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室内朱顶红花药形态解剖学研究

合集下载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引言:朱顶红(学名:Malus spectabilis)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属于蔷薇科苹果属。

其在春季开花时,花朵绽放如朱砂,非常美丽,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通过对朱顶红物候期的观察及观赏性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花期规律等,从而为人们的园林美化工作提供参考。

一、物候期观察1. 开花期:朱顶红的开花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与气温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可以通过连续观察每日的花期情况,来掌握开花期的具体时间。

2. 落叶期:朱顶红的落叶期一般在秋季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日照时间的减少,朱顶红开始变黄,后逐渐落叶。

观察并记录落叶的时间,可以了解该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 结实期:朱顶红的果实成熟期大约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果实开始变红并逐渐变得硕大,最后成熟掉落。

观察果实的成熟情况,可以为采摘和加工提供时间上的参考。

二、观赏性状分析1. 花朵特点:朱顶红的花朵颜色鲜艳,一般为深粉红色,花瓣大而且叶片短小,繁密的花朵呈伞形聚生在枝头,非常美丽。

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花树显得娇艳欲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2. 叶片形态:朱顶红的叶片呈椭圆形,叶色深绿,质地柔软,叶片较大,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绿色。

朱顶红的叶片在秋季会逐渐变黄、橙、红等各种颜色,给园林增添了鲜艳的色彩。

3. 果实特征:朱顶红的果实为小型苹果,一般呈红色或黄色,个头并不大,果皮光滑。

果实成熟后呈现亮丽的色彩,可以作为园林观赏的另一道亮丽风景。

三、结语通过对朱顶红的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这种植物的生长规律、花期特点和观赏价值。

朱顶红以其饱满的花朵、娇艳的颜色和美丽的果实成为园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了广大园林爱好者的喜爱。

从实际操作来看,人们可以根据朱顶红的生长特点合理安排园林景观,并进行合理的园林美化工作。

相信通过对朱顶红物候期和观赏性状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这种美丽植物的认识和欣赏,并为园林美化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

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朱顶红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探讨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花卉观赏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观察朱顶红的生长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生长规律和生态适应性,并且揭示其美丽花朵的形态特征和花期变化。

研究表明,朱顶红在不同季节展现出的观赏性状各异,能够为园林景观和花卉栽培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朱顶红的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深入挖掘朱顶红的植物学和园林美学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朱顶红、物候期、观赏性状、观察、分析、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朱顶红,又名勿忘我,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和长久的观赏期,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朱顶红的研究和观赏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对于朱顶红的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当前环境变化剧烈的背景下,深入了解朱顶红的物候期变化及其观赏性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栽培和观赏指导,促进该植物的繁殖和保护。

通过对朱顶红物候期和观赏性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其潜在的观赏和经济价值,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朱顶红的物候期观察及观赏性状分析,深入探讨该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观赏特点,为朱顶红的栽培和保护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朱顶红的种植和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朱顶红是一种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其开花期及观赏性状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记录,探究朱顶红的物候期及观赏性状,为进一步了解该植物的生长特性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系统记录朱顶红的物候期,包括萌芽、开花、结果等关键期,为研究朱顶红的生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持;2. 分析朱顶红在不同季节、环境条件下的观赏性状变化,探讨其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 探讨朱顶红的观赏性状对其品种选择、种植和养护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为朱顶红的栽培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石蒜科植物朱顶红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石蒜科植物朱顶红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石蒜科植物朱顶红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m(Ait.)Herb为石蒜科(Amaryllidaceae)朱顶红属(Hippeastrum),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品种,其鳞茎入药,味辛,性温,有小毒,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痈疮肿毒。

本论文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本文对朱顶红及其同属植物,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对朱顶红鳞茎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取朱顶红鳞茎采用甲醇浸提后,减压回收甲醇,将浓缩后的水溶液经D-101大孔树脂柱洗脱,收集70%甲醇洗脱部分,减压回收甲醇,得到朱顶红鳞茎中的生物碱类粗提取物。

之后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成分:I、II、III、IV、V、VI、VI I、VIII、IX。

3、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及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山小星蒜碱(montanine)(I),11-表山小星蒜碱
(11-epimontanine)(II),8-O-去甲基高石蒜碱
(8-O-demethylhomolycorenine)(III),小星蒜碱(hippeastrine)(IV)、4a-表-小星蒜碱(4a-epi-hippeastrine)(V)、石蒜碱(lycorine)(VI)、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VII)、恩其明(ungeremine)(VIII)、
8-O-demethylvasconine(IX)。

