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与对台传播观念转型
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以两岸民众的沟通为中心

20 年第 3 06 期 ( 总第 9 期 ) 3
台湾研究集刊
T WAN R S AR A1 E E CH QUAR R Y TE L
No3 0 6 . 2 0 G n rl o9 e e N . a 3
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
作者简介 :王 茹,女 ,厦 门大学 台湾研 究院助 理研 究员, “8” 工程 二期 台湾研 究创 新基 地成 员。 95
维普资讯
的参 与者在细节上 、在 日常的微观交流场域 中一点一滴建成 。
一
、
命运共 同体 与公共 生活
当我们说 到命运 共同体 ,便有 着命运 相连 、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 的涵义 。历 史上两岸 无疑 同属于一个命 运共同体。19 年 日本殖 民者强行 割去 、 占宝岛 ,两岸被迫隔绝 ,产生 了一些差异 , 当时台湾的主要矛 85 侵 但
感受到某些具体的差异和不满 , 结果是战争造成的破坏与遗留问题 、 国民党统治无方与腐败残暴以及当时的 政治体系没能处理好台湾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 , 最终酿成了惨痛的“ 二 -j 事件” - \ 。国民党于 14 99年败退
台湾后 ,两岸 不仅处 于 内战状态 ,而且被纳入到美苏对峙的冷 战国际格局 中 。冷战的格局 、内战及地理 条件
— —
以两岸 民众的沟通为 中心
王 茹
( 门大学 台湾研究 L心 , 厦 } J 福建 厦 门 3 10 ) 605
摘 要 :海峡 两岸 由于 历史和现实 的原凶 ,在不少领域 里存在差异 ,民意也有 歧异 与落差。 两岸命运共 同体的显现 、 维系和生长 离不开两 岸民众的交往 、 沟通 。通过 多年两岸 的往来 , 当前两
应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思考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政治关系逐渐改善
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增加,政治关系 将逐渐改善,两岸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也将得到加强。
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两岸经济互补性强,未来经济合作将 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 将日益频繁,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动两岸金融市 场互联互通,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
文化包容与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
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 ,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 。
促进教育交流
加强两岸教育交流,推动两 岸高等教育合作,培养更多 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加强媒体互动
加强两岸媒体间的互动与合 作,传播真实信息,增进两 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
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动 两岸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两岸共同发展。
经济互利与共赢
深化经贸合作
加强两岸经贸领域的合作,推动贸易自 由化、投资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积极推动两岸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加强与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两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 深度融合,提升两岸产业竞争力。
03
应对策略与建议
政治协商与对话
坚持“九二共识”与一个 中国原则
推动两岸高层互动
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
推进两岸政治体制改革
在政治协商与对话中,应始终坚持“九二 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基础。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2014年级本科生)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学生姓名:小黑学院: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班级:B1404学号:111158151手机号码:14171578151完成日期:2016年5月26日商学院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摘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其本质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所有人民的共同追求,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利于人民和平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步。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侵略剥削、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却成了难题,香港和澳门属于帝国主义侵略遗留下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最终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成为祖国统一大业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同时,也进行了对台湾的武力解决准备,但是,最终由于美国直接插手阻挠,只是海峡两岸的人民至今仍处于分离状态。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呢?首先,政治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同时,恪守一个中国,坚持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增进政治互信,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两岸融合发展 意见

两岸融合发展意见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台政策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就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应的意见,以期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
一、加强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格局,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两岸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促进人员交流人员交流是增进两岸相互了解与互信的重要途径。
应积极推动两岸人才流动,加强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平台,鼓励两岸青年互访,增进两岸民众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三、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深互信与合作。
我们应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与展览,共同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四、加强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建立健全两岸政策沟通的机制与渠道,加强对话与交流,及时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问题与难题,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五、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军事安全合作是两岸关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继续加强两岸军事交流与合作,建立互信机制,加强军队交流与互访,增进军事领域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同维护两岸地区和平与稳定。
六、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加强两岸法治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法制经验,促进两岸法律体系的融合与完善,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维护两岸地区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秩序。
七、推动国家统一进程国家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
我们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共同创造两岸关系和睦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人员交流、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政策沟通、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加强法治建设和推动国家统一进程等方面的努力,我们相信两岸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委会定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委会定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新跨越——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陈荣凯(2007年11月22日)同志们: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为发挥拓展一线骨干作用、服务海西建设作出新贡献。
现在,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审议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我们坚决拥护大会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七大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大会的报告中。
报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鲜明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百姓期待、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党心民心的好报告,具有很强的历史震撼力、政治号召力、理论透析力、思想感染力和实践推动力,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重点要在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深刻领会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五个一”:一是要高举一面伟大旗帜。
两岸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

两岸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
陈孔立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两岸认同的过程——双管双向互动模式》提出两岸之间通过建构“集体记忆”与“共有观念”进入两岸认同的过程,本文在这一基础上,借用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心理学中“群体资格”两个概念,说明两岸认同将经过“对抗”、“不对抗”、“利益相关者”、“群体资格”与“认同重构”这五个阶段的渐进过程向前发展.
