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最新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

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十二五”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一、我国矿井水排放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矿井水排放现状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占国内一次能源资源总量94%。

2010年产煤32.4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78%,占消费总量的70.2%。

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新能源开发、低碳经济的发展,煤炭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逐步降低,为确保我国能源供求,预计20-30年内煤炭生产总量还要增加。

“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将增加到37.5亿吨,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煤炭是赋存在地下沉积岩类的矿产资源,含煤层、含水层、隔水层共生在一起,为确保煤矿井下生产安全,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必然要排放大量的矿井涌水。

2010年全国煤矿年排放矿井水约61亿m3。

矿井涌水量大小与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构造、煤层形成年代、开采深度、开采方法等因素有关。

气候湿润,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东南部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就大,有的煤矿,吨煤排水量高达80 m3/t以上;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大的中西部、北部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就小,如山西大同吨煤排水量平均只有0.24m3/t。

(详见附表1)(二)矿井水的资源情况和特点我国煤炭资源一般埋葬较深,以地下井工开采为主,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必然要排放大量的地下涌水,即矿井水。

矿井水的主要来源:一是地下水,主要来自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水、砂岩裂痕水、第四季冲积层水、老窑水等,各煤矿煤层所处的地质构造不同,排水量大小差别很大;二是煤矿生产废水,采矿过程中,地面要输入生产用水用于液压支柱、机电设备、挖煤过程中防尘降尘洒水等产生的极少量的废水;三是地表裂痕渗入的地表水。

1、煤矿矿井水水质特点。

煤矿矿井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一般占到矿井排水量95%左右,矿井水的水质与当地地下水水质基本相同,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在流经采煤工作面时会携带大量的煤粉、岩粉等悬浮物杂质,使矿井水颜色多呈灰黑色,有的煤矿煤层与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共生在一起,地下水与岩石发生氧化作用,使矿井水呈高矿化度或酸性。

矿井水利用规划

矿井水利用规划

附件一:《矿井水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及要求一、前言二、总则(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二)规划依据(三)规划范围三、现状和预测(一)现状评价(二)预测分析四、发展目标与任务(一)总体目标(二)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五、重点项目建设及布局(一)规划项目(二)实施计划(三)资金来源六、保障措施规划大纲说明及编制要求1、前言说明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并简述矿区概况:人口、水资源状况、主要的经济指标等。

2、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矿区发展总体规划、矿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相关的水资源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3、规划编制范围一般为年涌水量60万m3以上的矿区。

极度缺水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4、规划年限主要为“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鉴于统计原因,相关数据可依据2004年。

5、现状评价应包括目前产量、矿井水排放总量、吨矿排放矿井水量、矿井水利用量、主要用途、矿区水资源供求等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6、预测分析根据矿区总体规划、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规划期内的矿井水排放量和水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

7、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根据对规划期内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及水资源供需情况、矿井水排放量的预测分析,提出推动矿井水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明确规划期的发展目标,包括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并围绕目标提出“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安排。

8、重点项目建设根据上述目标和任务,提出“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包括项目规模、建设周期、主要用户、投资估算以及项目建设顺序与实施计划等,明确项目建设导向。

重点发展大涌水矿区、严重缺水矿区、重要产矿区(尤其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矿井水利用。

9、保障措施提出推动矿井水利用的政策和措施。

10、提交形式在提交规划报告的同时提交电子版。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前言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

随着矿井建成投入生产,矿井水害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另一主要灾害。

为了贯彻落实好《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结合我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与井下、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探、防、堵、截、排”等相应的措施。

因此编制地质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抓好防治水工作,要严格检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确保整个防治水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防治水规划落到实处,水害得到有效防治。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 整合区位于府谷县城西北约52km,向西南距榆林市152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管辖。

本区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地带。

神(木)~朔(州)铁路沿整合区北部边界外约500m处通过,神(木)~朔(州)铁路新城川集装站距整合区约5km。

府(谷)~店(塔)一级公横穿整合区北部边界,南部边界外约8km处有即将通行的榆神府高速公路,以神府两县为中心的矿区公路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并向省外辐射。

