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物理教科书 60 年之演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第一讲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 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 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 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A. 制定全国 统一的课程标 准和教学计划
1951年3月提出普通中学的教育宗旨和目标, 并通过《中学暂行规程》以及中学政治等7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通过《小学暂行规程》(1952 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
学计划》
② 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 全 国推行基本统一的教材
B. 确定了全国 统一供应中小 学教材的方针
面向全国大 多数地区
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
达到大纲规定
适当高于大纲
基本达到大纲
六•三制 五•四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
面向经济文化 较发达地区
广东省教育厅和 华南师大
面向经济文化基础 比较薄弱地区
四川教委和 西南师大
二. 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至今)
学习苏联阶段存在的弊端
A. 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B. 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6月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 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 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 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2.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下)〕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作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对破除“两个凡是”的“左”的束缚,对推倒“两个估计”,作出了重大决策。
接着,党的十一大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不久,教育部组织编写新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下达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些对整顿、恢复我国物理教育的正常秩序,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第1页共3页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始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继后又随着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使中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教育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7年至1982年,在全国90种刊物上仅发表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就达4100多篇。
充分说明为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已蔚然成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这使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使各级政府提高了抓好教育的责任感,更激发了我国广大的物理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入进行物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物理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物理教育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物理师资队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统计,1983年全国物理教师发展到26万5千多人,其中高校是19316人,高中是58142人,初中是18755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事记展播

• 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 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一万六千四百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十七架 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四架是携弹飞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大事记展播
艰难的蜕变
50年代
这十年发生了许多事,那么 什么事是新中国最本质最深 刻最简单的代表?只有当我 们站在近现代数百年的历史 中去思考,才能过滤浮光掠 影,发现沉淀已久的珍宝: 新中国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中 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自己身上 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 义,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 民翻身得解放,农民分到田 地、劳动者成为土地的主人 。正如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 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庆60周年阅兵式将展示新武器
直
歼
11
十
武
战
装
斗
直
机
升
机
98
ZSL92
式
式 轮 式 步
主 战 坦 克
兵
战
车
21世纪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 运会,成为“无与伦比”的 典范。神五、神六、神七的 成功发射,标志中国载人航 天技术取得突破。中国在新 世纪里提出了构建“和谐社 会”和“和谐世界”的人文 理念,可以展望中国必将在 21世纪对世界政治、经济、 文化产生更大影响,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庆祝建国60周年
洛阳黄河公路大桥
中共十一届全面召开
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

第三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我国将物理课程作为一门法定的中学课程始于1902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理教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相对完备的中学物理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可以分为旧中国和新中国中学物理课程演变两个阶段。
一、旧中国中学物理课程的演变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学制的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为四年制,第一、二学年开设物理课程,每周2学时。
翌年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为五年制,物理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这就是我国中学开设物理课程的开端。
中学物理课程开设之初,对课程的要求比较笼统且极不完善,常常把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的要求合在一起论述,例如,《奏定中学堂章程》论述中学堂各学科分科教法时,就将物理与化学两门课程一起论述指出:“讲理化之义,在使知物质自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实业及理财之源”。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指出:“物理化学要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领悟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
物理化学宜授以重要现象及规律,并器械之构造作用,元素与化合物之性质;兼课实验”。
为了规范和完善中学物理课程,自物理课程在中学开设之日起,根据课程实施实践就对物理课程不断进行调整。
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物理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4课时,讲授内容为:力学、物性、热学、音学、光学、磁学和电学等。
1923年颁布的《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其中含物理学)、《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科学概论课程纲要》(含物理学)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物理课程的要求就更加具体明确,其中就包括了物理课程之目的,物理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时最低限度的标准,尤其是《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物理学课程纲要》,对授课时间及学分作了明确规定,列出了详细的授课内容纲目以及对材料之整理、教授之注意、实验之要件等作了明确说明。
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和《高级中学普通科物理暂行课程标准》,这次颁布的标准较1923年的标准又进了一步,对物理课程的要求更加完善和具体,标准分为六个部分论述,即第一目标,第二作业要领,第三时间和学分支配,第四教材大纲,第五教法要点,第六毕业最低限度。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 新课标 人教版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新课标人教版董镇邦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物理教材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建国初期我要在教材工作方面的方针、措施和成绩,本文从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物理教材谈起。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解放以前,中、小学课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作为编写课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课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课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5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5.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
规定物理课的目标: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
(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
(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
