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通用版
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与防火措施

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与防火措施1、火灾案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诸多文化古建筑火灾案例,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令人感到惋惜。
比如,重庆的钱塘古镇,有“亚洲第一廊桥”称号的濯水风雨廊桥在2013年11月28日发生火灾,直接烧毁;云南香格里拉旅游胜地的独克宗古城于2014年1月11日发生火灾被烧毁;侗族村寨是贵州省镇远县的一座文化古城,于2014年1月25日被烧毁;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的拱辰楼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于2015年1月3日被烧毁;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于2017年12月10日发生火灾,佛塔、宝殿被烧毁。
这些古建筑火灾案例为人们敲响了防火的警钟,因此古建筑防火势在必行。
2、文物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2.1古建筑缺乏一定的耐火等级我国的古建筑主要以土、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中木质结构为主要支撑用料。
分析当前的火灾荷载情况,发现并未达到当前国家规定的火灾负荷量标准,存在非常严重的火灾隐患,耐火级别过低。
古建筑中的木材受时间影响,更为干燥,含有的水分太少,是极其易燃品,且有些木材经过上千年已经成为朽木,质地非常疏松,处于干燥期时,很可能一点火星造成熊熊大火[1]。
古建筑内的所有木材都是传递火焰者,这便导致一旦古建筑发生火灾,就会迅速蔓延,加之古建筑房顶连接紧密,因此遇到火灾时不利于散烟,房顶不断升温,发生“轰燃”。
构成古建筑的构建特点是外表面积大,普遍将木材进行拼接完成建筑,拼接过程中留有很多的缝隙,限制了通风。
对于一些建筑在高山上的古建筑而言,如遇火灾,火势蔓延的速度更为迅速,在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立体焚烧。
2.2防火间距较小,易发生连带反应种类丰富的单体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特点,以此形成类型各异的院子。
而“廊院”和“四合院”又是院子规划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从安全空间或是防火分隔看,这种格局都相对缺乏,如某一区域发生着火,得不到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景象,与木结构相连接的构筑物也会受到连累,焚烧的面积更广泛,形成连带反应。
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1-03-16T11:55:26.470Z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下作者:张明启[导读] 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研究和探讨文物的防火意义重大。
由于文物的特性,文物的防火安全不能主要基于灭火,而主要前提是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
因此,必须从预防和控制开始,消除文物的不安全因素。
基于此,本文结合文物防火的现状,分析了文物火灾的成因,并根据现状和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路和具体对策。
河北保定易县消防救援大队张明启 074200摘要: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研究和探讨文物的防火意义重大。
由于文物的特性,文物的防火安全不能主要基于灭火,而主要前提是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
因此,必须从预防和控制开始,消除文物的不安全因素。
基于此,本文结合文物防火的现状,分析了文物火灾的成因,并根据现状和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现状;防火对策一、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隐患分析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文物和古建筑发生了火灾。
例如,2019年4月在巴黎圣母院发生的火灾以及2019年5月在我国平遥古城武庙发生的火灾都是文物和古建筑中的火灾。
与传统意义上的火灾事故不同,文物和古建筑火灾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估量。
在这种情况下,文物和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就目前的文物古建筑防火问题而言,存在一些隐患。
(一)耐火等级低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文物和古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仍是砖木,导致古建筑的耐火性低。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其耐火等级在3-41的范围内。
其中,确定耐火等级的指标主要来自建筑物的功能、高度和难易程度。
由于与现代建筑不同,我国古代的建筑文化遗迹主要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即整个建筑主体是用木头建造的,然后是青砖建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本身中的木材量非常大,导致火灾负荷增加。
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材已经非常干燥,因此具有辅助燃烧的特性。
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

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及防火对策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顶尖的建筑技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由于其建造年代较早,施工技术和材料有限,导致古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
因此,本文将探讨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特点及防火对策。
一、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特点1.结构松散。
古建筑一般采用木结构和砖石墙体结构,缺乏钢结构和混凝土墙体结构,建造材料容易受到火灾的破坏,导致建筑结构容易倒塌。
2.防火设备缺乏。
古建筑一般缺乏消防安全设备,如自动报警、自动喷水、防烟排烟技术等,对于火灾的及时监测和扑救存在较大难度。
3.火源密度大。
古建筑内部一般采光较差,照明电线也难以配置,导致民居内的火源密集度非常高,很容易引发火灾。
4.消防通道狭窄。
古建筑为了保护隐私和安全,内部通道较狭窄,容易堵塞和产生人员阻挡,加剧了灾难的损失和后果。
二、古建筑的防火对策1.加强灭火器材配备。
在古建筑内部增设灭火器材,保持高出火源的灭火设备,及时扑灭火源。
2.优化室内设施。
安装自动喷水、烟雾探测器、火灾报警装置、排烟等装置,提升火灾多项保障机制,加大火灾预警。
3.进行现有建筑改造。
