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作用 第2课时 课时作业
高中生物必修1课时作业3:5.3.2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2)

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2)合格考必做(学业水平一、二)1.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2.高等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它们分别形成于()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核糖体④线粒体A.②④B.①④C.③②D.④①3.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有CO2放出时,可判断此过程()A.一定是无氧呼吸B.一定是有氧呼吸C.一定不是酒精发酵D.一定不是乳酸发酵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产物是()A.CO2、酒精、H2O、A TPB.CO2、乳酸、ATPC.CO2、H2O、乳酸D.H2O、CO2、乳酸、A TP5.水果放在密封地窖中,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地窖中影响水果代谢的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虫害能力强B.温度适宜,水果容易保存C.黑暗无光,不易引起早熟D.CO2浓度增加,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6.某同学画了一个人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产生ATP的途径及一处错误的地方分别是()A.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③过程B.①②③④、人体内无②过程C.①④、人体内无③过程D.①④、人体内无②过程7.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8.为了尽量延长新鲜水果的储藏时间,储藏条件最好是()A.无氧、保持干燥、零上低温B.无氧、保持干燥、零下低温C.低氧、适当的湿度、零上低温D.低氧、适当的湿度、零下低温9.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请据图回答:(1)图中A是________,其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5.3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教学过程】其他有机物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
(2)在整理出三个阶段后,根据学生状况,进一步分析以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将呼吸作用的反应式配平 即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能量配平过程中,提问,呼吸作用产生的H 2O 中的O ,来自哪种原料?(学生回答出:来自O 2),接着提出,消耗6分子的O 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 2O ,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 2O ,又需要24个H ,一分子的C 6H 12O 6,只有12个H ,差12个H 来自哪里?最后指出,呼吸作用还消耗水。
因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应改为: C 6H 12O 6+6O 2+6H 2O6CO 2+12H 2O +能量才能反映其本质。
解决了这一环节,其他物质的来龙去脉就可迅速解释清楚。
②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P 93小字。
教师:1mol 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870kJ 的能量,其中左右的能量被ADP 捕获,储存在ATP 中(约32mol 的ATP )。
可见,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34%储存在ATP 中,用于推动其他生命活动。
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了。
因此,在有些阶段物质变化场所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H]与结合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线粒体内膜977.28 kJ 2CO 2O用第一阶段脱下的氢,把丙酮酸还原成酒精或乳酸。
因此,两种呼吸作用是在丙酮酸后分道扬镳的。
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第2课时 无氧呼吸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夯基提能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第5章 第3节 第2课时A 级·基础达标练一、选择题1.(2022·北京延庆区高一检测)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D )A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B .花盆中的土壤需要经常松土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D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解析: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A 正确;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 正确;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 正确;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运动,所以提倡慢跑等健康运动有利于抑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D 错误。
2.(2021·甘肃张掖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 D )A .一定是无氧呼吸B .一定是有氧呼吸C .一定不是酒精发酵D .一定不是乳酸发酵解析: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 2放出,可能是有氧呼吸,也可能是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ABC 错误;乳酸发酵时只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 2放出一定不是乳酸发酵,D 正确。
故选D 。
3.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葡萄糖――→①丙酮酸――→②CO 2A .①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B .①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溶胶中进行C .②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D .②过程可产生ATP ,也可不产生ATP解析:①过程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既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A 正确;①过程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不可在线粒体中进行,只可在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 错误;有氧呼吸的②过程可产生[H],而无氧呼吸的②过程却是消耗[H],C正确;②过程如果发生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则可产生ATP;如果发生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则不产生ATP,D正确。
课时作业19:5.3.2 无氧呼吸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第2课时无氧呼吸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对点强化]强化点1无氧呼吸1.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B.①③过程将导致细胞内[H]的积累C.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大量能量释放D.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产生的CO2主要来自无氧呼吸解析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是将丙酮酸和水转化为CO2和[H],并且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将[H]和O2转化为H2O,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A正确;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会在第二阶段作为反应物全部被消耗掉,不会积累,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释放大量能量,但有氧呼吸的其他阶段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都很少,C错误;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还是依靠有氧呼吸供能,只有当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时才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产生的CO2都来自有氧呼吸,D错误。
