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24――化学反应的限度.pdf

合集下载

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名师精品复习教案24――化学反应的限度

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名师精品复习教案24――化学反应的限度

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名师精品复习教案24――化学反应的限度(建议2课时完成)[考试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探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要点精析]、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 •在一定温度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的组成不再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化学反应达到一定的限度。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

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平衡发生移动。

2 •化学平衡状态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状态,但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

3 •等效平衡:可逆反应可从左自右达到平衡状态,也可从右向左达到平衡状态,甚至从某一中间过渡状态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条件是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①同一温度下、体积不变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经过转换实质上是相同的。

②同一温度下、压强不变时,反应混合物经过转换在组成比例上是相同的。

③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容条件下,只要反应混合物组成比例上相同的」衡均可达到等效。

例1 •在一定条件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气)+2Y (气)—2Z(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 XbY2=Z2C •正反应生成Z的速率与逆反应生成Y的速率相等D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E.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1: 2: 2F. —定温度下/ 为一常数解析:化化学平衡的特征是①平衡混合物各性质(如颜色、浓度、密度)不再改变,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继续进行,为动态平衡。

③生成物平衡浓度的方次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方次之积的比值为一常数。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知道可逆反应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2. 可逆反应的特点3. 化学平衡的原理4. 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5. 化学平衡的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平衡常数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反应限度及平衡的相关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反应限度及平衡的概念。

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进行解答。

4.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平衡常数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teaching objectives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2. 反思方法:通过查阅教学日志、学生反馈、练习题正确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八、教学拓展1. 拓展内容:化学平衡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工业合成、药物制备等。

2. 拓展方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九、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限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学会运用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2.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3.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5. 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

2.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运用,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不开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2. 讲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解释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3.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平衡常数的运用。

4. 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过程。

5.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平衡常数计算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限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2. 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 网络资源:如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关系。

2. 第3-4课时:讲解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平衡常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3. 第5-6课时:演示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过程,分析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中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概念;3. 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和反应物的转化率计算方法。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像展示引出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引发学生对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的讨论。

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的限度:- 定义:限度反应物是一个反应物中最先用完的反应物;多余反应物是在反应结束后仍有剩余的反应物。

- 计算方法:通过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反应物的数量比较。

2. 化学反应的平衡态:-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态。

- 反应物的转化率:反应物的转化率表示反应物被转化为生成物的比例。

- 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或平衡式中的系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实例练习:1. 对于反应式2H2 + O2 -> 2H2O,如果有3mol H2和2mol O2参与反应,求限度反应物和多余反应物。

2. 对于反应式N2 + 3H2 -> 2NH3,如果有4mol N2和8mol H2参与反应,求反应的平衡态下N2的转化率。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验证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检测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化学反应的限度如何影响反应过程和产物得率。

课堂总结: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案主题: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3. 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对反应速率与产物数量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板书或投影仪。

2. 化学反应公式和反应速率方程的例子。

3. 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学生观察一种化学反应的示范实验,例如放一块锌片进入盛满盐酸的试管中,观察产生气体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反应是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反应会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限度”?理论讲解:1. 板书或投影仪上给出化学反应公式,例如:Zn + 2HCl → ZnCl2 + H2。

2. 解释反应公式中的化学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是否永远进行下去?4.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即反应物的数量限制了反应的进行。

5. 进一步解释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例如,当反应物A的数量达到反应的限度时,反应速率会减慢,产物的生成量也会减少。

计算练习:1. 给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例如:rate = k[A]。

2. 引导学生计算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当反应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反应速率是否会变化?为什么?实验探究:1. 设计一个实验,例如,利用导线连接一片锌片和一块铜片,浸泡在盛满铜离子溶液的两个杯子中。

2. 观察实验过程中铜在锌片上的生成情况。

当铜生成一定量后,观察反应是否停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停止。

讨论和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对反应速率和产物数量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反应物的数量,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限度。

拓展活动:1. 学生可选取其他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限度现象。

2. 小组讨论不同反应的限度条件可能出现的原因。

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并选择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报告。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2.掌握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3.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的介绍;2.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的教学;3.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化学反应限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资料;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的概念?它在化学实验和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

