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12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12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12章笔记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从本章开始我们进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内容的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本书涉及一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五、名义GDP和实际GDP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征

1.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自产自用。

2.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以免重复计算。

3.是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价格总和。

4.是当年生产的卖掉与存货(存货投资)之和。

5.是流量而非存量。

6.是一个地域概念。

三、GDP(总产出)恒等于总收入、总支出。即三量相等

因为GDP(总产出)是市场价值总和,而市场交换的卖价应等于买价。并且,GDP 从理论上讲应归要素提供者所得。

GDP的计算为什么总产出等于总收入

生产环节产值价值增值总收入被西方经济学定义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现以纺纱的价值增值5为例

种棉(假定投入

为0 )属中间

产品

15 15(15-0)假定:劳动报酬工资为 2

纺纱(属中间产

品)

20 5(20-15)假定:资本报酬利息为 1.5

织布

属中间产品

30 10(30-20)假定:土地报酬地租为0.5

制衣

属中间产品45 15(45-30)

利润:被定义为价值增值总和

减其他要素报酬后的余额。

1

销售给消费者属最终产品50

50

5(50-45)

增值合计50

总收入:工资+利息+地租+

利润。

5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求得)。包括四部分:

1、消费支出(C)。

2、投资(I)。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

4、净出口(X-M)。

即出口减进口。

所以有:GDP=C+I+G+(X—M)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即核算全社会要素收入的总和或企业生产成本作为GDP的方法)。实际包括:

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

1、工资。包括,工作时的酬金、津贴、福利费、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

2、利息。即,银行存款和企业债券利息,但政府公债和消费信贷利息不算。

3、租金。即,土地房屋出租和专利版权收入。

4、利润。(1)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即医生、律师、农民、小店铺主收入。(2)

公司税前利润。即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

5、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6、资本折旧。

所以有: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

一、国内生产净值(NDP)

由于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因此,还不是净增价值,只有将最终产品中消耗的资本设备扣除掉才是净增价值。所以NDP=GDP-资本折旧。

二、国民收入(NI)

它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实际上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所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三、个人收入(PI)

因为企业要缴所得税,并向国家上交社会保险费。利润收入中的一部分留给企业不分配

给个人,而个人也会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所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缴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才可用来消费或储蓄。

所以:PDI=PI-个人所得税=C+S 。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⒈两部门经济的含义: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并不考虑资本折旧。所以就

有:GDP=GNP=NI,简写为Y。

⒉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从支出看:Y=C+I。从收入看:Y=DPI=C+S 。

⒊两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由于C+I=Y=C+S,就得到I=S,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中将政府部门引入后就构成三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收入的构成:从总支出看:Y=C+I+G;从总收入看:Y=C+S +T(T=T0-Tr)。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Y=C+S+T即I+G=S+T,所以I=S+(T-G)。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投资-储蓄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基础上加进国外部门就变成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从总支出看Y=C+I+G+(X-M);从总收入看Y=C+S+T+Kr(指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四部门经济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C+I+G+(X-M)=Y=C+S+T+Kr 即I+G+(X-M)

=S+T+Kr ,所以有:I=S+(T-G)+(M-X+Kr),(M-X+Kr)是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国外储蓄)。

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

一、名义GDP:以当年价格(现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实际GDP:以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计算的某年国内生产总值。

三、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数)=名义GDP/实际GDP。

举例:

假设某国最终产品以香蕉和上衣代表。两种物品在2006年(现期)和1996年(基期)的价格和产量分别如下表:

GDP折算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330 ÷260=126.9%。

如果知道了GDP平减指数就可以将名义的GDP折算为实际的GDP。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见443-444页1、5、7题

补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

(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这是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的,其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两个缺陷:

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

(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补充:GNP与GDP的比较

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封闭条件下,GNP=GDP。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

补充:GDP的缺陷

(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DIY活动等,不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修改:绿色GDP——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

修改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目前实践不可行。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

挪威、芬兰、法国、美国、墨西哥等率先实行了绿色GDP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