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走月亮文本解读及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一、教材分析《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和所感;全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情画意。
重点: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
通过课程的讲解,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难点:因为“走月亮”这种习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何联系孩子的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走月亮的快乐?全篇文章思路:先切入孩子们散步经验,然后再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然后抓住“奇妙”二字,贯穿全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卵”“俗”的书写;2.弄清楚作者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3.联系自己生活体会,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为何在走月亮时感觉特别的快乐?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月亮图)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它是那样明亮,那样柔和,古往今来,这一轮明月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李白曾经在月色写下了《古朗月行》,苏轼在月色中写下来《水调歌头》。
如今的月色和那时的月色几乎也无太大的区别,那我们现代人会在月色下做什么呢?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月色下做过什么事?预设答案:散步、逛街、看星星3.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答案:走月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吴然啊,他在月色下和阿妈走月亮。
那请同学们将文章默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意思是他们在月色下做什么?预设:我和阿妈手拉手在月光下散步还可以怎么说?2.你从哪里知道的?预设①:我从书上的第三小节中的这句话知道的(你可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啊!)预设②:书上说的——书上哪里告诉你的?——哪句话告诉你的?(追问)师:你能把这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ppt出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3.老师在课前也去查了“走月亮”,引出资料——中国很多的地方,大家出于对月亮的喜爱,在月明之夜,身着盛装,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欣赏风景;(出示课文插图)4.看——我和阿妈身着盛装,在月光下走着走着……这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5.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个机会让你和妈妈去乡下,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晚上妈妈带着你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悠闲地在月色下散步,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是什么?预设:各种乡村的经历,目的是唤起孩子农村的经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词析句,感悟走月亮的景美和情美。
2、积累语句,背诵课文,体味小韵文的韵味。
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4、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整体感受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A、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
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B、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1、品读“流着”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生找到第二段。
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走月亮》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走月亮》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走月亮》中的故事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走月亮》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走月亮》中的抽象诗意表达。
2.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1.课文《走月亮》的教材
2.多媒体课件或黑板
3.教学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和问答等方式,引出课文中的《走月亮》主题。
2. 学习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帮助学生交流思想。
4.学生小组展示理解内容,互相学习。
3. 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月亮的由来和相关的民间传说。
2.学生观察月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亮。
4. 归纳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感受。
2.学生交流归纳的结果,进行讨论。
5. 课堂作业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表达,并且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可以互相分享理解,帮助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2走月亮》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2走月亮》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板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语文《2走月亮》。
2. 板书:月亮、树木、小溪、星星。
3. 备课:准备一张月亮的图片、树木和小溪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月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月亮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2. 学生观察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月亮会走吗?”引出本课的主题“走月亮”。
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放映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边听边读跟读。
2. 教师逐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Step 3: 操练关键词句1. 教师分组让学生自由操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表演操练结果。
Step 4: 情景导入1. 教师出示树木和小溪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观察后,教师问学生:“你们在看到这些自然景物时,有什么感觉?”帮助学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
Step 5: 朗读课文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正确性。
2.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朗读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Step 6: 小结1. 教师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2. 学生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月亮(图)树木(图)小溪(图)星星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的朗读。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
