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警暗防莫斯科──共和国首宗涉外特大诈骗案侦破纪实
中国十大案件记实_中国十大案件排行榜

中国十大案件记实_中国十大案件排行榜中国十大案件之首是什么?中国十大案件排行榜有哪些刑事案?不论是杀人还是放火,抢劫还是强奸、贪污还是受贿。
有的人从高处跌落,财富成幻影,骨肉分离,亲情破碎,一起来回顾那些年震惊世界的中国十大案件记实。
中国十大案件记实_中国十大案件排行榜_中国十大刑事案件纪实1993年5月26日到31日,北京至莫斯科K3次国际列车驶出国门后,先后遭到三个抢劫团伙的血腥劫掠,三伙劫匪手持瓦斯枪、匕首、电棍,抢劫乘客护照、钱财,并强奸、轮奸多名妇女,多人被打伤,财物被劫掠。
此事件震惊中外,史称"中俄列车大劫案"。
此案成为1996年的中国第一大案,也是新中国十大要案之一。
此案后来被拍成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
案中部分劫匪逃之夭夭,18年来虽偶有落网者,仍有贾小明、宗立勇等个别劫匪在逃。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
18年后的5月26日,"清网行动"战役打响。
18年前轰动世界的中俄列车大劫案,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国际列车上,恶狼与羔羊北京至乌兰巴托、莫斯科的K3/4次国际列车,途经中、蒙、俄三国,从1960年开始运行,是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第一趟涉外列车,从二连浩特出境,全程7865公里。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中苏关系日渐正常化,俄罗斯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让很多中国人找到了商机,中俄边贸风起云涌。
北京到莫斯科的K3/4次国际列车,成为最重要的货物通道。
冷清的K3/4次国际列车几乎成了中苏贸易的专列。
跑一趟俄罗斯就变成万元户,巨大的诱惑使大批“国际倒爷”上了这趟国际列车。
这趟列车从北京站始发,北京倒爷占了大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当时没有所谓的“正当职业”,或者是刑满释放的两劳人员。
漫长的6天6夜,让这些寂寞难耐的倒爷在车上开始熟悉起来,从“独行侠”乌合成“帮派”,他们拉帮结伙起初只为在陌生的国外有个照应。
犯罪嫌疑人牛顿在引渡的列车上。
尘封档案 94公安部一号大案

这边失利,刑警便另辟方向。按照一般财产型案件的惯例,罪犯在作案后,总是希望把赃物尽快出手的。刑警便把注意力投向全市的金银首饰店铺和大百货商店有加工黄金首饰业务的专柜,以及证券交易所,一旦罪犯把所窃得的首饰加工改制以便销赃或者将国库券出手,那就露了马脚,离案件侦破也就不远了。三天过去了,没有消息;五天过去了,仍无反应!难道罪犯不想迅速销赃?或者已经通过私下交易将首饰、债券出手了?刑警们犯了嘀口古,一个个心急如焚。
几分钟后,窃贼打开四合院的大门,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他显得很从容,甚至没忘记应该把院门重新关上,那副神态,就像刚从自己家里出来。轻易得手的喜悦刺激着他那颗罪恶的心,他脑袋里竟萌生出”再接着干一次“的念头。罪恶的念头一旦产生,便很难自行遏止,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走到邻近的一个四合院外面,将身子一跃,轻轻松松地上了房顶。
罪犯认定B先生一时半时不会回来,胆大放心,从容不迫地作案。他不但搜窃了B先生的美元、港币、人民币3万多元,还盗走了B夫人平时赖以消遣度日的价值上万元的进口激光影碟机。就是因为后面这一手,才使刑警得知此案是“飞贼”所为——他把影碟机装在原装纸版箱里,用塑料带子扎得方方正正,然后堂而皇之地拎着出了门。在四合院门口,他和居委会一位大婶劈面相遇,大婶见他提了这么个印满洋文的箱子,又是陌生人,自是警惕,问了声“这是什么”。对方用横愣的眼光扫了她一眼,大声说了句:“不用你管”,扬长而去。大婶越想越觉得不对头,遂给B先生打了电话。B先生火速赶回,进门一看,傻了,嘴里一迭声叫苦,好一阵才想起拨“110”。刑警赶来,居委会大婶自要提供情况,东城公安分局早已接到西城同行的“案情通报”,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断定案犯即是两周前在西城区作下大案的“飞贼”。现场勘查所获取的指纹,经比较鉴别与西城区“飞贼案”一致,于是完全肯定B先生寓所失窃案是同一“飞贼”所为。
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二)

