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太阳病变证 痞证 上热下寒证

合集下载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变证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本证可根据太阳病脉证提纲可以容易辨别,但是太阳病的变证不容易辨别,不容易新手拿捏,现在归纳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的变证重点总结如下: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辨寒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3、辨虚实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4、辨表里先后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0)5、辨标本缓急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裹;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92)6、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叶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治法: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药: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7、太阳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病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治法:泻热化瘀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2)抵当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124)病机:太阳蓄血证瘀重热敛治法:破血逐瘀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3)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太阳病变证-热证和虚证

〔2〕 桂甘系列方证比较
同点 心阳受损
异点 程度有异 桂枝甘草汤证----轻---心悸 桂甘龙牡汤证----中---烦躁 救逆汤证----------重---惊狂
〔3〕药同,比例不同,成效殊然
Hale Waihona Puke • 桂枝汤:桂=芍
• 桂枝加桂汤: 桂 〉芍
• 桂枝加芍药汤: 芍 〉桂
调和营卫 平冲降逆 缓急止痛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心阳虚欲作奔豚 〕 〔原文65/P106〕
更伤阳气

下之----攻下
变证:烦躁-----心阳虚损,心神浮越
治:桂甘龙牡汤主之----温补心阳,重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证〔心阳虚惊狂 〕〔原文112/P103〕
脉浮---表证之脉 误治---以火迫劫之----火疗夺汗
伤 寒
诊断:亡阳----大汗,心阳浮越于外
变证:惊狂---炽热内迫,扰乱神明
因:发汗、下之 误汗下后 病传少阴〔心肾〕
病 证:病仍不解----病证不见好转 烦躁-----阳虚心神不宁 应有恶寒肢厥下利脉微细
治:茯芩四逆汤 回阳益阴 宁心安神
比较:
茯芩四逆汤
四逆汤+人参+茯芩---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大剂复方,回阳益阴
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甘草----取回阳之力,功专效速 单捷小剂,独任回阳。


气从少腹上冲心----寒水之气上逆
外治---灸其核上各一壮----散针处寒邪 治
内治---服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兼解表邪。
小结
〔1〕火逆变证
①扰乱心神:烦躁、惊狂、谵语等 ②扰乱气机:腹满,小便难,甚则气从少腹上冲心
而发奔豚 ③热郁胃肠:腹满不大便,但头汗出 ④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 ⑤热入血分:衄血、吐血、便血、发黄 ⑥灼伤阴津:口干、小便少,身体枯燥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作者:————————————————————————————————日期:ﻩ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病篇已经接近了尾声。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心下痞证,特别是上次课重点讲了《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

作为这三个泻心汤证,它的主证是中焦气机壅滞,表现了心下痞,或者心下痞硬而满,或者心下痞硬为主要症状。

向上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干噫食臭,或者干呕心烦不得安。

向下有脾寒气陷的下利,肠鸣,腹中雷鸣,下利如数十行,谷不化等等,这样一组证候。

《伤寒论》作为一个辨证论治的书的话,就需要和心下痞证相类似的一些证候进行鉴别。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治利四法,为什么在这里要讲治利四法呢?因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汤证都有下利的表现,所以需要把下利的证候在这里做鉴别。

我们谈的治利四法,也就是上次课谈到的第159条,泻心汤可以用于治疗下利,什么样的下利呢?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脾寒气陷的下利。

《理中汤》可以治疗下利,治疗什么下利呢?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下利。

泻心汤治疗下利是通过燮理升降来达到治利的目的的;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治疗下利是通过温中补虚来达到治利的目的的;《赤石脂禹粮汤》可以治疗下利,治疗的是下焦滑脱,关门不固的下利,是通过涩肠固脱来达到治疗下利的目的的;最后谈到了用利尿的方法来治疗下利,这主要是水走大肠而出现了下利不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小便的方式,使水走前阴,下利的证候就可能得到治愈。

我们上次课最后所举的治利四法(中的后三法)实际上是和泻心汤证相鉴别的,我们把它们归属于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心下痞证是以心下痞为主证的。

