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春天
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作文300字

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作文300字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作文300字「篇一」在春光明媚的四月里的一个周日,我们小记者来到了公主府公园,欣赏桃花,采访采风。
还没进公园大门,远远地就闻到了阵阵淡淡的花香。
脚步匆匆,进门望去,哇!满眼粉一片,白一片,园子里一片花海,盛开的桃花在阳光下笑盈盈地迎接着我们。
我们欢呼着,雀跃着,冲进了花的海洋。
抚摸花枝,亲闻花香,给花拍照,与花合影,还给带队的刘老师用朵朵桃花装扮了一番!在株株桃树间,在密密花枝下,在阵阵花香里,我们穿梭不停,我们兴奋不已,用镜头定格那一朵朵粉白色的小花;摒心聆听,尽是风吹花朵的动听的声音;轻轻吸一口气,沁鼻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在这花枝招展的公园里,在暖意盎然的春天里,我们小记者绽放了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作文300字「篇二」在我家小区门前,有一棵桃树,它格外的引人注目。
阳春三月,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它们都使劲地拥挤着,仿佛都要争先恐后地盛开起来。
但是,现在,它们谁也没有绽开笑脸,只是默默等待着。
没过几天,桃树上的小花骨朵开始一朵朵鼓起来,你赶着我,我赶着你,露着红嘴圈儿,就像遇到开心的事在抿着嘴笑呢!四月的时候,桃树上的“小姐们”都出生了。
她们争芳斗艳,开得可茂盛了!一阵微风吹过,一片片桃花瓣都扑到我的怀里,好像一群向我撒娇的娃娃。
过了些日子,桃花都谢了,我很舍不得,十分伤心。
妈妈见状告诉我:“桃花总会谢的,因为桃树要结果实,但下一个春天,它还会盛开的。
”我听了之后,只好耸耸肩说:“好吧!那来年再见吧,我最爱的桃花”。
我爱春天的桃花。
虽然桃花没有仙人掌那样坚强,没有玫瑰那样美丽,但是,它们能让人们观赏,能绽放属于它们自己的美丽!描写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作文300字「篇三」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回大地,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娇艳妖娆的桃花迎着和煦温暖的阳光,清新舒适的春风,向人们展示着妖娆而又清秀的身姿。
一进桃花园就像走进了花的世界——啊!多美啊!桃花的品种繁多,颜色也是各式各样,落英缤纷,有淡粉的,桃红的、浅白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老照片:八十年代做记者

⽼照⽚:⼋⼗年代做记者
⼋⼗年代,我在新民晚报当体育记者,⾛南闯北,留下很多照⽚.
那个时候,做记者很⾟苦,没⽇没夜,⼈也就瘦得没了形.但是,⼋⼗年代的记者⽣活,今天回想起来,仍是有滋有味.这张照⽚,摄于1985年夏天.北京.当时,⼤⽅框的眼镜,很时髦.
1986年夏天,在四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1987年夏天,在南斯拉夫.旁边是⼈民⽇报记者吴骅.
1984年,在厦门.同中国男排合影.左⼀.前后两任的中国男排主教练邹治华和余有为,都在其中.
1989年的冬天,北京圆明园.脖⼦上的相机,不是我的.那是摄影记者周天虹的吃饭家伙.我拿来做做样⼦.秀⼀秀. 1984年春天,在扬州.左起:芮乃伟,杨晖,曹⼤元,周天虹和我.。
幼儿园立夏小记者采访美篇

幼儿园立夏小记者采访美篇
4月8日,立夏幼儿园的小记者们前往园外,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
采访和写作活动。
这次采访的主题是“春天里的美好”,小记者们通
过观察、聆听和体验,窥探大自然的脉动,揭示了春天的神秘和美好。
活动开始了,小记者们抱着笔记本、相机和录音笔,兴致勃勃地来到
了园外的野外公园。
他们走进林荫小径,静静地感受着花香悠悠、鸟
儿飞翔的气息,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小记者们开始采访,
成群结队地四处行走:有的拍摄花草树木,有的观察飞翔的蜜蜂和蝴蝶,有的在水边欣赏鸭子嬉戏……每一位小记者都非常认真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不时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一小时后,小记者们有说有笑地回到了校园。
在班级里,每一位小记
者都卯足了劲,小脑袋里冒出许多好点子,他们掏出笔记本开始写作。
有的小记者描述了花草的姿态和色彩,有的小记者讲述了春天动物的
趣事,有的小记者写下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看着那片雪白的油
菜花海,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希望;听着鸟儿悠悠的歌声,我仿佛听
到了大自然的呼吸……”小记者们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纯真的心,把春天的美好还原到纸上。
一天过去了,小记者们憧憬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能够
传达春天里的美好。
他们带着深深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中,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
春天是一个美妙的季节,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悟的季节。
小记者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春天精彩的一页增添了一抹色彩。
关于家乡的访谈记录