榆林市距周边主要城市的公路里程为:榆林~西安603km;榆林~包头385km;榆林~介休340km;榆林~银川466km。

周边较近的机场有榆林机场和鄂尔多斯机场。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快捷方便,交通较为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岩仅在整合区内北部河谷出露。

地形呈南高北低,中西部高,而向东、西方向逐渐降低,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沟壑区,最高处位于整合区东南角的芦草圪垯,高程+1365m,最低处位于西北角黄羊城沟上游河床,高程+1190m,相对高差175m。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河南地方煤炭集团建生煤业有限公司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河南地方煤炭集团建生煤业有限公司二〇一二年一月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煤矿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近、揭露或波及破坏某些含水层,同时可能受雨季大气降水影响,给矿区及矿井生产安全造成威胁,水害是煤矿五大自然灾害之一,为此,特制定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如下:一、防治水领导组:组长:矿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矿总工程师(负责措施的审批、贯彻、落实)安全矿长(负责防治水期间的安全工作)成员:安全生产调度室主任安全科科长机电科科长技术科科长通风科科长企管科科长办公室主任采掘技术员地质技术员测绘技术员机电技术员通风技术员采煤队队长掘进队队长维修队队长二、职责分工:1.领导组负责长期防治水的全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

2.调度室主任负责统一指挥安排,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行动。

3.技术科地测技术员负责编制防治水措施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

4.机电科负责排水设备,设施的正常运作行。

5.生产各队组队长负责防治水工作的具体操作和落实。

6.相关队组要协助好生产队组的工作。

7.安全科科长、企管科科长负责监督各单位防治水工作的执行情况。

三、矿井地质构造:根据钻孔揭露,地表出露及区域资料,地层由老到新有: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中、上石炭统本溪组,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第四系。

总厚度约997m。

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

本矿总体构造形态为单斜加断裂构造。

煤层产状、倾向800-1150,倾角180-300。

扩界区查出和推测断层4条,即F4白沙正断层,F11振兴矿断层,F8任庄断层,F9鱼洞断层。

这些断层在西侧基层出露区有露头,在核查区内,深部煤层不连续。

其中3条分布在南部,互相交叉。

北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南部偏复杂。

1.顶板含水层:系指二1煤层上60m内所含沙岩裂隙含水层组。

其中主要以大占沙岩和香炭沙岩为主,岩性为中细粒沙岩,一般发育2-5层,累计厚度17.00m左右,岩石致密坚硬,裂隙不甚发育。

15.矿井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15.矿井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汝州市畅达煤矿有限公司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二○○八年三月七日汝州市畅达煤矿有限公司矿井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煤矿生产、地下作业、自然条件复杂、灾害因素多技术性强,特别地面及矿井水若不重视就会发生重大事故,为此我矿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结合矿井实际特制定出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

一、矿井长期规划1、技术矿长必须抽专人定期收集、调查、相对相邻矿井和废弃的老窑情况,查明矿区内及矿区外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防治水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对井下水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及预测分析,制定相应的“探、防、堵、截、排”等综合防治措施。

3、建立防治水机构组织定期对防治水工作进行检查落实,成立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抢险物资设备专库专管专用。

4、相邻矿井分界处,必须留足够的保护防水煤矿,严禁在隔水煤柱中采掘。

5、在水淹区积水面以下的煤岩层中的采掘工作,应在排除积水以后进行,并编制设计,矿井主要负责人审批后进行。

6、井下排水设备,水泵必须有工作、有备用、有检修,排水能力必须符合规程规定,水仓必须有主仓和副水仓,定期清控,当一个清理时,另一个水仓能正常使用,水仓容量应符合规定。

7、探放水矿井必须作好水害分析预测预报,探水钻必须有使用,有备用,有检修,钻杆必须按规程规定配备。

二、年度防治水计划(一)年度防治水机构总指挥:高军平成员:王胜敏邵燕钱太和以上人员由总指挥统一分工安排,明确分工,必须尽职尽责,搞好长期性防治水工作。

1、高军平为矿井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定期负责水文地质及相邻矿井的调查工作,并且由技术科长负责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年限和积水情况等。

