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林君,李春霞,杨飘萍,程子泳, 马平安
二、提名意见
(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
该项目在973计划、纳米科学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系统开展了多功能稀 土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性能调控及其在显示与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获得主要成果包括: 提 出非醇盐溶胶-凝胶软石印法来制备发光薄膜并实现其图案化的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醇盐溶胶-凝胶法 制膜中反应过程难控制等问题; 提出利用SiO2微球模板法制备球形发光材料、利用核-壳结构来提高纳 米材料发光强度以及发光颜色调控的方法,并获得一些新型高效场发射显示用发光材料; 通过SiO2 作为隔离层包覆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猝灭问题,并设计制备出若干多功能 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药物控制传输、癌症治疗和多模式医学影像。该项目成果显著推进了稀土发光材料 合成方法的发展,研制出一些有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为稀土发光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 Rev.、J. Am. Chem. Soc.、ACS Nano、Adv. Funct. Mater.等杂志上面,并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8篇主要论文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SCI他引共计2386次,项目第一完成人 入选2014 -2016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录并获引文桂冠奖,项目曾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提出了利用SiO2作为隔离层包覆的设计思想来制备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有 效解决了复合体系中磁性及有机组份对稀土离子发光的猝灭问题,并研制出多种 同时具有发光、磁性及多孔载药功能复合材料;国际上首次将稀土上转换发光纳 米晶与光敏铂抗癌药物结合,实现了近红外光控下的药物释放、深层组织肿瘤治 疗及多模式成像,为实现肿瘤等疾病的诊疗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国土资源组 工作单位 四川大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4 艾慕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蔡其新 冯安生 冯先光 李庆春 栗继祖 刘乃震
马飞 乔卫国 盛天宝 宋锦泉 唐新明 童小华 王桂梅 吴小平 吴宗之 杨虎林 余建星 张方礼 张志毅
15 邵丕彦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6 盛宏至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7 司荣军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18 谈广鸣 武汉大学
19 田春光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20 杨文俊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21 姚仰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张冶文 同济大学
23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力学组
姓名 钮新强 徐祖信 邓铭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长安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广业宏大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同济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6 汤立达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
17
王常勇 研究所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评述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之一,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奖励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其中,二等奖是比较高的奖项,代表着一定的科研水平和价值。

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定中,二等奖脱颖而出,成为了各界瞩目的焦点。

二、评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和获奖项目都展现了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获奖项目的深度评价,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以及对现有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奖者无疑是当代我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

三、获奖成果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涉及的研究领域多种多样,不同的项目都有其独特之处。

部分项目涉及到了基础研究,对于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部分项目聚焦于应用研究,针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些成果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充分显示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科学家们的创新能力和实力。

这些成果的产生,不仅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进步,也为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个人观点对于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奖者和获奖项目,我深表钦佩和祝贺。

他们的成就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光荣,也是全体科研人员的骄傲。

我相信,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将会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总结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表彰的成果,代表着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

这些成果的获得,不仅反映了我国科学家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潜力,也推动了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希望更多的科学家能够以此为榜样,不断努力,为我国的自然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多智能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多智能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推荐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提名者及提名意见:中国科学院该项目突破原有理论研究框架,首次提出主动领导者协调跟踪理论,最早对分布式观测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部分协调跟踪控制中的基本问题;改进了经典的内模原理并首次提出分布式输出调节理论,为众多协调控制问题提供了更一般的理论研究框架,得到了相关协调控制问题可解的充要条件;对于多智能体系统时变网络拓扑情形,提出了联合连通网络拓扑下的协调控制设计与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多智能体系统的拓扑连通结构与整体系统动态的本质关系。

该项目深入地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机制,解决了若干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该项目开创的主动领导者协调跟踪控制理论以及相关的分布式观测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而率先研究的分布式输出调节理论也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

该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8篇代表性论著大多发表于自动控制领域的顶级期刊,它们至今的SCI他引总次数1600多次,Google学术总次数4000多次,其中7篇是ESI工程领域高被引论文。

该项目中的一篇代表性论著Google引用超过1200次,SCI他人引用超过500次,获得了《Automatica》颁发的2006-2010“高引用论文”奖,还被评为2006年自动化和控制理论领域的排名第二的经典论文。

第一完成人荣获IEEE Fellow称号。

第一完成人和第三完成人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经同行评议,获中国科学院推荐国家奖资格。

经评审,同意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近年来,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控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来自系统控制、社会经济、国防安全、能源生态等众多领域的学者对该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横跨诸多学科、具有广泛普适性和巨大应用前景的热门研究课题。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是国家授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以其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而受到了瞩目。

以下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名单:1. 项目名称:《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通过对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这些获奖者凭借其扎实的科学素养、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杰出的学术贡献,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殊荣。

他们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赞誉,更为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信随着他们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将会在各自领域继续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科学篇章,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彰显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就。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环境污染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卓越实力。