通过钢结构、混凝土墙体等材料对古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和抗火能力。
4.提升宣传教育意识。
增强居民防火意识,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科普和演习,组织居民具有快速反应和自我救援能力,减少火灾事件的发生。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技术保障需要全面实施,从防火预防到消防救援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最大化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一、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一)古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1. 古建筑自身特点古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建筑材料老化等原因,建筑结构疏松、木制结构多,容易引发火灾。
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古建筑采光、通风条件较差,火势蔓延迅速,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2.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导致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给古建筑消防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3. 消防设施配置不足古建筑在建造之初并未考虑到以后使用的消防设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相应的消火器材、疏散通道等问题,如果发生火灾,人员撤离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4. 消防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古建筑管理者和使用者对消防安全意识的缺乏,缺乏针对古建筑的专业消防知识,导致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形势在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1. 制定了一系列古建筑保护政策和法规法令为了保护和保留古建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古建筑保护政策和法规法令。
这些政策和法规法令为古建筑消防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 建立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标准为了促进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规范化,我国从2016年开始,建立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制定了一系列古建筑消防安全标准,推动了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加强了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古建筑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国积极开展了古建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民众普及古建筑消防安全知识。
总体来说,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继续加强和改进。
二、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我国应该尽快出台一部对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责任,为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加强古建筑建设和装修规范在古建筑的建设和装修过程中,应该强调对消防安全的要求,落实消防设施配置,设置合适的疏散通道和消火设备等,提高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性。
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消防安全对策

古建筑火灾特点及消防安全对策古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其风格独特、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质,一旦发生火灾,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损失,更是对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的血脉的损坏,因此,对于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古建筑火灾的特点1. 不易发现古建筑存在许多局部区域,如屋檐、挑廊、花窗雕刻等,常常藏匿着火源。
此外,古建筑的空间结构也十分复杂,消防人员在灭火的时候容易受到视线的限制,难以及时发现火灾。
2. 不易扑灭古建筑材料多为木材、石材、泥土等易燃材料,容易燃起,并且缺乏先进的灭火设备,扑灭起火点也比较困难,易造成火势迅速扩大。
3. 不易疏散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和砖木结构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猛烈,烟雾较多,疏散困难,尤其在隔间、拱门、窗户等处容易形成“火场重灾区”。
二、消防安全对策1. 设立专门的消防队伍对于古建筑区域,需要设立专门的消防队伍,实施24小时值守,提高发现火源的概率,在火灾发生后,及时进行救火。
2. 配备专业的灭火设备对于重要的古建筑区域,需要配备专业的灭火设备,如高压水枪、灭火器等,提高灭火的效率,并且提高灭火的安全性。
3. 进行灭火演练在平时,需要组织消防演习,培养古建筑领域的消防人才,提高消防人员的应对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灭火。
4. 改进消防设施针对古建筑火灾特点,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设备改进,如安装火灾报警设备、警铃警笛、灭火器等,提高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性。
5. 加强普及教育对于文化遗产人员、游客等相关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其消防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的风险。
总之,古建筑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其保护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火灾给文化遗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古建筑火灾的扑救对策及注意事项

古建筑火灾的扑救对策及注意事项2、火灾现场的勘察和分析。
3、古建筑内部结构、材料、装饰等情况的了解。
4、消防通道的畅通情况和水源的保障。
5、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二)加强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主要包括:1、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设施。