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二)作者:董保存丁一鹤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20期难以回首的6天6夜2012年5月18日,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中俄列车大劫案”主犯之一的贾小明出庭受审,押上法庭被告席的贾小明一头花白头发,满脸络腮胡子如同一层白霜。
如今,这个52岁的男人,让旁听席上的人们怎么也想象不出,他居然就是令人发指的强奸犯。
时光回溯1993年3月10日,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4次国际联运列车上,贾小明与库万和、顾志强、吴宝顺、钟继泉、刘金鹏等团伙成员相遇。
几个人坐在5号包厢喝酒聊天,以消磨这6天6夜的寂寞时光。
贾小明早在上车前,就看到了一位让他心猿意马的漂亮女人,而让他更高兴的是,那个漂亮的女人就在同一车厢的6号包厢。
贾小明在自己的包厢喝了会酒后,花心思动了起来,他化名“高军”敲开了6号包厢。
从交谈中,贾小明得知漂亮的女人名叫高艳,江苏南京人,曾在某歌舞团做演员,后来在南京某大型企业工会工作。
前两年她离了婚,如今只身一人去俄罗斯出差。
一听说高艳没去过俄罗斯,贾小明随即高谈阔论起来,先是对俄罗斯的花天酒地一番渲染后,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她,俄罗斯现在治安很乱,像她这样的漂亮女人很容易遭遇到骚扰和袭击。
经这么一唬一咋,高艳果然有些害怕。
贾小明随即又安抚她:“我在俄罗斯多年,有好多朋友,我可以罩着你。
”他的话让高艳心安不已,以为遇上了好人。
她对贾小明也不再防备。
贾小明趁机讲了自己如今离了婚,就想寻到一份真爱,看到高艳就不免心潮澎湃,觉得她就是自己苦寻的另一坐……高艳以为,这“列车寄情”会得到爱情的幸福,岂料,却将她推向了人生的深渊!贾小明得手,他得意地回到自己的包厢,对一帮兄弟吹嘘道:“我给你们找了一个国花,有戏!”经贾小明这么一点拨,车厢里的几个男人按捺不住了,几个人眼神一交流,发出了不怀好意的狂笑……钟继泉等4人轮流去高艳的包房,对其进行猥亵、威胁,意图发生性关系,均遭拒绝。
当晚,钟庆贺用刀撬开高艳的包房,持刀威逼、殴打,企图强奸高艳。
侦破间谍案缴获克格勃密电码

侦破间谍案缴获克格勃密电码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20年第02期1960年,公安機关破获一起苏联间谍案,轰动一时。
此案创造了中国反特工作的许多第一:第一次在内地发现克格勃间谍;第一次在野外缴获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特务专用通讯器材和计算机精确编制的密电码;第一次获取和破译了科技含量极高、制作复杂的压缩物和读视工具。
1969年8月8日晚,一名举止怪异的年轻男子在陕西宝鸡的火车站落网。
这名自称周铜山的男子大热天穿着外套,带着暖水瓶。
公安人员在他身上还搜出两只盛着奇怪液体的黄色玻璃瓶和一根圆柱玻璃体。
周铜山交代,他原籍北京,生父病逝后,母亲嫁给了一个叫李佐臣的苏联人,婚后,李佐臣带他们去了苏联。
他不习惯苏联的生活,最近终于有机会回国。
回来后,他怕被人当成特务,就在乌鲁木齐买了“迁徙证”等假证件。
陕西省“革委会”随即派出两路人马前往新疆和北京核实。
新疆方面很快有了反馈:周铜山拿的户口“迁徙证”,是1962年苏联特工从塔城县公安局窃走的,已经过期作废;北京的外调则显示,北京确有一个名叫周铜山的人,是个孤儿,正在王府井饭店做杂工。
随后的调查显示,李佐臣是苏联情报人员。
此案汇报到北京后,惊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
在大量证据面前,假周铜山终于交代,他叫王常玉,俄文名字叫彼德,是苏联克格勃派到中国的间谍。
他的任务是了解:中国是否准备打仗;中国民兵训练频率及指挥者;军用装备及部队移防去向;太原、兰州、宝鸡等工业城市驻部队种类、番号及具体编制、装备情况;核工厂的具体地址等。
为避免安全机关检查,克格勃专门制定了一套明文暗语或明文夹密写,还有广播对“777”的呼叫,表示有指令给王常玉。
王常玉交代了接头暗语。
他还交代,他在北京月坛北路一根电线杆上做了记号,请示可不可以去北京卧佛寺取“泥石包”——克格勃特制的一个密封容器。
办案人员顺藤摸瓜,起获一部电台和“泥石包”中的密码,并给苏联情报机关留下了记号。
9月27日下午,专案组果然等到了一封北京寄来的信。
从“俄罗斯武警‘洗劫’莫斯科中国市场”说起