一、《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此项目的获奖者包括某某院士和某某教授,他们在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 中国38亿年最古老岩石发现及鞍山-本溪(鞍本)地区古老地壳演化研究:该项目在鞍山发现38亿年岩石,为全球最早期陆壳发现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2. 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该项目由杨新民教授主持完成,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的三项成果之一,也是重庆市直辖20年以来的
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除了以上提到的项目,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可以查阅科技部官网或相关新闻报道获取更多信息。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力抓好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财政补助政策,配合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落地定界,发布首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建一批国家湿地公园。

努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抓好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处置。

同时,坚持国土绿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争取将贫困地区有意愿且符合政策规定的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加大造林、森林抚育等支持力度,支持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同比增长2.88%,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中有进,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速成长,产值增速达19.28%,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2018年,通过大力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服务新业态新产品,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 记者从1月10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

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

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研究(理论)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张肇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裕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兴刚(重庆大学)、王国利(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建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科评审组:物理与天文学科专家提名意见提名专家:蔡荣根、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在粒子物理理论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i).指出了‘单举过程’是最有利产生双重味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机制;利用QCD理论可信地计算出了它们的产生截面,展示了运用QCD正确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方法;ii).应用推广的瞬时BS方程等系统地计算了Bc介子主要衰变道的分支比,寿命和衰变常数等,总结出了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利用顶点探测器观测末态含J/psi粒子过程发现Bc介子的建议等;iii).采用多方理论技巧,所完成的模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蒙特卡洛程序BCVEGPY和GENXICC效率高、实用,为高能实验组开展相关研究解决了难题,被广泛采用。

iv).找到了能够良好处理有相对论大反冲的束缚态间衰变的反冲效应的方法,并应用到计算双重味介子和重子的衰变。

项目组上述的创新成果是对强子物理,QCD和电-弱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开起了国际上计算Bc介子、重夸克偶素和双重味重子(其中双粲重子最轻)及其激发态的产生及其碎裂函数的理论研究热潮;促使CDF实验组1998年首次观测到Bc介子,LHCb实验组2017年发现首个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等。

项目组8篇代表性论文至今已被SCI他引了519次;项目组被公认为理论上研究双重味强子的专家,应邀撰写总结性轮文和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专家:赵政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最轻)统称为双重味强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强子谱的重要成员,占据重要位置,是实验长期重点寻找的粒子。

‘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结合实验,急实验之所需,深入地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用量子色动力学(QCD)计算了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中产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截面,揭示了正确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方法,发现了‘单举产生’是最有利的产生机制;用项目组发展的方法,可信地估算了Bc介子寿命和130多个重要的弱衰变道的分支比等,指出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通过顶点探测器观测末态含J/psi粒子的衰变道去寻找Bc 介子是最佳途径。

项目组所完成的蒙特卡洛模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程序BCVEGPY和GENXICC在理论上有多方创新,使它非常实用、高效。

在项目组的上述创新和发现的指引下,1998年CDF实验组如项目预言首次观测到了Bc介子,2017年LHCb实验组率先发现了双粲重子。

目前BCVEGPY 和GENXICC程序被国际上的CDF, D0, LHCb, CMS, ATLAS等著名实验组采用。

因可结合探测器的具体情况模拟出实际事例,该两程序成为了实验组研究相关物理的得力工具。

公认项目组是研究双重味强子的理论专家,8篇代表性论文已被SCI他引了519次等。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专家:孙昌璞、北京计算科学中心、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在双重味强子(Bc介子和两重味夸克与一轻味夸克生成的双重味重子及它们的激发态)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发现了‘单举产生’是产生Bc介子等的最有利机制,基于此机制应用量子色动力学计算了它们及其激发态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中的产生截面;发现了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理论可计算性,给出了正确计算的方法;推广的BS方程等的‘瞬时近似’方法,可信地计算了Bc介子的寿命、众多重要的衰变道的分宽度;提出了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利用顶点探测器通过观测末态J/psi粒子的衰变道发现Bc介子的建议,并利用创新取得的理论成就,撰写了BCVEGPY和GENXICC两个高效的蒙特卡洛分别模拟Bc介子产生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程序等。

上述研究的进展和创新,涉及粒子物理基本理论,理论意义大,曾在国际上引发了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等,得到理论家的认可,并得到国际著名高能实验组CDF, D0, LHCb, ATLAS,CMS等的实验专家重视和采用。

项目成果与实验一致,做的预言直接促成了CDF高能实验组1998年如项目建议首次观测到了Bc介子,以及LHCb实验组2017年发现了双粲重子(最轻的双重味重子)。

项目组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519次,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合作撰写总结文章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等。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Bc介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唯一由两种不同重味正、反夸克构成的基态介子,双重味重子是由两个重味夸克和一个轻味夸克构成的重子(其中双粲重子Ξcc 是最轻的),人们将这类介子和重子统称为双重味强子。

它们在强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电弱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中占据独特地位。

实验长期未发现它们,一时成了标准模型的缺憾。

‘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适时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有所创新和发现,取得了多项成果,发展了理论,且做出了观测这些强子的预言。

