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6课警察和赞美诗学案苏教版选修短篇小说蚜20190423182.doc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6课警察和赞美诗学案苏教版

警察和赞美诗朔风起,雁南飞,严冬将临,流浪汉苏贝躺在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盘算着如何才能进监狱待上几个月。
他骗吃骗喝,小偷小摸,调戏妇女,扰乱治安,干了一连串违警犯法的坏事,警察却不加理睬,可是当他在赞美诗乐声的感动下,开始要向坎坷的命运奋斗,要把自己拔出泥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邪恶的时候,警察的手却落到了他的肩头。
天上的月亮依然皎洁肃穆,冻雀仍旧在屋檐下啁啾,赞美诗悠扬的乐声还在回荡,但是流浪汉苏贝的命运已经经历了一番戏剧性的波折,刚见到一丝希望的亮光,又坠入绝望的深渊。
(王仲年《含泪的笑》)一、字音识记(一)单音字1.别墅.(sh ù) 2.筹.备(ch óu) 3.游弋.(y ì) 4.棕榈.(l ǘ) 5.脚踝.(hu ái) 6.撵.(ni ǎn) 7.暗忖.(c ǔn) 8.娴.静(xi án) 9.咫.尺(zh ǐ) 10.摇曳.(y è) 11.搀.扶(ch ān) 12.螺.旋(lu ó) 13.啁啾.(ji ū) 14.泥淖.(n ào) 15.肇.事(zh ào) (二)多音字1.宿⎩⎪⎨⎪⎧ 食宿.(s ù)星宿.(xi ù) 一宿.(xi ǔ) 2.柏⎩⎪⎨⎪⎧ 柏.油(b ǎi)柏.林(b ó)黄柏.(b ò) 3.分⎩⎪⎨⎪⎧ 过分.(f èn)分.辨(f ēn) 4.茄⎩⎪⎨⎪⎧ 雪茄.(ji ā)茄.子(qi é)5.率⎩⎪⎨⎪⎧ 轻率.(shu ài)频率.(l ǜ) 6.逮⎩⎪⎨⎪⎧逮.捕(d ài)逮.耗子(d ǎi) 二、字形辨识 1.⎩⎪⎨⎪⎧ 体ti ē(贴)字ti è(帖) 2.⎩⎪⎨⎪⎧zh é(蛰)居海zh é(蜇)3.⎩⎪⎨⎪⎧ 罪ni è(孽)分ni è(蘖)z ī(孳)生4.⎩⎪⎨⎪⎧ d ǎn(掸)去sh àn(禅)让ch án(蝉)鸣5.⎩⎪⎨⎪⎧ ch ān(搀)扶嘴ch án(馋)ch án(谗)言6.⎩⎪⎨⎪⎧ ji ǎo(皎)洁ji ǎo ji ǎo(佼)(佼)者ji ǎo(狡)诈三、熟语积累(一)熟语释义 1.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警察和赞美诗

《警察和赞美诗》学历案学习主题与课时:《警察与赞美诗》是苏教版教材《短篇小说选读》第三专题“后来发生了什么”的第二篇。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情节的作用,探讨小说情节安排与表现主题、塑造形象的关系。
2.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能感受小说的情节美;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对小说的情节安排作出自己的评价。
3.学生子啊阅读中能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把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
计划两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
2.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深层解读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3.品味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味作者“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表面繁荣后面的贫富悬殊和黑暗的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1.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探究文章主旨。
2.体味小说“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评价任务:要求:了解欧亨利创作特点及经历;读懂文本,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延伸阅读欧亨利其他小说,学会赏析评价。
学法建议: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深层品读;延伸阅读;语言运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一)了解作者:欧.亨利: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
他的作品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二)掌握字词:音与义:游弋憎恶泥淖啁啾不名一文(三)整体感知1.概述文章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情节1.开端:2.发展:3.高潮:4.结局:二.深层阅读,合作探究(一)感知情节之奇1.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2.为了实现冬居计划,苏比采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最终是否成功?答:4.苏贝听了赞美诗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和赞美诗》学案

《警察与赞美诗》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学习课时】4课时【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下注释,完成课后练习1注音作业(书本上)。
2.了解欧·亨利相关文学常识(国籍、成就、代表作、文学风格、生平史实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试着简要、顺畅地讲述故事大意。
【课堂探析】导入:警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的国家机器,赞美诗是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的宗教音乐。
一个国家如果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灵魂的宗教音乐。
从逻辑上讲,应是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堂”。
可是,事实是否一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活动一:学常识,知作者(见课件)1.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2. 欧·亨利简介(生平、成就、声誉、代表作、文风等)。
活动二:读字词、正音义。
(见课件)1.给重点字词注音。
引吭高鸣(háng)掸去(dǎn )醍醐(tí hú)烜赫(xuǎn )肇事(zhào)咫尺(zhào)冬蛰(zhã)游弋(yì )摇曳(yâ)啁啾(zhōu jiū)奢侈(shē chǐ)入寐(mâi)轻裘大氅(chǎng )熙熙攘攘(xī rǎng )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展转反侧引行高鸣不明一钱素味平生迫在眉捷兴昧十足泻露真相近在止尺心恢意懒炫赫一时潜移墨化胜卷在握提醐灌顶如愿以尝3.解释下列词语。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
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江苏名校《警察和赞美诗》教案导学案Word版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医师家庭,有机会接触一些爱说爱笑的人。
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
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
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支称。
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2. 教学难点:(1)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警察和赞美诗》,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 选取一篇社会现实题材的作文,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文意感知
文章通过对快哉亭的记述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境、达观的态度。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风云开阖同“合”,译为“消失”
二、古今异义
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古义:疾驰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古义:成行成列今义: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3.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古义:一一指点出来今义:两个数的比数
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管理人员
三、一词多义
1.舍
2.胜
3.披
4.其
5.之
6.以
7.为
8.而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在夜里
②西望武昌诸山朝西
③将蓬户瓮牖用蓬草
用瓮
(2)名词作动词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命名
②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成行成列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使……震动
使……惊骇
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跟从
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使……称心快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者也”表判断)
(2)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无标志判断句)
2.省略句
(1)江出(于)西陵。
(2)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
3.状语后置句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状语“于其前”后置,应放在“出没”之前;状语“于其下”后置,应放在“悲啸”前面)
(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状语“以清风”“以明月”均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1.文中第一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从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
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登临快哉亭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快哉”的感受。
明确:(1)登临“快哉亭”,昼夜可以于“几席之上”尽情览赏雄壮景色,放眼四周,可见西边武昌冈陵起伏的诸山,草木成排成行,渔夫樵夫的屋舍,清晰可数。
(2)沿江两岸的沙洲,正是当年曹操、孙权注目的战略要地,也是周瑜、陆逊为争夺此地奔走劳形的地段,这也可以让世俗之人睹此称快。
3.文章引用楚王和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并加以发挥,这样写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快哉”二字的出处;二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明主旨。
4.作者在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为什么“快哉”?
明确:作者在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写法鉴赏
1.紧扣“快哉”,脉络清晰
它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寻,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了全篇。
从观赏长江汪洋水势引出张梦得所建快哉亭,到亭上所见所
想引出的观赏山川形胜和怀想古今的两种快乐,再紧扣“快哉”二字抒发议论,托出题旨,虽构建丰繁却脉络清晰。
2.纡徐条畅、汪洋澹泊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风格。
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议论始终带着情韵,“夫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
惟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
素材挖掘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应用角度]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苏辙借物抒怀,其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
这句话可以用在“失意与旷达”“坦然淡定”“自得人生”等作文中。