通过小组间的朗读比赛,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评选出了优秀小组,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走月亮文本解读及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走月亮文本解读及公开课教学设计《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一、文本教学解读《走月亮》(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然写的一篇文质皆美的散文,以优美灵动的文字,唤起孩子对远方景色的想象,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温馨的亲情。
在三年级我们学习过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他的作品。
课文的题目《走月亮》是一个动宾短语,但这个搭配是超常规的,源于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
清末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的《闺房记乐》中记载:吴地传统民俗,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
不过从插图和文中提到的“洱海”“点苍山”可知,文中人物角色当属于白族,在云南境内。
白族崇尚白色,体现在其传统服饰中,女子一般是白上衣,红坎肩,腰系绣短围裙,下着蓝色宽裤,这与插图一致。
“走月亮”应当是“行走于月亮之下”的缩写。
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的拱桥……本文的作者从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想,以小姑娘的口吻来叙述“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情形,将作者记忆中所有“走月亮”的经历、体验娓娓道来,童趣童趣、母女亲情扑面而来,将读者带入作者“走月亮”的独特体验之中。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其章法结构分析如下:《走月亮》一文看似一团乱麻,毫无章法,实则有其独到之处。
很多人误以为本文的构思类如“移步换景”,其实不然。
“不急不徐”的脚步,细腻而变幻莫测的遐思,不能按几个“景点”那样结构布局。
这些感受也未毕是一次走月亮的经历中得来的。
怎么办呢?“行踪”还是要交待的,只不过不起标志结构的作用,于是先写“月上中天,明如白昼”;继写“细溪流香,水塘抱月”;接下来写“月夜天籁,丰收在望”;最后写“步履不歇,繁星满天。
”这四部分内容,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感叹间隔开来,一咏三叹,不仅起到充分抒发情感的作用,也呈现了行文的脉落和文章结构。
因此,本文的段落结构可以划分为:(1一3),(4一5),(6一7),(8一9)。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走月亮》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走月亮》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教材第一单元《走月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走月亮》的课文解析、生词学习、语言赏析和情感体验。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节“月色和夜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生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月夜图片,引发学生对月色的关注,进而引入课题《走月亮》。
2. 课文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3.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如“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大地上”,讲解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一句描绘月夜的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何对家乡的月夜如此眷恋,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走月亮》2. 生词:静谧、璀璨、沐浴、寄托等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情感体验:热爱家乡、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月夜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可布置拓展延伸作业,如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散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生词、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
《走月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备课《走月亮》课文解读与教学建议一、文本解读欣赏(文学解读):在诗情画意中徜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选编的是吴然的《走月亮》。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是画意诗情。
文章从课题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当中——“走月亮”。
“走月亮”,多新鲜的说法,多美好的意境,多温馨的感觉,叫人遐想,令人沉醉;如果换成“月下散步”,就平淡了,就失去了引人遐想的魅力。
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祥和。
在这诗意的月色中,走月亮,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陪着“我”一起走月亮的是亲爱的阿妈,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
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真挚纯美。
月亮升起来了,是从“我”的期待和想往中升起来的——“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没有用句号结句,接着补充“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强调,是指引,让读者在想象中看见了辽阔的洱海和洱海那边升上来的一轮皎洁明月。
还不止呢!接着读,才发现,这么补充一句,是作者的匠心,是表达的妙心——为后面月亮的柔和、明亮做最自然的铺垫。
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是最美最亮的——“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为什么要强调“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呢?因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
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其中包蕴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啊!它又会勾起读者多少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啊!“我”在这句话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流连于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幸福片断和场景中。
而把这些幸福片断和场景串连起来,把这种幸福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并使读者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回忆和体验当中的,也是这句话。
《走月亮》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走月亮》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走月亮》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识字,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感受__的意境美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识记理解新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一、导入新课1、(出示月亮)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古人总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的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