【总页数】6页(P1-6)
【作者】陈孔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两岸认同的过程——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J], 陈孔立
2."两岸族"台胞的社会身份认同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从社会认同理论的本土文化心理机制出发的阐释 [J], 王茹
3.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J], 蔡清娟
4.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与测度--兼顾疏远感和认同感的两岸经济一体化分析框架[J], 徐永慧;李月
5.欧盟教育政策中的“欧洲维度”与欧洲认同建构--对两岸三地身份认同建构的启示 [J], 王小海;刘凤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落实 促发展 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

去,并在具体贯彻落实中提高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能力,提高促进闽台人 民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 的能
力。 二 、建 设 两个 先行 区要 “ 四求 先行 ”
卢书记在 四个专题的汇报会上明确提出了 “ 四求先
行”的要求,即 “ 解放思想求先行 、以人为本求先行 、好 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 四求先行 ” 。“ ,是多年 来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它准确把握了区域科学发展的 切人点和着力点,把福建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 了具 体化。认真按照 “ 四求先行”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 路、把握工作重点、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努力推动两个 先行 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生态文明,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 、协调 、可持续 的轨道 。 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 区, 要凸显福建对台优 势,通过闽台人民的往来,密切经贸合作,加强产业对接,
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 益纽带;要进一步加深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民间往 来,增进了解、培养互信,构建两岸命运共 同体的精神文
2008年 第 11期
《 展研究》 发
的思路, 有单一企业的发展思路等, 都要根据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手段,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要求来谋划创新,否则 发展就会成为空话。二是注重发展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创
福州 、厦 门、泉州的出口加工区等 区域列入 “ 功能整合、
政策叠加”试点,加快厦 门海沧保税港区和福州江阴、厦 门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争取在泉州设立保税物流园区
(型 ) B ,争取 “ 区港联动”政策扩大到福建沿海主要港区。
新发展的方式。比如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循环 经济的发展方式,适用人力资源 、科技创新投入的发展方 式,质量效益并重的发展方式等等。三是注重发展模式的 创新 。每个发展区域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区域都会根据本 地的情况寻求发展的模式。但发展是实践的提升,妥善借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践路径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践路径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代下,可以探索以下路径来解决台湾问题:
1. 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通过和平交流、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最终实现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
2. 两岸经济合作: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力度,扩大经济交流与互利共赢。
通过深化双方的经济联系,增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利益,提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基础。
3. 政治对话与交流:建立和完善两岸政治对话机制,增加政治互信,寻求一致性和共识。
通过政治对话和交流,双方可以就两岸关系发展、台湾地位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为解决台湾问题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4. 国际社会支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践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加强国际形象的塑造,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使台湾当局和国际社会认识到“一
个中国”的原则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合理性。
5. 加强台湾同胞福祉:关注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提供更多的福利政策和机会,增加台湾同胞的获得感。