(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
(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课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课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课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课时的25%)。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ppt课件

• 同治十二年(1873)大考格物 设有海底电缆折断,以何法测其断处?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京师大学堂(1898)
•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于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 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 旧中国学校物理教育的发展
• 第二阶段(1911—1927)
辛亥革命爆发至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可看作旧中国学校物理 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近代学校物理教育不 断完善的时期。
这一时期打破了中等学校物理教科书以翻译为主的局面, 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以教育部审定后发行的私人编写 的教科书 。
• 考试优等的保升官阶,次等的留馆继续学习,劣等的开除 出馆。由于考试严格,学生淘汰率很高。丁韪良当校长后 ,40个学生很快就被淘汰掉34个。
考题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同治十一年(1872)岁科格物 题一:有船底为三角, 前后宽窄为一,长十丈, 于水面量之,阔 丈五,吃水八尺,试推其船货共重几何? 题二:瓦德之汽机胜于前者,于何见之?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 旧中国学校物理教育的发展
• 第三阶段(1927—1949)
• 严济慈: 《初中物理学》、《高中物理学》、《普通物理学》
我国物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三、学校物理教育的发展
1 学校物理教育的诞生 2 旧中国学校物理教育的发展 3.新中国学校物理教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66)新中国物理教育的兴旺发达时期 第二阶段(1966—1976)新中国物理教育的倒退时期 第三阶段(1976—1989)拨乱反正、恢复和振兴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1989—) 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时期
物理实践教学大事记(3篇)

第1篇一、引言物理实践教学作为物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物理实践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我国物理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大事记,以期为我国物理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大事记1. 20世纪初:我国物理实践教学起步20世纪初,随着近代物理学的传入,我国物理学教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
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物理实验室,开展物理实验课程。
这一时期,我国物理实践教学主要模仿西方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2. 20世纪50年代:物理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1950年代,我国物理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有关物理实验教学的文件,明确了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得到加强,实验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3. 20世纪60年代:物理实践教学与教学改革相结合1960年代,我国物理实践教学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程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此外,实验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如讨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4. 20世纪70年代:物理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果1970年代,我国物理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果。
高校物理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实验设备不断完善。
实验课程体系更加丰富,探究性实验比例逐年提高。
此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逐步建立。
5. 20世纪80年代:物理实践教学与国际接轨1980年代,我国物理实践教学与国际接轨。
高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同时,我国物理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水平不断提高。
6. 20世纪90年代:物理实践教学改革深化1990年代,我国物理实践教学改革深化。
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课程与科研、创新教育相结合。
实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如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等。
7. 21世纪初:物理实践教学迈向新阶段21世纪初,我国物理实践教学迈向新阶段。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上)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物理教育(上)〕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成立。
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我国的物理教育,也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揭开了中国物理教育的新篇章。
此后,我国的物理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起伏而为之仰俯,在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道路。
1949年到1956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在教育上也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学校中设置的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第1页共4页设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课程;进行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制改革,贯彻执行了新的学制和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针,建立了新的学校体系;接收了各级教会学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教育主权;有领导地对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总之,从根本上进行了把原来为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服务的旧学校,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新学校。
在这期间,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又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党中央提出向苏联一边倒,积极学习苏联的方针。
在物理教育上,从教育理论到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也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进行了教学改革。
这时高等学校的物理教材几乎都是翻译苏联的,中等学校的物理教材是以苏联教材为蓝本进行编写的,物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根据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来进行的。
学习苏联,对于当时改革旧的物理教育,建设新的物理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使我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物理教育经验,也为后来进行物理教育、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过结合我国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情况,但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2-12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诉求研究”[DAA100187]作者简介:赵长林(1969-),男,山东聊城人,山东聊城大学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3月第10卷第2期Vol.10No.2Mar.,201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①。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有文字可考的含有物理知识的著作《墨经》,它是墨家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②但在中国古代,物理学始终没有从哲学、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中国近代的物理教育,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
1866年晚清政府在同文馆设算学馆,并将物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物理开始成为学校中的重要的课程设置。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物理以法定形式被系统地列入了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目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译编了各级学校和不同专业的物理教科书。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我国的物理教育,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揭开了中国物理教科书建设的新篇章。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物理教科书的精简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其中对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改造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从编译到自编的过程。
这一阶段,物理教科书出现了不间断的修订改版以及反反复复的精简内容的过程。
