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及练习及答案备课素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第1篇】【课前透视】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
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
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三、学习生字、词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案+学习评价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测评内容】1.我会读课文。
我会认真地把课文朗读三遍。
自评:☆☆☆☆☆2.我会读生字。
请把课后田字格的生字标上拼音并组两个词语。
我觉得这一课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生字是:3.我会思考。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说一说课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用“?”标识出来。
【评价方式】1.通过自评画星的方式给自己的朗读进行评定。
2.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疑惑。
【练习内容】练习一:小组合作说一说《司马光》的课文意思。
练习二:拓展阅读。
根据阅读方法,了解《孔融让梨》的大概意思。
孔融让梨孔融四岁,与诸 兄同食梨,融 独择 小者,父问故 ,融曰 ,儿年幼,当 取小者。
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诸:众,许多。
② 融:指孔融。
③ 择:挑选。
④ 故:原因。
⑤ 曰:说。
⑥ 当:应当。
我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评价方式】1.通过注释、小组讨论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2.通过小组汇报,即时对学生的回答及学生的倾听情况做出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测评内容】1.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并阅读其他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评价方式】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上台讲古代名人的小故事,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
《司马光》教学过程设计【谈话激趣】1.根据提示,猜一猜他是谁?(PPT 逐题出示)(1)他是一个男孩。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明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3)他七岁时,就能熟读《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讲述得清清楚楚。
(4)他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并著有《资治通鉴》。
(5)他小时候做了一件名满九州的事,他砸破水瓮救了自己的好朋友。
【揭示课题】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就要学习这位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请跟老师板书课题,指点写“司”字。
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1.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启示学生思维。
2.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特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4《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光看到嬉戏的小朋友跌到大水缸里去了,就机智地拿石头击碎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找准动词,读准节奏。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小古文,所以在上课时,我把读准节奏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文只有两句话,根据句子基本构成就是“施动者+动作”,我要求学生抓住文中动词,试着朗读,进行断句。
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第一句中“戏、登、没”都是动词,第二句“弃、持、击、得”都是动词。
我要求学生在动词前用“/”划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节奏。
2.总结学法,学会学法。
小古文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对于这一类型的课文,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方法,在本课教学中,第一我请学生自己看课文后面注释,“庭”注释意思是:庭院。
第二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如“破”,通过看图和上下文,此处指:大水缸破裂。
第三查找资料,知道司马光是宋朝的大文学家,博学多才。
第四让学生多读课文,读熟,读中理解。
第五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说出古文的意思。
总结以上学习过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主要有:看——联——查——读——说。
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
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
三、不足之处回顾课堂,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学生不是很明白,我着急,就立即回答了。
部编版24.司马光 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24、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司、跌”等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会写“司、庭”等生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3.通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通过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5.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能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理清故事内容,领悟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准备:1.搜集司马光砸瓮的图片和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2.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朝,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就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
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录在古代史书中。
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翻译成现代语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体会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庭、众”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司、持”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学习“庭、跌、众、皆”可以用汉字加减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司马光教学反思第1篇】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单元24 司马光24 司马光【教学⽬标】1.认识“司、跌”等5个⽣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按照⽂⾔⽂的学习要求,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背诵课⽂。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理解句⼦及课⽂的内容,初步感受⽂⾔⽂语⾔简约等特点,初步了解⽂⾔⽂的学习⽅法并尝试运⽤。