2、加强电气线路管理,防止私拉乱接。
3、加强火源管理,禁止在古建筑内使用明火。
4、加强消防通道的建设和维护。
三)提高消防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主要包括:1、加强消防队伍的训练和装备。
2、建立古建筑火灾应急预案。
3、加强与当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等的协作。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主要包括:1、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2、加强旅游管理,规范古建筑周边的商业经营。
3、强化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减少火灾隐患。
三、结语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见证。
保护好古建筑,防止火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扑救火灾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广大市民也要加强火灾防范意识,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为了制定古建筑火灾应对计划,需要考虑古建筑与责任消防中队之间的距离、火灾面积、难度和最不利情况,以及中队现有的灭火装备。
根据口径19mm水枪控制燃烧面积20m2的标准,确定供水量和泵数量。
对单体古建筑,应根据起火点和火势发展方向确定进攻力量和方法;对古建筑群,应制定布置力量的方案。
对较大的殿堂或建筑,灭火力量的布置应以承重桩、梁、枋为主要保护对象。
对重要的文物,需要研究疏散方法和路线,制定具体疏散方案,并采取保护措施和预定疏散力量。
为了提供准确情报,需要组织火情侦查,查明起火部位、火势发展方向、文物受火灾威胁的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战术和疏散方案。
对不同形式的古建筑,侦查内容也有所不同。
对于单体古建筑,需要查明燃烧部位的承重构件是否受到威胁,楼梯、走廊、通道是否受阻,火势的趋势,火灾对文物的威胁和破坏程度等。
对于古塔起火,需要查明火灾的发生部位和各顶空洞是否堵塞,以隔绝空气流通。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五篇模版)

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五篇模版)第一篇:浅议古建筑火灾的原因及防火对策****历史悠久,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保护好这些古建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
由于古建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古建筑在火灾危险性、防火措施、消防管理等方面与一般的建筑有很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
下面,从这几方面谈一下古建筑防火对策。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高堂大厦、琼楼玉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火灾,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近代就有天安门城楼遭雷击起火。
秦代的阿房宫、始皇陵,“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明清两朝的北京故宫,几百年间烧毁过多少次,现在真正的明代以前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
古建筑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估量的。
除建筑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古代碑刻等具有极强欣赏价值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古建筑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古建筑往往和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
成为当地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一旦发生火灾,肯定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如果火灾扑救不及时,造成游客伤亡事件,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1998年临汾市尧庙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广韵殿砖木结构建筑一座,尧王等泥塑9樽,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万元,损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为巨大。
其次,我认为引起古建筑火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古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上来看,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年代久远,绝大部分未经防火处理;用火用电管理不严,电器线路老化与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缺少消防给水,没有消防专用供水管网;消防车道不畅,消防车几乎根本进不去古建筑区等。
古建筑防火对策

古建筑防火对策文物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主要的位置,代表着国家的文明,也是民族智慧的体现。
文物古建筑不但记录着社会与文明的历史轨迹,也为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
而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历来是消防工作的难点之一。
纵观多年来的文物古建筑火灾事故,多是因为古文物建筑本身的特性与其管理不当导致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火灾危险因素1.1结构性因素绝大多数的文物古建筑都是由木材搭建的,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其木质损伤严重,较普通自然干燥的木材来说,其含水量更低,几乎为干材。
除此以外,古文物建筑多采用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搭建,这些木材含有大量的油脂,同时建筑物表面也被人工涂抹了油漆或涂料,且部分古建筑中的一些木材已经腐朽,木质疏松。
古建筑的屋顶覆盖严实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内部的烟气与热能难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引起“轰燃”现象产生。
加之柱、梁屋顶等构件,其耐火极限也不符合目前的规定,若核心构建被点燃就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危害整座建筑的存亡。