其中:化合物II、V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II、VI II、IX为首次从朱顶红中分离得到。

朱顶红的药用价值

朱顶红的药用价值

朱顶红的药用价值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朱顶红的药用价值,朱顶红的副作用,朱顶红的医学记载,朱顶红的附方等知识,更多请查阅店铺网。

朱顶红的药用价值1、功能主治朱顶红(学名:Hippeastrum rutilum)又名红花莲(海南植物志)、华胄兰(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线缟华胄、百枝莲、柱顶红、朱顶兰、孤挺花、华胄兰、百子莲、百枝莲、对红、对对红等。

是石蒜科朱顶红属的多年生草本。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朱顶红的鳞茎。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鲜用或切片晒干。

朱顶红可用于各种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瘀血红肿疼痛等。

生长期喜温暖和半阴环境,喜中性或稍碱性土壤。

适宜种植于沙土混合腐叶土及纤维较多的壤土。

2-9月温度要求18-23℃,冬季休眠期,要求干燥冷凉,温度在10-12℃。

冬季浇水过多,温度过高,茎叶徒长,妨碍休眠,直接影响翌年正常开花,春季花期和夏季生长期供水要足,秋季应减少浇水。

朱顶红鳞茎近球形,直径5-7.5厘米,并有葡匐枝。

叶6-8枚,花后抽出,鲜绿色,带形,长约30厘米,基部宽约2.5厘米。

花后抽出,鲜绿色,花茎中空,稍扁,具有白粉;花被管绿色,圆筒状,花被裂片长圆形,顶端尖,洋红色,略带绿色,喉部有小鳞片。

朱顶红原产巴西。

1920年美国育出了珍贵的纯白色品种。

荷兰和日本也在育种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

朱顶红的园艺品种较多。

另有原产秘鲁安底斯山地的朱顶红花,1769年传入欧洲;原产南非好望角的孤挺花,于1633年传入欧洲。

在中国遍布大部分省份。

2、用法用量2.1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朱顶红的鳞茎。

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鲜用或切片晒干。

2.2、性味归经:甘、辛,温,有小毒。

入肝、脾、肺三经。

2.3、功效:朱顶红的鳞茎有活血解毒、散瘀消肿。

2.4、主治:用于各种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瘀血红肿疼痛等。

2.5、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一20克。

外用:研末水调为膏涂敷患处。

朱顶红的副作用朱顶红一般没有特殊副作用。

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报告

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报告

一、实验名称:植物花形态构造及解剖研究二、实验目的(1)识辨数种常见花卉;(2)掌握花的根本构造和常见类型;(3)掌握描述花形态构造的根本术语;三、实验用具3.1. 实验材料:新鲜的金鱼草花、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百合子房横切片3.2. 实验设备:WiFi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互动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体视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洗瓶等3.3. 实验试剂:蒸馏水四、实验容4.1. 花的各局部构造解剖金鱼草花的观察:在体视镜下解剖金鱼草花,自向外观察其组成。

