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教学文稿
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近几年来,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并选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朱纯深英译版本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形合与意合语言文化《荷塘月色》一、引言《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7月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一篇精美散文,堪称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新奇贴切的联想、新奇别致的比喻及精心推敲的炼字,描绘了一幅有着梦幻般诗意的立体可观的荷塘月色图,营造了一个静谧阴沉的小天地(李平,2005)。
朱纯深的整篇译文的风格始终与原文一一辉映,文笔清新、自然、流畅,全文首尾相连,通篇透着质朴气息。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一个重要层面。
本文将阐述形合与意合的内涵,并以《荷塘月色》汉英文版本为例进行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对比。
二、形合与意合形合指一切借形式与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句法项标记、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意合指不借助形式手段来体现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意义或逻辑关系。
(张迪,2011)许多学者对形合和意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王力(1984:310)曾提出意合和形合两个概念:汉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要;西方语言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少的。
连淑能(2010:73)指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由此可见,目前学者对形合与意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上。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汉英谋篇成章方面,还体现在汉英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上,因为语言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看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

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看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
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资格考试科目,它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
文化教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来分析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英汉谚语之间的对立性,建立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首先,形合是指谚语表达形式上的相似或不同。
中西方语言在句法上是完全不
同的,英语谚语大多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而汉语谚语多以“简单而言之”的方式来传达思想,例如英文的“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和汉语的“人多反而不美”。
另一方面,对中英文谚语也有一定的形合性,中英文谚语都喜欢使用“x + and + y”(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从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一定构词规律。
其次,英汉谚语的意合是指该谚语形象描述的表达形式。
多数汉语谚语采用形
象比喻代替文字来传达思想,如“大梁当头,不认洒埋几十年”,比喻旧物贵于新物。
但是英文谚语不同,它们多用文字直接概括观点,比如“no pain,no gain”。
不仅如此,英文谚语的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解释汉语谚语的含义,例如“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用“three muskteers”来表示,表明三个人之间有一种无法撼动的伙
伴情谊。
综上所述,英汉谚语的句法对比在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体现
英汉谚语的形式上的相同、不同之处,也可以反应出汉语谚语的形象描述,以及英语谚语对汉语谚语的解释。
唯有理解句法上的差异,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英汉谚语,以此来拓展自身语言及文化背景。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

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依赖于语法和词汇手段,而意合则更注重语义和语境的内在。
本文将从词汇、语法、句式和篇章结构等方面探讨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
例如,要表达“美丽”的意思,汉语可能会用“花朵般美丽”等形象化的词汇,而英语则可能使用“gorgeous”等较为抽象的词汇。
英语中有很多抽象名词和介词,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往往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实现,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时态、语态、数和格等手段。
例如,“他来了”这个简单的汉语句子,英语需要用“he comes”来表达,同时还需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英语中的从句、分词、动名词等复杂句型也常常是汉语所没有的。
在句式和篇章结构方面,汉语倾向于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这种差异使得汉译英时需要将原文的短句、简单句进行扩展,而英译汉时则需要将原文的复合句、长句进行简化。