关于家乡的访谈记录一、访谈对象:李先生李先生是一位在家乡生活了30多年的居民,对家乡的情况非常熟悉。
二、采访内容记者:请问您对家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李先生:我觉得家乡最令人难忘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然环境了。
我们家乡位于山区,四季如画,山峦起伏,景色优美。
尤其是春天,山间的花朵盛开,让人陶醉其中。
记者:您觉得家乡的发展情况如何?李先生:家乡的发展近年来非常迅速。
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家乡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记者:家乡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色?李先生:家乡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我们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新年,我们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非常热闹。
此外,我们家乡还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地方戏曲、民歌等,深受人们喜爱。
记者:您觉得家乡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李先生:我认为家乡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家乡的交通不方便,对外联系相对较少。
此外,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建设。
记者:您对家乡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李先生:我希望家乡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
三、总结通过与李先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家乡的自然环境优美,发展迅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然而,家乡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我们对家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希望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更加了解了家乡的情况,也能够更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笔记录春天

随笔记录春天
记录春天 -作者:佳彤-
壬寅年的春天格外的长
长到有⼈⼀直穿着棉⾐等到花开
壬寅年的春天格外的短
短到上次下楼还⼤雪纷飞,这次就花开
这个春天有点冷
冷到校园⼀直在放寒假
冷到城市按下暂停键
这个春天很温暖
同事们依然并肩战⽃
学⽣们如约云端相见
弟弟来长⽀援
这个春天很温暖
⽹格长帮我们团⾯包
好邻居与我换菜
志愿者们上门做核酸
这个春天很温暖
⾯瘫学⽣得到专家的及时治疗少数民族学⽣有特殊餐⾷照顾
长科每天都有⼀道免费的菜肴
这个春天格外温暖
有⼈关⼼我们是否吃好
有⼈关⼼我们的孩⼦知识点是否都掌握有⼈陪我们云端锻炼⾝体
有⼈给我们送来温暖的歌声和画卷
这个春天被志愿者们的热⾎点燃
这个春天被坚挺⼈们的意志点燃
这个春天被逆⾏奋战的伟⼤点燃
这个春天被⽩⾊感动
这个春天被深蓝感动
这个春天被橙⾊感动
这个春天被军绿感动
这个春天被红⾊感动
这个春天不缺少⾊彩
这个春天值得纪念
这个春天感谢辅导员
这个春天感谢退役军⼈
这个春天感谢基层党员
这个春天感谢⼀线记者
这个春天感谢家⼈、邻居和⾃⼰
这个春天要感谢的太多
这个春天值得纪念
这个春天我们⼀直在等燕来
这个春天我们⼀直在等花开
花开成景花落为诗
燕来春到春到疫散
拥抱充满希望的春天吧!
拥抱春风和煦的阳光吧!
拥抱久违不见的亲友!
拥抱蓬勃发展的长春!
拥抱繁荣富强的祖国!
— END —。
小记者生涯