(1)花柄〔花梗〕:着生在茎上,支持花朵。

(2)花托:花柄顶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局部。

(3)花萼:为花的最外一轮,萼片为〔绿〕色,共〔5〕片,萼片〔别离〕。

(4)花冠:位于花萼轮,花冠由〔2〕片〔白〕色的花瓣组成,花瓣基部愈合,别离局部呈唇形,上唇〔二〕裂直立,下唇〔三〕裂开展外曲,故称唇形花冠。

花瓣形状、大小各异,通过花的中心只有一根对称轴能将花分成相等的两半,故属不完整花〔两侧对称〕。

(5)雄蕊群:位于花冠的方,共〔4〕枚,其中〔2〕枚较短,〔2〕枚较长,称二强雄蕊。

每枚雄蕊由两局部构成:细长的局部为花丝;顶端的囊状物称为花药。

(6)雌蕊群:位于花的中央,形似一瓶装物即雌蕊。

雌蕊顶端扩大局部为柱头,基部膨大部位为子房;二者之间较细的局部为花柱。

子房的基部着生于花托上,为子房上位。

用刀片将子房做假设干个横切,用体视显微镜进展观察,课间子房分为〔2〕室,由此可推断这种雌蕊为〔2〕心皮合生的复雌蕊。

按上述容解剖观察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

4.2 百合子房构造取百合子房横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

百合的雌蕊是由三心皮联合而成的复雌蕊。

百合子房主要有子房壁、子房室、胎座和胚珠租车那个,横切面上可见有〔6〕个子房室,每室中可见〔1〕个胚珠〔实为纵向两列〕。

胚珠着生处为胎座,百合胚珠着生在中轴上所以为〔中轴〕胚座。

实验七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实验七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实验七 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花的基本形态和解剖结构,学会正确描述花的方法。 2.通过对花组成部分比较观察,理解花形态多样性。 3.通过观察连续切片观察,了解花粉粒及胚囊形成过程。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1.实验材料 百合花、棉花或木槿花、刺槐、大豆或豌豆花、桃花、马齿苋花、苹果或梨花、 黄瓜花、益母草或薄荷花、牵牛或矮牵牛、绣线菊或玉兰花、睡莲花。 小麦穗、葡萄或玉米花序、荠菜或油菜花序、车前花序、杨、柳花序、葱花序、 胡萝卜或芹菜花序、马蹄莲或天南星花序、向日葵或蒲公英花序、无花果花序、 唐菖蒲花序、萱草花序、大戟花序、百合花序。 百合幼嫩花药、成熟花药及子房横切永久制片、棉花幼嫩花药、成熟花药及子 房横切永久制片、小麦幼嫩花药、成熟花药及子房横切永久制片。 2.实验用品 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白纸、 醋酸洋红染液、10%蔗糖溶液、蒸馏水。
雄蕊瓣化取睡莲的花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离花瓣雄蕊依顺序置于纸上观察雄蕊瓣化过程由正常雄蕊花丝逐渐扁平至完全瓣化花药逐渐退化至完全消观察花粉粒形态在载玻片上滴一滴10蔗糖溶液用镊子取新鲜百合花粉轻轻撒在上面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形态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果实、种子的类型、结构及胚的发育
实验七 花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二) 花形态的多样性观察 1.花冠 花冠是花瓣总称,植物花冠形态变异很大, 形成各种花冠类型,是分类重要依据之一。 (1) 十字形花冠:花瓣四片,离生,十字形。 荠菜、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具典型的 十字形花冠。 (2) 蝶形花冠:花瓣五片,顶端为旗瓣,两侧 为翼瓣,两翼瓣之内下方是两片合生的龙骨 瓣。蝶形花科植物如大豆、豌豆、紫藤、刺 槐等为蝶形花冠。

东北石竹科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结构的系统学意义

东北石竹科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结构的系统学意义

东北石竹科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结构的系统学意义本文采用形态学观察及GMA半薄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东北石竹科55类群(41种,12变种及2变型)毛状体类型、叶、果实及种子的外形及解剖结构。

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物种分为2个亚科。

石竹亚科:无头状腺毛,外果皮细胞壁平直,中果皮少数物种具纤维。

此亚科包括2个类群。

Group 1(麦仙翁属、狗筋蔓属、剪秋罗属、蝇子草属、石头花属、肥皂草属、麦蓝菜属):外果皮细胞均木化,多数物种中果皮部分细胞木化,多数物种中果皮无纤维;Group 2(石竹属):外果皮木化或薄壁,种子近圆形,种皮纹饰为负网状,中果皮部分细胞木化或为纤维,有些物种的纤维仅存在背缝线。

蝇子草属少数物种与肥皂草属具有相似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如叶表皮细胞壁波状)。

广义繁缕亚科(包括指甲草亚科与繁缕亚科):多数物种叶有头状腺毛,部分物种外果皮细胞外壁隆起,中果皮无纤维。

此亚科分为两个类群。

Group 1(繁缕亚科):羽状脉。

包括Subgroup1(老牛筋亚属):叶肉为栅栏组织,维管束外侧具韧皮纤维及木纤维,种子三角形;Subgroup 2(无心菜亚属、种阜草属、卷耳属、米努草属、繁缕属、漆姑草属及孩儿参属):叶肉为海绵组织,少数物种维管束外侧具韧皮纤维。