答案A2.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真核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①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②和③表示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均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④表示ATP的合成,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B3.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
对这一示意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在人体内,①②过程可在同一细胞中完成B.在人的细胞质基质中含有③⑤过程所需的酶C.在乳酸菌体内,当④过程加强时,⑤过程会减弱D.在生物细胞内发生的④过程不需要H2O作反应物解析在人体细胞中,①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②过程主要发生在肝细胞中;人的细胞质基质中可完成无氧呼吸生成乳酸的过程;④过程的发生需要H2O作反应物;在乳酸菌体内只存在无氧呼吸,不发生④过程。
答案B4.(2021·广东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如表)。
2016届高中生物第五章第3节第2课时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应用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第3节第2课时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应用1.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分子参与反应的过程和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分别发生在( ) A.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B.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C.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D.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解析:选C 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2分子的丙酮酸和6分子的水在酶的作用下,生成6分子的CO2和20分子[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产生24分子[H]与6分子的O2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的是( )A.二氧化碳B.丙酮酸C.[H]和ADP D.ATP解析:选D 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都释放出能量,合成ATP。
3.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解析:选D 动物细胞、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等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
植物的常态根细胞在受涝(缺氧)条件下呼吸作用产生乙醇。
4.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解析:选D 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过程为:C6H1812O6→C3H184O3(丙酮酸)→C18O2。
5.某种抑制剂使细胞的呼吸作用明显下降,则同期下列物质吸收和产生减少的分别是( )A.Ca2+、丙氨酸 B.甘油、二氧化碳C .氧气、水D .脂肪酸、乙醇解析:选C 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和氧气,产生CO 2和水;利用某种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氧气的消耗量和水的产生量都会同期减少。
6.某些植物在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他细胞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 的量却只有其他细胞的40%,此时的花序细胞( )A .主要通过无氧呼吸生成ATPB .产生的热量远多于其他细胞C .线粒体基质不参与有氧呼吸D .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解析:选B 耗氧速率高说明有氧呼吸强;单位质量的葡萄糖有氧分解产生的总能量,有产热和形成ATP 两个去路,ATP 少说明产热多,B 正确。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5.3.2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含答案编辑版.doc

第2课时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学习目标1.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重点)。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重难点)。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
读教科丨自主椅理预习教材发现问逆|基础知识|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有氧呼吸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⑴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①外膜,②内膜,③嵴,④基质。
____(2)线粒体的功能: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有氧呼吸(1)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6HmO6+ 6H?O+ 6。
2—酶^ 6CO<+ 12H?O + 能量。
二、无氧呼吸1•场所:细胞质基质。
2•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一―T丙酮酸+ [H1j趾—氧化碳卜酒帖1叫L酸3•分别写出无氧呼吸两种形式的总反应式:_ 酶产生乳酸:C e H^O©——T 2C?H6O3(乳酸)+少量能量。
产生酒精:C6H12O6——T 2C Z H5OH(洒精)+ 2CO2+少量能量。
三、细胞呼吸的应用1. 细胞呼吸的应用原理和实例 (连线)2. 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氧气、温度和水分等。
自查自纠|1•有氧呼吸全部在线粒体中进行。
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 ATP ,但第三阶段产生的最多。
( )3.无氧呼吸的产物不一定相同。
( )4.人体细胞在有氧或无氧状态下均可产生C02。
(5•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一些能量没释放出来,所以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 少。
()6. 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呼吸的。
7. 氧气作为反应物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参与。
&农田长期水淹后会造成植物烂根与无氧呼吸有关。
答案 1.X 2."3."4.X 5"6."7.X( 8"图解图说|线粒体是所有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吗?提示:不是1 .右辑呼吸【I .无包呼吸1包扎伤11川透气的敢料 ② 栽花时歴时松土 ③ 粮您酿酒 也帝出定排水$舉炼时提曲慢跑◎伤口较深要打嘏伤凤抗强血济-★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 有氧呼吸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释放的能量大多储存在ATP 中。
细胞呼吸 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呼吸第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三、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1、氧随氧浓度增大,有氧呼吸逐渐增强,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对该图的分析:应用:中耕松土促进植物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低氧储存水果和粮食。
2、温度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
一般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在25—350C。
应用:低氧储存水果和粮食、大棚栽培在夜间和阴天适当降温。
3、水自由水含量升高时,细胞呼吸增强。
应用:粮食在入库前要晾晒处理干种子萌发前进行浸、泡处理。
4、二氧化碳随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细胞呼吸逐渐减弱。
总结:种子贮存要在低温、低氧、干燥条件下进行。
水果的贮存要在低温、低氧,保持一定湿度的条件下进行。
四、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实验原理: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可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其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的CO2,无氧呼吸时能产生酒精和CO2 ②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 CO2 ;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④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不设对照组,均为实验组,相当于相互对照试验)(3)探究过程:参考课本92页。
