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和文物的故事背景。

2.学习并默写《咏怀古迹》全文。

3.能够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4.能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主旨、格律和情感。

5.通过朗诵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古诗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学习并默写全文。

3.朗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2.整合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告诉学生这篇诗歌是写在何时何地,描绘了什么文物或名胜古迹,以及它与历史故事的关系。

2.学生调查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调查一下每位学生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文物,当做导入的素材。

3.观察题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名胜古迹或者文物。

2. 阅读理解1.课文朗读在观察图片之后,进入正式的课文朗读阶段。

2.课文讲解讲解作者的出生地、生平、作品发展史,并说明此篇诗歌写于何时何地,分析其构思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体首先,介绍汉赋和楚辞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阐述古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

3. 默写和测试1.默写《咏怀古迹》全文让学生哼唱,默写,分段背诵,快速默写几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测试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把滚瓜烂熟的《咏怀古迹》写下来。

同时给出10个句子来自《咏怀古迹》,让学生填空。

4. 分析理解1.古文阅读先让学生分组理解每个词汇,识别词汇的意思。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教师解释语言解释古文中比较难懂的词汇,并解释其使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5. 朗诵和感受1.引导学生朗诵首先练习朗读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咏怀古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逐渐进入情感的世界。

2.分享感受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古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咏怀古迹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5咏怀古迹教案(1)

2.5杜甫诗三首-咏怀遗迹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标】1、感觉歌的深邃感情,会歌要旨。

2、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挫的。

3、通起学生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虑。

【教课要点】析歌,领会感情。

【教课点】理解寓意,掌握要旨。

【教课方法】点-研式。

尽可能找歌的出色与学生的趣点订交的部位疑提,启引学生歌的整体性感觉与悟。

【教课数】 1【教课程】一、入新同学知道“ 月羞花,沉落雁”是形容什么的? [ 美貌 ] 知道都是在么?[ 西施。

玉。

貂禅。

昭君 ] 。

不用她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人来好运么?[ 不 ] 哦, 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叫做“自古多薄命”,《楼梦》中的金陵十二不就是?我学的《嵬》中的妃不也是?有 <<琵琶行 >>中的琵琶女不都是 ?今日 , 我走被人誉“咏昭君之唱”的杜甫的《咏遗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能否也是的⋯⋯二、《咏遗迹》介1、体:一七言律,共五首;2、内容:庾信、宋玉、王昭君、刘、葛亮;3、要旨:借遗迹先人抒发自己的心胸(流浪之感和想念故土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诵 (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弊端。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诵 , 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联合说明、感知诗歌。

思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要旨的那个词语。

( 恼恨 ) 。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恼恨,可能否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恼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停;水是万壑争流,奔跑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停的千山万壑蓦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化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安在?【明确】引出歌唱对象昭君。

( 板书 )3。

( 议论 ) 明朝议论家胡震亨以为,这么气象宏伟的起句,只实用在生长英豪的地刚刚合适,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

必修三-《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必修三-《咏怀古迹》杜甫-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一)解题《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

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

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

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方案赣县中学刘敏一、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六读法”,基本了解古人古事。

2、分析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作者的写作主旨。

4、归纳咏古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所引用的古人古事以及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内在原因。

2、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写作主旨。

三、教学难点通过拓展阅读,归纳并总结咏古诗歌基本的鉴赏规律。

四、教学设计的理念“以点带面”,让一首诗发挥它的作用,突出其最大的特点,让学生记忆深刻,并且可以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避免传统诗歌授课的面面俱到,反而不能突出课堂的重点难点。

五、组织形式整体共同鉴赏教材的诗歌。

分组鉴赏拓展的诗歌。

六、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演绎归纳法七、教学手段通过活动的小黑板展示拓展诗歌,通过大黑板板书归纳内容。

八、教学基本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巩固诗歌的“六读法”,剖析本诗。

感受意境,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明了作者的写作主旨。

2、拓展阅读,例举三首咏古诗进行对比、综合鉴赏。

3、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探究,进一步探求鉴赏怀古诗的基本规律,教师进行适当地点拨。

4、师生共同完成对规律的表述。

九、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一)文本解读1、导入。

由“美”切入。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自古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有美好的人与事或物总能让赏心悦目,心生留恋。

可是并不是所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有一个完美的归宿。

因而千百年来总有无数为美好的东西而心生遗憾。

今天,我们将与杜甫一起去见证“美”感受杜甫的心情。

2、反复诵读3、通过“诗歌六读法”基本步骤,进入对文本的解读。

①读标题咏怀古迹提问:咏的是什么情怀?观瞻的是关于什么的古迹?全诗所营造的氛围是怎样的?②带着问题进入文本,进行自读。

要求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相关词语进行回答。

(提示:读作者、读意象、读意象的修饰词、读情感词、读注释)③具体读:作者:坎坷一生、怀才不遇意象:群山、万壑、荆门、明妃、紫台、朔漠、青冢、黄昏、夜月魂、琵琶等意象的修饰词:独、空情感词:怨恨④由此可以整体感知:古迹是关于明妃,即王昭君,青冢可以作证。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明确: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

“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

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

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

“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
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