2、王胜敏为矿井的主要安全负责人,必须作好对矿井的全面防治水的监督检查及雨季防汛物资准备落实。

3、邵燕为矿井的主要机电管理负责人,必须负责对矿井供电线路及设备定期检查,做好长期性防治水工作,保证排水设备的完好情况。

4、钱太和为矿井生产主要负责人,必须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经常布置落实检查到位,定期清理水仓及井上下水沟。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计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打算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方针政策,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依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防止重大水害事故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本年度防治水打算》,望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矿井差不多概况一、打算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防治水规定》3、防治水中长期防治水规划4、2014年生产经营打算5、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方法6、防治水示范矿井验收标准二、组织机构组长:聂成明副组长:马新生成员:李伟杰曲道中崔新鹤刘煶玉周志下设探放队队长:肖志刚成员:程玉郭柏华学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司设在生产科,生产科科长李大岩任办公室主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水灾隐患。

办公室成员:生产科地质人员与相关科室人员.一、位置与交通矿区位于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东南40km,科右中旗白音胡硕镇东北60km,牤牛海煤田1区115~100勘探线之间(在矿区东部资源储量核实区的103~106勘探线之间),行政隶属科右中旗准太本苏木。

其地理坐标如下:东经:121°54′30″—121°57′00″,北纬:45°11′45″—45°12′55″矿区西北距突泉县城40km,有公路相通。

从突泉县向北沿111国道距乌兰浩特140km;向南距通~霍铁路白音胡硕火车站60km。

交通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图1-1-1)。

井田对应地表为草原丘陵地带,无建筑物。

二、自然地理与区域经济1、地形地貌核实区地处牤牛海泡子南3km草原丘陵地带,海拔标高185m~190m,相对高差为5m左右2、水系牤牛海泡子(鱼场)与核实区之间有一丘陵相隔,两者之间无水力联系。

3、气象本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干旱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变化大,年最高气温+40.4℃,年最低气温-30.2℃,年平均降水量440mm,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820mm。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计划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计划

矿井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第一章 矿井概况和矿井地质第一节 矿井概况山西美盛物质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未分立采矿权前,为山西美盛物质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原为柳林县邓家庄煤矿),我矿始建于1984年,1985年投产,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局进行函【2007】23号文件同意,山西美盛物质贸易有限公司邓家庄煤矿分立采矿权,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我矿核发的证号为1400000722493的采矿许可证,井田面积为13.1779KM²,批准开采2号、4号、5号煤层,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根据省煤炭工业厅【2008】153号文件,关于我矿机械化升级改造有关事项的批复,批准我矿机械化升级并增大生产能力,由原来45万吨∕年,提升到90万吨∕年。

第二节 矿井地质我矿区域位于河东煤田鄂尔多斯贫地东部边缘,地势呈东高西底,地层大致走向为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1、矿区含煤地层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总厚度为150.77米,根据井田内钻孔资料和生产实际揭露情况叙述如下:、山西组岩性为灰一深色泥岩、砂岩、砂质泥岩。

灰色砂岩和2—5层煤层组成,其中4号、5号煤层在井田内大部合并,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的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地层厚度平均为65.77米、太原组:本组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平均厚度为85米,太原组可分为三段。

下端:太原组底部为砂岩,煤层为9号煤岩性为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10号煤层组成,10号煤层为不稳定煤层、不可采煤层平局厚度为26.1米。

中段:主要为泥岩、石灰岩和8号煤层、9号煤层组成两端煤层均为稳定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9.2米。

上段: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石灰岩和6号、7号煤层组成,两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29.7米。

第三节 水文地质5(4+5)号煤顶板以上上石合子组、井田内最大残留厚度为170米,地层岩性为灰白色厚状中一粗粒石英砂岩为底界、连续沉积于下石合子组上,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色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12.21•【文号】发改环资[2006]2893号•【施行日期】2006.1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号--决定废止和修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发布日期:2013年8月20日,实施日期:2013年8月20日)废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28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我委。

