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阅读。
出塞[唐]王昌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2]解释下列字、词。
(1)但使:(2)教:(3)胡马:[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首著名的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的愿望。
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2.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塞下曲(其二)卢纶林暗草惊风①,将军夜引弓②。
平明寻白羽③,没④在石棱⑤中。
塞下曲(其三)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①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②引弓:拉弓。
③白羽:白色羽毛,这里指白羽箭。
④没(mò):陷入。
⑤石棱(léng):石头的突起部分。
[1]《塞下曲》(其二)中描写的将军在“草惊风”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塞下曲》(其三)中描写的将军在“单于夜遁逃”的紧张气氛下,做出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他们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将军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塞下曲》(其三)中“________”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果敢与勇猛;“________”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两者相衬,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试着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塞下曲》(其三)描述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知道的边塞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堂知识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文精彩回放。
繁星(一五九)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天上的风雨来了”和“心中的风雨来了”中的“风雨”意思相同吗?如何理解“我只躲在你的怀里”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完成练习。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主要内容写的是_________送别___________。
[3]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4]这首送别诗与常见的不同,因为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 )。
A.离愁别绪之情B.旷达豪迈之情C.伤感惋惜之情[5]请补充诗中句子。
关于送别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阅读。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梁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几只小小的鸟,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衔入小小蚁巢。
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1]第一节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派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堂实录)

《走月亮》课堂实录一、创设意境,整体感受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张老师一起美美的读了读《走月亮》,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与作者和他的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一走月亮。
师:下面老师先来读一遍课文,你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谈听后感受。
二、品词析句,把握文章情感。
师:好,下面带着你的感受自己小声的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最喜欢文章哪个地方?为什么?可以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A、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1、师:为什么喜欢这?带给你什么感觉?生:觉得我的家乡很好看,很美。
2、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生:更柔和,更浪漫。
师:好,孩子,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3、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生畅谈)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板书。
师:好,谁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4、师:真美,这么美的景色,我起头一起背一背,看是不是记在了心里。
设计意图:本段通过“三读一背”来指导学习,体会月光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家乡美。
让孩子初步感知排比句的用法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B、学生找到文章第四自然段:1、品读“流着”师:好,还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很美,你很喜欢?生找到第二段。
这一段里你觉得哪的景色你最喜欢?生:我喜欢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抱着一个月亮!师:嗯,真是,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生: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2、品析“抱”,体味景中带情,情寄予景的写作手法。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生:有水塘、还有月亮。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精选12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精选12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夺泸定桥》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
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散落的钞票》教学设计

3.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观察任务: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身边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事情,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5.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文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描述一个场景或人物。
-课堂小练笔:以“我身边的乐于助人的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练习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2.学会正确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鸟鸣涧》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鸟鸣涧》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用略读和精读像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历的优秀品质,并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1、引导谈话:《哈利波特》这部小说有看过的同学说说哈利波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2、引入: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了一个与哈利波特一样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汤姆·索亚。
(板书课题)3、组织交流: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及其作者马克·吐温大家知道多少?二、学习“梗概”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⑴梳理本课的字词,自主掌握。
⑵《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故事是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⑶汤姆·索亚经历了哪些冒险?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特点?2、读书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交流解决。
3、提问:这部书中讲述的故事是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你能说说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4、汤姆·索亚与孩子经历了哪些冒险?你觉得哪个最有趣?5、从“梗概”中你了解到了汤姆·索亚的哪些特点?三、学习“精彩片段”1、布置学生学习“精彩片段”,思考:文中讲了什么内容?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2、提问:“精彩片段”讲了什么内容?它出自“梗概”中的哪一部分?3、片段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些是书中的主要人物呢?4、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汤姆的性格特点?5、组织交流精彩语段,并让学生做好摘抄。
四、交流谈话,深化认识1、你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吗?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现代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教案精品

