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临界胶束浓度

合集下载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是指溶液中胶束的最大浓度,它是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主要采用光散射法、激光散射法、激光共振散射法、激光多普勒散射法等。

其中,光散射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测量溶液中胶束的浓度,并可以用来确定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溶液的稳定性分析。

临界胶束浓度可以用来分析溶液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控制溶液的稳定性。

二是用于溶液的混合性分析。

临界胶束浓度可以用来分析溶液的混合性,从而更好地控制溶液的混合性。

三是用于溶液的溶解度分析。

临界胶束浓度可以用来分析溶液的溶解度,从而更好地控制溶液的溶解度。

四是用于溶液的渗透性分析。

临界胶束浓度可以用来分析溶液的渗透性,从而更好地控制溶液的渗透性。

总之,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和应用对于控制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是指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不断增加,溶液中的胶束数量也不断增加,并最终形成胶束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所找到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应的胶束数量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通常是一个 S 形曲线,在低浓度时胶束数量较少,曲线逐渐增加,并在一定浓度时急剧上升,然后逐渐趋于平缓。

这个曲线形状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浓度、溶剂种类和温度等因素。

临界胶束浓度曲线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胶束化现象、界面化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它也为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1、表面张力用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

因此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

具体做法: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作出γ-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cmc。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求出表面活性剂的cmc和表面吸附等温线。

优点:简单方便;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浓度高低、是否有无机盐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

2、电导率(测定cmc的经典方法)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优点:简便;局限性:只限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确定cmc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平方根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cmc。

3.染料法某些染料在水中和胶团中的颜色有明显差别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法测定cmc。

具体方法: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染料加溶于胶团中,呈现某种颜色。

再用滴定的方法,用水将此溶液稀释,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溶液的浓度即为cmc。

优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染料,此法非常简便。

但有时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使cmc不易准确测定,此时可以采用光谱仪代替目测,以提高准确性。

4.浊度法非极性有机物如烃类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cmc)中一般不溶解,体系为浑浊状。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后,溶解度剧增,体系变清。

这是胶团形成后对烃起到了加溶作用的结果。

观测加入适量烃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浊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情况,浊度突变点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

实验时可以使用目测或浊度计判断终点。

药剂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药剂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药剂学一、名词解释:1.OTC2.剂型3.药剂学4.药典5.临界胶束浓度(CMC)6.亲水亲油平衡值(HLB)7.潜溶剂8.芳香水剂9.助悬剂10.热原11.滴丸剂12.黏合剂13.配研法14.气雾剂15.渗漉法16.休止角17.制粒18.置换价19.肠溶胶囊20.pHm21.包合物22.聚合物胶束23.脂质体24.pH敏感脂质体25.缓释制剂26.控释制剂27.固体分散体28.靶向制剂29.经皮给药系统30.纳米乳二、填空题:1.GMP是药品的与管理规范。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的法典。

3.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主要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的和两方面决定的。

4.为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其制备中常加入、、和。

5.根据内外相的不同,乳剂可分为和两种类型,这主要取决于和。

6.注射剂的浓配法比较适用于原料,常需加入活性炭,其作用为。

7.F0值是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温度为,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

8.输液剂主要分为、、和四类。

9.PEG在药剂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如作为、、和等。

10.为防止某药物氧化,可采取的措施有、、、等。

11.粒子径根据测定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显微镜法、、、比表面积法和五种。

12.休止角是评价粉体流动性的方法之一,其中休止角越,流动性越。

13.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和。

14.片剂的辅料包括、、和四大类。

15.制备散剂,当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一般采用法混合。

16.球磨机结构简单,密闭操作,粉尘少,常用于、、刺激性药物或吸湿性药物的粉碎。

17.栓剂按其作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腔道发挥作用,另一种主要由肠道经发挥作用。

18.制备栓剂有两种方法,即、。

19.吸入气雾剂的粒子越细,在肺部保留越,因为有更多的粒子随呼气排出,一般认为粒子大小应在µm为宜。

20.浸出过程一般需经过、、扩散过程和等四阶段。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最新资料推荐------------------------------------------------------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 CMC 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 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 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 CMC,掌握影响 CMC 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 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 是在一定温度下某 SAA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 mol/L 或 g/L 表示之。

一般离子 SAA 的 CMC 大致在 10-2-10-3mol/L 之间,非离子SAA 的 CMC 则在 10-4mol/L 以下,CMC 是衡量 SAA 的表面活性和SAA 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 CMC 越小,则表示此种 SAA 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 SAA 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 C 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及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1/ 9内在联系。

离子型 SAA 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 C 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 个)温度计(2 支)容量瓶(250ml,7 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最新资料推荐------------------------------------------------------3/ 9四、实验步骤 1、分别配制 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 的溶液各 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 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3、作 K-C 曲线 4、由 K-C 曲线求不同 t 下的 CMC 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 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 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及杀菌消毒等功能。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

阐述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一、引言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临界胶束浓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临界胶束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所添加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会自发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由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可以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稳定相,用于分散、吸附、乳化等多种应用。

