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乙锭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溴化乙锭法 微量dna的浓度和纯度测定 荧光光谱仪 实验步骤 -回复

溴化乙锭法微量dna的浓度和纯度测定荧光光谱仪实验步骤-回复溴化乙锭法测定微量DNA的浓度和纯度DN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遗传物质,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对于许多生物学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溴化乙锭(EtBr)与DNA发生结合,形成DNA-溴化乙锭复合物,通过测定该复合物的荧光光谱来确定DNA的浓度和纯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和试剂:1. 0.1 mg/mL DNA溶液:从商业源购买或者自行提取。
2. 纯水:用于稀释DNA样品和制备溴化乙锭缓冲液。
3. 溴化乙锭缓冲液:含有50 mM Tris-HCl(pH 7.5)、1 mM EDTA和0.1 mg/mL溴化乙锭的缓冲液。
4. UV-Vis吸光度计:用于测定DNA样品的初始浓度。
5. 荧光光谱仪:用于测定DNA溶液的荧光光谱。
实验步骤:第一部分:制备DNA样品1. 取出一定量的DNA溶液(通常为2-10 μL),通过吸光度计测定其初始浓度。
注意记录下吸光度计测得的吸光度值。
第二部分:稀释DNA样品2. 准备一系列稀释液,将纯水依次稀释到不同体积中,例如50 μL、100 μL、200 μL等。
这些稀释液将用于稀释DNA样品。
3. 将DNA样品转移到不同的稀释液中,使得DNA的体积相同,如10 μL。
混匀后,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DNA溶液。
第三部分:制备荧光光谱测定样品4. 取一定量的DNA溶液(通常为2-10 μL),直接加入至少800 μL的纯水中,转移到1 mL量筒中。
5. 加入200 μL的溴化乙锭缓冲液至1 mL量筒中,混匀。
6. 将所制备的荧光光谱测定样品分别转移到荧光光谱仪的荧光比色皿中。
7. 使用荧光光谱仪,设置激发波长为260 nm,选择荧光信号收集范围为300-600 nm。
第四部分:测定荧光光谱8. 打开荧光光谱仪,并设置适当的扫描速度和积分时间。
9. 点击开始测量按钮,荧光光谱仪将开始扫描波长范围内的荧光信号。
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实验中接触的溴化乙锭(eb)是致癌物质,做实验中不

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实验中接触的溴化乙锭(eb)是致癌物质,做实验中不溴化乙锭(eb)是一种含氯化合物,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
它由一种被称为“溴化乙锭(eb)”或“溴化乙锭(eb)”的化合物被认为具有致癌性。
已知对人体有害。
但不是唯一。
这种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我们使用常见物品进行分析处理时使用这些气体。
这种化合物通过它进入生物和土壤。
它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与酶结合形成致癌物质。
它可能会导致儿童白血病或成人癌症或死亡。
在生物工程领域广泛使用。
对溴化乙锭(eb)有研究表明其在动物体内具有致癌作用。
在生物体内可以导致细胞分裂。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开始研究生物体时会引起严重死亡。
1.含有溴化乙锭(eb)的化合物可能会导致儿童白血病或成人癌症。
它可以引起癌症或导致儿童白血病。
它与某些动物有关,例如袋鼠,老鼠和小白鼠。
它也可以导致婴儿出生后不久即死亡。
在动物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细胞分裂,造成死亡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
但是,这也可以通过控制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到解决。
因此,对溴化乙锭(eb)进行了限制。
但是我们不能太早地对其进行大量研究来确定它的致癌作用。
现在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是强致癌物质。
它可以与蛋白质, DNA结合并最终形成癌细胞。
2.可能会引起婴儿畸形。
在动物中发现的许多癌症都是由于出生后接触溴化乙锭(eb)而导致的。
这一发现将对未来作出贡献。
这种物质不会使婴儿健康。
但是可以导致智力障碍和发育障碍。
此外,该方法可能导致严重疾病而无法治疗。
因此。
即使儿童使用溴化乙锭(eb)也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只有大约一半人会在出生后2-3年内接触溴化乙锭(eb)而不是致癌。
这是因为其具有致癌性!这也是为什么在动物中很少发生细胞分裂现象。
而不是因为它们来自同一种细胞。
溴化乙锭(eb)具有一种“低毒性”特征。
在该水平下可以与细胞膜结合,并激活蛋白质并导致细胞死亡。
3.严重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儿童白血病或成人癌症或死亡。
β-环糊精-4-苄氧基苯酚包合物与DN A的相互作用

