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40 渔歌三首 教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渔歌三首【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
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
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
《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
”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
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
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欸鳜箬笠徜徉脊骨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
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
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
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 《咏月诗三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读:《咏月诗三首》(2课时)【课前预习】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相关课程标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通过检查预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诗歌,理解每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3.交流合作学习,赏析名言佳句,背诵积累诗歌。
4.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总结写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不知江月待何人,未读明月先有情(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语:“举头望月淡风清有你伴我走此刻良辰只祈求缘分能长久就让我牵你的手拥你入我怀……”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
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作者简介)。
指导语: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来了解一下本课的相关的知识。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教师活动:投放相关作者及作品背景的简介。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要求对作者和作品增强了解并识记相关内容。
投影1——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渔歌三首》PPT课件 (二)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基础知识
❖ 1.给划线字注音。 ❖ 徜徉( cháng yáng)黑黝黝(yǒu) ❖ 2.解词 ❖ 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
表现和情趣的抒发。 ❖ 季候风:随季节二改变风向的风。 ❖ 眷念:想念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概括各节诗意
❖ 第一节:用“写意画”来描绘大自然的山水。 ❖ 第二节:在利欲熏心的今日,有些人却坚守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动作 笑尔而安遣敢之轻吾射
我释亦担无而他立,但惟微手颔熟之尔
性格: 自矜(骄傲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渔父(渔歌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共3篇

《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共3篇《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1《渔父(渔歌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渔歌子)》的背景、作者、内容特点,感悟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与意境表达。
2.提高学生听懂并朗读古诗的能力,加强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领略自然之美、体会人生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感恩生命。
二、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初年,陆逊为东吴大都督,成就辉煌。
他出生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市)。
因此,他写下了许多吟咏富春山水的诗文。
其中《渔父(渔歌子)》一文,是一首描写渔民操劳与生命哲理的佳作。
全诗加上卷首一共十五句,夹杂着哲理,描绘出了景物和人物的形象。
2.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樊山。
南宋文学家、诗人,世称“樊山先生”。
他的诗歌思想独特,反映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还是一位矛盾性很强的诗人,有时仿佛是乐观派,有时又仿佛是悲观派。
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注重调音,追求音乐性。
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南宋诗坛的杰出人物。
3.内容特点:全诗叙事性强,情感真挚,表达出了渔父的紧张、激烈的劳动,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慨。
诗歌语言音乐性强,情感表现具有写意性,意境优美,与当代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连接的通道。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准备一些富春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富春江水的美丽。
2)读一段描写水的文段,让学生感受水的特点和情感。
3)播放一些渔村和渔民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渔民的职业和生活状态。
2.学习诗文1)学生先自由朗读古诗,领略其情感和音乐性。
2)分小组朗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内容特点。
3)老师带领学生分段进行诗歌讲解,并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
4)师生讲授配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诗文知识。
3.学习神曲《清明上河图之十二日》1)播放神曲,学生听后回答学习问题。
2)学生结合神曲创作小诗或小文,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2渔歌三首》word教案 (1).doc

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第1课时)教案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
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二、整体感知:(一)作品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渔歌三首》教案 北师大版

