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生子带来的困境
赴港生子的法治争议

赴港生子的法治争议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2年第4期香港特区如欲抑制赴港生子潮,只有三个选项:一是修改《香港基本法》;二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三是香港终审法院以新案例取代“庄丰源案”判决。
文 | 任重远近年来,大陆居民“赴港生子”渐成潮流,引发香港居民的恐慌和不满,可谓其来有自。
据了解,目前香港执行的“出生即入籍”原则,实属香港终审法院和全国人大释法之冲突使然。
“出生即入籍”是指,拥有中国国籍的大陆居民,虽然并不具备香港居民身份,但只要其孩子在香港出生,即可自动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1997年后,这一政策已执行十多年,其间多有反复、争论,至今仍在执行,直至近年来“赴港生子”热潮形成。
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该条款,常被类比于国际法上的“国籍取得出生地主义”——按这—原则,凡在一国境内出生的人,都可取得该国国籍。
以英国为例,《1981年英国国籍法案》生效前,据原英国国籍法规定,凡是在英国出生者,除了别国外交人员的子女和敌国子民,不论父母的入境状况如何,自动获得英国国籍。
美国也同样,至今仍执行“出生即可入籍”的规定。
《香港基本法》上述条款,很大程度上是延续了港英政府时期的法律传统。
同时,在基本法起草阶段,当时“赴港生子”人数较少,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压力,并没引发各方关注。
但是,1997年后,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香港居留权问题,各方争论颇多。
立法之初,香港特区政府并未全面评估执行基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后果,直到1999年“庄丰源案”出来,特区政府才发现,该条款的字面含义,与其原本所理解的政策并不相同。
1999年7月16日,香港立法会通过决议案,修改《入境条例》,明确规定:“在1987年7月1日当日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其父或母在其出生时或其后已在香港定居或拥有香港留权的”,才可依出生地原则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赴港生子”再引争议

“赴港生子”再引争议作者:龚寒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06期家住天津的Helen,为早在半年前就成功赴港生子感到一丝庆幸。
因为近来香港方面全面收紧相关政策,让有意前往却尚未订到床位的内地产妇颇为心焦。
香港医院管理局(以下简称“医管局”)宣布,从4月9日开始直至今年年底,香港的公立医院不再接受非本地孕妇的预约。
4月29日,医管局出台七项有力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内地孕妇赴港生子最重要的证件——预约入院证明书——今后将由香港卫生署统一发放,以便统筹数量。
床位难约事情的起因是香港八大公立医院妇产科医生在清明前夕联合发表的声明。
该声明认为,激增的产妇已经令产科不堪重负,进而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要求限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
不少公立医护人员跳槽到待遇更丰厚的私立医院,加剧了公立医疗资源的紧张。
随后不久,数十名香港孕妇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街头,高喊口号“要生仔,无床位”,向政府抗议示威,要求政府限制赴港生子的内地孕妇人数。
这些事件的导火索,是近年来内地赴港生子人数的激增。
据香港统计局统计,2007年内地孕妇所生婴儿为2.7万人,占香港新生儿的39%,此后逐年递增。
2010年,香港一共有8.85万名婴儿出生,其中内地孕妇所生的婴儿占46%,超过4万人。
这波持续数年的赴港生子大潮,扭转了香港妇产医疗资源相对宽裕的局面,引起了相当一部分本地人的不满。
“之前,本地人生孩子约床位连一两个月都不需要提前,现在可能提前六个月都订不到。
”香港立法院医学界别议员梁家骝说。
新政策颁布后,办理赴港生子的中介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介费用一路飙升,部分涨幅超过一半。
以良包括产费和中介费总共5万-8万港元的标准套餐早已难觅,可供选择的只有10万港元以上的高价豪华套餐。
“最高的达到25万港元。
”一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记者以“赴港生子”为名咨询了多家中介公司,均被告知当前床位异常紧张,预约已经排到了明年的1月中旬。
