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边城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2)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海德格尔在这里提出了一种“乡村孤独”生存,“孤独”本身也是一个诗意十足的词汇,忍受不了孤独的诗人不算是个完整的诗人。
沈从文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
正是如此,农民在孤独中认识了自己,由此便派生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形式。
一如《边城》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过节时欢乐,求爱时投入,对每件事都怀了不可言说的铭记。
兴许,农民的记忆天生便有其明确永志不忘的忠实性。
作品中翠翠对二老的记忆,兄弟二人对翠翠的钟情,以及祖父对翠翠母亲的难忘与妓n对水手的等待,都有一种人性的美丽与诗感。
就连其中的.求爱方式也是如此,《边城》中的爱没有世俗中的性爱,那里的爱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淳朴、山歌式的。
文中二老夜晚唱歌给心上人听,难道不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吗?在那里,人们似乎有所不为,然而正是这种无为,才创造了简单与自然,才有了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中“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出此中真义也。
但是,诗意又是否意味着一切皆是亮丽美好的呢?当然不是。
诗意除却浑厚淳朴,自然也夹杂着一丝忧郁的感伤。
只有这样,才算是完全的诗意。
倘若全文都是欢快亮丽的,那就不是诗意,而是唱赞歌了。
《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翠翠父母的爱情与死亡。
自古爱与死便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为爱而死,向死而生,其中伤感自然有之。
翠翠母亲是苗族人,父亲是汉族人,两人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暗示着苗汉文化的不对等与冲突。
后来,祖父很担心翠翠也会走上和它母亲同样的道路,这在作品中时时感觉的到。
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是孤独的,是惆怅的。
读到这里,诗意中的忧伤呼之即出。
然而,读者并不会感觉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中难言的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冀与向往。
中国是山水画之乡。
读《边城》,不妨将它看成是一幅山水画,里面的风俗美,人情美,可一一细品。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1. 鲁迅:鲁迅认为《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小说之一”,并将之列为自己的“必读之书”。
2. 老舍:老舍称赞《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块里程碑”,并称之为“一本勇敢的书”。
3.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边城》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和人生的小说”,并对其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4. 茅盾:茅盾赞扬《边城》“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瑰宝”。
5. 严歌苓:严歌苓认为《边城》是“一部诗意的小说”,并赞赏其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描绘。
这些名人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边城》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表明了它在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方面的重要性。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边城文学短评

边城文学短评
因为这句话,《边城》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我见过中国作家中以景托情最干净利落而又余味缭绕的,他人写不出,只有沈从文先生有这种古朴的清透之感。
这本小说有多好,无需我多言,而它的“好”确实也对得起它的文学地位——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汪曾祺先生曾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
这评价很到位,小说中的一切仿佛都刚刚好:边城茶峒的月光、白雾、烟雨、虫鸣……刚刚好,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温暖……也刚刚好,就连那点来自爱情的遗憾都是那么刚刚好。
看似以景托情,以茶峒的“世外桃源”之美衬托茶峒人民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实际上,《边城》的景与情已经浑融一气,故事情节与文字、与风景已经分不出你我。
清澈的文字,清澈的情节,如天上明月,如门前溪水。
文学评论-边城

《边城》的文学批评《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主要描写了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文学评论-边城

《边城》的文学批评《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主要描写了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也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角度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包括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边城》,深度解读文艺评论家对《边城》的多角度评价。
# 1. 文学价值我们来谈谈《边城》的文学价值。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首先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草根文学作品,《边城》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展现出了沈从文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 2. 历史背景文艺评论家们也会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
《边城》以20世纪初我国西南边陲小镇上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切的历史氛围,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学经典之作。
# 3. 人物形象对于《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做出评价。
《边城》中的田老先生、湘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沈从文深入人心的经典之笔。
文艺评论家们指出,《边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逼真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触动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
# 4. 语言风格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对《边城》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边城》以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语言运用,为文学评论家们所称道。
他们认为,《边城》以其独特的西南方言描写和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叙事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语言经典之作。
总结而言,《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沈从文 边城 文学评论