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表现为: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注重语序和虚词,使用简单句和短句,强调并列关系;而英语则更注重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词汇,依赖语法和词汇手段,使用复合句和长句,强调主从关系。
翻译时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处理。
在汉译英时,要注意将原文的意象词汇转化为英语中的抽象词汇,适当增加连接词以使句子更加流畅;在英译汉时,要注意简化英语的长句和复合句,适当使用动词使汉语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通过理解形合与意合的差异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两种语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语言之间就没有共性。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文 史 纵横
从形合与意合的视角看英汉语差异
彭 富强
( 临 沧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外语 系 云 南临 沧
【 摘
6 7 7 0 0 0 )
要 】 英语 和 汉语 属 于 两种 截 然 不 同的 语 言 体 系。 英 语 重 形 合 , 注重结构连接 ; 汉语 重 意 合 , 注 重 语 意 连 贯 。本 文 从 形合 与 意 合 的
形 合和 意合是 英语和 汉语语 言组织 的常用 手段 。英汉 两种语 言 m e t . ( 主语 从句 、 宾语从 句 ) 之 间 最重 要 的差 别之 一在 于 : 英语 重 形合 , 汉 语重 意 合 。德 国著名 译: 信 用证 是 由买 方 银 行开 出 的 、 承 诺 支 付 全额 贷款 的 书 面证 语 言学 冢 洪堡 特 指出 : “ 任 何语 言 的语 法 , 总是 一部 分 是明 示 的 , 另 明 , 其 前提是 信用证 上所 列的要 求得 到满足 。 从 上例看 , 英语 句式结构 严 密 , 语 言形式 明显 。英语句 中 “ t h a t ” 部 分是 隐藏着 的 , 在 汉语里 , 明示 的语法所 占的 比例是极 小的 ” ; 翻译家 N i d a 表明: “ 就语 言 结构 而 言 , 英语 和 汉语 最大 的 区别 就 是 出现 了多 次 , 前两个 “ t h a t ”分别 引导 主语从 句和 宾语 从句 , 注 重形 英语 重 形合 , 汉 语重意 合 ”口 】 。 式连 接 。此外 , 句 中还有 多处 显性连 接的标 记 : 时 态标记 ( p r o m i s e s , 二、 英汉语 形合 与意合对 比 w i l l p a y ) 、 介词 ( b y ,o f ) 、 连词 ( p r o v i d e d )等 。 l 、 定 义 相对于英语的树型结构, 汉语句式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竹式结 广 义上 的形合 指句 式的 形态 , 指一 切依 借形 式和形 态 手段完 成 构。一句话中可以有多个动词分别连缀成句 , 多个短句线性铺开, 句法 组合 的 方 式 。狭 义上 的 形合 指 用连 接词 等语 言 形 式把 句中 的 尤 如竹 子般一 节一 节 向外伸 展 , 按语 序排 开 [ 4 ] 。句子 各部 分之 间靠 语义 和语序连 接 , 重意合 。 词 语或 分句连接 起来 , 表达语 法意义 和逻辑 关系 。 广 义上 的 意合 指词 语 之 间或 分句 之 间的 意义 或逻 辑 关 系不 借 3 、 篇章 结构 助形 式 手段 来体 现 。狭义 上 意合 指语 句 或篇 章 的连 接 主要 通过 语 篇章是 一个 语义 的整 体 , 可以 是一篇 文 章或 一个 语段 。篇 章包 含 结构 意义 和 句 子意 义两 方 面 的意 义 。结构 意 义指 篇 章结 构 更注 义串联 , 而不 是靠语 言结构 形式上 的表层连 接 。 2 、 英语 重形合 , 汉语 重意合 重 语言 形 式结 构 , 要 求语 法规 范 ; 句 子意 义指 篇 章结 构侧 重 语 句逻 英 语 和汉 语 的差 异一 直 是语 言学 家 和翻 译 家们 研 究的 主要 话 辑 意义 的连贯 。英 语和 汉语 在篇 章组 织和 结构 上也 存在 很多 差异 。 重 连 接与 重连 贯 的 角度 , 对 比 分 题, 我国 著名语 言学 家王 力先 生曾这 样阐 述 : “ 汉 语句 式 的组成多 靠 以下从 篇 章结 构 重 主语 与重 主题 、 意合 法 , 这一 特 征在 复 合句 中 尤为 明显 , 意 合法 在 英语 语言 中是 一 析英语重 形合与 汉语 重意合 的差异 。 种变 态 , 而 在汉 语语 言中是 一种常态 。由此可 以看 出 , 在 英语 和 ( 1 )重主 语与 重 主题 。英语 是 主语 显著 的语 言 , 汉语 是 主题 显 汉语 对 比中关 于形合 与 意合 的研究 有一 致的看 法 : 属 于 印欧语 系的 著 的语 言 。在 特 定语 境 中 , 为 了符合 汉 语语 义 表达 , 句 子 主语 可 以 英语 重 形合 , 属 于汉 藏语 系的 汉语 重意 合 。因此 , 就 形合 与 意合 方 省 略 。在 汉语 语 言中 常见 的 省 略主 语现 象 是 “ 语境 省 略 或上 下文 面讲 , 英语 注重 句式 结构规 范 , 其 语 言形 式结构 明显 , 属于 形态型 语 省 略 。语境 省 略 即主语 在 前文 已经 提过 , 下 文不 需 要再 次 提及 言; 汉语 则 注重语 用, 没 有词 的 形态 变化 , 语 言形 式 结构 松 散 , 侧 重 也 能把语义 表达 清楚 。 意义 的表达 。 例2 : 飞龙 科 技股 份有 限 公司 与 1 9 9 7 年 上市 , 主营 大宗 商 品的 进 口规模 和市 场 占有率 稳居 全 国前列 , 在 全国一 直发 挥着 主渠 道作 三、英 汉语差 异的体 现 1 、 词 法 层 次 用; 煤炭 、 焦炭 等的 出口量逐 年大 幅度增长 。 译: Fl y i n g Dr a g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o . Lt d . g o t l i s t e d i n 1 9 9 7 . Th e 英 语 是音 形 合一 的拼 音 文 字 , 是 “ 词 本位 ”的语 言 , 单 词 的形 ume a n d ma r ke t s ha r e of bu l k i mp or t s i n t he ma i n l i ne s ha ve 态变 化 灵活 。英语 的构词 法有 多种 方式 , 就拿 其中 的派 生词 为例来 vol
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探讨汉英语言对比——以《匆匆》的汉英版本为例

■ 蔡志芳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探讨汉英语言对比——以《匆匆》的汉英版本为例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和相互密切交流,语言的学习与研究无疑是越来越被收到重视。
最近几年,语言学家们和语言学者们对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形合与意合的研究有着颇浓的兴趣。