Group 2(指甲草亚科大爪草属及拟漆姑属):弧形脉,种皮纹饰为乳凸状。

繁缕属与卷耳属具相似叶表皮微形态(如无规则型气孔)及果实结构(如外果皮细胞木化,中果皮细胞薄壁)。

本文完善了东北石竹科的形态学研究,为分子系统学揭示的石竹族不是自然的类群,其中石竹属与麦仙翁属、狗筋蔓属、剪秋罗属、蝇子草属、石头花属、肥皂草属和麦蓝菜属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蝇子草属与无心菜属不是单系;繁缕属与卷耳属亲缘关系较近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显示了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结构对石竹科系统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石竹科的系统学提供形态学基础。

东北罂粟科植物微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东北罂粟科植物微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东北罂粟科植物微形态和解剖特征的分类学意义本文以东北罂粟科15个类群(13种、1变种及1变形)植物为材料,采用形态学观察及GMA半薄切片法对植物叶(包括叶片及叶柄)、果实及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依据植物的微形态及解剖特征东北罂粟科分为两个类群,罂粟亚科及紫堇亚科。

罂粟亚科(罂粟属、荷青花属、白屈菜属及博落回属):叶上具单列多细胞毛,硬的多列多细胞毛和软的多列多细胞毛。

气孔为无规则型,叶肉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海比为1:3,2:3或3:2。

叶柄横切面为圆形和半月型,维管束为3、5或7个。

部分类群韧皮部具乳汁管,乳汁呈胶状且不透明。

果实为蒴果,由2或多心皮组成。

成熟果实光滑,幼果具毛状体但成熟后脱落。

外果皮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近椭圆形或长方形。

中果皮除博落回具木化细胞外均为薄壁细胞,维管束的韧皮部具乳汁管。

内果皮为一层细胞,除青花属和白屈菜属细胞均木化。

种皮表面具网纹或蜂窝状纹饰。

紫堇亚科(紫堇属、荷包牡丹属及角茴香属):叶表面具单细胞毛,气孔无规则型。

栅海比为1:2或1:3,角茴香叶肉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

紫堇属叶柄有3-5个大维管束,角茴香属维管束为13个。

紫堇亚科植物不具乳汁,部分物种细胞汁液丰富,呈微透明状(如角茴香)或棕黄色(如东北延胡索)。

果实由2心皮组成,背腹压扁。

果皮由薄壁细胞组。

种皮表面光滑或具蜂窝状纹饰,部分物种具假种皮。

种皮最外侧细胞含单宁,最内层细胞木化。

角茴香属种皮最外层含方晶,其他物种未见方晶。

本研究为分子系统学显示的白屈菜属与荷青花属属于同一个单系进化枝,与博落回属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支持经典分类学的广义罂粟科及分子系统学将角茴香属归入紫堇亚科,但认为荷包牡丹族归入紫堇族是不合适的。