t r i n - 4 一 B e n z y l o x y p h e n o( B — C D- P B P )a n d h e r r i n g — s p e r m D N A w a s s t u d i e d i n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b u f f e r s o l u t i o n ( p H= 7 . 4 )b y l f u o r e s c e n c e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 t h e mo r d y n a mi c a n a l y s i s a n d v i s c o s i t y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摘 要 :以溴化乙锭 ( E B )为分子探针, 生理 p H= 7 . 4 环境下,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化学热力学法和黏度
法等手段研究 了 p 一 环糊精 _ 4 一 苄氧基苯酚 ( p . C D — P B P )包合物与鲱 鱼精 D N A( h s D N A)的相互作用 。利用摩 尔 比 法测定 B - 环糊精 ( 3 - C D)与 4 - 苄氧基苯酚 ( P B P )的包 合 比 n 。 : n P B =1 : 1 ,其包合 常数 K f =7 . 3 9×1 0 L・ m o l 一。p — C D — P B P包合 物与 h s D N A的结合 比 /  ̄ D N A : n 8 ∞mP =1 : 9 ,结合常数 为 … 5 K= 2 . 8 6×1 0 L / m o l , l 0 1 5 K
=
2 . 6 9×1 0 L / mo l 。热 力 学 函 数 △ H m 。 =1 . 4 4 ×1 0 J / m o l ,A G 0 m 1 5 K= 一1 . 9 7×1 0 J / m o l ,A S 。=5 4 9 . 3 2 J /
溴化乙锭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溴化乙锭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文章对EB与DNA体系进行了光谱法研究,发现EB与DNA之间具有嵌插作用,同时也研究了EB与鸟嘌呤,EB与腺嘌呤体系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EB与鸟嘌呤,腺嘌呤不发生作用,再次说明了EB是嵌入DNA的双链中,与单个碱基不作用。
标签:EB;DNA;鸟嘌呤;腺嘌呤;荧光光谱;紫外光谱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鸟嘌呤(G)与腺嘌呤(A)是DNA中的基本碱基成分。
EB作为荧光探针是研究DNA的有力工具。
光谱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现已成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本文对EB 与DNA、EB与G及EB与A体系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1.1 仪器。
RF-5301PC型荧光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Shimadzu UV-1700型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S-3C数字酸度计(杭州东兴设备仪器厂),可调式移液器(上海大龙医疗设备公司)。
1.2 试剂。
鲑鱼精DNA(美国Sigma化学公司),EB(10 mg·mL-1)(长春宝泰克公司),鸟嘌呤和腺嘌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紫外光谱。
所有的测定都是在pH=7.40磷酸盐缓冲溶液(PBS-T)中进行。
室温时分别测定了EB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条件下的DNA、鸟嘌呤(G)与腺嘌呤(A)溶液的紫外光谱图。
扫描速率为442nm·min-1,扫描范围为190~600nm,狭缝为1.5nm。
1.4 荧光光谱。
在最大激发波长,适宜的扫描波长范围的条件下,记录不同浓度DNA、G、A加入到EB溶液时荧光谱图的变化。
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均为5nm。
2 结果与讨论2.1 紫外光谱。
小分子吸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和减色(或增色)效应是小分子嵌入到DNA中的显著光谱特征[1]。
图1中的曲线(b)是EB的吸收光谱图,最大的吸收峰在273与470nm处。
当向该EB溶液中加入DNA后,发现EB的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且有减色现象。
dna电泳实验原理

dna电泳实验原理DNA电泳实验原理1. 背景介绍DNA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DNA分子的实验技术。
它利用DNA分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特性,通过电泳仪将DNA分子分离出来,并测量DNA片段的大小。
DNA电泳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医学研究等领域。