本文主要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展开来探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对比,并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张培基的英译版为实例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希望能对应语与汉语之间的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形合与意合;翻译;《匆匆》;对比分析1引言《匆匆》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写于1922年7月28日。
文章充满诗意,对时光的消失深表感叹和无奈,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张培基的译本始终与原文一一辉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语言自然,流畅,通篇洋溢着质朴的气息。
2形合与意合形合与意合这对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其初版《中国语法理论》(1944--1945)一书中提出来的。
从上下文看,他当时提出这对术语,主要是为英语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提供一种汉语的说法,借以描述汉语和西方语言在使用连词构成复合句方面的差异。
但是,由于这对概念正好可以高度概括中西语言在语言组织方面的本质异同,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为发展和界定这对概念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但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形合,什么是意合,还远未达成一致。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形合和意合视为造句法,认为形合和意合发生在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
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对形合和意合的具体界定上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主张把是否使用连接性词语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有的主张扩大范围,如连淑能(1993:52-57)认为形合手段在英语中不仅包括连接性词语,还可包括形态变化、一致关系、广泛使用代词等,而意合手段在汉语中可包括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句式、紧缩句,以及四字格等。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成因及对比分析李晶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对比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加深,人们对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成因的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英汉语言;形合;意合;成因;对比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汉语里多用意合,联接成分并非必须,西方多用形合法,联接成分不可或缺。
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一直都被视为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其特征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一、形合与意合的内涵(一)形合与意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中首次提出形合和意合两个概念,并将其作为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
形合和意合中的“合”也就是排列、组合的意思,是语言符号组织的基本方式。
形合和意合的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广义上来讲,形合主要是指的是句子的形态组合,能够借助一定的形式组成完整的句法,主要包括词组标记、语法范围标记以及词类标记等。
狭义上的形合主要是利用词汇的手段,句子的形式主要借助一些连接词进行连接并组成句子,进而形成完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形合注重形式的变化和组合,注重句子外在结构的完整和规范,以外在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义。
意合从广义上来讲,主要是不运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或者词语的形态构成语言的表达意义,注重句子内在的逻辑表达和含义,词语和分句之间的连接不借助任何的形式和手段。
从狭义上讲,意合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语句之间的含义,通过句子之间的含义构成完整的语句含义,使得句子语义连贯。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

因 此 汉语 语 法 属 于 隐 性 语 法 。( 远 20 : 8 高 0 2 13—14 一 些 学 者 认 为对 8】 目前 对 比语 言 学 越 来越 受 到许 多 语 言 学 家 和 语 言 学 习者 注 重 , 而 比英汉 语 法 系统 , 法 标 志 的 显 隐 表 现 在 各 个 语 言 层 面, 词 汇 上 可 以 语 在 且 在英 汉 两 种 语 言 的 比 较研 究 方 面 取 得 了许 多 富有 启 发 意 义 的成 果 。 表 现 在 词 缀 上 , 句 法 上 可 以 表 现 在 性 、 格 、 体 态 的 形 式 变 化 和复 在 数 时 例 如英 语 是 综 合 一 分 析语 , 语 是 分 析 语 ; 语 是 语 调 语 言 , 语 是 声 汉 英 汉 句 连 词 的 有 无 上 , 篇 章 层 面 指 把 语 篇 中 句 段 间 逻 辑 联 系 表 示 出来 的 在 调 语 言 ; 语 句 子 繁 复 , 语 句 子 简 短 ; 语 重 物 称 , 用 被 动 , 语 重 连 接词 语 等 。这 是 形 合 意 合 词 义 扩大 的根 源 所 在 。 英 汉 英 多 汉 人称, 多用 主 动 ; 英语 多静 态 , 象 ; 语 多 动 态 , 体 等 。美 国著 名 翻 抽 汉 具 211 用 词 缀 表 示 词 的 语 法类 属 关 系 , : 词 词 尾 。 类 的 标 记 首先 .. 如 构 词 译 E A Nd . 为 , 汉 在 语 言学 上 最 重 要 的一 个 区别 就 是 “ 合 ” ia 认 英 形 与 是 所 谓 的构 词 词 尾 。 量 的英 语 单 词 从词 形 一 望 而 知 是 什 么 词 。 I : 大 例 l l “ 意合 ” 的不 同 , 它甚 至可 能 是 两 种 语 言 间 最 根本 的差 异 所 在 。 e’o,at an一 i r r n, i,ar 是 表 示 “ ” 名 词 字 尾 ; i ,ac ,ec, 一 一 一 e等 人 的 一o 一 e一n y一 n n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对比研究发表时间:2009-07-15T10:38:35.000Z 来源:《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玉贤(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导读]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摘要:形合意合是英汉语对比及篇章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常认为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