渔歌三首【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
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
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
《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
”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
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
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欸鳜箬笠徜徉脊骨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
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
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
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2 苏轼咏月诗文之水调歌头 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调歌头中秋》(1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完成《助学》中本课练习的“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1.理解词的主旨2.感受并学习作者的情怀评价任务:1.积累文中字词,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学做一个胸怀旷达的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齐读周国平先生名言――“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诗文,来感受苏轼旷达的胸怀!这篇文章就是他著名的词作《水调歌头中秋》。
二、出示目标1.理解词的主旨2.感受并学习作者的情怀三、初读全词,展示预习1.生读课文,若有误,师生纠正。
师预设:⑴字音:宫阙(qùe)绮(qǐ)户不胜(shēng)⑵语句停顿①我欲/乘风归去②何事/长向/别时圆2.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四、译读全词,理解文意1.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出自己不会译的字或词或句。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3.师生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时未解决的疑难。
师预设:重点字词:①长向:总是在,偏偏在。
②但:只③婵娟:月光五、品读全词,理解情怀过渡:苏轼在词前小序中这样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你在词的哪一片读出了“怀子由”这种情感?(下片)品读下片1.生齐读下片后,师出示表现苏轼兄弟情深意厚的资料:①苏轼在给好友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②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在其绝命诗《狱中示子由》中这样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③这首词作于1076年(熙宁九年)中秋,苏轼正在密州任上。
苏轼为何会来密州呢?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
山东省定陶县半堤乡中学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8 送别诗三首 教案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叩问月亮鉴赏·评论送别诗三首(2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
2.熟读诗歌,积累精妙的写景、抒情名句。
相关课程标准“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学会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位诗歌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领悟重点诗句的情味。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评价任务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
2.大胆想象,悟出诗歌传达的情感。
3.比较探究,品味三首诗的异同。
4.链接生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1.情景创设:(播放乐曲《送别》)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留给人的总是无限的惆怅。
古人常用杨柳、杨花或柳絮来表达离愁别绪。
同是送别,表达的情感又不尽相同:或挽留,或祝福,或劝慰。
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别诗三首》,去慢慢品味那无限的离愁别绪吧!(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2.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
(3)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二.自主学习1.有法可依(教师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作者,解诗题;(2)重朗读,明诗意;(3)多想象,悟诗情。
2.作者名片(学生根据资料,为三位作者设计名片。
)学生卡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作品有《送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课(1课时)
《渔歌三首》
课前预习:
熟读《渔歌三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
2.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预习展示,作家作品
2.探究学习:通过一读----“顺”;二读----“知”;三读----“赏”;四读——“诵”四环节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3.比较延伸:(1)“欸乃一声山水绿”是怎样一幅图景?《渔父》中也有这样的图景吗?请说说看。
《渔歌唱晚》为什么感叹这样的图景消失了?(2)有人提出,《渔翁》一诗到“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可以结束,意境更为悠远,后面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多余的。
你认为此说如何?
4.布置作业:背诵《渔歌三首》;任选《渔翁》或《渔父》,把它改写成400字左右的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柳宗元的《江雪》)学生齐读这首诗,思考作者借渔翁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而“渔歌”常常是渔人的心灵长啸,是文人墨客诗中的独特风景,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三首》,就是三首与“渔歌”有关的诗。
二.预习展示
作家作品(学生识记粗体字部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
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
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
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
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张志和的著作共有三种:《太易》15卷,《玄真子》12卷,今仅存《玄真子》上、中、下3卷,而流传于世的诗词也仅9首。
姜耕玉,1947年生于江南东坝镇,祖籍苏州,长于盐城。
种过田,当过兵,做过职员,读过大学。
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学科点带头人,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
三.探究学习
(一)一读----“顺”。
1.范读三首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语调等。
【学生学习字词(屏幕展示):汲(jí)欸(ǎi) 鳜 (guì) 箬(ruò)笠徜徉 (chángyáng) 眷(juàn)恋蓑(suō)衣】
2.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感知活动,进行朗读竞赛,适时予以鼓励。
【通过个别读或齐读,掌握朗读节奏,把握语调;互读,开展朗读竞赛。
推荐进行范读,并作评价。
】(二)二读----“知”。
提示思考:1.《渔翁》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例如绘画或文字表达等)进行情景在现。
【示例:1.《渔翁》中渔翁夜晚停宿在西山。
待清晨醒来时,他取来清澈的湘江水,以楚竹为柴点火做饭。
太阳出来后缭绕的烟雾渐渐消散,却并没有看到人影,只闻得摇橹的声音荡漾在青山绿水之中。
回头望去渔舟早已顺流而下,惟有山上的白云在随意飘浮、互相追逐。
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
2.《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示例: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
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
3.《渔歌唱晚》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慨?
【抒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感概。
】
(三)三读----“赏”。
赏析语言。
提示:可以鉴赏语言、意境,也可以鉴赏艺术特色、思想情感等。
学生通过再次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开展审美鉴赏活动,用“我喜欢‘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说理由。
【示例:我喜欢“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因为“烟销日出不见人”,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
(四)四读——“诵”。
学生尝试背诵,互相检查。
四.比较延伸
1.“欸乃一声山水绿”是怎样一幅图景?《渔父》中也有这样的图景吗?请说说看。
《渔歌唱晚》为什么感叹这样的图景消失了?
【明确:欸乃一声山水绿,唯闻其声,不见其人,只见满眼的青山绿水,可见青山绿水的广阔无际,绿得浓密茂盛。
《渔父》也一样是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风物图。
《渔舟唱晚》对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表示出了作者的忧患意识。
】 2.有人提出,《渔翁》一诗到“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可以结束,意境更为悠远,后面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多余的。
你认为此说如何?
【明确:《渔翁》最后两句,有两种意见:1 去掉或可有可无。
至欸乃一声山水绿,有种持续回味感。
2 不能去掉,因为前面的回味只是回味到自然景观,而有了最后两句,特别是其“无心”,就与人的情绪情感更好地联系了起来,有一种随意自在感,增添了情趣。
】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三首》
2、任选《渔翁》或《渔父》,把它改写成400字左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