2、中国驻俄使馆表示对此高度重视,并已在第一时间指示领事官员赶赴现场,向俄方了解情况,要求俄方文明执法,保障华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安抚市场中国商户,提醒他们遵守俄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从这两条官方的消息来看,中国人在俄罗斯确实存在违法的问题,当然严重到什么程度我并不清楚。但俄罗斯官方针对中国人的行动并非个例,报道中也提到了好几次。恰好我对2009年莫斯科的切尔基佐沃中国大市场,即所谓的“集装箱大市场”被关闭之事还有印象。当时俄罗斯官方的理由是所谓的打击“灰色清关”(其实就是走私)。那次行动后有20年历史的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被关闭,许多中国人血本无归。
面对这种质问,我就想是国人冷漠吗?也许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我想作为在俄罗斯经商的中国人来说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比如:人们对华人在俄罗斯的信息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在俄罗斯经商的华人人数那么多,有多少人回馈当地人民和乡梓了呢?中国人在俄罗斯的行为是否有违当地法律呢?
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比如有网友就说:“说句挨喷的话,这么多年来,我们一些所谓的商人在国外守法的不多。恐怕不止俄罗斯,在西班牙、在意大利、在世界其他地方,华人经营的地方往往成为冲突点,当然,不排除有人恶意唆使,但按以往反馈回来的信息,许多华人经营者为了蝇头小利,卖假冒伪劣商品,使中国制造到今天都一直蒙羞,一些商人赚钱又不知回报,冷漠缺乏爱心,从而招致嫉恨,也是原因之一。另外,华人自己内斗,不合群而缺乏凝聚力也是招致所在国打压的原因之一。”
其实,不止在俄罗斯,在欧洲其他国家,甚至在非洲,中国人的价值观都与当地的法律或习俗严重冲突,但我们却总是忘记入乡随俗的古训,用我们的价值观去衡量当地的人,甚至试图超越当地法律。比如,在欧洲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休息、停业的时间和相对高的劳工工资和社会福利,而我们中国人却认为外国人懒、缺乏进取心,并试图用自己的勤劳征服当地人,结果就与当地文化、习俗和法律冲突。开始由于中国人少,问题还未显露,但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进入,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不知疲倦,没有生活乐趣,甚至不过性生活,终日忙碌不停像工蜂一样——英国BBC电视台的节目《中国人来了》就从一个侧面为人们描绘了这个场景。反观我们却喜欢将这种事情写成中国人头脑灵活、勤劳敬业等加以褒扬,洋洋得意。这又在客观上鼓励我们中国人藐视当地法律和习俗,以我们中国人的价值标准看待我们所不理解的事。
中国曾拍一部电影讲述抓捕苏联间谍

中国曾拍一部电影讲述抓捕苏联间谍(图)中国鉴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出于反修防修和时刻准备与苏联打仗的政治需要,在60-70年代末,拍摄了一系列反苏影片,如1969 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以后,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便摄制完成了纪录片《新沙皇反华暴行》,意在揭露苏联在乌苏里江、黑龙江上进行的反华挑衅,该片于1969年4月19日起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放映。
中苏意识形态之争,始于赫鲁晓夫上台,特别是1956年苏共召开20大以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烈动荡,此后,中苏逐渐关系恶化,直到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邀造访北京,16日,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曾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未来自不待言,而过去,却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苏反特电影大战,就是其中一个,说来颇为有趣。
中国鉴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出于反修防修和时刻准备与苏联打仗的政治需要,在60-70年代末,拍摄了一系列反苏影片,如1969 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以后,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便摄制完成了纪录片《新沙皇反华暴行》,意在揭露苏联在乌苏里江、黑龙江上进行的反华挑衅,该片于1969年4月19日起在北京和全国各地陆续放映。
197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反特故事片《熊迹》。
这部电影,是根据1974年北京公安机关在西坝河地区破获的一起苏联间谍案改编的,案中有个细节,即当年被我公安机关抓获中国特务,竟然就在我家不远的白石桥桥洞里,与苏联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接头,后来他们双双被抓获,苏联使馆官员也被驱逐出境。
《熊迹》的结尾是这样的,中国特务周英杰被擒,潜伏特务“紫貂”姚秉章死有余辜,苏联间谍谢尔丘克、沃洛诺夫被驱逐出境。
同一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反特电影《黑三角》,它通过侦破和截获“110号人防工程”机密情报密码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安全部门与国外间谍的较量,片中提到的国外特务机关,暗指当时中国头号敌人苏联。
牡丹江侦破“出国劳务”诈骗案