1.频繁修订的物理教科书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不久,就由中等教育司召开了一次京津中等学校负责人的座谈会,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普通中等学校数、理、化三科的教材编排不合理,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不能获益,而且有害健康”③。
1950年2月10日中等教育司又召开了普通中学数、理、化三科教材精简座谈会。
1950年7月10日教育部印发《初、高中物理精简纲要》,供各地中学物理教学作基本参考。
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以苏联十年制中学的自然科学课本为蓝本编译的《物理学》以及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初中物理学》、严济慈编著的《初中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理化课本》、戴运轨编著的《开明物理学教本》、谭勤馀重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江云清编著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审定中学暂用课本及青年自学读物《实用物理》等在全国影响较大。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根据“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研究中国参考苏联,以苏联的中学教科书为蓝本,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教科书”的方针,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同新、许南明编著的初级中学《物理学课本》,寿望斗编著的《高中新物理学》。
1952年《物理通报》第2卷第1期发表了北师大附中汪世清撰写的《我们对陈许合编“初级中学物理学课本”的一些意见》及北京市五一女中孙念薹撰写的《对于寿望斗著高中新物理学的初步批新中国物理教科书60年之演进赵长林1,周英杰2(1.山东聊城大学,山东聊城100048;2.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摘要: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承载着国家和发展的诉求,折射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变迁的影响,负担着学校、家庭和个体的多元需求。
物理教科书如何编写才能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找到自我成长的根基,是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回顾物理教科书建国60年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概况成功的经验,凝炼发展的规律,避免同样的失误,对当下的物理教科书编写和物理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科书;编写;历史;发展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2-0015-0415判》,引发各地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教科书展开讨论。
在全面“以俄为师”的影响下,1952年3月18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第二、第三学年,高中三学年均开设物理课。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该课程标准初步改变了解放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同心圆放大”的做法,而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改变为“螺旋式上升”。
随后,陈同新等人根据新颁布的物理教学大纲,以苏联课本为蓝本修改了初中上、下两册,新编了高中一、二、三册。
初中上册从1953年秋正式供应,其他4本陆续从1954年秋开始供应⑤。
1954年刚出版的初中《物理学》下册和高中《物理学》一、二、三册,各地使用不久就普遍反映物理教材分量重,而以高中二、三年级尤为重,根据这一问题,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颁发“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科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的通知》中指出:“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能集中力量学好基本的科学知识,应从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精简较艰深的或较次要的超出基本科学知识范围的下列教材(课本中跟精简了的教材有关的习题也随同精简)。
”[1]要求删减1952年版《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内容艰深的和次要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
1955年教育部再发《关于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级物理课本的指示》,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级物理课本再度作一次精简。
1956年开始,这套教科书修订为第3版出版。
2.借鉴发展的物理教科书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在学习苏联新大纲、新教材和吸收了两次“精简指示”的思想基础上编订完成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该大纲在整体上体现了1954年4月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和1956年开始在中学教学计划中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精神。
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了物理学教科书,高中《物理学》由雷树人、董振邦编写。
当时,宣布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统编的中学物理教材,在当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生产技能的培养等不足。
1958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今后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的通知》,指出:“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
”“今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仍将根据我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出版通用的基本教科书。
该社编印的教科书目录,由该社于每年4月和10月印发给你们,供你们选用。
”⑥但由于并非所有地方和学校都有自编中学物理教科书的能力、精力和水平,现实中主要还是沿用1956年版人教社统编的物理教科书,但出现了一些补充课本。
1960年4月9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
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
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撰出版了一套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这套物理教科书不但有《物理学》,还专门编有《天文学》,在新中国物理教科书史上也是惟一的一例。
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适应缩短学制要求,编写了十年制中学物理教科书。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主要的精神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教学改革及教科书编撰的各类经验,物理编辑室新编了物理教科书。
这一时期,物理教科书从模仿到自主探索,不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二、文革10年物理教科书的颠覆文革期间,在“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物理教育受到摧残,物理教科书编写出版各地为政。
部分省市编写了《工业基础知识》用以替代物理教科书,少数地方仍然编写出版《物理》。
这10年新中国物理教育与教科书经历了坎坷与波折,严重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
1.面目全非的物理教科书从1966年6月至1967年,学校教育全面停顿,红卫兵运动逐步发展为严重的派别斗争,学校陷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各地因需要而迅速编写物理教科书。
当时,以天津延安中学、上海市为代表的大部分省市迅速编写了《工(农)业基础知识》取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本,与三大革命实践联系紧密、以毛泽东思想为统帅。
一些地方甚至出版了直接取名为《生产斗争基础知识》的课本,取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传统课本,成为“教材要彻底改革”中物理教科书的典型变异。
文革初期,物理教科书内容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了教科书的基本要素,物理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明显的倒退。
2.开门办学的物理教科书1972年教育整顿后,物理教科书编写的改革,集中在如何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主张以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注意联系生产实际。
所以,从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以一定的生产实践为专题,通过典型产品组织和带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工业基础知识》中的物理内容,基本被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化的《物理》所取代。
《物理》被正名。
但是随着“反击右倾回潮”的序幕拉开,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的展开,物理教科书有的是用《物理》,而有的则恢复用《工业基础知识》,新编教材具有比较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恢复的传统《物理》课本的编写没有回到“旧”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也没有片面强调生产实际,而是走中间路线,依据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编写,并注意使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后期根据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采取“选用、删节、自编”的办法编写一些物理专业知识服务工农生产的补充教材,这在当时是中学开门办学编课本的典型特征。
三、改革开放30年物理教科书的繁荣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整个教育和物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不断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一纲一本到多元化发展;物理教科书的基本理念、编制手段、内容结构不断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16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地研究物理问题、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将最新科技知识渗透到物理教科书中,让物理教科书充满了现代气息和生命力。
物理教科书注重联系实际,力求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科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