1.2火灾负荷因素大多数古文物建筑都选择木材作为其建筑原料,基本上每平方米有1立方米采用了木材进行建造,不符合当前的火灾负荷,因此,古建筑的防火等级较低,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引起火灾。
总而言之,缺乏耐火性是古代文物火灾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1.3扑救困难因素1.3.1文物古建筑在设计建造上存在的先天缺陷古建筑受当时建筑艺术的局限性影响,并没有明确的防火要求。
一些古建筑使用“四合院”和“学院”作为其庭院的布局,缺乏有效的防火空间,假设院内的火灾引起火灾。
在没有及时救援的情况下,在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影响下,将“在城门大火,在池中煨”,大火将迅速蔓延到邻近的建筑物,形成“火灾和燃烧营地”的局面。
绝大多数的建筑之间缺乏足够的空间,因此不易设立消防通道等防火建筑,为火灾的救援活动增加了难度,同时对防火人员来说也是严峻的挑战。
1.3.2燃烧速度快,温度积聚迅速对于木材搭建的建筑物来说,其火灾的黄金扑救时间为15~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之后将会导致大面积的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742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通用版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文物古建筑消防隐患及防火对策通用版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摘要]俗话说“古建筑里面每一块砖都是历史”。
文物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其艺术和科学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如何做好文物古建筑的安全防护工作,是各个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近期本人在检查中发现各个单位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结合国内部分古建筑发生的火灾情况,分析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同时参照国内外古建筑在消防安全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针对洛江区古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措施对策古建筑是古代建筑的简称,是历史文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以及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长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文物是国家重要的历史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象征,是点缀在中国大堤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建筑的消防基础设施簿弱,消防难题亟待解决。
今年以来,我区结合当前的消防专项治理,对多处文物古建筑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存在大量消防安全隐患。
现就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防火措施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现存消防安全隐患1、古建筑耐火等级普遍偏低。
针对上阶段检查中,发现洛江区的古建筑绝大多数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其耐火等级低于按照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分类,古建筑属于三、四级耐火等级。
在现场发现大多数的古建筑是由柱、梁、屋顶等构件组建的,同时许多古建筑内还存放有绸缎、织布等易燃物品,一旦起火,很容易形成凶猛的火势,致使整个构架失去支撑能力,导致整个建筑物垮塌、烧毁。
经过调查如今大多数古建筑多采用松、柏、杉等木材,火灾荷载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
2、许多古建筑周边缺乏消防水源。
洛江区的古建筑分散在各个乡镇,且大多远离城区,建于洛江区周边环境幽静的缺少消防水源或远离水源的高山深谷之中,而我们的消防力量主要分布于城区。
一旦发生火灾,设在城区里的消防队不能及时前往救助,再加上消防警力不足,装备比较落后,所以如果古建筑起火,往往只能望“火”兴叹。
例如:1985年4月7日14时左右,我国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大经堂火灾是改革开放后宗教文物场所最大的一把火灾。
常年不熄的酥油灯燃着了干燥的木质经堂,火势迅速蔓延。
由于消防力量距离较远、火场缺乏水源等原因,经过了16个小时大火才被扑灭,大经堂已被完全焚毁。
3、通道难行。
古建筑在设计施工之时根本考虑不到消防车等现代消防装备的应用,所以缺乏现代消防通道,并且古建筑大多院墙高大,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消防车无法驶入靠近,难以施救,古建筑中都无自动报警或自动灭火设施,防火灭火设施不足,一旦起火也难以扑救,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往往小火发展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
4、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火灾隐患。
大量游客的涌入,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的火灾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吸烟现象。
木质古建筑耐火等级低,气候干燥的季节,哪怕是一点点火星,也会引燃古建筑,酿成大祸。
大多数古建筑单位管理人员有限,对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往往不能及时制止,有时甚至难以发现。
5、文物古建筑管理部门多,职责不明。
目前,洛江区古建筑的管理牵涉到文物、园林、旅游、宗教、林业等多个部门,相当一些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无专门资金、保卫人员短缺等问题。
二、古建筑诱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建国前,我国古建筑起火多数是雷击和战争引起的。
建国后,一些古建筑被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火灾时有发生,原因也大不相同,新中国成立50年(1949-2003),我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165起。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生活用火不慎,占火灾起数的30.78%。
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1982年12月29日,河北省永年县文庙成殿因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火灾,烧了10小时,大成殿全部被毁。
2、电线电器设备起火,占火灾起数的16.67%。
20xx 年1月19日晚,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发生火灾,是由于武当山文管部门违规将遇真宫出租给武当山陈逵文化武术影视学校,学校的工作人员用电不当,导致电灯烤燃他物而引发了火灾。