本文从文化,语言,翻译的角度对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一、引言由于形成和发展历程各异,英汉语言各具特点,这种差异虽然使语言本身丰富多采,但同时又给各自的学习者造成了障碍。
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学英语的人来说,有时觉得自己的话措辞、语法都没有错,可是总觉得有汉语味,为什么呢?恐怕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对英汉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造成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之分(Nida,1982:16)。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组织特点-形合和意合着手,研究一下英汉语言的差异。
二、关于形合和意合形合和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代语言学先驱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形合”(hypotaxis),又称“显性”(explicitness/overtnes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也称“隐性”(implicitness/covertness)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潘文国,2002,334)形合和意合是各种语言都是用的连接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
从形合意合的角度比较英汉语言
1形合和意合的概念
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
所谓“合”,就是组合(syntagma),是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组织手段。
形合与意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形合指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衔接等),将句子的语言符号由“散”到“集”的语言组织手段,形合包括形态和词汇两种形式手段,指一切依借形式和形态手段完成句法组合的方式,包括语汇词类标记、词组标记、语法范畴标记(性、数、格、时态、态、语气、体式等)、句法项标记(主语、谓语、宾语等)、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句法层级标记、句型标记(如从句)、句式标记(如提问句)等。
而狭义上的形合只指词汇手段。
英语作为音形合一的拼音文字,在选词造句,组织篇章等方面都表现出注重语言形式上的衔接,相对于汉语,英语注重形合。
而汉语作为音形分离的表意文字,在造句、谋篇时,较少使用或根本不用形式词,而是依据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连贯,相对英语汉语在
结构上注重意合。
2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对比分析
2.1汉语语法的隐性(covertness)和英语语法的显性(overtness)
对比英汉语法系统,语法标志的显隐表现在各个语言层面,在词汇上可以表现在词缀上,在句法上可以表现在性、数格、时体态的形式变化和复句连词的有无上,在
篇章层面指把语篇中句段间逻辑联系表示出来的连接词语等。
这是形合意合词义扩大的根源所在。
2.1.1
用词缀表示词的语法类属关系, 如:构词词尾。
词类的标记首先是所谓的构词词尾。
大量的英语单词从词形一望而知是什么词。
例如:-er,-or,-ant,-ain,-aire 等是表示“人”的名词字尾;
而汉语没有这些表示词性的重要标记。
2.1.2
词语形态变化使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一目了然。
如:respectable woman,略晓英语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形容词词,因为它带有形容词词缀, 而对于汉语词组“正派女人”,不知“正派”为何意的人不见得知道“正派”修饰“女人”
2.1.3
名词的数。
英语名词具有“数”的语法形式;而汉语除指人的普遍名词可以在后面粘附一个“们”字以表示多数外,一般都没有数的语法形式。
2.1.4
动词的形态变化。
在英语这种形态语言中,最重要的词语形态变化集中于动词。
其中包括四个方面:时态、语态、三种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及与名词的数一致,这一切语法范畴在英语中均可赋形于“形态”汉语中不存在这种动词形态变化,汉语一般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时间副词“正”、“正要”、“将要”、“已经”等,或在动词后加上时态助
词“了”、“着”、“过”等表示时间观念或时态。
2.3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的比较
汉语句式与英语句式分别被形象地比喻成“竹节”与“大树”结构。
汉语的竹节式句子一般是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逻辑关系排列,犹如竹子一节连着一节。
而英语句子则是根据意义的主次,先理出主要意思,确定它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句子的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附加许多句子成分, 其它的句子成分都是这一主谓基础上的扩展、组合、变化和省略。
3形合意合的成因分析
英民族重形式逻辑,重理性思维与汉民族重辩证思维,重感性思维。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汉语在几千年注重整体哲学观和重辩证,感性思维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使得英语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最终有了区别中西方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