部分父母后悔赴港生子

这背后,固然有政策收紧因素,也开始浮现一些自觉选择。
每周一至周五,早晨6时刚过,在深港跨境学童最为集中的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厅前,挤满了排队的入港人群,其中相当多是背着书包的孩子。深圳人对这一幕早已见怪不怪。这样的“跨境学童”目前在深圳多达1.3万人。有人预计,随着这几年的赴港产子潮,估计在五六年后,“跨境学童”将步入高峰。
与此同时,“双非港童”如果生活在内地,还要面临交高额赞助费读书的成本,就算经济上可以负担,还有多次回港办理“回乡证”的麻烦。在网上可以看到,在一起交流的家长中,有人将“跨境学童”的成长比喻为“深度套牢”,并呼吁“三思而行”。
预约爆满,最后的疯狂
“眼界网”是一家专注于“自助”赴港产子的网站,不少“双非港童”父母和准父母泡在里面与人分享各类“攻略”、信息。在该网站,可以看出今年1月至3月以来,赴港产子热一度“轻度退烧”,个中原因复杂。
据了解,为帮助新来港人士更好融入香港,该署与一些NGO组织合作,举办一些培训班及活动,如露营、组织去迪斯尼儿童乐园等,让新来港人士可以在香港交上朋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署在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开展的活动,就受到了不少“双非港童”家庭与持单程证等待赴港家庭的欢迎。
网友“城角夕阳”:虽然以后让孩子在香港享受良好的教育是好事,但是在那边上学根本没人照顾,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而且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内地出的人才不比香港少。
网友“常州燕笃俊”:如果“内地港仔”井喷,香港未来福利保障或会缩水,而内地社会保障和福利今后会大幅提升。费了半天劲,花了不少钱,到头来还不如待在内地,岂不白折腾?
准妈赴港生子要三思

入港生子有利有弊,三思而行
香港的医疗技术和港生宝宝可能享受到的福利让很多内地孕妈不惜铤而走险,千方百计想让宝宝在香港落地。
但入港产子有利有弊,一来入港生子的政策收紧,监管严,处罚重;二来入港生子成本高、风险大、回报期长,宝宝出生后还是会长期生活在内地,短期内很难享受香港的政策利好。未来会怎样,还只是未知数。
所以想为宝宝谋一张香港绿卡的爸爸妈妈们宜结合自身实际,三思而行。
近年来流行赴港生子,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如果内地的居民选择在香港所生婴儿,就有机会得到香港的永久居民身份,这样的诱惑条件下,吸引了不少内地的孕妇想方设法的赴港分娩。但是,赴港生子有利有弊,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准妈赴港生子要三思而后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香港出生,有永久居港权,能拥有特区护照,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通晓‘两文三语’(中、英文;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为宝宝拥有双起跑线,赢在起跑线。这些赴港生子服务公司的广告语说到了内地父母的心坎上。伴随着赴港生子的人数增加,这些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为内地父母去香港生子提供一条龙服务,方便了内地父母,也促进了赴港生子的进一步活跃。
几年下来,到香港产子的内地父母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早深圳、广州等与香港接近的广东省某些地区,发展到与香港交通便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至于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等相对富裕的省市。
赴港生子的香港身份在法律上的确认,源自2001年7月20日判决的庄丰原案: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对首宗内地人香港生子是否拥有居港权案作出判决,香港宝宝庄丰源拥有居港权。香港实行的是判例法,该案以后在港出生的婴儿,均可以根据这个判例获得香港身份。
成长中的烦恼港生一代的成长烦恼

成长中的烦恼港生一代的成长烦恼从2022年庄丰源胜诉,在一定程度上为“双非”(夫妻均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赴港产子打开闸门后,被香港学者们称为“港生一代(TYPEⅡBabies)”的这群孩子,已注定成为香港这座城市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今年4月香港关于明年起停止接收“双非”孕妇分娩的消息,更让许多人不惜高价抢搭末班车。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字估算,“港生一代”的人数已超10万人,第一批“港生宝宝”已经到达入学或就读幼儿园的年龄。
