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1)

合集下载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二·近因效应: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能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三·鱿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

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

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五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五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五种心理效应
一、力避“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社会心理学发现的一种现象。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这种规律称为“贝勃定律”。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

或者说,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贝勃定律实际上是发现了外在刺激强度变化所引起的效用变化。

我们以往的教育实践,不难得出一个肯定性的结论。

当一个学生犯错误时,第一次教师对他进行教育,或许会听;第二次还是这样的教育——在这里强调一个反复性、重复性,或许效果会小些;第三次再这样教育,学生表面认同,其内心是反判的;第四次再这样教育,学生就可能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如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长期这样,效果会越来越小,最后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班级管理要不断更新方法,应该重检查督促而力戒反复絮叨,避免引起学生反感而出现“贝勃定律”的情况。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是指在教育环境中,特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机制对学生行为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权威效应(Authority Effect):当教师展现出明确的权威和领导力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规则,表现出更好的纪律和合作意愿。

群体效应(Group Effect):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到同伴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自我实现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影响学生的表现。

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并给予支持时,学生更有可能实现这些期望。

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奖励和赞扬来加强学生积极的行为,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机和积极参与。

自主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感到学习有趣和有意义,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成就。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班级中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当学生感到被接纳和被认同时,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学习。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教室环境、座位安排、教具和教学资源的布置等因素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学习产生影响。

理解和应用这些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成就和社会发展。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有效的激励和支持,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心理学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

(完整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完整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的新策略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

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

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

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

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

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

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

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

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

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是必须要知道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并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践。

一、自我履行心理效应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是指在无意识中或有意识地持有某种信念、期望或态度,从而导致预期发生并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望和信念,这些期望和信念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如果教师具有高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低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不好。

教师可以应用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来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将高期望值传达给学生来提高他们的表现。

例如,在学生进行听写考试前,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言语和鼓励来传达“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你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期望,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并提高他们的表现。

二、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是指人们相信他们所属的团体有能力达成共同目标的信念。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们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决定了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认同感和以及对班级中集体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鼓励、激励和奖励学生,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

例如,在班级进行集体项目时,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并及时表扬优秀的表现。

通过这样做,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权威性心理效应权威性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对权威人士、行业领袖或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和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和信任的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可以通过权威性心理效应来传递和加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言语、着装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

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增强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作者:罗发秀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11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和学生斗智斗勇,却管理不好班级,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本人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归纳整理的一些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或许能帮你拨开乌云,真正找到管理班级的策略。

一、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1、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二、“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

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三、“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一、名字效应。

名字,是一具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心理学研究发觉,一具人的名字关于拥有那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具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

一些淘气调皮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

假如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别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

他的淘气调皮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操纵。

因此,别管你是班主任依然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具简单易行而又有着奇特作用的办法,算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青青年的异性交往别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并且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青年的工作、学习和日子产生微妙的妨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别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

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别可能产生异性效应。

假如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日子的凝结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宛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慷慨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憧憬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漂亮而宝贵的一部分,并别是什么可怕的魔症。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日子上互相关怀,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关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三、亲热有间效应。

亲热有间效应是指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在感情上应该保持亲热的态度,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特别紧要,可以促进同学学习、改善同学行为,提高班级凝集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五种心理效应的运用: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某种条件刺激引发一种本身无关的自然反应的现象。

例如,敲门声是一个条件刺激,当敲门声响起时,同学就会反应地停止活动、安静下来。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来引导同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例如,在讨论中使用敲打手势,引起同学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停止活动,安静下来,为讨论制造一个安静、秩序良好的环境。

二、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以前的阅历或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做决策时显现偏差。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改善同学的行为。

例如,在班级开始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一段积极的视频或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这样可以帮忙同学锚定一个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喜好和投入度。

另外,在同学心情低落、显现情绪问题时,老师可以使用正面锚定来改善同学的情绪状态。

三、珂学效应珂学效应是指通过予以积极的嘉奖和惩罚,调整个体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用珂学效应捆绑同学的行为和嘉奖,从而达到激发同学动力,改善同学行为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按时予以班级最优秀的同学声音认可嘉奖,让他们充分动力,发扬传统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班内同学的学习喜好和工作热诚,提高班内凝集力。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受四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老师可以激励同学在课堂上相互帮忙,激励同学组队学习,提高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老师还可以激励同学换位思考,提高同学的情商和人际交往本领。

五、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多而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学习本领。

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把学问重点在黑板上分段呈现,这样可以让同学更简单理解学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一、正确运用“门坎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

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再加上班主任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挥门坎效应,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目标的合理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学生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在制定目标时,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

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异。

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优、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生迈“门坎”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化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这样评价:“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

这下瓦拉赫的智慧之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其强项和弱项。

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班主任应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积极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1、变堵为导,把学生由被动推向主动。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堵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

这种单向性的、不平等的关系天然地包涵着专制主义。

而被剥夺了自主性、被伤害
了自尊心的学生,对班主任抱有反感,甚至怨恨情绪,师生关系时常处于冲突和对抗之中,更谈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约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自己智能的强点。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搭建舞台。

班主任可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普通话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丰富多采的活动可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动手的动手。

它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普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

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一个“共生效应”的杰出典型。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可以将学生按优良等次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

每组由7——8人组成,其中包括1——2名优等生,1——2名后进生,2——4名中等生。

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将以小组的总成绩来衡量每个成员的成绩。

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

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在“共生圈”内,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各自从异于己优于己中不断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赛,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

这样,就会使互相帮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不知不觉形成。

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四、克服“刻板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社会心理学中,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班主任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

而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往往歧视,并表现出厌烦的情绪。

实践证明,这样对待后进生,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甚至产生颓废的情绪。

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具有灵性、充满生机活力的每一个具体学生呢?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教师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与发展观点是相对立的。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给我们许多启示: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但他小时候考试却常
常不及格,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阿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老师当众奚落两人说:“这两个没出息的家伙。

”可后来,恰恰是他们俩取得令人震惊的成就。

所以,班主任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彻底摒弃认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业暂时不好的学生就不会有发展的陈旧观念。

2、用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指头有长短”。

看待学生应采取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对学生的德、智、体,以及过去和现在都要全面地了解。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不能只了解缺点的一面,不了解优点的一面。

一句话,不能只见局部枝节上的瑕疵,而看不到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主观、武断的论断定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