3、乱扔烟头起火,占火灾起数的12.82%。
1988年5月15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乡陈家祠堂(清代建筑,二层),因吸烟不慎引起火灾,被全部烧毁,损失127万元。
4、小孩玩火,占火灾起数的8.98%。
1983年1月2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因小孩玩火引起火灾,烧毁古柏一株。
5、宗教活动。
1999年2月16日,浙江省温州市永中镇姜氏祠堂因供神香烛引燃可燃物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6人受伤。
6、雷击起火,占火灾起数的7.69%。
例如我区的仙公山海拔有700多米高的双髻山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
1957年7月31日15时40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十三陵长陵恩殿遭受雷击起火,1人死亡,4人受伤。
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命令加强古建筑防雷工作。
7、生产用火。
20xx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此次火灾是由于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生产服装导致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除此以外,因外部的火灾蔓延引发古建筑起火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古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往往位于深山茂林之中,因此一旦古建筑周围的森林发生火灾,必将严重威胁到古建筑本身的安全。
三、古建筑案例分析案例一:京700年护国寺毁于大火护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原为元朝一丞相故宅,初名崇国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现仅存金刚殿以及西配殿等10处建筑遗存。
火灾回顾:20xx年6月20日凌晨2时30分,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西配殿失火,经历了700多年风雨的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
火灾起因:街道办事处将大殿承包给个人,一对夫妇在殿内开起服装厂,并雇了多名工人,平时吃住、工作都在殿内进行。
凌晨2时30分许,服装厂变电箱走火引发电气火灾。
火灾现场:烧烤师傅挨家敲窗叫醒梦中人。
救援阻碍:西配殿被包围在平房中间,两边的胡同非常狭窄,消防车无法进入。
消防队员只好从两个胡同里铺设300多米长的水带进行灭火。
水带还没有连接完毕,西配殿房顶和房檐已开始大面积坍塌,屋顶的椽子被烧断后往下掉落。
火灾教训:由于历史的问题,护国寺遗留的大殿都淹没在民居中。
周围的民房跟护国寺的古建筑很不协调。
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考虑恢复历史的格局,避免民房对古建筑的破坏和侵蚀。
整改方向:古建筑要安装火灾报警系统。
案例二: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0米,宽750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火灾回顾:1987年8月24号11点25分左右,有人员在院内巡逻,发现御花园的东边有味儿,就赶紧去查,隐约的发现那里有火光,巡逻的人赶紧用报话机报告警卫队长,保卫处的值班人员赶紧携带灭火器赶赴现场。
火灾起因:遭受雷击引发火灾。
建筑特点:建筑很高,起火点又在顶部,小的灭火器射程比较近,也就很难扑灭。
这座宫殿原来是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地方,所以这所殿跨度大,室内空旷。
火灾损失:损失了20多万元,这个损失是相当大的。
要知道古建筑的80多平方米,毁的都是历史古迹,其价值是难以用经济来衡量的。
经验教训:紫禁城作为皇家园林,体现了建筑方面防火最高的技术。
建国后故宫博物院里还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消防设施,如火灾报警器,自动灭火设备,新中国为了防雷在故宫里安装了大量的避雷针,故宫里还常驻着消防队。
这些措施让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对以上两个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火灾,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显然是重点。
四、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的防火对策根据近期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北京、福州等古建筑发生的火灾来看,我认为要保护好这些无价之宝,必须坚持“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制度严密,措施得法,施救有效,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1、提高认识,建章立制。
建议区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一至两期消防安全培训班。
重点对文物古建筑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预防火灾的方法、发现火情的处理及灭火技能等,从而提高大家对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工作的认识,有效增强预防火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建立组织、明确责任。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3、经常进行防火检查,积极整改火灾隐患。
消防部门应联合文物、宗教、旅游、规化等职能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几次大检查,建筑管理单位内部也要不定期地开展自检行动,防火人员要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
对查出的隐患要采取当场整改、逐步整改、限期整改的办法,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要加大对村民、游客等群体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群众消防意识。
可在乡镇设立消防宣传牌,建立宣传广场,在各村开辟消防宣传角。
同时要加强学校的消防宣传教育,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基础知识。
5、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古建筑防御火灾的能力。
在不破坏古建筑完整性的前提下,管理和使用单位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开辟消防通道,尽量确保防火间距符合要求,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因地制宜利用、改造现有消防水源,改造利用天然水源、增设消防水泵、室外地下消火栓等方式解决消防水源不足的矛盾,消防储水量应够扑灭一次火灾或持续供水时间不应小于3小时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