(4)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5)关键步骤:通入A瓶的空气中不能混有CO2。
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
课堂检测:1、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D)A、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C、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D、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2、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探究,说法不正确的是(B)A、酵母菌常被用作研究细胞呼吸的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B、在有氧呼吸的装置中,可将空气直接通入酵母菌的培养液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酵母菌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3、、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O2浓度变化量01%2%3%5%7%10%15%20%25%O2吸收量/mol00、10、20、30、40、50、60、70、80、8CO2释放量/mol10、80、60、50、40、50、60、70、80、8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B)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B、储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4、水果储藏保鲜时,降低呼吸的环境条件是 (A)A、低O2、高CO2、零上低温B、低CO2、高O2、零下低温C、无O2、高CO2、零上低温D、低O2、无CO2、零下低温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02 时,其产生的酒精和 C02 的量如下图所示。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二课时)-高一生物同步优质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1)

能量 变化
有机物中 稳定的化学能
无机物 (CO2+H2O)
ATP中 活跃的化学能
+
散失的 热能
一、有氧呼吸
问题3: 通过以上学习请你为有氧呼吸下个定义?
4.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问题2: 化学式前后的水分子能否抵消?如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PART ONE
反应式
2.有机物中能量的去路有哪些?绝大部分能量去路呢? 3.总结无氧呼吸的概念。 4.细胞呼吸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一、无氧呼吸
1.过程: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 基质
酶 C3H6O3 (乳酸)
C6H12O6(葡萄糖)
[H] 酶 丙酮酸
能量
酶
CO2 C2H5OH(酒精)
4.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 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B.线粒体内膜上的酶可以参与丙酮酸的分解 C.肌细胞有氧呼吸形成水的[H]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D.进行有氧运动时,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 ATP中
A. 葡萄糖→丙酮酸→H2O B. 葡萄糖→丙酮酸→CO2 C. 葡萄糖→O2→H2O D. 葡萄糖→丙酮酸→O2
实战训练
7. 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
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和③分别是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 B. ①和②中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C. ②和③都能产生大量ATP 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作用课时作业第2课时一、选择题1.与无氧呼吸相比,苹果的果皮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特有的终产物是(D) A.丙酮酸B.酒精C.CO2D.H2O[解析]丙酮酸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有的中间产物,A错误;无氧呼吸的产物可能是酒精,但有氧呼吸一定不产生酒精,B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也可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产生水,无氧呼吸过程一定不产生水,D正确。
2.(2015·武汉模拟)细胞内可能发生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过程的三个阶段产生的[H]最终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马铃薯块茎既能进行③过程,也能进行①过程C.产生相同能量时,③过程消耗的葡糖糖的量高于①或②过程D.③过程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答案:B解析:图中③表示有氧呼吸过程,该过程中第一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与氧结合生成水,A错误;图中①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过程,马铃薯块茎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B正确;②过程为产酒精的无氧呼过程,因无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少,故产生相同能量时③过程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低于①或②过程,C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D错误。
3.(2016·大连六校联考)人的肌肉组织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种,快肌纤维几乎不含有线粒体,与短跑等剧烈运动有关;慢肌纤维与慢跑等有氧运动有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消耗等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产生的[H]少B.两种肌纤维均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和ATPC.短跑时快肌纤维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故产生酸痛感觉D.慢跑时慢肌纤维产生的A TP主要来自线粒体基质答案:D解析:快肌纤维几乎不含线粒体,说明快肌纤维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等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H]少;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丙酮酸、少量A TP和[H];短跑时快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从而产生大量乳酸,使人体产生酸痛感觉;有氧呼吸在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 ,这一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4.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 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量如下表所示。
据表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当O 2B .当O 2浓度为c 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2/3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C .当O 2浓度为b 和d 时,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D .在a 、b 、c 、d 不同O 2浓度下,酵母菌体内都产生[H]和A TP答案:C 解析:由有氧呼吸反应式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和无氧呼吸反应式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可知,当O 2浓度为a 时,酵母菌细胞呼吸释放的CO 2量与产生的酒精量相等,此时没有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A 项正确。
当O 2浓度为c 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 2量与酒精量之比为5∶2,利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可求得消耗的葡萄糖中有2/3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B 项正确。
当O 2浓度为b 和d 时,酵母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分别为4.25 mol 和5 mol ,C 项错误。
在a 、b 、c 、d 不同O 2浓度下,酵母菌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都产生[H]和A TP ,D 项正确。