作者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罂粟科形态学及系统学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朱顶红花的形态特征 朱顶红的花为无限花序中的伞形花序,着生于花茎的顶
端,花朵 2 ̄4 个,一般次第开放,花较大,呈漏斗状,雄蕊 6 枚,为四强雄蕊,花药的着生方式是背着药,雌蕊 1 枚(如图 1A)。 2.2 朱顶红花药壁的发育结构
朱顶红每朵花中有 6 枚雄蕊,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 2 部 分构成,每个花药具有 4 个花粉囊,花药的横切呈蝶形,中间 有药隔相连(如图 1B)。成熟的花药壁由外至内,依次由表皮 层、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粉弹出,绒毡层出现解体)4 层 细胞构成。
挤度系数(M*)、聚块性指数(PAI)、聚集指数(Ca)、负二项分
布指数(K)都显示红豆杉种群呈聚集型分布。用 t 检验预期
摘 要:以四川万源红豆杉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红豆杉种群分布格局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红豆杉种群 呈聚集型分布,但不同生长阶段的红豆杉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性,幼苗幼树阶段小龄级成年树呈聚集型分布,成年植株呈 随机型分布,周围少有幼苗和幼树,没有更新资源。
关 键 词 :濒危植物;红豆杉;分布格局
DOI:10.14051/ki.xdyy.2016.20.009
2.2.1 花粉母细胞。朱顶红花粉分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 2 次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时期,形成的等双面体,绒毡层已经退 化(如图 1C)。
2.2.2 花粉囊。朱顶红花花粉囊自外向内,依次为表皮、药
图 1 朱顶红花朵形态特征及花药细胞显微结构
注:A:朱顶红花朵形态特征;B:朱顶红花药横切面,示花药 4 室 (×100);C:双核小孢子,2- 细胞花粉粒(×400);D:成熟花药 横切面,示囊开裂(×400)。
本试验以朱顶红成熟花药为试材,朱顶红的花药于 2015 年 12 月 20 日采自延边州人民政府花卉温室内,并立即用 FAA 液固定,放置在试验室内待用。 1.2 方法
采用番红— ——固绿对染法,常规石蜡切片法,中性胶封 片。切片厚度 12μm,采用 Olympus 显微镜观察切片,并进行 显微照相。
关 键 词 :朱顶红;花药;发育
DOI:10.14051/ki.xdyy.2016.20.008
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s Herb.)为石蒜科,孤挺花属 的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原产于南美高山地区,花期春季,花 茎中空[1]。又名“红花莲、顶住红、孤挺红、喇叭花”等[2]。通过观 察发现,朱顶红的花形类似百合花,外形又像君子兰。近几 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朱顶红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它不仅是 一种观赏花卉,而且也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3]。其 研究主要集中在朱顶红的组织培养[4]、扦插繁殖[5]、花期调控[6] 等方面。通过文献查找发现,当前有关朱顶红细胞学方面的 研究较少,没有发现朱顶红成熟花药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 笔者对朱顶红成熟花药细胞学形成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掌握 了成熟花药的基本结构,为朱顶红胚胎学提供了新的数据参 考,同时,为该物种生殖生物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收集了相 关资料。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创新创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dbksky2016361)。 通讯作者简介:刘迪(1973-),男,吉林省长岭县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发育生物学研究。
- 17 -
试验研究
现代园艺
2016 年第 10 期
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夏小梅 彭 扬 王瑞琳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016 年第 10 期
现代园艺
试验研究
东北室内朱顶红花药形态解剖学研究
张 雪 刘 迪 * 赵成浩 杨 堡 于 洋 王 禹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摘 要:本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番红— ——固绿滴染色方法,对朱顶红成熟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研究结 果表明:东北室内朱顶红为两性花,每个成熟花药具有 4 个花粉囊,成熟花粉粒属 2- 细胞型。成熟的花药壁由外至内依 次由表皮层、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粉弹出,绒毡层出现解体)4 层细胞构成。
4 结论
(1)朱顶红的花为完全花。花序为伞形花序,呈漏斗状。 雄蕊 6 枚,为四强雄蕊,花药的着生方式是背着药,雌蕊 1 枚,为半上位子房。
(2)雄蕊由花药和花丝 2 部分构成,每个花药具有 4 个 花粉囊,花药的横切呈蝶形。成熟的花药壁由外至内,依次由 表皮层、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粉弹出,绒毡层出现解

根据研究区红豆杉种群密度,在调查区设置 4 个
20m×20m 的样地,分别记录各样地的环境概况,统计记录样
方内红豆杉植株的胸径、株高、冠幅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分布格局
利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公式计算,得出四川万源望
乡台红豆杉种群的格局类型与聚集强度,各指标见表 1。该研
究区域红豆杉种群的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数(I)、平均拥
红豆杉(Taxus chinen家一级保护植物。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龄级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重庆、陕西 3 省结合部—— —万源市, 2

地形地貌独特复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万源市森 4
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区。

1.2 研究方法
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粉囊已经开裂,花粉弹出(如图 1D)。
3 讨论
本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东 北地区的朱顶红花药的形态结构特征。研究朱顶红花药的形 态结构特征是研究朱顶红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绒毡层是花药壁的最内细胞层,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 在这一层的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酶,而且要大量分泌 糖、油脂、蛋白等物质给小孢子母细胞和小孢子,为花粉的发 育提供营养物质和结构物质。由于绒毡层对花粉发育具有重 要作用,所以,当绒毡层发育不正常时,直接导致花粉发育不 正常进而导致败育。对于本试验来说,采集试验材料的时间 段不是符合朱顶红绒毡层的发育时期,所以,绒毡层的发育 未能充分了解。如果需要证明朱顶红的雄蕊比雌蕊早些成 熟,这与绒毡层的发育直接相关联,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