在预言的指引下,实验上在1998年发现了Bc介子,2017年发现了双粲重子。

该项目在理论上的发展已得到实验的证实,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519次。

该项目的部分成果曾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

项目成果可归纳如下:1. 国际公认该项目解决了Bc介子产生的问题,发现了‘单举产生’是Bc介子最有利的产生机制,并基于微扰QCD计算出的结果,对Bc介子产生做出了明确的预言;同时发现了重味夸克到双重味介子的碎裂函数理论上的可计算性,以实例展示了正确计算碎裂函数的方法。

该项目在这方面的发现当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在国际上形成了计算各种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

2. 发展的方法可信地计算出了Bc介子的一百多个主要弱衰变道的分支比,估算了Bc介子的寿命等。

发现Bc介子寿命相对长,指出‘顶点探测器’在实验观测Bc介子上的重要作用;并发现Bc介子衰变到含J/ψ粒子的衰变道分支比相对大,指出实验应充分利用这一类‘黄金衰变道’去发现Bc介子等。

1998年CDF 实验组正是参照该项目的这些预言,率先观测到了Bc介子。

3. 该项目有多方面地创新,开发出了高效率、能很好模拟Bc介子及其激发态的强产生,实验亟需的蒙特卡洛程序BCVEGPY;开发出了高效模拟强产生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Ξcc等)的蒙特卡洛程序GENXICC。

TEV ATRON上的CDF和D0实验组利用BCVEGPY分析了Bc介子的多个过程;LHC上的LHCb、CMS和ATLAS实验组正在应用BCVEGPY开展更为深入的Bc介子的实验研究。

2017年,LHCb实验组基于该项目组的预言并运用GENXICC程序,通过模拟对比和分析所积累的实验数据,观测到了第一个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Ξcc ++)。

4. Bc介子衰变到含J/ψ等的衰变道,跃迁产物会获得相对论性的大反冲。

该项目发展的‘洛伦兹协变的瞬时近似’下的贝特-萨皮特方程和束缚态间相对论协变跃迁矩阵元计算方法,能够利用上位势理论的波函数,同时又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衰变中的相对论性大反冲效应。

该方法已被同行肯定,认为是计算双重味介子间跃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献中常被用来与其他途径做比较。

客观评价该项目对Bc cc等的产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8篇代表性论文的SCI他引数519次。

该项目的前期成果以张肇西院士等为代表,曾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附件-19]和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附件-20]。

科学发现点-1,2,3,4(代表性论文-1-8)的首创性和理论上的正确性得到承认和肯定:1. 该项目完成的Bc介子及其激发态的强产生特性得到实验证实,如LHCb实验组基于在8TeV能量下得到的测量结果指出“实验测到的Bc介子横动量分布与快4-阶强产生机制的理论计算很好地描述”[附件-9]。

国度分布可用完整的s际多个理论组的引用表明该项目最早发现了‘单举产生方式’是产生Bc介子的最有利机制并完成详细理论推导:Baranov指出该项目的研究是“Bc介子完整产生机制的巨大成功”[附件-21];国内赵光达院士认同该项目的结论“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有可能发现Bc介子,在强子对撞机上可产生足够多的Bc介子”[附件-21]。

2. 该项目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碎裂函数计算方法引领了当时国际上计算各种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领域的充分肯定,从国际上典型的引用不难看出该项目论文比其他类似工作发表的时间都要早。

美国费米实验室Eichten和Quigg教授(两人为美国物理学会J.J.Sakurai理论物理奖获得者)指出是该项目发现“碎裂函数是夸克偶素产生中的重要因素”[附件-10]。

Bodwin,Braaten和Lepage(Lepage为J.J.Sakurai奖获得者)在提出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经典论文中指出该项目“完成了从重夸克到S-波夸克偶素碎裂函数的领头阶计算”;欧洲核子中心资深专家Mangano教授等指出是该项目发现“可微扰计算粲夸克偶素的碎裂函数”[附件-22]。

Braaten等在Annu.Rev.Nucl.Part.综述论文中说该项目指出了“Bc(*)介子的能量分布可用碎裂函数来描述”[附件-23]。

Kniehl和Kramer指出是该项目发现“碎裂机制在大横动量区域占主导地位”;Kiselev 和Likhoded等指出该项目“基于碎裂函数给出了Bc介子强产生的解析表达式”[附件-24]。

3. 多篇国际综述的引用[附件-25,26,27]反映出该项目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充分肯定。

例如,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在著名综述《重夸克偶素物理》(欧洲核子中心2004年黄皮书,该文据Inspire数据库已被引819次)和《重夸克偶素:进展、困惑和机遇》(Eur.Phys.J.C71(2011)1534,据SLAC Inspire数据库已被引1194次)中大量引述该项目关于Bc介子产生的研究成果。

●科学发现点-1,2,3,4(代表性论文-1-8)受到高能实验组的重视和广被采纳,该项目的理论指导了实验并经受了实验的检验:1. 上世纪LEP上的三个实验组:OPAL、DELPHI和ALEPH,在寻找Bc介子的尝试中将该项目的工作作为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的基础[附件-30,31]:OPAL组基于代表性论文[附件-1]重建了Bc介子横动量的依赖性;DELPHI组基于代表性论文[附件-2]估算了Bc介子的寿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