了解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对于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胶束形成原理要理解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胶束形成的原理。

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由疏水部分(亲油基)和亲水部分(亲水基)组成。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小于其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会以单体形式存在。

然而,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疏水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结构。

三、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1. 表面活性剂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临界胶束浓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疏水基的长度和分支度越大,临界胶束浓度越低。

这是因为较长的疏水基能够提供更多的疏水表面积,增加疏水相互作用的强度,促进胶束的形成。

分支度的增加也能提高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临界胶束浓度。

2. 温度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胶束浓度会减小。

这是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分子热运动更为剧烈,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使得胶束形成更容易。

温度的变化对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3. pH值pH值是指溶液的酸碱性程度。

pH值的变化也会对临界胶束浓度造成影响。

对于具有酸碱性的表面活性剂,pH值的变化可以改变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时,其相互作用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4. 添加剂在某些情况下,添加剂也可以影响临界胶束浓度。

添加盐类可以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从而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CMC,掌握影响CMC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是在一定温度下某SAA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mol/L或g/L表示之。

一般离子SAA的CMC大致在10-2-10-3mol/L之间,非离子SAA的CMC则在10-4mol/L以下,CMC是衡量SAA的表面活性和SAA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SAA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SAA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C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与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内在联系。

离子型SAA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C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个)温度计(2支)容量瓶(250ml,7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分别配制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的溶液各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3、作K-C曲线4、由K-C曲线求不同t下的CMC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与杀菌消毒等功能。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1、表面张力用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

因此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

具体做法: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作出γ-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cmc。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求出表面活性剂的cmc和表面吸附等温线。

优点:简单方便;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浓度高低、是否有无机盐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

2、电导率(测定cmc的经典方法)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优点:简便;局限性:只限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确定cmc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平方根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cmc。

3.染料法某些染料在水中和胶团中的颜色有明显差别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法测定cmc。

具体方法: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染料加溶于胶团中,呈现某种颜色。

再用滴定的方法,用水将此溶液稀释,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溶液的浓度即为cmc。

优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染料,此法非常简便。

但有时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使cmc不易准确测定,此时可以采用光谱仪代替目测,以提高准确性。

4.浊度法非极性有机物如烃类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cmc)中一般不溶解,体系为浑浊状。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后,溶解度剧增,体系变清。

这是胶团形成后对烃起到了加溶作用的结果。

观测加入适量烃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浊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情况,浊度突变点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