2. 原理概述DNA电泳实验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准备DNA样本,将其加入电泳凝胶中。
- 施加电场,使DNA分子在凝胶中移动。
- 根据DNA片段的大小,观察凝胶上形成的条带。
3. 准备DNA样本为了进行DNA电泳实验,首先需要从待分析的样本中提取DNA。
提取的DNA样本通常经过处理和纯化,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DNA。
4. 电泳凝胶电泳凝胶是DNA电泳实验的关键部分。
常用的电泳凝胶有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凝胶通常以平板或管道的形式存在,其中包含了一定比例的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
5. 充电与电场将制备好的DNA样本施加在电泳凝胶的孔上后,电泳室的两端会分别接上正负电极。
施加电压建立电场,使DNA片段在凝胶中迁移。
6. DNA片段的分离DNA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与其大小呈反比。
较短的DNA片段迁移速度更快,较长的DNA片段迁移速度较慢。
因此,DNA在凝胶上会分离成不同大小的条带。
7. 可视化与分析DNA条带的可视化和分析常通过染色剂(如溴化乙锭)处理后,在紫外光下观察或拍摄照片来进行。
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形成了一系列条带,可以通过比较标准品或参考DNA片段进行大小的估算和分析。
8. 结论DNA电泳实验通过凝胶电泳的原理,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分析DNA片段,为基因工程、医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准备DNA 样本、电泳凝胶、电场施加以及条带的可视化分析等步骤,都是DNA电泳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以上是对DNA电泳实验原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大家理解DNA电泳实验有所帮助。
DNA电泳作为一种基础的实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半胱氨酸二肽与DNA的相互作用

与鲱鱼精 D A的相互作用 , N 探讨 了两 者之间的作用模式 和作 用机理 。实验结 果表 明 : 两者 主要产 生 了静 电结合 ; 通过 Sen—V l r 程发现 , 半胱 氨酸二肽对 E t r o me 方 L一 B—D A体 系的影响表现 为静 态猝 灭 , 算得 N 计 到其猝灭常数为 : s .6×1 m l K =18 0 L・ o ~。 关键词 : 一半胱氨酸二肽 ; L 鲱鱼精 D A; 光分光光度法 ; N 荧 相互作用
Cy n t e i tr ci n o so h n e a t fDNA —E ee g t tt u n h n d a d t e q e c i g c n tn v w s g i e o B b ln o s i q e c i g mo e, n h u n hn o s t ac a Ks a an d
CHE NG n Ho g—l L Ku i U i一,Z , HAO Do g—xn , n i WU io X a ,MA Yig—je n i
( .S h o o h mi r n h mi l n ier g , n nU ies yo e h o g ,Z e g h u4 0 0 , hn ; 1 c o l f e s y a d C e c gn ei C t aE n He a n vri f c n l y h n zo 5 0 1 C ia t T o
是 生物 体 内 的 基 本 遗 传 物 质 。 D A 与 药 物 小 分 子 N 间的作 用机 理 , 当今 生 命 科 学 和 临床 医学 中共 同 是
关 注和 感兴 趣 的课 题 。研 究 药 物小 分 子 与 D A 的 N 作 用机 理 , 有助 于人 们对 药 物与 D A相 互作 用方 式 N
分子生物学实验复习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分⼦⽣物学实验复习题附答案(最新整理)分⼦⽣物学复习题实验⼀DNA的制备(1)为什么分⼦⽣物学实施时要担⼼EB?溴化⼄锭(Ethidium bromide)是DNA诱变剂,溴化⼄锭可以嵌⼊碱基分⼦中,导致错配。
具有⾼致癌性(接触致癌)(2)DNA加样缓冲液的⽤途是什么?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化酶类)对DNA的抽提产⽣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醇)以降低这些酶类的活性。
线状DNA⼤⼩/kb60-520-110-0.87-0.56-0.44-0.23-0.1(4)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原理是什么DNA分⼦在pH值⾼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DNA分⼦在电场中通过琼脂糖凝胶⽽泳动,除了电荷效应以外,还有分⼦筛效应。
由于DNA分⼦可⽚段的相对分⼦质量不同,移动速度也不同,所以可将相对分⼦质量不同或构象不同的DNA分离。
DNA⽚段迁移距离(迁移率)与碱基对的对数成反⽐,因此通过已知⼤⼩的标准物移动的距离与未知⽚段的移动距离时⾏⽐较,便可测出未知⽚段的⼤⼩。
