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影响
哥伦布航海 性质:利益驱动、暴力掠夺 影响: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导致了 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 推动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性质:和平交往 影响: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 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 家和地区
思考: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超西方
哥伦布航海 携带的货物 丝织品、瓷器、茶叶、牲畜、农具、 印花布、铁器等 种子、粮食等 小百货
郑和下西洋
1492年
1405-1433年 七次下西洋
①通过对比郑和航海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填写以下内容。 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
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 岛……
最远到达: 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②哥伦布航海A途经的主要地点: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 海地岛等岛屿。 最远到达: 最远到达美洲
④开辟一条新的航路
航海的影响
材料一: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 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在迎接2005 年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 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 2003年 5月 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 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思考:在纪念哥伦布航海50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 们一个什么道理?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在于寻找黄金;到了美洲后,对印第安人进 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所以拉丁美洲人民坚决反对。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在沿途烧 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 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 正反例子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传播基督教
哥伦布航海的另一个动机是为了传播 基督教,将欧洲的文化和信仰传播到 海外国家。
03
航行规模与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最多时达到200多艘船,随行 人员超过27000人。相比之下,哥伦布的船队规模较小,只 有3-6艘船,随行人员也只有1000多人。
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 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 郑和船队的远航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先进航海技 术。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同时也是为了寻找 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和珍宝。
哥伦布航海
01
哥伦布航海是15世纪末欧洲航海 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 探险活动,他率领船队向西穿越 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大陆。
02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通 往东亚的新航路,同时也有探索 新大陆和寻找财富的动机。
哥伦布航海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
哥伦布的船队规模较小,只有3-6艘船,随行人员也只有1000多人。
影响
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开启了欧洲对新大陆的殖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哥伦布的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同时也 对美洲的原住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航行技术与装备
郑和下西洋的技术与装备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 比较
• 历史背景 • 航行目的与动机 • 航行规模与影响 • 航行技术与装备 • 结论:比较与启示
01
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海上远航探险活动,由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前往东 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该活动始于1405年,持续到1433年,是当时世 界上最远航行的探险活动之一。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修改))

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原因:郑和航海的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西
欧有持续的经济动因,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
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
情境2:哥伦布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 “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 里在喊:“强盗来了”……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
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平使者”
材料: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 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 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 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 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 正式对外开放。
最多一次1000余人
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区:
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 东海岸等广大地区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 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 等岛屿
最远到达:美洲
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较,郑 和下西洋具有什么特点?
时间早,时间长,规 模大,路线长
东西方航海的对比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扮演角色
中国
皇帝特 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外交使团源自西方私人航海 股份公司和 探险队 私人集资,
王室赞助
探险,寻 殖民者、通 找新土地、 商者、海盗 黄金
“和平使者”与“海盗”:
情境1: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 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 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
八下《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影响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者 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 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要有危机意识。 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 不息的精神。 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 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 积极作用。 ……
(1)在美国,哥伦布受 到尊重和纪念。
(2)在印第安人中,哥 伦布受到谴责。
探究:
为什么对哥伦布的评价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提示:结合书本和材料)
哥伦布航海后,以下动,植物品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养殖与种 植。查阅资料,指出它们当中哪些原产于美洲。
猪、狗、牛、马、驴、羊、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南瓜、 番茄、辣椒、可可、香蕉、菠萝、芒果、甘蔗、咖啡、葡萄、橄榄
综合探究六 史假如相遇
“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发布《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 得出洋。”
“再无郑和” 后的世界——
新课讲解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背景: 明朝建立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 发展.工商业繁荣,国力强盛。 (2)时间: 1405~1433年。
探讨:航海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 明朝使臣迎进王宫
19世纪的美国教科书这样写道:“哥伦布是个庄重 的人,谦恭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是一个 堪称楷模的徒。 在美国,哥伦布被誉为全美洲“移民之父”。 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 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 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1、使西欧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上能放胆航行的 是中国人发明的( B ) A 火药 B 罗盘 C 印刷术 D 谚语 2、使欧洲人相信并作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 梦的最佳选择的是:( A ) A 马可·波罗 B 但丁 C 麦哲伦 D 郑和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哥伦布
探究之二:两者航海的动机
观点1:-----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是政治目的。
观点2:-----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军事目的。
观点3:-----目的是为了追求黄金,出于经济目的
观点4:-----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为资产阶级开辟新空间, 也是经济目的
小结:
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军事目的, 经济动机很弱。朝廷“厚往薄来”对待海 外各国,航海不仅没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利 润,甚至导致国库亏空。 哥伦布航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无 论是哥伦布还是他的支持者西班牙王室都 希望从探险活动中获利。
随航人数 约27800人 最多一次1000余人
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点:
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六 甲)、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
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
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点: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 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
坐船
6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郑和下西洋 首航时间 船只数量 1405年 200多艘 哥伦布航海 1492年 3—17艘
思考: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航船大小 海船长151.8米,宽 海船长24.5米,宽6米 61.6米 宝船载重量 旗舰“圣玛利亚”号载重 约1500吨 120吨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超西方 携带物品 牲畜、农具、种子、粮 食、玻璃珠、小镜子、 丝织品、瓷器、茶叶、 花帽子、铜铃、针线、 印花布、铁器等 小刀、眼镜等百货
哥伦布航海
利益驱动、暴 力掠夺
刺激了资本主义发 展,促进了世界市 场的形成;加强了 各大洲的联系,世 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导致了对美洲财富、 土地的掠夺,对印 第安人、黑人的奴 役;推动了全球动 植物品种的交流。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 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都没有以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历 史事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 面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另一方面则促成美国等 “移民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以偏概全,难免 片面。
呢?