成都市实验小学学年度上期年级学科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设计目录索引学生活动设计第 1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安排,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在第一篇课文中,作者刘绍棠记述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
虽然老师教给作者的只是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第二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的故事,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语文天地”引导学生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初显身手”等环节的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再次体验师生间的真挚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金钥匙”环节的交流练习,学生开始学习作为重点发言人,应该怎样准备自己的发言,想想说什么,应该怎样说。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可能会出现的困难)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计划教学几个课时)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编排的主体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语文天地通过做摘录笔记,填写成语,自读诗句,品味名篇等活动,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第 3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安排,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注:这一部分内容由承担这一单元备课的教师在备课时完成。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课例教学实录(高段)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脚踏实地;实现远大的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学习双引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环节实录:
一、课前预习,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这个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要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再次,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联系自已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进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感悟反问句的意思,为本单元后面课文铁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趣导入
1.师:今天继续学习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师生书写课题。
2.师:听你们老师说,大家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课文。
老师要检查一下。
老师从课文中挑选了三个难读的句子,哪一组来挑战?
出示
*读句子:
☆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3.小组比赛,评星。
4.师:大家词语读得正确,句子读得流利,老师要伸出大拇指表扬你们!(贴大拇指)
三、感知课文,检查预习。
了解人物
1.师: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是谁吗?
生:陈蕃和薛勤。
师:孩子“蕃”是二声,你再说一遍。
生:陈蕃。
2.师:老师昨天晚上找到了陈蕃和薛勤的图片。
出示人物图,请大家根据课文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师:可是老师忘记这两张图片哪一个是陈蕃,哪一个是薛勤了!
(生纷纷举手)
生:左边的是薛勤。
师:能用课文中的话解释解释吗?
生:课文中说“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说
明薛勤和陈蕃的父亲年纪差不多,这个年龄大的人就是薛勤了。
师:大家认为呢?
(生表示同意。
)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来,为你们组贴一颗星!----那么,这位就是陈蕃了?
生:(点头。
)
师:你们能不能想xx一样,用课文验证一下我们的判断?(指名)
生:课文一开始就说“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右边的这位青年就是陈蕃。
师:能够从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来,为你们组贴一颗星。
(师在黑板上贴头像)
四、合作学习,展示汇报。
明确任务
1.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去用心的读一读课文,然后来评价陈蕃和薛
勤。
(拿出拇指)“拇指”表示表扬,“倒拇指”表示批评。
你要表扬或者批评,就把相应的图标贴在他的下面。
2.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问题:你想怎样评价“陈蕃”和“薛勤”?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然后讨论你们想给这两个人分别贴上什么图标,并从文中把你们为什么给他贴这个图标的理由画出来,最后选一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
3.师:请大家认真的读一读老师的要求。
(生读提示)
师:谁能够说说老师要求你们分几步完成学习任务。
生1:我们先要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师:带着哪个问题?
生1:就是“你想怎样评价“陈蕃”和“薛勤?”。
生2:然后讨论我们想给这两个人贴什么图标。
生3:还要从课文中把贴的理由画出来呢!
生4:最后还要选一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
交流品读
师:那好,大家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始学习吧!
4.小组自学,教师巡视。
5.汇报学习。
⑴师:请小组代表张贴代表你们评价的图标。
(各组贴图标)
⑵(师从陈蕃图标中任意拿出一张)
师:这个是哪一组贴的?请们组先说说为什么给陈蕃贴了一个“批评”。
生:因为陈蕃连自己的书房都不打扫。
师:其他给陈蕃贴“批评”的组,你们同意他说的吗?
(同意)有没有补充的?
生:陈蕃就是应该批评,他的书房那么乱。
⑶指导读出“书房的乱”:
师:谁能找出课文中描写陈蕃书房的句子?
(生读句子)
出示句子: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并不乱那。
同桌练习练习,看谁能够读出那种乱来。
(生练习读)
(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得如何?
生:还不够乱。
师:大家看,薛勤看到陈蕃的书房有什么表现?
生:着实吓了一跳、不禁皱起了眉头。
师:谁来试试。
(生读)
生:她把有的词语重读了。
师:的确,把“满是、到处”加重语气读了以后,感觉就不一样了。
师:她这样读,让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陈蕃的书房!大家可以带着想象来读。
生自由练习后全班齐读;评星。
师:想象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这是个读书的好方法。
⑷师:这个是哪一组贴的?请们组先说说为什么给薛勤贴了一个“表扬”。
生:因为薛勤说:“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这是薛勤在……
生:教育陈蕃。
师:其他给薛勤贴“表扬”的组,你们同意他说的吗?
(同意)有没有补充的?
指名读薛勤教导陈蕃的句子。
①出示“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②师: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出示反问、陈述两种句式)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反问句的语气。
)
③师:你们能够带着思考读书,请组长为你们组贴一颗星。
师给陈蕃贴上“表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给陈蕃贴上“表扬”吗?
生:因为陈蕃知错能改?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薛勤走后,陈蕃深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
师:哪个词语让你知道陈蕃会改正错误?
生:深思。
(师出示陈蕃成就资料,生读。
)
④总结启迪
1.师:你们认为薛勤说的有道理吗?谁能够举例说明。
生1:我们班有的同学总想期末考个好成绩,平时却不好好学习,期末怎
么能够取得好成绩?
生2:……
生3:……
(评星。
)
师:现在,谁能说说题目中的“扫一室”和“扫天下”指什么?
生:“扫一室”是指小事情,“扫天下”指干大事。
题目中的“扫一室”和“扫天下”有特殊含义,要用双引号引起来。
师:小事情和干大事有什么关系?
生:要干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请发言同学贴星)
2.师小结:人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要实现大志向,必须从小事做起。
五、拓展运用
1.出示《后汉书》。
2.师: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在《后汉书》中记录了八十个像课文这样真实的历史故事。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出自《后汉书》的又一个精彩故事。
2.组长领《后汉书.王充传》。
3.生自读。
六、作业布置。
师:把你对王充的评价写成一段话。
板书设计:
板书:Array
“扫一室”与“扫天下”
(本节课曾在工作室送教中展示交流,整理人:临渭区西张小学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