还有一些方证在它的病程中,可以兼见心下痞,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和心下痞证相鉴别。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接着往下讲的条文。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緊反入裏 寒热
而復 表邪乘势 下之 内陷中焦
邪气 内陷 中焦
误下 徒伤脾胃 气机
壅塞
自觉心下胃 脘部堵塞不 适满闷不舒

则作痞
氣 痞
耳 按之自濡
按之柔软 不硬不痛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二)痞证证治 w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w【原文】 154条 w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
w【目的与要求】
w 1.掌握五泻心汤证、黄连汤的病机、证候、治法
方药.
w 2.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w 3.了解痞证、火逆证的成因及学习火逆证的意义 w 背诵第151、154、157 、158、173条。 w 计划学时:4学时
21.09.2020
治疗: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成
21.09.2020
陕西中变证·痞证
w5.甘草泻心汤证
w【原文】 158条
w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
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 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 湯主之。
证候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心下痞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而復惡寒汗出— 表阳亏虚 伴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热壅 气滞 表阳 亏虚
治疗: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3.半夏泻心汤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

体质因素
患者可能存在阳盛体质 或阴虚体质,导致体内 阴阳失调,引发上热下
寒证。
饮食不当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 脾胃湿热,进而引发上
热下寒证。
外感邪气
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 可能导致肺卫不固,进
而引发上热下寒证。
情绪因素
长期情绪压抑、焦虑、 紧张等,可能导致肝气 郁结,进而引发上热下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加强国内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上热下 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等中医证候研究 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心烦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口舌生 疮基本痊愈,腰膝酸软、下肢怕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太阳蓄水蓄血证案例
患者张某,女性,28岁,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无 汗等症状,同时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表现。
输入 标题
诊断分析
患者表邪未解,内陷膀胱,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水液 代谢失常,形成蓄水证。同时热邪内陷膀胱,煎熬血 液,形成蓄血证。此为太阳蓄水蓄血证。
患者情况
治疗方案
经过三天的治疗,患者发热、恶寒等症状消失,小便 通畅,口渴缓解。复查尿常规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治疗效果
治疗原则为解表通里、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合桃核 承气汤加减,药物包括桂枝、白术、茯苓、泽泻、桃 仁、大黄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太阳病变证-上热下寒及太阳蓄水蓄血证是中医常见证 候,其研究涉及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
太阳病变证的重要性
太阳病变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其发生和发展与人体正气强弱、治疗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和掌握太阳病变证,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证候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也具 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 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3. 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9-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PPT课件

9-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PPT课件
适用于呕吐、胃脘痛、腹痛、泄泻等病, 证属上热下寒者。现代临床化裁多用于急 性胃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 溃疡、慢性胆囊炎、复发性口疮性口炎等 疾病具备本证病机者。
23.01.2021
2021
19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复习思考题 1.何谓痞证?试述《伤寒论》对痞证的分类及辨 治。 2.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有何异同? 3.比较说明寒热错杂痞证三方证治的异同。 4.痞证诸方的煎药法有何特殊之处?说明其机理。 5.试述黄连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及方药。 6.比较说明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的异同。
23.01.2021
2021
22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火逆证
学习火逆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一些原始火疗方 法正逐步被淘汰和改革,似乎仲景所述的各种火 逆变证已不多见,但并不因此就失去了学习火逆 诸证的意义和价值。
如随着火疗法的改革和运用,现今的电热褥、电 温针、电热、红外线等理疗方法,实际也发挥着 火疗的作用,若用之不当,也有火逆之害。
(二)痞证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 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提要】热痞的证治。
23.01.2021
2021
4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病因病机: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滞
证候
心下痞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按之濡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23.01.2021
2021
24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火逆证
23.01.2021
2021
25
治禁:柴中胡與不之
杂 痛者 下利,心烦

