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人教版)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10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共21张PPT)

戈尔巴乔夫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一党变多党、权力分散…… 立立陶陶宛宛宣宣布布独独立立
结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谢谢观看!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 321.8.3 Tuesda y, August 03,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 16:4920 :16:492 0:168/ 3/2021 8:16:49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3 20:16:4 920:16 Aug-21 3-Aug-2 1
立陶宛人民示威游行,要求从苏联独立出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联解体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一、“八一九事件”
过程:1991年8月19日,由8名 ?组成的“ ?”发动政变,遭到 失败;
结果:政变未遂事件使 ?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俄罗斯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
影响: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 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 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 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
治经济体制; 结果:1964年, ?被迫下台。
【初中历史】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课件 人教版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 不同的结果?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 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 做法?产生了什么后果?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
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 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 后果: 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改革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 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
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 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
终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 改革无效,就转向政治 体制改革。虽然冲击了 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 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 稳过渡的替代机制,随 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 与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 义势力结合起来,成为 瓦解苏联的基本因素。
1、199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① 勃列日涅夫
③ 戈尔巴夫
叶利钦
2、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汲取哪些 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须避免 主观主义和急噪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 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1新人教版

什么叫“超前思考,比较听课”?简单地说,就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面,用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对 比,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优化思维。
比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老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林冲当时为什么要戴着枷锁?林冲、洪教头是什么关系?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斯大林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 3、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
赫鲁晓夫尼克松“大斗嘴
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的“皮鞋”发言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 3、《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 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 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摩尔多瓦
拉脱维亚
阿塞拜疆
爱沙尼亚 白 俄 罗 斯
俄罗斯
格鲁吉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土库曼 乌兹别克 亚美尼亚 乌克兰
二、同步听课法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记 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人教版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斯国 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 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全 国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 联总统职务。同时,苏联 的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 升起了白、红、蓝三色俄 罗斯国旗,12月2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通过宣言正式 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 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 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效果:改革仓促,阻力大,效果差,经济增
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1888年6月至1989年底,进行政内思想混乱,领导集体分裂,国家政权瘫痪
苏联解体
1990年3月,立陶宛独立,之后格鲁吉亚独立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1991年8月19日,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21日政变失败 1991年8月23日,叶利钦下令停止苏共的一切活动,24日戈 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991年8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有10个共和国宣告独立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国家 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将“核匣子” 交于叶利钦,飘扬69年的苏联国旗换成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
想一想
有人说: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或
许还会存在;也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葬送了苏联。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精简管理机构、扩大企
业经营管理权限、提高农畜产品收购价格 政治: 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允许揭露斯 大林时期社会黑暗的作品公开发表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政治改革:
(1)、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2)、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本九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经济改革
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 且首先从农业开始。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本九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2 月 21 日苏联的 11 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 “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 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苏联历史结束。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到 1975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本九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 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 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改革为何不成功?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本九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 7 块黑 白大理石相 向衔接堆砌 而成,代表 了赫氏毁誉 参半的一生 。
赫鲁晓夫 (1894—197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人教版本九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四)、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福建九年级历史下册-5.10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新人教版

【问题1】 有人说,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不会解体。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探究(1)不正确。“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 联解体,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最终也会解体。 (2)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 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 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 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
【问题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中、 苏两国的改革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请谈谈你的想法。 探究(1)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 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苏联戈尔 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水平。②改革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改革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 处理民族关系。④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 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
二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内容:主要针对 斯大林 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采取了一些经济、 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 联 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
二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把 经济改革 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由 一党制 变为 多党制 ,国家权力分散。 2.苏联的解体 (1)背景: 戈尔巴乔夫 的政治改革使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 势加强。 (2)过程: ①1991年8月19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发动政变。 ②俄罗斯领导人 叶利钦 控制全局。 (3)解体: 1991 年底,苏联解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2、过程与方法:整理线索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比较中苏改革的成败,认识到要注意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苏联的解体树立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唯物史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
“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练习巩固
A区:
1、下列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实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赫鲁晓夫——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民族解放运动
C. 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2、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 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
当年,苏联解体时的苏共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5、“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 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6、20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这里引发老妇人感慨的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 苏德战争 C.华约建立 D.苏联解体
7、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国家名称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改变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两极格局的结束
8、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 苏联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B区:
1.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新思维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行政治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3)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2.问答题:
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
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