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医学]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21bd39f384254b35eefd34d0.png)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 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
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素问·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 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由于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 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 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 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 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虚证宜补正,虚实辨 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二)虚实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实证可以转 变为虚证,虚证亦可转化为实证。实证转虚临床常见;虚证转实 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而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实证转虚——是病情先表现为实证,由于失治、误治,以
及邪正斗争的必然趋势等原因,以致病邪耗伤正气,或病程迁延, 邪气渐却,阳气或阴血已伤,渐由实证变成虚证。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
证候。其产生机理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 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 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 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 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 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 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 冷、脉沉均为假寒。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 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辩证论治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病辨证论治

先刺风池、风府 疏通经脉以泄邪气 治疗:针药并举
桂枝汤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 汗解,宜桂枝汤。(42)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阳虚阴盛,正气虚衰的表
现,即“发于阴”也。 扶正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 传也。(5)
疾病的传变与否,要以脉证为辨,不应拘泥于日数。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 则愈。(8)
自汗出:阳热过盛,逼迫营阴外泄
身重:热伤元气
多眠睡:热盛神明被扰 鼻息必鼾: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语言难出:多由神昏及津伤口燥所致
病机: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清热养阴法
邪热炽盛的病证: 重伤津液而小便不利
误用下法 阴精不能上荣于目,加之热扰神明而两目直视
阴亏风动,二便失约而失溲
邪热熏灼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误用火法
问题一:
太阳病一般恶寒与发热并见,为何提纲证中无发热?
答案: 恶寒是起病即见,而发热往往出现较迟, 因卫阳被郁,未能及时达表抗邪,可见暂 时不发热,只有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起 而抗邪,才见发热,因此未将发热列为太 阳病提纲中。
问题二: 恶寒是太阳病出现最早和贯穿始终的症状, 对太阳病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
【优秀文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很多人对太阳病证不太了解,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起太阳病证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在治疗上面我们应该对症治疗,中医疗法就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吧!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四节太阳病变证课件

(3)栀子干姜汤证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十四箇(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中见寒,此寒表现于腹痛、食少等,故用栀 子干姜汤,清上温下。
梔子十四箇(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热郁胸膈向阳明发展,导致腹满,胃不和则卧 不安,则宜清热,理气除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气滞于腹。 主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主方:栀子厚朴汤。
病机:热扰胸膈,中焦虚寒。 主症:身热不去,微烦,腹痛,下利?,食少
等。 治法:清上温中。 主方:栀子干姜汤。
干姜是温中良药,有促进肠胃蠕动和肠液分泌 之作用。
本条有无下利?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本来就有大便溏薄之人,不宜用苦寒之栀子, 那用什么代替呢?
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 吐者,止後服。
得吐者,止后服:意多见。可能是本方药较苦, 病人不适应而呕吐,这时对于病初愈者来说, 则要止后服。
若少气者:指身体困倦,懒言,宜健脾和胃, 栀子豉汤加甘草(脾胃病多用甘草)。不用黄 芪、人参之峻补品。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
如果本证见有明显的烦躁,可以加大麻黄的剂 量(六两)
本方有无表证,如骨节疼痛等?
肯定没有!如果有,一定要加桂枝, 即是大青龙汤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70/P79)
恶寒甚,不发热 汗后伤阳
虚证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太阳病, 发汗后
治则---温阳益气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实证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下后复汗,表里阴阳俱虚的脉证
(原文60/P79)
小便清----无里热
诊断:病在表,治:宜桂枝汤
转归:头痛者必衄 ----邪郁,损伤阳络
(五)标本缓急治则 (原文91/P83 )
误治:医下之
证:下利清谷不止----脾肾阳衰,阴寒内盛
身体疼痛---表证未解。
病机:表证不解,真阳大伤
伤 寒
治疗:急当救里(回阳救逆)---四逆汤
患 药后:清便自调(利止)---里阳已复
因机 先攻下----阴亏里虚 后发汗----阳气外耗
内外俱虚
太 脉 微---阳虚推动无力
阳
细---阴虚脉道不充
病
振寒---筋脉失温,身乏自持
证 恶寒---阳气亏虚,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方药:以茯苓四逆汤化裁。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 文75/P80)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故喜按
切诊:虽沉有力,浮取紧数,沉取坚实。
四肢虽冷,胸腹热而蒸手。
讨论胃虚呕吐证(原文122/P77)
因机:误汗,过汗----胃中虚寒,胃气上逆
虚证 证 呕吐(清冷)---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胃中虚冷,纳化不佳
脉 数
脉:数无力---胃中虚阳躁动----数为客热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伤寒学》讲义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 (原文16上/P75)
病程---三日
辨治经过 已发汗
仍不解。
太阳病
若吐若下若温针
决诊:坏病
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11/P76)
真寒假热---身大热,反欲得衣-----
病
热在皮肤,寒在骨
人 真热假寒---身大寒,反不欲得衣------
寒在皮肤,热在骨。
附:寒热真假辨别参考表
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假热(阴极似阳)
望诊:舌淡,苔黑滑润;两颧色红如妆,不
红则白中带青;时烦,状若阳证,但精神萎顿。
闻诊:语声细微,气息低弱;无秽恶气味,
大便不臭。
问诊:口不渴,或喜热饮,量不多;身大热
反欲得衣,喜近火炉;小便清长,大便自利或 便秘;若咽痛,但不红肿。
切诊:脉虽浮数,按之无力;或细微欲绝;
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则不觉热。
真热假寒(阳极似阴)
望诊:舌苔白质糙,或舌绛刺裂。面色虽
灰滞,但目张炯炯有神。神情昏昏,状若阴证, 但或时烦躁,扬手顿足,谵语。
闻诊:语气扬厉,气粗息壮;热气臭秽喷
人,大便臭秽。
问诊:口渴喜冷;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小
便赤涩,大便燥结,或稀粪旁流,肛门有灼热 感。
者
身疼痛----表证仍在
病机:里阳已复,表证独在
治疗:急当救表(解肌祛风)
方药:桂枝汤
表里同病,舍证从脉 (原文92/P84)
证:发热头痛---风寒束表 脉反沉---少阴阳虚,证属表里同病。 病 治疗经过:与表里双解---不差 人 目前情况:身体疼痛---表证不除
下利清谷---里虚较急 治疗:当救其里---四逆汤----回阳救逆。
(原文56/P82)
不大便六七日---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头痛----浊热上扰(以前额为甚) 伤 寒 发热(蒸蒸发热)---里热蒸腾 小便黄赤---热郁于里 诊断:阳明里证
证(二)
续 不大便六七日(腹无所苦)----肺气不宣
前
腑气不降
头痛---邪郁太阳经络(头痛连项)
发热(翕翕发热)---邪正相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 心肾不足
病 人 决诊:耳聋无闻
耳窍失养
原因:重发汗,虚故也---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形寒饮冷伤肺, 肺虚气逆
(四)表里先后治则 ( 原文90/P81 )
表里同病
表证为急为重---先表后里为顺 若先里后表为逆
里证为重为急----先里后表为顺 若先表后里为逆。
根据小便清否辨表里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