口苦舌淡苔

10 伤寒论-太阳病变证4--痞证2 - 寒热错杂痞

10 伤寒论-太阳病变证4--痞证2 - 寒热错杂痞

三种转归
•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传经入于少阳而为 少阳病
柴胡汤类方
三种转归
•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 主之。
伤寒五六日,水热互结 于心下而为结胸
三种转归
•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甘 草 泻 心 汤
甘草泻心汤
【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 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 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病机分析
误下后外邪内陷而 为痞证
脾胃虚甚,运化失 职
腹中雷鸣、下利、 谷不化、干呕、
心下痞硬、嗳气频作
方剂
•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 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降气、消痰、 行水、止呕
代赭石:苦寒,归肝 心肺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 镇降逆,凉血止血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 【原文】
•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 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 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痞 证
【目的要求】
• 1.掌握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痰气痞证。 • 2.熟悉痞证证候特点。 • 3.了解水痞证。 • 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 164)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呕心烦不得安
伴口苦,乏困无力,舌淡苔黄白腻,脉沉虚数
中焦寒 热错杂 脾胃重 虚痞利 俱甚
治疗:甘草泻心汤—和中消痞,补虚止利 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而成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鉴别】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皆属寒热错 杂痞证。三者病机、证候、治法、用药均相似,应注意同 中求异。 【临床应用】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五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2.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3.了解痞证的成因。 背诵第151、154、157 、158条。 计划学时:2学时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一)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 151条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 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提要】表证误下致痞及痞证的特点。
半夏泻心汤类方适用于痞证、呕吐、泄泻、胃脘痛、关格、 狐蜮病等,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现代临床用其化 裁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肠炎、 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症、 放疗化疗致消化道反应、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白塞氏 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具备寒热错杂,升降逆乱, 虚实兼见病机者。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Fra bibliotek【解析】脉浮而紧
以脉代证 原发病为 太阳伤寒
本当汗解
而復 下之
误下
緊反入裏
表邪乘势 内陷中焦
则作痞
徒伤脾胃
自觉心下胃 脘部堵塞不 适满闷不舒 但
氣 痞 按之自濡 耳
按之柔软 不硬不痛
无形寒热邪气内 陷中焦气机壅塞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提要】寒热错杂,脾胃重虚,痞利俱甚 的证治。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158条
因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紊乱,气机壅塞
心下痞 鞕而满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胀满按之坚硬
证候
下利日数十行谷 不化腹中雷鳴
泻利频繁,日数十行 且泻下物稀薄、完谷 不化,腹中漉漉有声
【提要】辨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 证治。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9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宜用小柴胡
汤和解少阳
不爲逆必蒸


心烦 喜呕
柴 胡

柴胡證 復與柴胡湯 蒸而振却發
仍在者
熱汗出而解

湯 以 心下滿
五 六 日

寒热 往来
證 具

它 而鞕痛 藥 下寒
此爲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心下痞满按 诊断:此爲痞 之柔软不硬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157条
病因病机:
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 机壅塞 ,水气食滞内停
证候
心下痞鞕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不适 满闷不舒,但按之稍硬
乾噫食臭腹中 雷鳴下利者—
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
中焦寒热 错杂水气 食滞内停
(伴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
其二火热上炎之头痛、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
其三热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 咯血、便血等证。
临证使用本方可根据所治病证而采用开水浸泡或水 煎法,并随症加味。如热盛者加石膏、知母、栀子 等,毒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血热出 血者加生地、丹皮、白茅根、柏叶、三七、蒲黄等。
2020/2/29
董正华
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二)痞证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 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提要】热痞的证治。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4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病因病机: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滞
证候
心下痞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按之濡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其脉关上浮数— 无形邪热炽盛 伴见心烦、口渴,或吐衄出血、小便 短赤、口舌生疮、口臭、舌红苔黄等
中焦 热壅 气滞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5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 外科疔疖疮疡等;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6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2.附子泻心汤证 【原文】 155条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 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 炮 去皮 破 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 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提要】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3.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 149条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 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 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 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 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之 热 但滿 不痛;伴恶 治禁:柴胡不
错 而不 心呕吐肠鸣
中與之
杂 痛者 下利,心烦

口苦舌淡苔

滑或黄腻等
治疗:宜瀉半心夏湯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0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4.生姜泻心汤证 【原文】 157条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提要】论寒热错杂水气食滞痞的证治。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7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解析】 155条
病因病机: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滞兼表阳虚
证候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心下痞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而復惡寒汗出— 表阳亏虚 伴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热壅 气滞 表阳 亏虚
治疗: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2020/2/29
治疗: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成
2020/2/29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2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5.甘草泻心汤证
【原文】 158条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 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 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 湯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