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2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口诀顺口溜

全等三角形口诀顺口溜

全等三角形口诀顺口溜
全等三角形口诀顺口溜如下:
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

2.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条也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

3.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条也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

4. 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一条不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以上就是全等三角形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记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4.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ASA

14.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ASA
D C
A D
O
1 B
A B
2
C
有没有其他判定方法呢?
Page 3
E
活动二:做一做
Q 1、画线段AB=5cm ,再画 ∠BAP=45°,∠ABQ=60°, AP与BQ相交于点C。 2、剪下所画的△ABC与同桌 进行比较。 C
P
45°
60°
3、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A
B
角边角判定公理 探究反映的规律是: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符号语言表示
在△ABC和△DEF中
∠A=∠D (已知 ) AB=DE(已知 )
B C D A
∠B=∠E(已知e 5
E
F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AB=A′C,∠A=∠A′,∠B=∠C 求证:△ABE≌ △ A′CD 证明:在______和_______中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 ) ) ) )
在证明三角形全等 时,应注意书写格 式!
例2:已知:如图,∠1=∠2,∠3=∠4。
求证:DB=CB 证明:
D
A
1 2
3
P
B
4
C
例3.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
点O,AB=AC,∠B=∠C 求证:BD=CE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角边角—ASA)
复习引入
1.什么样的图形是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 做全等三角形. 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具备什么 条件? 边角边:有两边和它们夹角对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4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4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教案

第2课时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全等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2.能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画图、实验来理解和掌握“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以判定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探究,乐于合作交流,大胆猜想的良好思维品质以及认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角边角”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合情推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如图所示的几块,现在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和这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是否需要把残片都带去?二、合作探究问题: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A,A'B'=AB,∠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也对应相等),并把画好的△A'B'C'剪下来,与△ABC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画法:(1)作线段A'B'=AB,(2)在A'B'的同旁,分别以A',B'为顶点作∠DA'B'=∠A,∠EB'A'=∠B,A'D与B'E交于点C'.现象: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即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新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其夹边与原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其夹边对应相等,即∠A'=∠A,A'B'=AB,∠B'=∠B.【归纳小结】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书写格式:在△ABC和△DEF中,△ABC≌△DEF.(ASA)典例1已知:如图,∠1=∠2,∠3=∠4.求证:DB=CB.[解析]∵∠ABD与∠3互为邻补角,∠ABC与∠4互为邻补角,(已知)又∵∠3=∠4,(已知)∴∠ABD=∠ABC.(等角的补角相等)在△ADB与△ACB中,∴△ADB≌△ACB.(ASA)∴DB=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典例2已知: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D(BF在河岸上),使BC=CD,再过点D作BF的垂线DE,使点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等于AB的长,请说明道理.[解析]∵AB⊥BD,ED⊥BD,(已知)∴∠ABC=∠EDC=90°.(垂直的定义)在△ABC和△EDC中,∴△ABC≌△EDC.(ASA)∴AB=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三、板书设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教学反思◇学生有了“边角边”公理的探究经历,本课的探究活动就能很顺利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是:根据要求能作出唯一的三角形,就能够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此节课中设计一个作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比较发现两个三角形是重合的,得到“边角边”的判定方法,加深他们对这个判定方法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课件

BC D F
已知AB⊥BD,ED ⊥ BD,且AE交BD于C,BC=CD
2.转化为判定的条件:
E
∠ ABC=∠EDC=90° (垂直定义)
BC=DC(已知条件)
∠ ACB=∠ ECD (对顶角相等)
3.得出结论:
证明:
∵ AB⊥BD,ED ⊥ BD(已知)
∴∠ ABC=∠EDC=90°(垂直的定义)
(2)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1 已知:如图,∠1=∠2,∠3=∠4. 求证:DB=CB.
证明:∵ ∠ ABD与∠ 3互为邻补角
D
∠ABC与∠ 4互为邻补角(已知)
又∵∠3=∠4(已知)
3P
∴ ∠ABD=∠ABC.(等角的补角相等)
4 1B
在△ABD和△ABC中,
2
A
C
∠DAB= ∠CAB(已知)
A
B
C
A′
B′
C′
例题与练习
典例 如图,若已知∠A=∠C,OA=OC,就可以证明 △AOB≌△COD,那么判断的理论根据是 ASA ,其中一个 隐含的条件是 ∠AOB=∠COD .
变例 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玻璃裂成两块,现需要做一块一样大小的 玻璃,只需第 ② 块玻璃碎片就可配制,其理由 是 有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探究新知
ASA的判定方法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 ′ B ′ C ′ , 使A ′ B ′
=AB, ∠A ′ =∠A, ∠B ′ =∠B (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 等).把画好的△A ′ B ′ C ′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C
A
B
E
D
C