小记者生涯
我是一名小记者,这是我短暂但难忘的小记者生涯。
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小记者活动时的紧张和兴奋。
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我和其他小记者们来到了一家儿童乐园,开始了我们的采访之旅。
我拿着笔记本和录音笔,走进了乐园,开始了我的第一次采访。
我采访了一位乐园的工作人员,询问了乐园的设施和服务。
虽然我有些紧张,但我还是完成了我的任务。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也是我小记者生涯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参加了许多小记者活动。
我采访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参观了一家大型企业,还去了一所小学,采访了一些学生和老师。
每次采访都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
在我的小记者生涯中,我还参加了一些比赛和活动。
我参加了一次小记者写作比赛,写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我还参加了一次小记者摄影比赛,拍摄了一些美丽的风景照片,也获得了一等奖。
这些比赛和活动让我更加热爱小记者工作,也让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小记者生涯虽然短暂,但它让我受益匪浅。
我学会了如何采访和写作,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和沟通。
我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相信,这些经历和收获
将伴随着我一生。
小记者生涯结束了,但我对新闻和写作的热爱却没有停止。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也会用我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些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者的春天
作者:蒋秋生
来源:《老友》2011年第10期
在喜迎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专程来到深圳莲花山,瞻仰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铜像。
我带着家人驱车来到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拾级而上,兴致勃勃地登上鲜花盛开的莲花山顶,一眼就看到矗立在顶峰的邓小平铜像。
这座铜像是我们所熟悉的身影: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大衣迎风卷起,正甩开大步奔向辽阔的远方。
它是深圳市政府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而精心铸造的。
从这里环顾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深圳新城,只见高楼鳞次栉比,滨海大道车水马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此刻,我心中春潮涌动,仿佛又见到眼前这位时代伟人,正带领着亿万各族人民,高举旗帜,向着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退休后的今天,我如愿来到这座因改革开放而兴起的城市,瞻仰邓小平铜像,重温这位时代伟人的英姿和思想风貌,感到特别高兴。
这是因为,像我这样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的人,对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这句话感到特别亲切。
我出生在赣江边的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在乡间放牛种地。
解放后,是党把我送进了学校,是政府的助学金助我完成了大学学业。
1963年,我到北京进新华园成了一名新华社记者。
抚今追昔,回顾自己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记者,确实从内心感受到是毛主席让我“站”起来,“站”到了党的新闻队伍里;回顾自己几十年新闻生涯,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写新闻最多、最好的“黄金时期”。
我又切身体会到。
改革开放是记者的春天,是邓小平让我“富”起来的。
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
改革中得到实惠的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前展示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对此我感同身受,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常怀感激之情。
这和我新闻工作生涯中一段特殊的经历有关。
“文革”前,我就在新华总社新闻摄影部当编辑记者,经常要采编中央领导同志的图片新闻。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邓小平同志虽然被诬陷为“二号走资派”,受到严重冲击,但他仍在坚持工作,我们也仍在编发他的新闻照片。
这一年的11月底,中央有一次重要外事活动。
前往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拍摄了一张毛泽东、邓小平和陈毅在一起亲切交谈的照片。
这张照片经时任中央常委、中宣部长的陶铸同志审阅同意发稿。
当晚正好我值班负责签发稿件。
接到这张图片稿后,我即向总社值班副社长王敏昭报告,按他指示,我便向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签发了这张新闻照片。
按说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这张新闻照片竟触动了林彪、“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神经。
1967年1月7日晚,江青叫起准备睡觉的陈伯达,突然窜到新华社,大肆污蔑新华社“秉承陶铸的旨意搞‘换头术’保二号‘走资派’”。
江青还当场下令抓走了副社长王敏昭,并对我这个部门发稿
负责人点名批斗。
后来,王敏昭同志被害死在监狱里,我也被停止了在总社的工作,离开北京来到了江西分社。
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后,我又被抽调到总社国内部,做了一段时间的政治报道,工作中有幸又见到了邓小平同志。
那是1980年9月22日,全国政协五届三次常委会在北京召开茶话会,领导派我前去采访。
当我走进全国政协礼堂会场时,一眼就看到满面春风的小平同志坐在主席台中央,不停地向出席茶话会的委员们招手致意。
那天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补政协领导成员。
经过民主协商,新增补的政协副主席和常委很快就被确定下来了,邓小平主席当场宣布了名单,并向新当选的政协副主席和常务委员表示祝贺。
他还风趣地大声说:“搞四化建设这样快就好了!”这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新老委员们边品茗边交谈,老红军何长工还用风琴弹起了《十送红军》,小平同志听了高兴地为他鼓掌。
时令虽已近深秋,但会场上始终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
作为国家通讯社记者,除因工作要同中央领导保持密切接触外,在新时期更多的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执行中央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涌起一轮轮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大潮,演绎着一幕幕历史变革、社会和谐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正剧。
这一切正是我要捕捉和展示的重大新闻。
改革开放以来,我采写的大量新闻报道,聚焦振兴中华、兴赣富民的豪迈壮举,描绘炎黄子孙、老区人民奋力奔小康所取得的成果,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江西改革开放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这些报道,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继续搞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闻报道,也能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