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至今)第一阶段(1949-1956)过渡时期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⑴时间和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⑶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确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框架。
②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
③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④明确规定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⑷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①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在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共同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协的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㈡一届人大的召开⑴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大改造的开始。
⑵地点:1954年在北京。
⑶内容: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⑷一届人大人大召开的意义:①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三)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二经济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⑴国民经济的恢复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形势:国民经济面临崩溃ⅰ原因:⒈长期的战乱。
2.帝国主义的掠夺3.官僚资本的搜刮。
②措施:ⅰ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造,建立国营经济。
ⅱ平抑物价ⅲ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分配给农民②时间:1949-1952③结果;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①背景ⅰ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ⅱ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国防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ⅰ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一五计划主要成就ⅰ鞍山钢铁公司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ⅲ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④时间1953——1957⑤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案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节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2、掌握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过程和最终方案的内容要点;3、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和国际条件。
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二、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3、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后期4、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要点第一,关于国体和政体。
第二,关于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
第三,关于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第四,关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新中国的诞生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2、掌握《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以及召开的过程;2、《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2、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二、《共同纲领》的制定1、第一次初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初稿》2、第二次草案初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3、《共同纲领》的内容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过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2、开国大典3、中央人民政府全部组织机构的建立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第一,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录第一章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第一节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祖国第二节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二章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1949-1952)第一节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第二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第三节巩固人民政权与抗美援朝战争第四节社会建设、民主改革和城乡社会生活第五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工作第三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53-1956)第一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第四节工业化起步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五节前所未有的文化社会进步与国防建没第六节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和平外交第四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1956-1960)第一节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第二节执政党整风与反“右派”斗争第三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第四节纠“左”的错误与庐山会议第五节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的变动第六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统一祖国的进展第五章在调整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0-1966)第一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第二节发展文教、科技、国防、卫生、体育事业第三节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四节政治调整与“四清”运动第五节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和10年建设成就第六章人民共和国发展中的10年内乱(1966-1976)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二节全国性内乱与健康力量的抗争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努力与挫折第四节经济的起伏与政治、文化、外交工作第五节全面整顿与反整顿的较量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第七章开辟人民共和国历史新时期(1976-1982)第一节各项工作的恢复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第三节国民经济调整与全面系统地拨乱反正第四节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第五节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六节外交战略的调整与实施第八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1987)第一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第二节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第三节科技教育改革与文化社会发展第四节军队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第五节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第九章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经受严峻考验(1987-1992)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第二节制定“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第三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五节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第六节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裁”和对外关系的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1997)第一节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第二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第三节制定跨世纪的宏伟纲领与实施宏观调控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第六节开创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第十一章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1997-2002) 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二节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第四节经济社会变化与科技事业发展第五节继续拓展全方位的外交新格局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第六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七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第十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2002-2009)第一节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发展科技文化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第五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六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七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节和平发展新外交与统一祖国新进展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伟大成就与今后的考验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并仍然存在至今。
它是中国
大陆的现行政权,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1.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指的是1945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以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正式成立。
2.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指的是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系
列改革开放政策,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外贸开放、城市化进程、农村改革等,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体系。
4. “两个一百年”目标: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 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指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及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的历史事件。
6. 一带一路倡议:指的是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
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78)国歌国旗国徽1.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除对《共同纲领》,对国旗、国徽、国徽、纪年、国都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国都定于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取公元纪年,今年为1949年;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采用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29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性质: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国内各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此项规定也从法律的形式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一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工作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
《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策略。
”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建国之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
所谓“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外交代表看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1、巨大成就 第一、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第二、成功地进行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第三、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 2、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彻底完成民主革 命,是恢复经济的保证。
六、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议分析了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 (2)会议分析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原因 (3)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教训 (4)会议动员全党切实地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一阶段,1961年制定各种工作条例草案,以调整国民经济 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第二阶段:1962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反方针 (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 (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3运动后期党中央强调镇反工作要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
2.镇反政策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 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1.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2.革除封建婚姻制度 3.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买谣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 博等各种丑恶现象
第三阶段:1963——1965年,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 主要是调整工业内部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工业生产 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七、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一)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二)中美关系 (三)中苏关系 八、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第一、积极方面: 第二、消极方面: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概况 第一阶段,1963、5杭州会议至1964、5中央工作会议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宣告
,从
崛起的日本打败了中国,认识到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
近代中国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第一,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包括割让领土、出让领土管制权、租
借地和租界、引水权、军舰驻泊权、内河航行权、驻军权等;第二,单方面开放通商口岸;第三,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第四,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第五,规定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任何国家都可以沿用这种规定,从中国索取利益;第六,规定鸦片自由贸易;第七,规定自由传教;第八,涉及大量对外赔款。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侵犯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军民,掠夺中国财产,
索中,他鲜明地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获得成功,摧毁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按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设计的新的国家形式。
但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权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掌握,军阀争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富强仍旧没有希望。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毅然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
一些人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怀疑,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俄国十月革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看到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这种主张影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也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他在回顾中国人民所走的历史道路之后得出结论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
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新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
1
点。
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这一胜利为此后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优越的社会基础。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开始了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灵遭涂炭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在人民翻身得解放的
3
国的物质基础,成为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完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成就。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指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破除地主土地所有
制,不实行“耕者有其田”,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下一步任务——实现社会主义也难以完成。
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这是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标志。
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支持力量,也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
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
新中国的国家权力构成和政权组成模式,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能反映民意的模式、最民主的模式、最能集中绝大多数人民意志的模式。
这个模式,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从此,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八十年时间内,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英勇奋斗,但都没有什么思想武器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
6
内战。
中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实力支撑的弱国,不但在战后处理欧洲问题时没有发言权,甚至内政问题还被提到联合国的会议上加以讨论。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有明确的外交政策:“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收回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只要同意上述外交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新中国可以与任何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对于与资本主义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各
有
7
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是继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推翻了三千年来的封建势力,而且也推翻了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它使占世界l
/4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同时也激励着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亚非拉美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成立后,新中国迅速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国家和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支持,从而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今的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世界和
110
[1]季塔连科,周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和中国改革的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06)
[2]王允平,徐关众,张冰心.谈中国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的现实意义--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9(05)
[3]张海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人民日报[N].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