3.感悟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并积累相关的名⾔警句。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及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法的初步了解【教学过程】⼀、揭⽰课题,导⼊新课1.揭题课题。
板书:《司马光》2.解释复姓。
3.简介司马光。
记住书名:《资治通鉴》4.说故事,⼊新课。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
⼆、初读课⽂,学习字词1.⾃读课⽂,圈化字词。
提出⾃读要求2.检查字词。
(⼀)带拼⾳读。
①⾃读②领读③齐读(⼆)去掉拼⾳读。
①⾃读②开⽕车读③齐读(三)观察字形结构。
(四)学习识字⽅法。
(五)学写“登”字。
①动画演⽰②⽼师范写③练写三、再读,学习停顿1.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
完成副板书⼀:注意停顿2.⽼师范读,学⽣跟读。
3.⾃读、同位互读。
4.指名读。
5.男⼥⽣分读。
6.齐读。
四、⾃读课⽂,理解故事内容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提出要求,完成副板书⼆:结合注释2.⼩组合作探究,理解故事内容。
提出⼆个探究要求3.师⽣交流、汇报。
4.逐句释义,学⽤语⾔。
五、对照译⽂,体会⽂⾔⽂的语⾔特点1.出⽰带横线的译⽂,学⽣找出对应的原⽂。
2.原⽂与译⽂对⽐,体会⽂⾔⽂的语⾔特点。
3.学⽣讨论交流、汇报。
4.师⽣总结⽂⾔⽂的语⾔特点。
了解:简洁;不太⽣动具体;句式也不⼀样;有些词语理解起来有难度;有的词语,它的意思也跟现在不⼀样。
完成副板书三:补充内容六、借助图⽚,背诵课⽂1.出⽰图⽚,找出对应的原句。
2.根据图⽚,背诵课⽂。
3.指名背诵。
4.齐背。
七、看图,理解叙事顺序1.提出问题,学⽣讨论、交流、汇报。
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4 司马光(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司马光》,使学生了解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掌握其一生中的重要事迹和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勤奋好学、正直无私的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司马光的生平事迹:介绍司马光的出生、成长、仕途、著作等方面的内容。
2. 司马光的贡献:分析司马光在政治、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贡献,如推行新法、编纂《资治通鉴》等。
3. 司马光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勤奋好学、正直无私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司马光》,使学生了解司马光的一生事迹和贡献,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光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勤奋好学、正直无私等品质。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司马光的贡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司马光的精神品质,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司马光的精神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司马光的生平事迹2. 司马光的贡献3. 司马光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司马光的生平事迹。
2. 请分析司马光在政治、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贡献。
3. 请谈谈你对司马光勤奋好学、正直无私等品质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正确认读“司、登”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戏、登”等9个字,会写“戏耍、登攀”等词语。
2. 体会文言文表达的特点,并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文言文,感受司马光勇敢、聪明的品质。
2. 引导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勇敢的特点,懂得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内容1. 学习《司马光》一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气。
2. 学习生字词,掌握相关书写与朗读技巧。
3. 讨论司马光的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 体会司马光勇敢、聪明的品质。
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挂图。
2. 生字卡片。
3. 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词解释等)。
4.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字典、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 学习生字词,掌握正确的书写和朗读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 课堂实践:学生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 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特殊句式、生僻词汇。
- 引导学生通过插图、注释等辅助工具,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课堂讨论:讨论司马光的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课程《司马光》- 重点生字词:戏耍、登攀、勇敢、智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
(2)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
参考答案:
1.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司马光主要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四、《司马光砸缸》儿童歌曲。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北京音协报送的一首少儿歌曲《司马光砸缸》入选声乐作品大奖。
这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一首好歌,颇受广大少年儿童的青睐。
在此之前,此歌已荣获“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提名奖,2007年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链接资料】
曹冲称象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
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课后作业
1.看拼音写生字。
sī tínɡ dēnɡ diē qì chí马光家山倒放支
2.比一比,再组词。
群()挺()跌()持()众()
裙()庭()铁()待()从()
3.重点段落品析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儿得活。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来?(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4.除了司马光,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小时候的故事?
参考答案
1.司庭登跌弃持
2.一群挺拔跌倒坚持众人
裙子庭院铁锅等待从前
3.(1)司马光是个机智聪明,遇事冷静镇定的孩子。
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句可以看出来。
(2)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4.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骆宾王七岁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