迎接他们的将是怎样的生活?上幼儿园:父母几度想放弃每周一至周五,早上6点,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厅前,挤满了排队的入港人群,其中相当多是背着书包的孩子。
深圳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这些“跨境学童”便是长大的“港生宝宝”。
据统计,目前在深圳有1.3万人。
6年前,因为想多要一个孩子,和身边很多人一样,在深圳工作的32岁的阿May,选择了去香港生孩子。
和内地其他地方相比,深圳人拿这张诱人的香港出生纸要容易、轻松太多。
由于几乎每个月都去香港“打酱油(深圳人经常去香港采购日常用品,俗称“打酱油”),身边也有朋友在香港生过孩子,阿May 当时赴港生下女儿的花费并不多,主要是向香港公立医院支付的3万多港币,甚至比在深圳私立医院头胎生儿子还便宜。
“其实对于能讲白话(粤语)的深圳人来说,去香港生孩子并不需要依赖中介的‘帮忙’,只要在身边‘过来人’的指点或香港朋友的帮助下就行了。
我们开玩笑说,哪有报道那么夸张,完全可以‘自助’在港产子。
”阿May回忆说。
在外人看来,阿May是个幸福师奶,丈夫在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做到了合伙人的位置,7岁的儿子在深圳读小学一年级,5岁的女儿在香港上幼儿园。
“今年9月份,女儿就要到香港上小一了,她在港读幼稚园已经三年了,三年的走读生涯,在我这个妈妈的眼里,是多么辛苦呀!但已在港出生,就只能去港就读。
只是没有办法迁居在港。
”阿May感慨地说。
自从在香港生下女儿后,这位昔日中山大学的高材生只能选择当家庭主妇。
解决赴港生二胎问题的法律对策

解决赴港生二胎问题的法律对策摘要:自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就庄丰源案作出判决后,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呈急速上升趋势,这其中超过六成是赴港生二胎的。
赴港生二胎在香港引起房屋、医疗、福利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内地亦造成“超生”及户籍等问题。
赴港生二胎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首先应从国际私法层面来加以探讨,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加强两地之间的区际私法立法:其次是香港终审法院应严格遵守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的规定,就庄丰源案进行纠错判决,杜绝赴港生子获得居港权的法理依据。
关键词:赴港生二胎;双非婴儿;法律规避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10年约有8.8万名婴儿在香港出生,其中内地孕妇在港所生婴儿约 4.1万名。
造成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首要原因是2001年的庄丰源案所确定的“双非”婴儿可获得居港权资格的法律判决(香港终审法院于2001年7月20日就庄丰源案作出裁决,赋予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内地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享有香港居留权并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双非婴儿”即指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在香港出生的一部分婴儿,这部分婴儿在出生的当天,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婴儿却能获得香港居留权),其次是后来因挽救低迷的香港经济而推动的“自由行”为内地孕妇来港产子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过去十年来,“双非”婴儿已达17万,这其中超过六成是为生二胎。
赴港生二胎不仅可以获得香港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依据香港的基本法,孩子在香港出生可以获得香港的户籍,在享受“香港人”所有福利待遇的同时亦规避了我国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谓一举多得。
在赴港生子愈演愈烈的今天,虽然香港政府已对赴港生育大军进行限额规定,内地如广东省等针对赴港生二胎作出一经查实即依法办处的做法,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赴港生二胎的问题。
赴港生二胎在香港引起房屋、医疗、福利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内地亦造成“超生”及户籍等问题。