实验时可以使用目测或浊度计判断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实验心得
开始接触 该实验的时候,还不知道溶液表面胶束浓度 是 个什么概念,通过文献的查找及方案的确定终于理解并知 道该通过什么方法测量以及那种方法更好更简便。通过做 实验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对以前的实验进行复习及加深理解。 本实验的难点就是溶液的配置,由于是表面活性剂所以配 制溶液时容易起泡而且不易溶解。所以我们在配置该溶液 的时候先溶解然后在静置半天,等到泡沫全消失的时候在 小心定容。 后面配置稀溶液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壁下流这样会有效的 防止起泡。而如果溶液配好之后后面就是我们平常实验的 一些基本操作,这儿就不详细讲述了。
2. 数据处理:
• (1)记录实验温度,大 气压,以及蒸馏水和不同 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 的△pmax。 • (2)查得实验温度下纯 水的表面张力数据,求出 毛细管常数。 • (3)分别计算各浓度十 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γ值。 • (4)以浓度c为横坐标, 以γ为纵坐标作γ = f(c)图, 连成光滑曲线。
本次实验采取两种方法
组员:邓华锋、刘柱、陈日
实验主要目的
1、了解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 相关概念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 、通过实验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 定。 3、掌握用两种方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 液的临界胶束浓度。 (4)、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5)、掌握用最大气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 原理和技术。
1.实验数据记录 1.实验数据记录 室温;15.88℃ 室温;15.88℃ 气压;997.8kpa 气压;997.8kpa
0.002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1 0.011 0.012 0.013 0.014
2.数据处理:
• 1. 计算各浓度的十二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 2. 将数据列表,做κ-c κ-c 图,由曲线转折点确 定临界胶束浓度CMC 值。
实验记录与处理
c(mo/l) 电导 0.1309 0.24 0.289 0.327 0.374 0.413 0.438 0.488 0.507 .536 0.563 0.605 0.131 0.24 0.289 0.33 0.375 0.413 0.439 0.487 0.509 0.535 0.563 0.605 0.132 0.239 0.289 0.33 0.376 0.412 0.439 0.487 0.508 0.535 0.563 0.604 平均值 0.1313 0.239667 0.289 0.329 0.375 0.412667 0.438667 0.487333 0.508 0.535333 0.563 0.604667
4.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 界胶束浓度, 表示。 点上, 界胶束浓度, 以 CMC表示。在 CMC点上,由于溶液 表示 点上 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与浓度的关系曲线 出现明显转折, 出现明显转折,如下图所示 。
图3 2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 ℃ 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 物理性质和浓度关系
C
0.052 0.050 0.048 0.046
Y Axis Title
0.044 0.042 0.040 0.038 0.036 0.002 0.004 0.006 0.008
x=0.0081317,y=0.0366456229
0.010
0.012
0.014
X Axis Title
注意事项
1. 电极不使用时应浸泡在蒸馏水中,用时用滤纸轻轻沾干 水分,不可用纸擦拭电极上的铂黑(以免影响电导池常 数)。 2. 配制溶液时,由于有泡沫,所以要保证表面活性剂完全 溶解,否则影响浓度的准确性。 3. CMC浓度有一定的范围。 CMC浓度有一定的范围。 4.控制好滴液瓶的放液速度,水的流速每次均应保持一致, 4.控制好滴液瓶的放液速度,水的流速每次均应保持一致, 尽可能使气泡呈单泡逸出,以利于读数的准确性。 5.数字微压差仪上显示的数字为实验系统与大气压之间的 5.数字微压差仪上显示的数字为实验系统与大气压之间的 max与毛细管 压差值。要读取最大压力差数值,因为△pmax与毛细管 的半径r 是对应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致的数据。
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
1就取电导法配置的溶液。 2仪器准备与检漏 按图4 按图4安装好实验仪器,检查系统是否漏气。 3测定毛细管常数 在测定管中注入蒸馏水,使管内液面刚好与毛细管口相 接触,慢慢打开滴液瓶活塞,严格控制滴液速度,使毛细 管端口5~10s出一个气泡,由数字压力计读出瞬间最大压 管端口5~10s出一个气泡,由数字压力计读出瞬间最大压 差(大约在700-800Pa之间),记录最大值,重复3 差(大约在700-800Pa之间),记录最大值,重复3次,取 平均值。 4分别测量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从稀到浓依次进行。 每次测量前必须用少量被测液洗涤测定管,尤其毛细管部 分,确保毛细管内外溶液的浓度一致。
图1 胶束形成过程示意图
3.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 , 球形胶束还可能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 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如图2所示 所示。 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如图 所示。后者可用 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图2 胶束的球形结构和层状结构
d ln cCMC ∆H =− 2 dT 2 RT
3答:表面张力法既可用于离子型表面活性 答:表面张力法既可用于 表面张力法既可用于离子型表面活性 的测定,也可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剂的测定,也可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测定;而电导法只适用于离子型表面活 的测定;而电导法只适用于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的测定 的测定。 性剂的测定。 4答;温度、浓度、电解质 温度、浓度、
实验记录与处理
1.实验数据记录
c(mo/l) 0.002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1 0.011 0.012 0.013 0.379 0.014 0.377 0.378 0.378 0.379 0.379 0.378667 0.378 9.64E-07 9.64E9.64E-07 9.64E0.036509147 0.03644487 0.427 0.405 0.391 0.383 0.378 0.378 0.378 0.426 0.407 0.39 0.385 0.381 0.378 0.38 0.426 0.408 0.392 0.383 0.382 0.377 0.381 0.426333 0.406667 0.391 0.383667 0.380333 0.377667 0.37966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0.041104928 0.039208767 0.037698265 0.036991222 0.036669838 0.036412732 0.036605562 最大压差 0.52 0.47 0.45 0.521 0.472 0.45 0.52 0.473 0.454 平均压差 0.520333 0.471667 0.451333 毛细管常数 9.64E9.64E-07 9.64E9.64E-07 9.64E9.64E-07 表面张力 0.050167938 0.045475742 0.043515303
实验原理
1.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其分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 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 子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按离子的类型可分为阴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大 类; 2. 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而 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水溶液表面, 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图 ; 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所测得的临界胶束浓度是否准确,可 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之? 2. 溶液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胶束之间的平衡同浓 度和温度有关,试问如何测出其热能效应∆H值? 度和温度有关,试问如何测出其热能效应∆H值? ∆H 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否用本实验方法测定临 界胶束浓度?若不能,则可用何种方法测之? 4. 实验中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有哪些?
B
0.6
x=0.00845671267,y=0.439393939
0.5
Y Axis Title
0.4
0.3
0.2
0.1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2
0.014
X Axis Title
方法二;
表面张力法测定水溶液 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浓度达到某一 狭窄范围内即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许 多物理化学性质均发生突变的特点,通过 测定不同浓度所对应的浓度表面张力,将 γ—lgc做图,图中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 lgc做图,图中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 既为临界胶束浓度。本实验利用最大泡压 法测定表面张力来测定水溶液的临界胶束 浓度
思考题答案
1答;可以用其他方法验证,如表面张力法、 答;可以用其他方法验证,如表面张力法 表面张力法、 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 电导法、染料法、增溶作用法、光散射法 其中表面张力法 电导法比较简便准 表面张力法和 等。其中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比较简便准 确。 2答:溶解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胶束之间的平 衡同温度和浓度有关,其关系式可表示为: 衡同温度和浓度有关,其关系式可表示为:
方法一: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 界胶束浓度
此方法的实验仪器:
DDS-307型电导率仪面板示意图 型电导率仪面板示意图 型电导率仪面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