91防范电诈需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类案件所涉黑产众多,链条复杂。
”民警介绍,诈骗窝点、嫌疑人、作案用的电话、电脑以及存储的数据均在国外,进一步增加了公安机关的办案难度。
此外,微信、QQ 等具有极高社会普及率的社交软件已成为诈骗团伙利用的作案工具。
近年来,虽然相关网络公司已对有欺诈嫌疑的网络账号进行风险控制,但批量注册网络账号、养号、贩卖已形成庞大的黑色产业链,诈骗团伙依然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网络账号用于诈骗。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扎紧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
”要注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事前防范,严格落实行业实名制登记的管理规定,强化惩戒,确保网络账号实名制落地。
此外,要加强互联网巡查并及时清除违法信息,只有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可构建安全网络空间。
公司员工偷藏手抄本的小动作引起民警的警觉。
经过调查暗访,民警发现该公司涉嫌以推销股票实施诈骗。
在掌握了该团伙的基本组织架构、作案手法和活动规律后,10月16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对该公司开展突击清查,现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
经查,该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股民信息,引诱受害人往虚假股票投资平台注入资金。
许多受害人在“十倍杠杆”的诱惑下,按照“老师”的指点,一开始都会小赚几笔,之后不断追加投资,直至发现资金无法转出才发觉被骗。
办案民警介绍,该虚拟投资平台的涨跌与真实股票大盘实时同步,但投资者注入的资金实际都流入了骗子掌握的个人账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目前,该团伙10名成员因涉嫌诈骗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牡丹江侦破“出国劳务”诈骗案武汉打掉一荐股诈骗团伙10月26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安局西安分局侦破一起以办理出国劳务为名的特大诈骗案,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6月22日,西安分局接到辖区某出国中介公司负责人权某报警,称其在给人办理出国劳务时,被自称能够办理相关业务的史某诈骗。
警方侦查得知,2019年7月15日,权某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能办理沙特和乌干达出国劳务的史某。
电影《莫斯科行动》原型事件介绍

电影《莫斯科行动》原型事件介绍《莫斯科行动》原型事件介绍1993年5月27日中午,列车到达乌兰巴托,歹徒上车。
当天傍晚,以“朱三”和“二姐”为首的十几名歹徒持瓦斯枪、电警棍、长刀等对车厢内的旅客实施抢劫。
5月31日,列车到达俄罗斯,以牛奔为首的匪徒又上了车,再次洗劫、伤害旅客。
从5月26日至31日,共有多伙匪徒抢劫旅客财物,3名妇女被强奸、轮奸,多人被打伤、刺伤。
案发经过1993年5月26日,北京至莫斯科的3/4次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将历经7天抵达莫斯科。
当晚,列车在我国边境二连出关,在蒙古境内,一伙藏在包间中的歹徒手持瓦斯枪、匕首抢劫乘客的护照、钱财。
在此后的10个小时内,共抢得2600多美元、2000多元人民币、金戒指等财物。
同时对车上一名女旅客实施强奸。
作案前,他们则假扮旅客与乘客搭讪,确定哪个有钱,谁带的什么货,踩点之后跟同伙“点道”,互相串通然后分头作案。
“尽管他们团伙作案,但谁抢到钱就算谁的,作案散伙后,又会加入其他团伙继续作案。
”艾处长说。
电影莫斯科行动真实故事简介电影《莫斯科行动》取材自1993年震惊世界的真实案件——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
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商贩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
大批中国商贩乘坐K3次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把鞋帽、罐头食品等用品贩运到俄罗斯,赚取高额利润,也有的换回相机、工业设备,甚至飞机。
在这条世界最长铁路线上,中国“倒爷”们携带着大批货品和巨额现金频繁穿梭,而犯罪分子的罪恶欲望也在疯狂滋长。
影片以此为背景作改编,通过银幕再现令人闻风丧胆的超级劫案,更揭秘了犯罪势力背后的故事及其更大的阴谋和野心。
电影莫斯科行动什么时候拍的2022年7月31日,该片正式开机;10月6日,该片在哈尔滨举办杀青仪式。
电影《莫斯科行动》定档9月29日8月29日,由邱礼涛执导,韩三平、刘德华联合监制的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下简称《莫斯科行动》)宣布定档9月29日,并发布定档预告与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