2006年12月21日附:《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前言我国矿产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确保井下安全生产,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水。

直接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也污染环境。

对矿井水进行处理并加以利用,不但可防止水资源流失,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于缓解矿区供水不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涉及全国主要产矿区,是我国矿井水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性文件和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规划范围是年涌水量60万立方米以上的煤矿。

《规划》主要针对煤矿矿井水,对于非煤矿矿井水利用,应参照此《规划》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前言我国矿产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确保井下安全生产,必须排出大量的矿井水。

直接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也污染环境。

对矿井水进行处理并加以利用,不但可防止水资源流失,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于缓解矿区供水不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节约水资源,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 21号)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涉及全国主要产矿区,是我国矿井水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性文件和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规划范围是年涌水量60万立方米以上的煤矿。

《规划》主要针对煤矿矿井水,对于非煤矿矿井水利用,应参照此《规划》执行。

目录一、我国矿井水排放利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一)矿井水排放利用情况 (2)(二)矿井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二、矿井水利用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3)(一)矿井水利用面临的形势 (3)(二)主要任务 (4)三、矿井水利用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与发展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遵循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四、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 (5)(一)发展重点 (5)(二)区域布局 (6)五、保障措施 (8)(一)加强规划引导 (8)(二)完善政策措施 (8)(三)加快技术进步 (8)(四)拓宽融资渠道 (9)(五)健全标准体系 (9)一、我国矿井水排放利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矿井水排放利用情况。

矿井水是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涌水。

为了保障矿井生产和安全,矿山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矿井水排出地面。

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会受到粉尘和岩尘的污染,是煤矿及其它矿山具有行业特点的废水,这部分废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据统计,目前全国煤矿矿井每年涌水量在42亿立方米左右,利用率为26%左右。

对矿井水进行处理并加以利用,不但可防止水资源流失,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于缓解矿区供水不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矿井涌水量与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构造、开采深度和开采方法等因素有关。

就地区而言,一般规律是东、南部地区涌水量大,西、北部地区涌水量小。

多年的实测数据表明,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排放量相对稳定,作为水资源其水量是有保证的。

矿井水水质状况随矿山开采的品种、类型、方式以及矿山所处的区域和地质构造等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按水质分,矿井水主要可分为五类: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

不同水质的矿井水只要经过相应的工艺处理,都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标准。

矿井水经处理后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矿区生产、绿化、防尘等用水;矿区周边企业的工业补充用水;矿区周边农田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

(二)矿井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矿井水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上缺乏统筹规划和激励性政策措施,同时缺少先进适用的处理技术及技术规范等。

二、矿井水利用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一)矿井水利用面临的形势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在规划建设的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除云贵基地、两淮基地、蒙东(东北)基地水资源相对丰富外,其余的十个基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提高矿井水利用水平,扩大利用规模对于缓解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生活及生态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矿井水利用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水污染的重要途经。

由于受井下采矿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矿井水极易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矿粉、岩石粉尘等杂质,悬浮物浓度较高,并含有少量有机物和微生物,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既污染矿区水源,又破坏矿区生态环境。

矿井水利用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

由于矿山企业产业链的延伸,矿井水利用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利用规模逐渐增加,矿井水利用成本逐步降低,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国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逐步形成,矿井水的价值不断提高,这为企业大规模利用矿井水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主要任务。

初步建立起矿井水利用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矿井水利用水平;完善矿井水利用产业化政策,培育矿井水利用市场,扩大矿井水利用规模。

三、矿井水利用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幅度提高矿井水利用水平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兼顾、高效利用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自主创新,搞好示范工程,推动矿井水利用产业化发展,缓解矿区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矿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循原则。

从我国矿井水资源条件、技术特点和发展现状出发,矿井水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矿井水利用要纳入矿区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提高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率作为解决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切实抓好重要采矿区、重大涌水矿区、重点缺水矿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矿业基地的矿井水利用工作,确保矿井水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饮用水紧缺的矿区优先考虑对矿井水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解决矿区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保证用水安全。

