, 电子加速后与汞原子碰撞, 使气体迅速击穿,产生弧光放电,激发紫外线。紫外线再激发涂在管壁上的荧光粉,发出柔 和的光。它不含红外线,所以它的光是很温和的,不伤眼睛;因为不含有热线,用起来比较
此灯 1957 年出土于山东诸城葛埠村,灯高 21. 3 厘米,盘径 11 .5 厘米,整体为一身着
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盏状。 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形盘柄, 盏盘下的子母榫口与盘柄插
合,可根据需要随意拆卸,构造精巧。人足下为屈曲的盘龙形的圆盘。
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
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 这件铜灯设计巧妙, 造型新颖, 专家研究认为它应是战国时期齐国宫
省电; 它也会发出许多美丽有色的光。 这就是由荧光粉里所含的化学药品的性质来定了,
例
如涂上钨酸镁的,发蓝白色光,涂上硼酸镉的发淡红色光。
蒸汽灯: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种蒸汽通过电流而发光。它们的构造,有点像日光灯,由 于多个灯泡从不同角度同时发光,就产生无影灯。
氙气灯的发光原理:超高电流,通过没有钨丝、只填充氙气的石英管,使气体碰 撞产生有如白昼般强烈之电弧光,接着再将电压转成 8,000V,稳定持续供应氙 气灯泡发光。 HID 灯光的特性比较接近太阳的白光而不是一般卤素灯 (Halogen) 之黄光。HID色温接近白昼的阳光。 ( 阳光色温为 6000K,HID 色温为 4300K-6500K, 卤素灯色温为 3200K-3600K)HID 亦免除一般卤素灯从第一次发亮钨丝就开始氧 化及发亮时间越长,光线就越暗的困扰,同时发亮体集中,照明距离宽而且长。 HID 更拥有较一般卤素灯远 3 倍的超长视线及超广角的宽旷视野, 但 HID 的用电 量仅需 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卤素灯的 3 倍,使用寿命较一般卤素灯长约 10 倍。卤素灯的发光原理是用钨丝发热所致, 因此在长久的高热下, 难保不烧断损 坏。而氙气灯是利用电流刺激气体发光, 基本上不会产生过高温度, 所以只要其 中的氙气还没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发光,不易损坏。在正常的用车条件下, 一组 HID 气体放电灯可用上 6 年有多。 HID 的耗电量仅为 35W比卤素灯的 60W更 为省电,因此油费等于间接省下来了,而且越用越亮。
“镫 ”
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灯的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
“火 ”是人类祖先抵御猛兽的主要工具,灯也是因为
“火 ”而得到发展。根据古书最早的记录。
灯具的出现始见与战国。 当时候的灯具结构已比较完善, 而且造型也很优美, 可见在它以前,
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只是工艺说明已经失传。
玉勾连云纹灯
战国灯大多由金属或陶土制成,而玉制灯仅此一件,堪称绝品。玉灯以新疆和田青玉为材, 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灯由盘、 把手和座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块玉雕琢后粘合成一体。上 部灯盘圆形浅腹, 盘中心凸起一个五瓣团花柱。 中部把手成圆柱形, 上饰浮雕的仰形三叶饰, 中间束腰, 腰下满饰勾连云纹。 灯座为覆圆盘形, 并以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装饰,足底亦 饰勾连云纹。 人形铜灯及铜勺
廷中所使用。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为主体, 多为贵族实用器。 陶质灯因与传统的陶豆无异, 往往被 当作陶豆, 并没归于灯类。 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 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
除了个别多枝灯外, 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 (又称树形灯) 实物 较为少见, 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 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 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 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 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 持灯方式 有站立两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 等。灯盘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 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仿日用器形 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 主要为仿豆、 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 以豆形陶灯居 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 雁足灯, 形制为一大雁之腿, 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 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人骑骆驼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