八年级数学上册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习题课件(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习题课件(新版)沪科版
则河宽是_3_8_m_.
第七页,共15页。
9.(8 分)如图,AB⊥BD 于点 B,ED⊥BD 于点 D,AE 交 BD 于 点 C,且 BC=DC.求证:AB=ED.
证明:∵AB⊥BD,DE⊥BD,∴∠ABC=∠D=90°, 又∵∠BCA=∠DCE,
∴在△ABC 和△EDC 中∠BCA=BCD=C,∠D, ∠ACB=∠DCE.
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B )
A.甲 B.乙 C.甲和乙 D.都不是
2.(3 分)如图,F,C 为 AD 上两点,已知∠A=∠D,∠1=∠2, 那么要得到△ABC≌△DEF,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D )
A.∠E=∠B B.ED=BC C.AB=EF D.AF=DC
第三页,共15页。
3.(3分)如图,已知∠B=∠DEF,BC=EF,要证△ABC≌△DEF, 若要以“ASA”为依据(yījù),
个条件可得 AB=AC .(写出一个结论)
第十一页,共15页。
16.(8 分)如图,已知 BE⊥AD 于点 E,CF⊥AD 于点 F,且 FD =ED,请你判断 AD 是△ABC 的中线还是角平分线?请说明你判断的 理由.
解:AD 为△ABC 的中线,理由: ∵BE⊥AD,CF⊥AD,∴∠CFD=∠BED=90°,
第五页,共15页。
5.(4 分)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
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C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6.(4 分)如图,已知△ABC 中,∠ABC=45°,F 是高 AD 和 BE
的交点,CD=4,则线段 DF 的长度为( B )
第十四页,共15页。
【综合运用】 19.(10 分)如图,已知:AB∥CD,BE,CE 分别为∠ABC,∠BCD 的角平分线,点 E 在 AD 上,试说明:BC=AB+CD.