坚持结合矿区实际的原则。

矿井水利用规模必须与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用水结合起来,因需而用,因地制宜。

除保证矿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外,还要尽力满足矿区电厂、化工、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需要,尽可能多的替代地下水或地表水,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则。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利用技术水平,为矿井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煤矿矿井水利用量达到36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70%。

四、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一)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主要矿区的矿井水利用,特别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矿业生产基地。

我国规划建设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是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5年,大型煤炭基地产煤量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3.6%;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产煤量将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6%。

但在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和陕北这十三个煤炭基地中,除云贵、两淮和蒙东(东北)基地外,其余十个基地都缺水甚至严重缺水。

尤其是晋陕蒙宁地区,水资源最为匮乏,而煤炭资源和煤炭基地却最为集中。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的矿井水利用工作,并将其作为矿井水利用的发展重点,抓紧抓好。

重点发展大涌水量矿区的矿井水利用。

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开采深度及开采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各矿区矿井水排放量差别较大。

吨煤矿井水排放量大于3.6立方米的大涌水量矿区的矿井水处理除满足矿区生产和生活生态自用外,其余部分可以向周边的城镇居民及工业企业供水。

重点发展严重缺水矿区的矿井水利用。

我国西北、华北、华东一些矿区缺水严重,生产、生活用水非常紧张,东北、中南、西南一些矿区也因为水质问题,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对这些矿区,矿井水处理利用的重点是为当地居民生活供水,以缓解目前生活用水困难的状况,提高矿区居民生活质量。

(二)区域布局由于各地区矿井水资源情况及矿井水利用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对矿井水利用采取区域布局和重点建设的方针,不同矿区因地制宜地选择矿井水利用发展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水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煤矿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的重点在鹤岗、辽源、阜新、双鸭山、七台河,抚顺、沈阳、铁法等矿区。

至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约4.1亿立方米。

该地区矿井水利用应采取先生活用水、后生产用水的顺序安排,优先解决鹤岗矿区、辽源矿区及阜新矿区的生活用水问题。

2010年新增矿井水利用量2.0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2.5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61%。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主要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为主,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产煤地区,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3以上。

到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约7.2亿立方米。

重点矿区大部分为苦咸水,大部分矿区缺水乃至严重缺水,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2010年新增矿井水利用量3.2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到5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率达到69%。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主要以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为主。

至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将达到20.8亿立方米。

山东的龙口、新汶,江苏的大屯、徐州,安徽的淮北等矿区的矿井水为苦咸水,其余大部分矿井水主要为悬浮物型矿井水。

到2010年新增矿井水利用量14.7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到16.2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78%。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主要以甘肃、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等地为主,是我国主要产煤地区之一。

至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达到3.3亿立方米。

由于该地区严重缺水,大多数矿区生活用水困难,急需提高矿井水利用率,且该地区矿井水多属苦咸水,因此工作重点主要是进行矿区苦咸水淡化,以解决矿区职工日常生活用水。

到2010年新增矿井水利用量1.5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到2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60%左右。

中南地区。

中南地区主要以包括河南、湖南、广西等地为主,其中河南、湖南是该地区的重要产煤省份。

由于地质等原因,吨煤涌水量大,全国重大涌水矿区基本分布在该地区,其中湖南省牛马司矿区、河南焦作矿区是全国涌水量最大的矿区之一。

至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将达到6.8亿立方米,新增矿井水利用量3.6亿立方米,矿井水的利用量达到5亿立方米,利用率达74%。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以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为主,该地区绝大部分为悬浮物型矿井水,经过常规处理可作为生产、生活用水。

至2010年,该地区矿井水排放量达到8.8亿立方米,新增矿井水利用量4.9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到5.3亿立方米,利用率提高至60%。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规划引导。

重要产矿区、严重缺水矿区及大涌水矿区的当地有关部门及企业,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矿区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矿区发展规划中。

对于严重缺水的矿区,要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逐步实现矿井水对地表水资源的有效替代,使矿井水利用成为改变和优化本地区水资源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1996]36号),研究制定促进矿井水利用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其它相关扶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