通过增进两岸民众的感情和利益纽带,减少两岸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是一些实践路径,但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只有通过和平合作、政治协商和互利共赢,才能最终实现两岸关系和平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变迁 。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 展的新 时期 ,中央提 出构建 “ 两岸命运共 同体” ,为对 台传播提 出了新课题 。对 台传播应 当纳入两岸交流的整体框架下 ,并 随着两 岸关 系的不 同发 展阶段而 做 出相应 的调 整 ,当前对 台传 播应 当建构起 “ 交往” 与 “ 对话” 的观念 ,并探索对台传播 的有效 策略。 关键词 :对 台传播观念 ;两岸命 运共 同体 ;交往与对话
工 具 ,是 为 了 配 合 军 事 行 动 而 进 行 的政 治 宣 传 活 动 。
这 一 阶段 对 台 - f #播 的 基 本 景 观 是 以 广 播 为 主 要 手 段 , 配 合 “ 空 飘 海 漂 ” 和 架 设 高 音 喇 叭 “ 喊 话 ”。 由 于 天 然 的海 峡 隔 阂 ,广 播 是 唯 一 能 够 跨 越 海 峡 传 递 信 息 的 媒 介 , 广 播 媒 介 在 对 台 传 播 中 得 到 充 分 的 重 视 。 大 陆 多 家 广 播 电 台 先 后 开 办 对 台 广 播 节 目 ,众 多 城 市 电 台 转 播 上 述 电 台 的 节 目 ,覆 盖 了 众 多 的广 播 频 段 。 在 广 播 的 内 容 上 ,重 点 宣 传 祖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成 就 和 人 民 的新 生 活 、 鼓 励 国 民 党 军 政 人 员 起 义 或 投 诚 、宣 传 爱 国反 美 、揭 露 蒋 介 石 对 台 湾 的 黑 暗 统 治 等 ,试 图
同 体 ” 的 背 景 下 ,在 两 岸 由经 贸 往 来 逐 渐 过 渡 到 政 治 协 商 、逐 步 建 立 起 政 治 互 信 和 良性 互 动 的
时 代 呼 声 中 ,对 台传 播 的 观 念 应 当作 出适 时 的 调 整 , 以适 应 新 情 况 和 新 要 求 。
一
对 台传播观念 :从 “ 政治 宣传 ’ ’到 “ 认 知认 同”
中图分类号 :G 2 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1 3 9 8( 2 0 1 4 )0 l一 0 1 3 4— 0 8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点 认 为 观 念 是 一 种 社 会 意 识 ,是 特 定 的 社 会 存 在 在 人 们 心 中 的 反 映 ,对 人 们 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界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作 用 。 所 谓 对 台传 播 的 观 念 ,是 在 实 践 过 程 中人 们 对 对 台 传 播 活 动 的 目的 、 意 义 、 规 律 的 抽 象 认 识 和 总 结 。 在 两 岸 关 系 的 整 体 格 局 下 ,对 台 传 播 占据 着 特 殊 的重 要 地 位 ,对 台传 播 观 念 的 形 成 ,主 要 取 决 于 中 央 政 府 处 理 两 岸 关 系 的 战 略 部 署 和 基 本 方 针 , 同 时 又 受 到 两 岸 关 系 、传 媒 环 境 等 多 重 因 素 的 影 响 。 在 实 践 中 ,对 台 传 播 的观 念 又 统 摄 和 指 导 着 各 个 阶段 对 台传 播 的 策 略 和 手 段 ,进 而 对 两 岸 关 系 的 走 向 产 生 影 响 。 从 历 史 的 角 度 看 ,对 台 传 播 在 两 岸 不 同 的 历 史 阶 段 存 在 着 两 种 鲜 明 的 观 念 倾 向 ,各 自产 生 不 同 的 历 史 影 响 。 历 史 的 回 顾 , 目的 在 于 继 承 和 创 新 ,在 两 岸 关 系 进 入 和 平 发 展 的 新 时 期 ,在 中 央 提 出 构 建 “ 两岸 命 运 共
( 3 S K G C—Q G 0 9 )
作者简介 :连 子强 ( 1 9 8 1一) ,男 ,福建泉州人 ,博 士研 究生,讲 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 、对 台传播研究。
构建 “ 两岸命运 共同体 ” 与对台传播观念转型 1 3 5
对 台 传 播 的 观 念 各 不 相 同 ,在 其 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发 挥 着 各 自不 同 的作 用 。 从 1 9 4 9年 到 1 9 7 9年 可 视 为 对 台 传 播 的 第 一 阶 段 ,在 长 达 3 0年 的 时 间 里 ,两 岸 处 于 基 本 隔 绝 状 态 ,两 岸 关 系 也 一 直 被 视 为 解 放 战 争 的 后 续 阶 段 。 一 方 面 ,武 力 解 放 台 湾 成 为 大 陆 对 台 湾 的
两 岸 关 系 至 今 已经 走 过 风 风 雨 雨 的六 十 多 年 ,这 六 十 多 年 间 ,有 过 分 隔 对 抗 ," d z 有 过缓 和交
流 。 时 至 今 日,对 台传 播 依 然 担 负 着 争 取 民 心 、实 现 祖 国 和 平 统 一 的 历 史 重 任 。 审 视 六 十 多 年 的 对 台 传 播 史 ,可 以 清 晰 地 将 其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 一)1 9 4 9 — 1 9 7 9年 的 隔绝 对 峙 阶 段 ; ( 二)1 9 7 9 — 2 0 0 8年 的 缓 和 与 开 放 交 流 阶段 ; ( 三 )2 0 0 8年 以来 的 两 岸 关 系 和 平 发 展 阶 段 。 在 这 三 个 阶段 中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5—1 3 基金项 目:华侨大 学 中央高校 基本科研 业务 费 ・ 华侨 大学哲 学社会科 学青年 学者 成长 工 程 “新 形 势 下 基 于 民 间 视 角 的 对 台 传 播 策 略 创 新 研 究 ”
基 本 战 略 ;另 一 方 面 ,蒋 介 石 在 台 湾 站 稳 脚 跟 后 ,也 不 时 叫 嚣 和 策 划 “ 反 攻 大 陆 ”,海 峡 两 岸 之
间 武 装 冲 突 不 时 爆 发 。 这 一 阶 段 的 对 台 传 播 观 念 ,其 实 质 是 把 对 台 传 播 视 为 海 峡 两 岸 政 治 斗 争 的
1 3 4 华侨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 O 1 4年第 1期
构建 “ 两岸命 运 共 同体 ’ ’与 对 台传 播观 念 转型
O连 子 强
( 华侨大 学 文学院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摘
要 :在两岸关系的不同时期 ,对 台传播 的观念经历 了从作为政治宣传 手段 到作 为 “ 认知 ” 和 “ 认 同”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