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香港代表就内地赴港生子问题对香港造成的社会问题表示了担忧,并建议两地确立清晰政策,不批准怀孕一定时间的内地妇女赴港,除非她们有香港医院的预约确认书,或有产子以外的其他特殊人道理由。
深圳女高管:“赴港生子”令我的婚姻濒临破裂

本文来源:成功案例栏目郝菲出生在湖南某公务员家庭的80后独生女,从小就养成一种不甘比同龄人差的习惯,大学毕业后,看着自己以前的高中同学毕业后就来深圳混得个穿金戴银的样子,大学毕业后的她硬是不顾父母的劝阻南下深圳独自奋斗。
还好,天性聪慧的她竟然能在深圳这个充满竞争的地方,终于有了自己的天地——她在深圳某知名外资企业里,由一个小小的销售代表,用不到五年的时间就成长为公司的销售总监,由一个普通的打工妹奋斗成了“金领”,而她的爱情似乎也和事业一样的顺利,通过朋友介绍,认识深圳某银行的信贷员、同为独生子的蕴龙。
只是,虽然蕴龙是独生子,可他的家庭条件却一般,他不是深圳户口,父母也是湖北山区老实巴交的农民。
尽管如此,蕴龙的老实与帅气还是深深的吸引着郝菲。
两人通过三年的恋爱,就在郝菲父母的支助下在深圳按揭买了房子结了婚,婚后不久郝菲甜蜜的怀上了宝宝。
按理说,他们小两口接下来的生活应该是幸福快乐的,可有一次郝菲参加在深圳的大学校友聚会时,她听说好几个女校友炫耀自己去香港生宝宝的经历时,她回家后就心动了,她告诉老公蕴龙说自己那几个女校友去香港生宝宝,能享受香港优厚的福利待遇,且花费也不过十来万,她觉得很划算。
等等。
当晚就说得蕴龙云里雾里。
次日上班,郝菲就去网上搜索“香港生子”,还和公司几个靠得住的已婚女同事探讨,令她想不到的是,原来就在她身边就有过两位曾经在想生孩子的女同事,那两个女同事一致力挺她的想法,还说,去香港生孩子“人家医院技术高明”“医务人员服务好”“生下来孩子就是香港人”“香港人福利待遇好”“读书不要钱”等等,说得足够让郝菲全身的血管都要喷张了。
回到家里,就很坚定的告诉老公蕴龙:“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一生下来就是香港人,这样以后我们就可以省不少事”。
蕴龙听后有口难辨,原本想说和老家的父母商量也被郝菲拒绝。
还让蕴龙揪心的是,他虽然在银行工作,那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信贷员,月收入并不高,倒是郝菲现在做到了销售总监,收入往往还比他高。
去香港生宝宝生下容易,养着难

去香港生宝宝生下容易,养着难最低花上3.5万元,你就能在香港生一个港籍宝宝,有了香港身份的小孩,就能享受到香港实行的九年中英文免费教育,去香港公立医院看病都不用花什么钱……这两年,随着各种中介公司不断宣传,从内地去香港生宝宝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这些诱人的福利,成了近年来内地孕妇赴港生宝宝的要紧缘故之一。
但是有统计数据说明,几乎98%的父母在香港生完小孩后回内地生活,几乎享受不到以上的差不多福利,至于小孩能够免签进入134个国家,也是多年后的情况了。
近日,记者调查了一些在香港生完宝宝回内地生活的妈妈们,她们的感受是,在花费3.5万元之后,香港宝宝们未必就能享受到更高的福利;而且,宝宝的香港身份还可能在专门多情况上让父母不得不多掏钱。
内地每年赴港生产人数过万有统计数据说明,从2001年到2008年之间,内地在香港出生的宝宝人数达到了8万之多。
而在2009年,仅仅1到6月,内地妈妈在香港顺利产生下的婴儿就有16724名,占香港出生婴儿总数的44%。
据悉,去香港生宝宝并不复杂。
能够选择一些中介公司帮忙办理,也能够办好港澳通行证后直截了当去香港的医院预约。
菲菲是1983年出生的准妈妈,目前差不多怀孕三个半月。
和家人商量之后,她决定去香港生宝宝。
菲菲对记者说:“我和老公都属于对生活品质要求比较高的,选择去香港生宝宝,要紧专门多朋友去香港生完小孩回来后都认为香港的医疗技术比较好,还有那边月子护理比较专业,产后妈妈都复原得专门好,就心动了。
”菲菲专门仰慕那些妈妈,她们生产后,赶忙就能够复原身材。
“事实上我也没想那么多,宝宝以后的上学问题啊,回来后需要办些什么手续,这些到时候再说,也可不能那么苦恼吧。
”菲菲在怀孕三个月的时候,也确实是今年9月底去香港做了第一次产检。
她告诉记者,张柏芝生第二胎的养和医院几乎挤爆了,差不多不同意预订。
还有口碑比较好的仁安医院也差不多不再同意预订。
因此菲菲就订了香港浸会医院。
“在浸会医院,检查的时候我还发觉周围专门多福建口音和东北口音的孕妇,差不多上5成左右的孕妇是从内地过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赴港生子带来的困境
作者:沈娟娣
来源:《经济与法治》2014年第01期
“在香港出生,有永久居港权,能拥有特区护照,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12年免费教育,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通晓…两文三语‟(中、英文;英语、粤语和普通话)。
为赴港生子宝宝拥有双起跑线,赢在起跑线。
”这些赴港生子服务公司的广告语说到了内地父母的“心坎”上。
但是赴港生子真的能实现家长的望子成龙梦吗?