5.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量如图所示(两种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氧浓度为a 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 .消耗的葡萄糖中有2/3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 .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3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D .酵母菌停止发酵答案:B 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当氧浓度为a 时,酒精的产生量是6 mol ,则无氧呼吸CO 2的生成量也为6 mol 。
图中实际CO 2的生成量为15 mol ,用CO 2的总生成量减去无氧呼吸产生的CO 2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CO 2量(15 mol -6 mol =9 mol)。
有氧呼吸每消耗 1 mol 的葡萄糖产生6 mol CO 2,则生成9 molCO2消耗了1.5 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每消耗1 mol葡萄糖产生2 mol CO2,则生成6 mol CO2消耗了3 mol的葡萄糖。
因此,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消耗了4.5 mol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的葡萄糖是3 mol,占2/3。
6.(2015·济南模拟)呼吸熵(RQ)=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吸收的O2量。
下图是生物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呼吸熵与氧分压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熵越大,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越多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答案:B解析:由题图看出,呼吸熵越大,氧分压越小。
a点主要进行无氧呼吸,b 点既有无氧呼吸,也有有氧呼吸,因此,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
c点完全进行有氧呼吸,a、c点消耗葡萄糖都较多,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b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较弱。
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仍会随氧分压增大而增强,但呼吸熵仍是1。
7.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C.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D.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答案:D解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产物中都有C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不能通过此指标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8.(2015·赣州模拟)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中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2,实验过程中其他条件适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打开阀门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则通入锥形瓶的O2属于无关变量B.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是否有酒精产生C.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有氧呼吸越旺盛D.若关闭阀门,以乳酸菌替代酵母菌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答案:D解析: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温度属于自变量,O2属于无关变量;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则酵母菌无法得到充足的氧气,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检测的是有氧呼吸的速率,因此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有氧呼吸越旺盛;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试管中溶液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9.(2016·南通一调)如图表示光照、贮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 ℃对比15 ℃时更强C.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贮存番茄果实D.贮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答案:C解析:番茄果实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由题图可以看出8 ℃时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强于15 ℃时;低温、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番茄果实的储存;温度降低,呼吸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弱。
10.(2016·东营模拟)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都具有双层生物膜B.①和②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②和③都能产生大量A TPD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呼吸过程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葡萄糖在①中分解为丙酮酸和[H],故①是细胞质基质,丙酮酸与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生成CO 2和[H],故甲是丙酮酸,乙是[H],②是线粒体基质,[H]被O 2氧化生成水,故③是线粒体内膜。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所含酶种类不同;线粒体内膜能产生大量ATP ,而线粒体基质产生的ATP 较少。
二、非选择题11.图1、图2是有关细胞呼吸过程的图解。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 图2 (1)图1中③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④⑤⑥中代表大量能量的是__________。
(3)如果氧气供应不足,酵母菌细胞内C 6H 12O 6分解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的CO 2释放和O 2吸收量的变化,在外界氧浓度为10%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
(5)图2中当外界氧的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 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0.6,而氧气的吸收量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答案:(1)氧气 (2)⑥ (3)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5)1.5解析:(1)分析图1可知,该图是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①是葡萄糖,②是丙酮酸,③是氧气,④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⑤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⑥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
(2)⑥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因此释放能量最多。
(3)如果氧气不足,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即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
(4)分析图2可知,虚线是二氧化碳释放量,实线是氧气吸收量,无氧条件下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当有氧气存在、二氧化碳释放量高于氧气吸收量时,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当两条曲线重叠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根据对图形的分析可知,在外界氧浓度为10%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5)设外界氧的浓度为4%~5%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x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由题意可得关系式:①2x+6y=0.6,②6y=0.4,解得:x∶y=1.5。
12.(2015·安徽卷)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