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1、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2、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3、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
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
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4、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5、“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
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
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
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simplehanxuan贡献《边城》的文学批评边城》《边城》完成于 1934 年 4 月 19 日,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 6 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 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 20 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 100 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边城》主要描写了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file:///G|/Documents and Settings/Lch/桌面/百度文库下载/Download/百科知识/文学评论-边城.txt [2012-3-17 7:56:39]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这篇小说中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昔日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状束之态”,所言极是。
今日读沈从文先生《边城》一著,不禁萌生同感。
叹其中言情写景之工,浑归璞玉。
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
《边城》中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地方特点上。
边城偏于中国西南一隅,四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
其中水酉水等河流也汇集于此。
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
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眇。
”的确,《边城》虽是现代文学作品,可字里行间又无一不显露着古典的诗歌美。
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于“池塘生春草”的精巧?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这里拥有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满足自己的生活,正如《诗经》中的“适彼乐土”。
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平,自然与宁静。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
地方有了诗意,如何表达出来,这时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了。
假若地方充满诗意,人物却肮脏卑鄙,那么这些诗意也会显得单薄甚至多此一举。
沈从文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能容忍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有一丝龌龊与硝烟,于是《边城》中的人物便就此感染着诗意,共同创造着边城这一诗意的神话世界。
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不忍凌辱的诗。
就连她心中的爱也无不充满诗意,自从见到二老之后,便让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甚至摆渡也不时想起遇见二老的场景,挂念着,如桨下的水流哗哗而动,似“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到二老之后,故意装作不在意,其实心中怦然而动,又似“既见君子,file:///G|/Documents and Settings/Lch/桌面/百度文库下载/Download/百科知识/文学评论-边城.txt [2012-3-17 7:56:39]我心则降”。
还有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不收人的钱财,就是收了也将钱买些茶叶,砌茶让渡船人解渴解疲。
他深深的关心着翠翠,希望她可以有个好的归宿,然后他自己才可安心的死去,这样充满人性的形象又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
除此之外,《边城》中的其他人物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几些诗性,沈从文先生更是在文中明确写出二老具有“诗人性格”,什么是诗人性格?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
二老土生土长于乡间,习于水性,染于山情,在自己的故乡安守乐土,从无大都市的天真幻想,对于爱情更是一如既往毫无邪念,这便是他的“诗人性格”。
正是这种诗人性格,才造就了边城中的人性美,才吸引了翠翠那颗透明的心。
值得注意的还有《边城》中的妓女。
沈从文并没有反映出她们的罪恶与淫乱,相反倒多了几分同情与欣慰。
她们不唯财是首,也不水性扬花,更多的是“浑厚”“感情真挚的,痴,到无可形容”。
作者在文中写到:“她们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
忘了一切。
”从这里,不难读出这些妓女们的痴心与天真,她们越过道德的边境,走过爱的禁区,勇敢执着的天性,分明是一首风骨俱秀的诗。
不欢快,不轻柔,却也像极了青山绿水,富含情愫。
诗意又是否意味着一切皆是亮丽美好的呢?当然不是。
诗意除却浑厚淳朴,自然也夹杂着一丝忧郁的感伤。
只有这样,才算是完全的诗意。
倘若全文都是欢快亮丽的,那就不是诗意,而是唱赞歌了。
《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翠翠父母的爱情与死亡。
自古爱与死便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为爱而死,向死而生,其中伤感自然有之。
翠翠母亲是苗族人,父亲是汉族人,两人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暗示着苗汉文化的不对等与冲突。
后来,祖父很担心翠翠也会走上和它母亲同样的道路,这在作品中时时感觉的到。
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是孤独的,是惆怅的。
读到这里,诗意中的<a name=baidusnap0></a>忧伤</B>呼之即出。
然而,读者并不会感觉这有碍于文中美的表达,反而更增添了另一中难言的美,增添了诗意,增添了心中的希冀与向往。
中国是山水画之乡。
读《边城》,不妨将它看成是一幅山水画,里面的风俗美,人情美,可一一细品。
读久,便会怀上一种莫大的欢喜,仿佛吹着一支牧歌,在都市之外的桃花园里诗意地安居。
file:///G|/Documents and Settings/Lch/桌面/百度文库下载/Download/百科知识/文学评论-边城.txt [2012-3-17 7: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