赴港生子成本高
陈女士是深圳一家广告公司的部门经理,2003年在深圳生下了大女儿,2007年又在香港生下了小女儿欣欣,欣欣属于典型的“双非”儿童(香港出生,但父母均不是香港人)。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根据香港《基本法》第24条宣判的庄丰源案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的实施,造成大量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孕妇来到香港产子。
陈女士说,当年选择在香港生下欣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地的独生子女政策,她说怕支付深圳高额的“超生”罚款,而让孩子在香港出生,又能获得香港户籍。
然而,现在拥有香港身份的欣欣每天要花费4~5小时的时间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陈女士说让孩子选择跨境读书是无奈之举,因为欣欣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权,没有深圳户籍,等上小学后在深圳只能上民办学校或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
所以为了能让孩子尽早适应香港的文化和生活,在幼儿园阶段就不得不让欣欣每日奔波于深港两地。
赴港生子的人群很广,有娱乐明星、公司白领,甚至还有公务员;其原因无非是生二胎、未婚生子、为移民做准备、或者给孩子创造发展条件。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有许多因超生而赴港生育第二胎的孕妇,其实就是在钻法律的空子。
即使避开了内地的“超生”限制,要想给孩子办个香港户口,代价却并不菲,赴港生子,从预约产房、产检和酒店住宿,到办理相关证件及手续等,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已逾10万元。
此外,随着赴港产子增多,广东省计生委专门重申过《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只要孩子在内地生活,就要交纳社会抚养费。
佛山一对陈姓夫妇以为在香港生下二胎可以高枕无忧,最后,陈某不但缴纳了1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夫妻双方在14年内都不能享受村集体的分红。
此外,是公职人员的一方还被单位开除了。
“双非”儿童处境尴尬
这些拥有香港户口的内地孩子真的能享受到广告语说的那些“拥有双起跑线,赢在起跑线”吗?不妨来设想一下深圳“双非”儿童的60年:
出生前7个月:他随着母亲到香港医院接受了第一次产前检查,并且得到一张分娩预约证明。
出生前2周:再次来到香港医院,准备成为一个拥有香港籍的宝宝。
出生第2天:他和母亲离开了香港医院。
其实他本来可以在那里多住上几天的,但是因为床位紧张,医生不得不缩短了他和母亲的住院时间。
出生第3天:拍照,办理证件。
几天后,他一下子拥有了5张证件:出生证、回港证、回乡证、护照和身份证。
3~18岁:这些年,他奔波于深港两地之间,成为一名跨境学生,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在香港求学,晚上回深圳住宿,其中有一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
18~60岁:这段时间,他可能入读香港本地大学,也可能出国深造,毕业后,虽然有着港籍却无房产,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香港“僧多粥少”的工作岗位,可能不得不回内地工作。
60岁:他退休了。
如果没有变数,他终于可以领取到香港的养老金了。
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拥有“双非”儿童都会回到内地生活。
这意味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真正消耗的是来自内地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如果这就叫做“赢在起跑线上”,那么不妨说这场竞赛原本就不公平。
此外,赴港产子也会为孩子在内地发展带来诸多的不便。
首先,孩子不能获得内地户口、学籍,不能参加高考和公务员考试这两个最大的考试;其次,孩子在继承遗产和注册结婚上也将有诸多不便;再者,孩子将来购买A股股票和境内登记注册公司也会受到颇多限制等。
跨境学童求学路迢迢
作为一名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资格的儿童,因为家在内地,不得不从小跨境求学。
一位家住深圳,在香港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我走在回家路上。
看一看时间,已经5时多了。
我真羡慕住在香港的同学啊!因为他们住得离学校很近,所以他们的时间总是比我们充裕得多。
”所有跨境走读学生,都要经历舟车劳顿和心理考验,家、学校和口岸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无法剔除的三个关键点。
深港两地近年纷纷开通“学童专用通道”和“学生专用候检区域”等,力争对跨境儿童实现快速验放。
尽管如此,每天两地通关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
有家长表示:“孩
子去香港上学,我们要工作,毕竟孩子还小,早送晚接每天时间都要掐准,所有事都为他让步,一天到晚都要为他忙碌。
”
其实,跨境学童除了每天奔波于深港两地,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外,还面临着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
跨境学童虽是香港人,但其“香港经验”大多只局限在学校生活。
跨境学童放学后就要返回深圳,周末及假日也多留在深圳,要想让跨境学童真正融入香港社会生活,深港两地都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
跨境求学虽然艰辛,但是有些小孩在这样特别的经历中,锻炼了独立性和意志力,不失为另一种成长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