14.2 第2课时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14.2 第2课时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第2课时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知识点1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1.如图14-2-14,已知△ABC,求作△A′B′C′,使A′B′=AB,∠A′=∠A,∠B′=∠B.作法如下:①作A′B′=________;②在A′B′的同旁分别以A′,B′为顶点作∠DA′B′=∠________,∠EB′A′=∠________,A′D,B′E交于点C′,则△A′B′C′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图14-2-14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A.∠A=50°,∠B=70°,AB=6 B.∠C=90°,AB=10C.AB=10,BC=4,AC=4 D.AB=5,BC=8,∠A=40°知识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ASA”3.如图14-2-15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A=∠B,AO=BO,又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AOC≌△BOD,其判定方法是“________”.图14-2-154.教材例3变式题如图14-2-16,AB平分∠CAD,若要用“ASA”判定△ACP≌△ADP,则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图14-2-16A.CP=DP B.∠APC=∠APDC.AD=AC D.∠CAP=∠DAP5.2018·芜湖期中如图14-2-17,已知DE=AB,∠D=∠A,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ABC≌△DEF,则补充的条件:______,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图14-2-176.2018·利辛期末如图14-2-18,已知AB=AC,∠ABE=∠ACD,BE与CD相交于点O.求证:△ABE≌△ACD.图14-2-187.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题如图14-2-19所示,已知∠BDC=∠ACD,∠ADB=∠BCA.求证:△ADC≌△BCD.图14-2-19知识点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的实际应用8.如图14-2-20,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____去()图14-2-20A.①B.②C.③D.①和②9.如图14-2-21所示,∠C=∠D,∠1=∠2,AC与BD相交于点E,则下列结论:(1)∠DAE=∠CBE;(2)△ABD≌△BAC;(3)△DAE与△CBE不全等;(4)CE=DE.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图14-2-21A.1 B.2 C.3 D.410.如图14-2-22,在Rt△ABC中,∠ACB=90°,BC=2 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 cm,则AE=________ cm.图14-2-2211.2017·合肥期末如图14-2-23,AC=AE,∠C=∠E,∠1=∠2.求证:△ABC≌△ADE.图14-2-23 12.2018·昆明如图14-2-24,在△ABC和△ADE中,AB=AD,∠B=∠D,∠1=∠2.求证:BC=DE.图14-2-2413.如图14-2-25所示,要测量湖中小岛E距岸边A和D的距离,方法如下:(1)任作线段AB,取其中点O;(2)连接DO并延长使CO=DO;(3)连接BC;(4)用仪器测量使点E,O,F在一条直线上,并交CB于点F,要测量AE,DE的长度,只需测量出BF,CF的长度即可,为什么?图14-2-2514.如图14-2-26所示,在△ABC中,MN⊥AC,垂足为N,且MN平分∠AMC,△ABM的周长为9 cm,AN=2 cm,求△ABC的周长.图14-2-26教师详解详析1.AB A B2.A [解析] 已知两角及其夹边可以确定唯一的一个三角形. 3.∠AOC ∠BOD ASA 4.B 5.答案不唯一,如∠B =∠E ,ASA 6.证明:在△ABE 与△ACD 中,∵⎩⎨⎧∠A =∠A ,AB =AC ,∠ABE =∠ACD ,∴△ABE ≌△ACD .(ASA )7.证明:∵∠BDC =∠ACD ,∠ADB =∠BCA , ∴∠BDC +∠ADB =∠ACD +∠BCA , 即∠ADC =∠BCD .在△ADC 和△BCD 中,∵⎩⎨⎧∠ACD =∠BDC ,CD =DC ,∠ADC =∠BCD ,∴△ADC ≌△BCD .(ASA )8.C [解析] 已知两角及其夹边可以确定唯一的一个三角形. 9.C [解析] (1)(2)(4)正确.10.3 [解析] ∵∠ACB =90°,∴∠ECF +∠BCD =90°.∵CD ⊥AB , ∴∠BCD +∠B =90°.∴∠ECF =∠B (等角的余角相等).又∵EC =BC ,∠ACB =∠FEC =90°,∴△ABC ≌△FCE (ASA ).∴AC =EF . ∵AE =AC -CE ,BC =2 cm ,EF =5 cm ,∴AE =5-2=3(cm). 11.证明:∵∠1=∠2,(已知) ∴∠BAC =∠DAE .(等式的性质) 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已证)AC =AE ,(已知)∠C =∠E ,(已知)∴△ABC ≌△ADE .(ASA ) 12.证明:∵∠1=∠2, ∴∠DAC +∠1=∠2+∠DAC . ∴∠BAC =∠DAE .在△ABC 和△ADE 中,∵⎩⎨⎧∠B =∠D ,AB =AD ,∠BAC =∠DAE ,∴△ABC ≌△ADE .(ASA ) ∴BC =DE .13.解:由作法可知,在△AOD 与△BOC 中,∵⎩⎨⎧AO =BO ,∠AOD =∠BOC ,DO =CO ,∴△AOD ≌△BOC .(SAS )∴AD =BC ,∠A =∠B .在△AOE 与△BOF 中,∵⎩⎨⎧∠A =∠B ,AO =BO ,∠AOE =∠BOF ,∴△AOE ≌△BOF .(ASA )∴AE =BF . ∴AD -AE =BC -BF ,即DE =CF .因此只要测量出BF ,CF 的长度,即可知道AE ,DE 的长度. 14.解:∵MN 平分∠AMC ,∴∠AMN =∠CMN . ∵MN ⊥AC ,∴∠MNC =∠MNA =90°.在△AMN 和△CMN 中,∵⎩⎨⎧∠AMN =∠CMN ,MN =MN ,∠MNA =∠MNC ,∴△AMN ≌△CMN .(ASA )∴AN =CN ,AM =CM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N =2 cm ,∴AC =2×2=4(cm). ∵AB +BM +AM =9 cm , ∴AB +BM +CM =AB +BC =9 cm. ∴AB +BC +AC =9+4=13(cm), 即△ABC 的周长为13 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