(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题:走月亮)读课题。
二、识字学词(一)识字1、自主识字。
①请同学们翻开书,默读课文,利用课后拼音认识生字并注音,标出__段落序号,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其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知道怎样才能学好。
确保学生自学的时间,使其能自主、自由地学习。
2、交流记字方法。
①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如形近字比较的识字方法,如“兔”和“免”,“俗”和“裕”。
)3、指名读生字。
4、齐读生字。
(二)学词1、出示词语。
淘洗柔和坑坑洼洼浇灌银毯闪闪烁烁风俗运载低垂气息沟水汩汩2、学生自由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走月亮》(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然写的一篇文质皆美的散文,以优美灵动的文字,唤起孩子对远方景色的想象,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温馨的亲情。
在三年级我们学习过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他的作品。
课文的题目《走月亮》是一个动宾短语,但这个搭配是超常规的,源于江南地区的一种风俗。
清末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的《闺房记乐》中记载:吴地传统民俗,中秋夜,妇女盛妆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
不过从插图和文中提到的“洱海”“点苍山”可知,文中人物角色当属于白族,在云南境内。
白族崇尚白色,体现在其传统服饰中,女子一般是白上衣,红坎肩,腰系绣短围裙,下着蓝色宽裤,这与插图一致。
“走月亮”应当是“行走于月亮之下”的缩写。
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的拱桥……
本文的作者从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去看、去听、去想,以小姑娘的口吻来叙述“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情形,将作者记忆中所有“走月亮”的经历、体验娓娓道来,童趣童趣、母女亲情扑面而来,将读者带入作者“走月亮”的独特体验之中。
这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其章法结构分析如下:
《走月亮》一文看似一团乱麻,毫无章法,实则有其独到之处。
很多人误以为本文的构思类如“移步换景”,其实不然。
“不急不徐”
的脚步,细腻而变幻莫测的遐思,不能按几个“景点”那样结构布局。
这些感受也未毕是一次走月亮的经历中得来的。
怎么办呢?“行踪”还是要交待的,只不过不起标志结构的作用,于是先写“月上中天,明如白昼”;继写“细溪流香,水塘抱月”;接下来写“月夜天籁,丰收在望”;最后写“步履不歇,繁星满天。
”这四部分内容,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感叹间隔开来,一咏三叹,不仅起到充分抒发情感的作用,也呈现了行文的脉落和文章结构。
因此,本文的段落结构可以划分为:(1一3),(4一5),(6一7),(8一9)。
《走月亮》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用大诗人王维的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来揭示。
“语文要素”有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关于“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材总编温儒敏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想象画面”的习题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必须细化,有导向。
这道题不只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而且要发挥学生想象力,导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
过去我们的教学也总在要求“想象”,老师们知道想象很重要,但对“想像力”到底包含哪些主要成分,为何要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的高度去要求“想象力”,就不见得很明白。
语言文字训练,背后有逻辑训练,包括以前大家关心不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
比如这个单元另一道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一般的处理,就是学习语言表达,
积累句子语感。
其实,这也是不够的,别忘了语言运用和积累的背后,还有很重要的审美训练。
这个单元《语言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又是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觉能“听到秋虫的鸣叫声”,还能“闻”到文章中的味道。
《走月亮》的课后练习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的学习要求,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走月亮的画面,感受美丽的月夜景致和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富有想象的语言表达。
因此,本文的教学首先应聚焦朗读,以小姑娘的口吻,读出“我”细腻的遐思、奇妙的感受是难点,朗读的基调应该是轻新、柔和、质朴、欢快。
语气要富有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经历审美体验。
通过想象,再现“我”眼中看到过的月夜景致,体会“我”的独特感受,是理解上的重点。
从看似“纷繁、散乱”的叙述中,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一个难点。
好在作者为读者着想,“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一感叹,一咏三叹,将看似“纷繁散乱”“变幻莫测”的遐思做出了结构化处理。
《走月亮》一文除了谋篇布局的机巧,鉴赏的要点在于:“叙述角度与视觉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
“流”(省略式间接拈连);“抱”(拟人);“满意”(移情)“牵”(直接拈连);“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反复);《走月亮》(引用)。
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使这篇文章的语
言呈现出了浓浓的“孩子气”,带上了“标记性特征”,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小姑娘的口吻,小姑娘的感受,小姑娘的遐思——通篇文字温情脉脉,洋溢着童真、童趣。
文中出现的“洱海”“点苍山”“大青树”等富有云南地域特点的景物,应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增进了解;“汩汩”“泼剌”是比较陌生的拟声词,教学中要强调;尤其是“汩”与“汨”要进行辨析;要帮助学识记“穗”“卵”的字形;“跃”的读音受地方人群口语中的讹误影响,容易读错。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我”在“走月亮”的过程中产生的富有意趣的奇思妙想和内心的独特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经历审美体验。
2.能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我”“走月亮”时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背诵、复述,再现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描述的见闻、景致和感受,说出第6自然段中“我”的所见所想。
3.能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掌握“淘”“牵”等15个生字,背诵第4自然段,摘抄文中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通过想象,再现“我”眼中看到过的月夜景致,体会“我”的独特感受,是理解上的重点。
2.能理清第4、6、8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摘抄其中的优美语句,背诵第4 自然段,复述第6、8自然段。
教学难点
1.从看似“纷繁、散乱”的叙述中,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安排。
2.能以作者选定的叙述角度,读出“我”细腻的遐思、奇妙的感受,把握好轻新、柔和、质朴、欢快的情感基调整。
3.初步了解“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等句子所用到的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教学活动设计
模块一解题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