【讲授】1.介绍化学反应的限度概念:2.化学反应限度的计算方法:(1)摩尔比法:根据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从而得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对于A与B之间的化学反应:A+B→C,如果实验数据表明在实验条件下A与B的摩尔比为1∶2,则A对于B的限度为1∶2(2)摩尔质量法:根据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如果反应物A的质量为50g,摩尔质量为10g/mol,反应物B的质量为80g,摩尔质量为8g/mol,则A对于B的限度为(50g/10g/mol):(80g/8g/mol)=5:10=1:2(3)体积法:根据反应物溶液的体积和浓度的关系来计算化学反应的限度。

例如,如果反应物A的溶液体积为100mL,浓度为0.1mol/L,反应物B的溶液体积为200mL,浓度为0.2mol/L,则A对于B的限度为(0.1mol/L × 100mL):(0.2mol/L × 200mL)=10:40=1:43.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限度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假设A和B是两种可燃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如下:A+B→CO₂+H₂O。

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A和B之间的化学反应限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反应过程中的燃烧程度和产物生成的多少。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限度的教案
年级:高中
主题:反应限度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限度概念。

2. 掌握如何计算反应的限度。

3. 能够根据反应的限度计算出产物的产生量。

4.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相关计算技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工具。

2. 化学实验材料。

3. 计算工具。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起学生对反应限度的兴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反应限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几个实际反应的例子,让他们根据反应物的量和限度来计算产量。

4.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反应的限度和产量。

5. 讨论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计算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
1. 口头提问:随堂随机提问学生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

3. 小测验:进行一次简单的考试,检测学生对反应限度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更复杂的反应限度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更多实验。

2. 实践应用:邀请专业化学家或工程师来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反应限度概念。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个关于反应限度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

化学:2.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教案目标】: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4、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学习过程】:[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3页[交流与研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5E2RGbCAP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p1EanqFDPw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C>·cq(D>/cm(A>·cn(B>引导学生完成44页【交流与研讨】1、2两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小。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Qc=Cp(C>·Cq(D>/Cm(A>·Cn(B>,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DXDiTa9E3d Qc<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c=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c>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 顺 市 第 二 十 六 中 学 教 学 案序号9年级七学科生物执笔人张铁雁课题第9章第三节时间4.1教学目标1、提出一份营养合理的中学生食谱,说出其适合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少年的特点 关注食品安全及购买食品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关心长辈的饮食,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习表达孝心教学重点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教学难点关注食品安全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内容以及师生活动
课前展示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展示汇报
实践创新
第9章第三节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每节一讲
调查学生的早餐状况?
我国膳食平衡宝塔示意图
1、我国的膳食指南
见教材37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讨论、归纳如何结合实际应用。

讨论《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
设计青少年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分组)
提示:一日三餐的热量比例:早餐30%、午餐40%、晚餐30%。

早餐:
午餐:
晚餐:
2、食品安全
1、阅读教材3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汇报课前调查当地市场食品安全事例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合理膳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应多吃杂食、零食
B合理膳食指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和能量需要的膳食
C合理膳食所含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搭配合理
D合理膳食有利于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需要多种营养物质。

请为自己选择一份即合理又经济实惠的午餐食谱(
)
A牛奶一盒鸡蛋一个冰淇淋一杯
B米饭一碗炒肉片一份红烧带鱼一块豆腐汤一碗青菜一份水果一份
C肉包一个红烧肉一份可乐一瓶巧克力一块
D米饭一碗龙虾一只草鱼一只烧鸡一只肉片汤一碗青菜一份
3、经科学论证,每日早中晚餐中人们获得能量最多的应该是( )
A早餐 B午餐 C晚餐 D夜宵
4、下列有关食品安全的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
A田间刚摘下的黄瓜最新鲜,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
B真空袋装食品只要不漏气,就可以完全放心食用
C野外采摘的所有蘑菇味道鲜美,都是炖汤的好原料
D购买食品时,要查看食品说明书,特别是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5、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面等食物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1.练习册第9章第三节
2. 归纳本节知识网络
一、我国的膳食指南
1、多吃------,供给充足能量。

2、保证-----、-----、------、------、豆类和蔬菜摄入。

3、参加---------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二、食品安全
1、注意--------日期和--------期,不吃----变和已过--------期的食品。

初中学习网,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