但是当DNA分⼦⼤⼩超过20kb时,普通琼脂糖凝胶就很难将它们分开。
此时电泳的迁移率不再依赖于分⼦⼤⼩,因此,就⽤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时,分⼦⼤⼩不宜超过此值。
(5)琼脂糖凝胶电泳时胶中DNA是靠什么发出荧光的?为什么?溴化⼄锭是⼀种⾼度灵敏的荧光染⾊剂,可插⼊DNA双螺旋结构的两个碱基之间,形成⼀种荧光络合物。
在254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呈现橙黄⾊的荧光。
⽤溴化⼄啶检测DNA,可检出10-9g以上的DNA 含量。
(6)制备基因组DNA时⽤到的以下试剂分别起什么作⽤?CTAB等离⼦型表⾯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使核蛋⽩解聚,从⽽使DNA得以游离出来氯仿有机溶剂,能使蛋⽩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溶性很强,经离⼼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和⼤部分蛋⽩质。
农药小分子与DNA作用光谱法

一实验意义农药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农药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并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传递进入人体,可造成农药残留在人体内蓄积,进而引起各种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甚至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当今食品安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DNA 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也是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早期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靶标。
药物分子与DNA 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主要有嵌插结合、沟槽结合和静电结合,其中嵌插结合是形成DNA 加合物最主要的模式,DNA 加合物的形成一旦逃避生物自身的修复,就可成为致突变或致癌的最小因子而被认为是致肿瘤过程的一个重要起始阶段。
事实证明,在体内与DNA 发生作用的化学物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在体外与DNA 发生作用。
具有选择性的沟槽结合和嵌插作用是药物分子与DNA 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1]。
荧光分析法和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这方面的工作有更多的文献报道[2]。
溴化乙锭(EB)是一种研究DNA的最灵敏的荧光探针之一,关于它们与DNA的键和特性已有详尽的报道,水溶液中EB 的荧光量子产率小,当键合到DNA上后,其荧光强度增强,且其激发波长有明显的红移。
EB已作为一种典型的平面嵌入剂,用来对比讨论各种荧光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
通过荧光光谱等研究农药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求得了结合常数,取得了相关信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其作用方式。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1 研究现状相互作用分析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是较为热门的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电化学分析拍j、亲和毛细管电泳分析{72(ACE)、原子力显徽镜(AFM)法、量热法等仪器分析方法。
其中的光谱法包括荧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拉曼光谱法、x射线衍射等。
汪佳蓉,张国文等[1]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并结合溴化乙锭(EB)荧光探针、黏度测定、盐效应、磷酸盐效应和KI 荧光猝灭实验,研究倍硫磷(有机磷杀虫剂)与小牛胸腺DNA 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溴化乙锭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作者:刘贺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36期
摘要:文章对EB与DNA体系进行了光谱法研究,发现EB与DNA之间具有嵌插作用,同时也研究了EB与鸟嘌呤,EB与腺嘌呤体系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EB与鸟嘌呤,腺嘌呤不发生作用,再次说明了EB是嵌入DNA的双链中,与单个碱基不作用。