探讨:航海的影响
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积极加影响强: 了明朝和亚、
促非进了各中国国和的亚文非国化家的联经系济交和流, 加友强了好我往国和来亚,非各使国的明友帝好关国系。 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 (威2)消震极海影响内: 外;但也给 朝使臣迎进王宫
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 由于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三保下西洋,费钱银
导入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新大大陆陆。。但但最最近 近长安长大安学大档学案档室案主室任主赵任秉赵中秉教中授教在授对在大对量大历量史历资史料资的料考的证 考中得证出中震得惊出世震人惊的世结人论的:结最论早:发最现早美发洲现新美大洲陆新的大不陆是的哥不伦 是布,哥而伦是布中,国而人是郑中和国。人无郑独和有。偶无,独英有国偶皇,家英海国军皇退家役海指军挥 退官、役业指余挥历官史、学业家余、历云史南学大家学、客云座南教大授学暨客云座南教省授郑暨和云研南究 省会顾郑问和加研文究·会孟顾席问斯加在文《·世孟界席航斯海在图《与世郑界和航航海海图图与的郑发和现 航及其海记图录的》发的现专及题其学记术录演》讲的中专,题用学新术的演论讲据中再,次用证新明的:论中 据国明再朝次七证下明西:洋中的国郑明和朝率七领下的西船洋队的,郑曾和经率完领成的了船环队球,航曾行 经,并完在成西了班环牙球航海行家,哥并伦在布西之班前牙7航2年海发家现哥了伦美布洲之新前大72陆年。 发但现这了 一美观洲 点新 仍大有陆待于。进但一这步一证观实点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综合探究六_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比较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情况,掌握其异同点。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史论结合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三、【课前预习导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比较一)四、【课堂导学】学习方法:史论结合史――历史事实;论――历史观点、历史教训、历史影响例: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秦始皇是个暴君(史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劳巨大(史论)今天我们要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史实,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
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200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将这一天定为“航海日”,提问:这一天跟我们古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教师承转: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人们总爱把这一历史事件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有的学者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伟大,有的认为哥伦布更伟大,你同意哪一种?(学生举手表决)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不同点(比较二)合作探究:从世界发展的观点来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各自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成功:失败:哥伦布远航:成功:失败:要求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完成:②(看图填空)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郑和下西洋途径的主要地点:最远到达的地区: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的地区: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历史课件】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材料3: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 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 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 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 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材料4: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 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 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海上功夫大比拼 “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
自主探究
郑和下西洋 船只数量
哥伦布航海
船只大小
携带的货 物 随行人员 的数量
小组合作讨论: 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郑和下西洋──“杨白劳” 这种说 法你同意吗?
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 遇,坚持对外开 放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船
坐船
结论:
郑和下西洋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 围更广。中国当时国力强盛,航海、造船技 术远远超过西方!
郑 和
1.宣扬国威; 2.加强与海外诸国的外交联系; 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 1.寻找黄金。 伦 2.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 布 3.掠夺土地。
郑和下西洋
和平交往
殖民掠夺
哥伦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 促进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明朝和 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海外各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中古时代·明时期》 “三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 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 于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 巨大的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 19世纪的美国教科书这样写道:“哥伦布是个庄重的人,谦恭 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徒。
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 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 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
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 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第一次领 先于东方。 ──刘德喜,《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
“一带一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合,主动地发展与 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 廊。
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加 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在美国,哥伦布被誉为全美洲“移民之父”。
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 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 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民,掠夺土地和财富,带给了亚非拉地区无尽的灾难。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者逐步采取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 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 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1.要居安思危,积极进取。
2.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进取的勇气、自强不息 的精神。应当把握机遇,坚持改革开放。
3.分析国际动态,了解国际形势与趋势,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4.只有把握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能在 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作用。
历史迷宫
中国的赵秉中教授和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经 过考证得出结论: 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应该是哥伦布,而应该是 中国人郑和。
历史事件 共同点 航 首航时间 海 船只数量 规 航船大小 模 携带物品 不 随航人员 同 航海动机 点 航海性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航海影响
战船 水船
粮船 大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