关键词:EB;DNA;鸟嘌呤;腺嘌呤;荧光光谱;紫外光谱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鸟嘌呤(G)与腺嘌呤(A)是DNA中的基本碱基成分。
EB作为荧光探针是研究DNA的有力工具。
光谱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现已成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本文对EB与DNA、EB与G及EB与A体系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RF-5301PC型荧光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Shimadzu UV-1700型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S-3C数字酸度计(杭州东兴设备仪器厂),可调式移液器(上海大龙医疗设备公司)。
1.2 试剂。
鲑鱼精DNA(美国Sigma化学公司),EB(10 mg·mL-1)(长春宝泰克公司),鸟嘌呤和腺嘌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紫外光谱。
所有的测定都是在pH=7.40磷酸盐缓冲溶液(PBS-T)中进行。
室温时分别测定了EB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条件下的DNA、鸟嘌呤(G)与腺嘌呤(A)溶液的紫外光谱图。
扫描速率为442nm·min-1,扫描范围为190~600nm,狭缝为1.5nm。
1.4 荧光光谱。
在最大激发波长,适宜的扫描波长范围的条件下,记录不同浓度DNA、
G、A加入到EB溶液时荧光谱图的变化。
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均为5nm。
2 结果与讨论
2.1 紫外光谱。
小分子吸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和减色(或增色)效应是小分子嵌入到DNA中的显著光谱特征[1]。
图1中的曲线(b)是EB的吸收光谱图,最大的吸收峰在273与470nm处。
当向该EB溶液中加入DNA后,发现EB的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的红移,且有减色现象。
当DNA与EB的摩尔浓度是
3.26:1时,EB在470nm处的吸收峰由470.08nm移动到479.28nm,红移了9.2nm;且470nm处的吸光度值从0.079下降到0.060,下降了2
4.1%。
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断,DNA与EB之间有嵌插作用。
当向EB溶液中加入鸟嘌呤(G)和腺嘌呤(A)后,发现EB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值和峰位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可以推断鸟嘌呤(G)和腺嘌呤(A)不与EB发生化学作用(见图2)。
2.2 荧光光谱。
DNA具有内源荧光,但它的内源荧光强度很小,不能直接进行研究[2]。
在室温条件下,DNA的荧光量子产率约为10-4~10-5。
EB可以作为荧光探针,其本身的荧光强度也很小。
当把EB加入到DNA中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大幅度地增强[3],如图3。
这是因为EB能平行地嵌入到双链DNA的碱基对之间,在DNA双螺旋内部的疏水环境中,EB的共扼平面芳香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减少了溶剂对它的碰撞而引起的荧光猝灭,从而使得EB的荧光强度增强。
同时EB本身所带的正电荷与DNA的磷酸基团所带的负电荷存在着一定的静电作用,对二者的结合有一定的贡献。
向固定浓度EB的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G(A),反应时间为15 min,观察体系的荧光强度变化。
结果表明,在只含EB的溶液中加入鸟嘌呤(G)与腺嘌呤(A),EB的荧光强度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说明EB不与鸟嘌呤(G)与腺嘌呤(A)发生化学作用。
3 结束语
本文对EB与DNA体系进行了光谱法研究,发现EB与DNA之间具有嵌插作用,与单个碱基不作用。
参考文献
[1]LONG E C, BARTON J K.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chsin basic DNA [J]. Account Chem. Res.,1990,23(9):271-273.
[2]UDENFRIEND S, ZALTZMAN P.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urines, pyrimidines,and their derivatives: measurement of guanine in nucleic acid hydrolyzates [J]. Anal. Biochem.,1962,3:49-59.
[3]靳兰,杨频,李青山.荧光法研究手性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17(9):134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